贵州省仁怀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仁怀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27 09:27:28

文档简介

仁怀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图为某时刻光照图,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图示时刻,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A. 23°26′N,45°E B. 23°26′S,45°E
C. 23°26′N,45°W D. 23°26′S,135°W
2. 图示时刻( )
A. 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最小值 B. 北半球纬度越高,夜越长
C. 绵阳中学操场旗杆正午日影达到一年最长 D. 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润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昼夜长短 B. 天敌数量 C. 太阳辐射 D. 食物数量
4. 北京时间15:00左右,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
A. 东北坡 B. 西北坡 C. 东南坡 D. 西南坡
5. 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①食物储备充足②冬季食物需求减少③需要调节体温④构筑雪下通道觅食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下图为北京时间14:00,天津市某地理教师手机软件的截屏图。读图,完成下列题目。
6. 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
A. 北半球,东半球 B. 南半球,东半球 C. 北半球,西半球 D. 南半球,西半球
7. 此时,下列地理现象可信的是( )
A. 赤道附近物体正午影子达到一年中较短时段
B. 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C. 南极地区的极昼范围在扩大
D. 北京白昼达到一年中较长的时段
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题。
8. 图中()
A. 甲处岩石为岩浆岩,形成于断层之前 B. 乙处岩石断裂破碎适宜大型工程建设
C. 丙处岩石属高温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D. 该地区地质情况经历内外力共同作用
9. 丙处溶洞属()
A. 丹霞地貌 B. 雅丹地貌 C. 喀斯特地貌 D. 海蚀地貌
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洼地像一个天然的“巨碗”,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广人稀,地质历史时期曾是一片浅海。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这里安装,依靠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来工作。完成下列题目。
10. 推断大窝凼洼地的形成过程( )
A. 沉积作用、流水侵蚀、地壳抬升、地表陷落
B. 地壳抬升、流水侵蚀、沉积作用、地表陷落
C. 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地表陷落
D. 流水侵蚀、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地表陷落
11. 该地架设射电望远镜除了利用天然的洼地以外,同时还考虑的因素是( )
A. 地形平坦开阔,无地物遮挡 B. 地质条件保障雨水下渗,不腐蚀望远镜
C. 气候干燥,天气晴朗,便于夜间观测 D. 地质条件稳固,保障望远镜正常工作
读某区域岩层新老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2. 上图甲处的地质构造是( )
A. 向斜山 B. 向斜谷 C. 背斜山 D. 背斜谷
13. 该区域( )
A. 铁路交通运输发达 B. 河谷仅受流水侵蚀而形成
C. 河流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 D. 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4. 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 向陆地方向推进 B. 向海洋方向推进 C. 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15.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 形成新的贝壳堤 B. 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 形成河口三角洲 D. 迫使河流改道
16.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0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下面图1为黄河冲积扇局部分布图,商丘古城即坐落于此。图2为图1中洛阳北至商丘一线冲积扇剖面图。
(1)简述黄河冲积扇的形成过程。(10分)
(2)描述从洛阳北至商丘一线黄河冲积扇沉积物颗粒大小和沉积厚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10分)
(3)该区域古城多分布在冲积平原上,分析河流冲积平原为古城的建立提供的有利条件。(8分)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地形剖面示意图,a、b两岩层岩石类型相同。
(1)比较a、b两岩层形成时间的早晚,并说明理由。(8分)
(2)推测c岩层的岩石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8分)
(3)简述石钟乳所在地景观的形成过程。(8分)【答案】
1. C 2. A 3. C 4. A 5. D 6. A 7. D
8. D 9. C 10. C 11. B 12. A 13. D 14. C
15. B 16. D
17. (1)在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水中挟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2)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沉积厚度逐渐变薄。原因:黄河冲出山口后,流速逐渐降低,搬运能力逐渐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越靠近冲积扇外缘,沉积物质越少。
(3)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河流可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耕作(或农业发达),可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18. (1)a岩层形成时间晚于b岩层(或b岩层形成时间早于a岩层)。理由:a岩层侵入了上覆于b岩层的岩层,所以a岩层形成时间晚于b岩层(或b岩层形成时间早于a岩层)。
(2)岩石类型:变质岩。形成过程:岩浆侵入沉积岩,岩浆与沉积岩接触部分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成分、性质发生了改变,形成变质岩。
(3)在海洋环境中,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形成石灰岩;随地壳运动抬升到地表;受流水侵蚀(溶蚀)形成地表石林和地下溶洞。
【解析】
1~2. 1. 【分析】
本题考查光照图的判读及直射点的判断。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示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判读光照图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析】
由图可看出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所以该图为北极上空俯视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则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则可算出图中180°经线地方时为3时,地方时12时的经线为45°W,则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45°W;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出现极昼现象,所以此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所以太阳直射的纬度为23°26′N。综上可知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23°26′N,45°W),所以C对,ABD错。
2.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地球运动及其意义的相关知识。
【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此图所示日期为北半球夏至日,所以此时南半球各地此时距离太阳直射点最远,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小值,A对;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所以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B错;此时绵阳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最大,所以正午日影最短,C错;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应为七月初,所以D错。
故选A。
3~5. 1. 读图可知,在11:00至13:00(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冬季在地表活动的比例高于夏季。由材料“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可知,与夏季相比,冬季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通过晒太阳来应对寒冷,C符合题意;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在地表活动比例与昼夜长短、天敌数量和食物数量关系不大,排除ABD。故选C。
2. 根据材料信息“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800米处的缓坡上”可知,北京时间15:00时,当地地方时约为9时。当地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当地太阳从东北升起,正午时太阳位于当地正北,上午时间太阳均在东北方,当地时间9时时,东北坡为向阳坡,因此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东北坡。故选A。
3. 根据材料可知,非洲冰鼠不囤积食物,①错误;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求的食物并不会明显减少,②错误;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晒太阳时间会增多,③正确;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食物大多在雪下,非洲冰鼠为了获得食物,往往构筑雪下通道觅食,则地面觅食时间减少,④正确。故选D。
6~7. 1.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半球的划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图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半球的划分。
【解答】
读图可知,北京日出时间为5:23,日落时间为18:58,故其昼长为13小时35分,为夏半年,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东经120度为14:00,东经90度为12:00,也就是直射点所在经度,东经90度位于东半球。故A正确,BCD错误。
2. 【分析】
本题考查昼夜长短、公转速度、正午太阳高度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和读图、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根据昼夜长短分析解答。
【解答】
据上题可知,太阳光直射北半球,赤道附近物体正午影子达到一年中较短时段是太阳直射赤道附近时,A错;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时位于近日点,1月初,B错;太阳光直射北半球,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C错;太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北京白昼达到一年中的较长的时段,D正确。
8~9. 1.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获取图中有效信息。
【解答】
图中花岗岩、断层是内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石灰岩、页岩)是外来沉积作用形成的,该地区地质情况经历内外力共同作用,D选项正确,甲处岩石为岩浆岩,形成于断层之后,乙处岩石断裂破碎不适宜大型工程建设 ;丙处岩石属沉积岩,故ABC 选项错误。
2.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获取图中有效信息。
【解答】
丙处溶洞是石灰岩遇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时,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可溶性岩石,随水流走形成的,属于喀斯特地貌,故C 选项正确,ABD 选项错误
10~11. 1. 喀斯特地貌里的天坑,形成过程是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在地壳抬升作用下,地势升高,受流水侵蚀形成地下溶洞,后在重力作用下地表陷落,形成“巨碗”,故形成过程可能是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地表陷落,C正确,排除ABD。故选C。
2.
大窝凼洼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利于地表水的下渗,可以减弱水分对安装设备的侵蚀腐蚀,B正确;依靠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来工作,地物对其影响不大,A错误;洼地夜间气温高,气流上升,多阴雨,C错误;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漏斗、地下暗河,地质条件不稳固,D错误。故选B。
12~13. 1.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解析】
读图,由图中看出甲处为河流的分水岭为山,两侧有河流应为谷,故排除BD ;由岩层的新老关系看甲处岩层最新,向两侧变老故应为向斜,A对,C错。
2.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该地的交通和河流、地貌的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解析】
读图看出该地地形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地形起伏大,受地形影响流域面积小,故交通修建成本高,难度大,铁路交通运输不发达;该地位于我国的西南横断山区,位于断裂带处,岩石破碎,加上流水的侵蚀形成谷地;因处在我国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地势落差大,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水量大,水能丰富,故ABC错,D对。
14~16. 1. 1.【分析】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解答】
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则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所以只有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与海岸线变化无关,ABD错。选C正确。
故选C。
2.
【分析】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解答】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B正确;海岸线位置稳定才能形成贝壳堤,所以泥沙的不断堆积,并不能形成新的贝壳堤,A错;形成河口三角洲是由于河流从搬运泥沙在入海口堆积形成的,与贝壳堤外的堆积无关,C错;河流改道是在内陆地区发生的,不会发生在海岸线位置,D错。
故选B。
3. 【分析】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解答】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C错、D正确;一条贝壳堤的形成是海岸线位置的稳定,多条贝壳堤就与位置稳定无关了,A、B错。
故选D。
17. 本题考查黄河冲积扇的形成过程、从洛阳北至商丘一线黄河冲积扇沉积物颗粒大小和沉积厚度的变化特征 、河流冲积平原为古城的建立提供的有利条件,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掌握材料信息。
(1)冲积扇属于流水堆积地貌,主要形成在出山口。在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水中挟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形成冲积扇。
(2)读图分析可知,从洛阳北至商丘一线黄河冲积扇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沉积厚度逐渐变薄,原因可以从流出山口后,河流流速降低方面回答。
(3)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河流可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耕作。
18. 本题考查岩层形成时间的早晚、岩石类型 、石钟乳所在岩层受到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 ,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掌握材料信息。
(1) 结合图片可知,ab岩层都是岩浆岩,而b岩层没有露出地表,a切断了所有的岩层,故a晚,b早。
(2)结合图片可知,c岩层位于岩浆岩的旁边,因此容易受到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了变质岩。
(3) 结合所学可知,钟乳石为喀斯特地貌,结合岩层图可知,首先外力作用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