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3-05 16:46:22

文档简介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学习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活动方案:
活动一:物质生活的变迁
(一)、衣
近代男子服饰


近代女子服饰

请回答:
(1)从以上两组图片可以看出近代男女服饰各有何变化?
答:男子服饰变化是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变化;女子服饰由宽大逐渐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
(2)西服最早在何时、何地传入中国的?西服的传入会不会对中国的服饰产生冲突?
答:最早在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传入中国的。会对中国的服饰发生冲突。
(3)如果有冲突,中国的传统服饰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答:融合中西方服饰的优点进行改变。如出现了中山装、旗袍的变化。
(4)综合近现代服饰的变化可看出其变的总趋势是什么?
答:第一、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第二、由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向近现代化、多元化方向转变;第三、由封闭逐渐向开放、与国际接轨转变。
(二)、食
请回答:
(1)中国传统饮食的特点是什么?近代以来中国的饮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十分发达,形成了鲁菜、粤菜、川菜和淮扬菜有名的四大菜系。
近代以来中国饮食的变化是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
(2)能否说说中西餐的不同点主要有哪些?
答:如①入味方法不同:西餐调味与食品分开,中餐入味则是在烹饪的过程中加入调料入味;
②就餐环境不同:西餐讲究清静、幽雅,而中餐则讲究热闹;
③使用的餐具不同:西餐以刀叉为主,中餐则筷子;
④烹饪要求不同:西根据要求不一,而中餐以熟食为主;
⑤礼节不同:西餐以女士优先,中餐则以傧客为主(尤其男客)等等。(可让学生自由发言)
(3)西餐的传入对中国普通百姓家有没有影响?如果有请举例说明。
答:有影响。如我们日常饭桌上洋葱、土豆、卷心菜、咖啡、葡萄酒、糕点等等都是由西方传入的。西式的糕点店铺也在中国十分普遍。

(三)、住

请回答:
中国传统的民居是什么?洋房为何在中国出现?它对中国的民居有何影响?
答:典型的北方民居是四合院。
鸦片战争后洋房在中国的租界地出现。使中国逐渐出现了完全欧化的住宅,如20世纪20、30年代在京津地区出现的花园洋房、公寓、别墅等以及普通百姓家中家具的变化。
活动方案二:社会习俗的变迁



材料一:被称为“最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在民国时期报刊上登载了征婚广告,条件是:“文理通顺可以写短文章,大家闺秀,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材料二:旧式婚礼情况: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问名(互易庚贴卜之)3、会亲(即订婚,俗称“放定”)4、请期(男方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主要事项)5、纳彩(俗称“过大礼”)6、娶亲7、回门。
请回答:
(1)从上面图片结合课本和你的了解,说说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主要有婚礼、丧礼、社会习俗(断发、禁缠足等)、破除封建迷信等变化。
(2)结合图片及材料说说新旧婚礼有何变化?
答:主要有两大变化:一是由包办婚姻到婚姻自主;二是婚礼由繁到简。
探究6:(1)通过学习能否说说近现代物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有哪些特征和趋势?
答:特征有①、就时间而言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如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之后变化明显;
②、就地区性而言,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如变化较早、较快主要是沿海、城市、经济发达的地方;
③、就速度和程度来看变化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总的来说,沿海的快于内地、城市的快于农村物质生活的变化比社会习俗变化要快。改革开放后变化在近现代最快。
④就过程而言,始终中西并存、新旧并存、和中西合璧。
(2)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答: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一是鸦片战争后洋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传入起到示范和刺激作用;
二是先进的中国人迫于形势和政治的需要对新生活方式的积极提倡;
三是中国近现代以来重大的政治事件、政治制度确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和推动。
四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五是中国人的思想不断解放的结果。
课堂反馈
1、融合了满、汉、中、外服装特点形成的服饰是( C )
A、长袍马褂 B、西服 C、中山装 D、旗袍
2、19世纪中期,英国人John在中国开了第一家西餐馆,它最可能出现在( A )
A、上海 B、重庆 C、北京 D、济南
3、下列生活现象不能反映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的是( D )
中山装与旗袍的出现 B、中西大餐C、新村、花园等新式住宅D、跪拜作揖礼仪
4、《申报-自由女子新婚谈》介绍民国时期婚姻习俗的变化时说:“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跪拜起立之烦。”造成民国时期这一婚俗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D )
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B、近代教育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C、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 D、中国封建制度结束,社会取得巨大进步
5、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在民国之后的是( B )
A、张三穿着西服去访友 B、李四在上海吃中西大菜
人们对国家元首行三跪九叩大礼 D、王小姐和爱人穿着婚纱走入婚姻的殿堂
6、下列哪种言论可反映新中国婚姻特点的是( A )
A、我要自己找婆家 B、我是指腹为婚的产儿
孩儿无知,婚姻大事全凭父母大人作主 D、无媒无凭,就想结婚,甭做梦
7、“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打油诗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B)
①民主革命的观念深入人心;②受西方文化的影响;③向封建势力挑战;④中国人爱追潮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下列关于近代社会习俗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①近代以来的西方文明传入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演变的重要原因;②近代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明,使社会习俗趋向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此应完全肯定;③西方文化的传入,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为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自觉地抵制外来文化。
A 、①② B、① C、②③ D、①③
9、下列是某一时期世人的一首打油诗: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请回答:(1)文中所说的“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什么时期?“宫袍裁作短衣裳”和“说道莲钩六寸长”又是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
答:“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民国时期。
“宫袍裁作短衣裳”和“说道莲钩六寸长”指的是服饰的变化和改变社会陋习的革除禁缠足。
出现的原因是:①近代西方服饰和思想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影响作用。
②辛亥革命提倡向西方学习,断发易服、革除封建陋习等。
(2)此诗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了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在发生了变化。
一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学习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
将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和大象版高中历史试验教科书的知识体系进行整合,并结合语文相关知识。
3.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体验现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4.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   相关历史资料,多媒体教学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初中课本里已初步领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对近现代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本课着重引领学生通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怎么变?”的史实,探究“为什么变?”的原因以及这种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物质生活的衣、食、住和社会习俗是学生比较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或做相关社会调查,条件允许可自制成小课件在课堂上交流。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方法。因学生是外地外校的(杭州学生),在短时间里学生无法迅速做成课件,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上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配合展示相关资料。
? 学生的个性特质与兴趣爱好有一定差异,在自主探究学习时让学生自由选题进行适当的学习分工,然后再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基本能力:
(1)解读历史图片,学会从特定的中国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去探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探讨影响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选取有代表性的服饰、饮食、住宅、婚礼、丧葬、礼仪等历史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再现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场景,结合现实物质生活和婚、丧照片进行对照,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走近历史,感悟生活。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饮食组、住宅组、社会习俗组,由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题、自由分工(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探究。
课外延伸:如何正确看待西方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要用辨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习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从丧葬礼俗变化中感悟:对待老人要生前尽孝、死后从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尤其要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
通过“住在杭州、吃在杭州”活动以及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蓝图展示,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热情以及社会责任感。 教学策略设计
1.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难点:发生变迁的原因
2.设计思想
用大量生动直观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开展多媒体教学。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分三个教学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是以教师引导为主的师生互动、探究;第二个环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第三个环节是师生共同总结、提升与拓展。
引导学生学习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对于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要放在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中去考查,对于形成变迁的原因分析可以从内因、外因两大发面考虑,而内因又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思考。
3.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设定
导课:出示浙江服装博物馆图片《清末民初五世同堂场景》,请学生集体辨认五代人身上不同的服饰,从服饰的变化折射出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的变迁。
讲授新课:
● 第一个环节: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近代以来物质生活的重要内容“男女服饰的变化”。   问:“近代以来服饰有何变化?”(先出示近代服饰变化的两张旧照片)
答:西服传人并流行;长袍马褂和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探究1:当时哪些人会穿西服?会在哪些地方首先见到那些穿西服的人呢? 学生合作回答:有留学生、商人、有新思想的人等。首先会在沿海通商口岸见到。   问:西服在什么时候传人?什么时候开始流传开来?   答:鸦片战争后传人,民国初期流行?   探究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师生合作得出:与辛亥革命向西方学习思想有关,人民思想逐步开放;民国初政府颁布“剪发易服”政策推动;西服本身的魅力等。进一步认识辛亥革命促进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作用。   问: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答: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中西合璧的男女服装:中山装和旗袍。教师讲解中山装的来历和特殊涵义,说明中山装为国人喜爱的原因,中山装成为我国的民族服装,至今仍为国人所喜爱。出示刘德华出任本届残澳会爱心大使时穿中山装的照片。通过一组照片让学生了解旗袍的演变及其特点,说明旗袍和中山装一样成为我国的民族服装。   中西合璧是近代服饰的变化的显著特点,同时这种服饰变化带有一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烙印。   到了现代,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我国的服饰有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式服饰(列宁装)和中式便服(干部服)成为流行时尚。多媒体出示相关照片,教师对两种服装作适当解释。   探究3:为什么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和干部服取代了近代以来的旗袍和西装成为流行时尚?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要在当时历史大背景中去思考问题,要多角度分析问题。   最后得出,政治因素:政治运动频繁;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低;思想因素:封闭保守。   师:当时人们以服装的同一性表示对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因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服饰变化具有明显的政治生活的烙印。   问:何时打破了这种局限,人们的服饰开始变得绚丽多彩,并与世界接轨?   答:改革开放以后。 多媒体出示现代生活照片并解说:我们走到街上很难看到两个服饰打扮完全相同的人(除工作服、校服),无论男装还是女装都充分展示个性特点。   探究4: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合作回答:政治上实行改革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开放;与世界服饰的交流促进等。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从近代以来到现在,我国服饰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以来,每一阶段的变化都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 第二个环节: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饮食组、住宅组、社会习俗组)   ▲饮食组: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学生1:向老师和同学推荐几个“吃在杭州”的特色菜。   学生2:介绍我国传统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总结中国菜虽各有特色,但有一共同点,那就是都追求色、香、味俱全。   学生3:介绍从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传人中国,先是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西餐馆,后来中国人也也开始经营西餐馆。(教师配合出示西餐馆照片)   学生4:介绍中西餐文化的区别:烹饪方法、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与中餐不同的是西餐追求“营养搭配”。   教师请学生5表演拿“刀”、“叉”的方法,请全体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探究5:为何西餐在中国传播的速度比较缓慢?   学生交流后回答:一是饮食习惯不同;二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三是受西餐所选用的原料的制约。   师:在近代,吃西餐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   问:西餐传人后,对普通百姓的饮食带来什么影响了呢?能在你们家的饭桌上找到一些痕迹吗?   学生6:我们家烧菜时会放咖喱粉、胡椒粉等,餐桌上会出现土豆、洋葱、卷心菜、胡萝卜等。教师多媒体图片配合说明。   学生7补充:还出现了生产西式糕点的食品厂。   教师小结:随着近代西餐的传人,西餐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住宅组:居室建筑的演进   小组推选代表到台上讲解,教师适当配合。   首先请学生代表介绍杭州几处理想的住宅区。   然后阐述房屋建筑式样的变化:四合院是我国北方传统的民居(教师出示相关照片),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的租界里首先出现了洋房(照片),中国的建筑出现了西化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最后在大城市富贵人家出现完全西化的“花园”、“别墅”等。   教师选取浙江南浔古镇中西合璧建筑照片和小莲庄私人花园洋房照片补充说明。   问:除了房屋外观变化外,内在家具有何变化呢?说说你们家有哪类家具最初是从西方引入的呢?   学生代表2:沙发、茶几、穿衣镜、坐钟、写字台等。(教师出示相关照片)   问:近代这种房屋建筑的变化会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人家发生呢?   答:在大城市富贵人家。   师:广大农村的居住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会在什么时候呢?   答:改革开放后(多媒体显示华西村欧式别墅。) 教师作知识延伸与情感升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更是日新月异,杭州已被评为全国最适宜人群居住的城市之一,目前网上排名第一是“亲亲三人行”(照片)。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浙江省建设厅请专家根据浙江农村地理特征设计了未来新农村的蓝图(图片资料)。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浙江的新农村会越来越美好,城乡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缩小。   ▲社会习俗组:习俗风尚的变革   探究6:章太炎的征婚广告反映了民国初期婚姻习俗开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分析)   学生1:说明民国初期一些思想先进的人反对封建婚姻要求婚姻自主;但征婚内容看依然有封建思想的痕迹。   师:那么近代以来我国的婚姻习俗发生了哪几方面变化呢?(出示新、旧婚礼照片)   学生2:有两大变化:一是婚姻观念的变化,原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民国以后越来越要求婚姻自主,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崇尚自由恋爱;二是婚礼形式的变化,由旧式婚礼向新式婚礼转变,由繁到简。 问:旧婚礼有多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对旧式婚俗你有何感想呢?   学生3、学生4分别谈感想。(展示文字资料:旧婚礼八个程序)   师:我们应该庆幸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不必受那些封建繁文缛节、封建观念的束缚与摧残。   问:丧葬礼俗又有什么变化呢?(出示一组照片:众人抬棺木、土葬、遗体告别、公墓)   学生5:一是丧礼由繁到简;二是由土葬到火葬。   探究7:为什么要发生这种变化呢?你从中有何感悟呢?(可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学生可畅说欲言。)   学生6:丧礼太繁琐即劳命又伤财。感悟:对待老人该是生前尽孝,死后礼节从简。   学生7:土葬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土地资源,又不卫生。感悟:我们应该要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孝敬老人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保护环境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问:社会习俗还有哪些变化呢?   学生8: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破神权、反迷信等。还有称谓、见面礼仪也有变化。   师:民国以后,许多封建陋习渐被摈弃。见面礼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两同学向同学们演示一下。   学生9、学生10示范表演。然后教师多媒体展示礼节变化的照片。
● 第三个环节:师生共同总结
探究8:为什么当城市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变时,农村的变化却是微弱的呢?
学生交流后回答:因为农村相对封闭、落后、保守。
探究9: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有哪些特征呢?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有阶段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
问:这种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呢?
答: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从封建传统天下走向近、现代化。
探究10:是什么原因共同促成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
学生交流后回答:内因:中国历史的剧变(政治环境、社会形势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外因:西方文化的传人、冲击。
师:由此可见,我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中产生的,即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产生、发展,并促使中国向工业文明转变。
反思小结
1、教学应紧紧把握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熟悉学情,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2、教学应注意按课标要求和一课一个中心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3、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