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仁怀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仁怀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7 09:54:02

文档简介

仁怀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了《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随着岁月的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儿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革命诗词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
D.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并流传,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3分)(  )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4.请结合材料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4分)
5.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6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待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①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地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
“唉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
(有删改)
【注】①“五一”指1942年5月1日开始的日本侵略军华北方面军对冀中平原进行的“大扫荡”。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述了普通村民赵老金与八路军战士之间发生的一段故事: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后来大多牺牲在冰河里,赵老金执着打捞战士遗体遗物。
B.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照应前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暗示形势紧张。
C.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表露出了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
D.小说写到多种声音,“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暗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多次写到“风”,意在突出天气恶劣,为下文滹沱河结冰,战士难以顺利返回并最终因突围而跳河牺牲设下伏笔。
B.小说两次写赵老金“看到”战士跳进滹沱河的情景,一实一虚,都揭示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壮烈,表现了赵老金无法平息的悲痛。
C.小说中赵老金冬天封河也要砸开小鱼场撒网、滹沱河河水“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等细节都表现出赵老金渴望战士“归来”的执著。
D.小说在语言表达上,融入了不少方言词汇,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增添了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8. 请简要概括赵老金的形象特点。(4分)
9.古人认为“碑者,悲也。后人书之以表其功德”。请结合文本,探究小说以《碑》为标题有何含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个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真宗时,马知节、韩崇训皆以检校官签书枢密院事。知节为人质直,真宗东封泰山,车驾发京师,上及从官皆蔬食。封禅礼毕,上劳宰臣王旦等曰:“卿等久食蔬,不易。”旦等皆再拜。知节独进言:“蔬食者,惟陛下一人而已。王旦等在道中与臣同次舍,无不私食肉者。”又顾旦等曰:“知节言是否?”旦再拜曰:“诚如知节之言。”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七)
材料二:
马知节,字子元。父全义,国史有传。全义,太祖深念之,知节方七岁召见,特授供奉官。少感慨自立未冠监彭州兵有老成风。景德三年签书枢密院事,迁副使,大中祥符七年罢。天禧元年知枢密院事,二年罢。以疾除节度观察留后,求外任,授知贝州。既而上悯其癯瘁,止命归镇,而上党、大名之民争求迎之。卒年六十五,赠侍中,谥正惠。赋性疏直,遇事敢言,不少自屈。所与游皆时之贤士,居常以方略自任。初监兵潭州,何承矩为守,颇以文雅饰吏治。知节慕之,故折节读书。雍熙间护博州兵,时刘廷让败于君子馆,知节完城缮甲,储积刍粟,僚吏皆不悦。既而虏果至,以有备引去。李顺之叛,诏与王继恩同讨贼。继恩恶其不附己,遣知彭州,付以羸兵扞贼。贼十万众攻城,知节力战,适兵至而贼溃。知秦州,州尝质羌酋支属二十余人,逾二纪矣。知节曰:“羌亦人,岂不怀归?”悉释之。羌怀其德,讫终更不犯塞。知益州,始请以省校代乡户运舟,自是蜀人免破产之患。在延州,戎寇至,方上元,遂张灯启关,宴乐累夕,虏不测,因引去。诏发澶、魏六州粮输定武。时虏方内寇,知节守镇州,曰:“粮之来,资寇也。”止令于舟车所至收之,虏无所得而遁。知节所至,皆以威爱临下,而事无不济。特疾恶太过,不能无怨也。
(节选自《隆平集·枢密》)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少感A 慨自B立C 未冠D 监E 彭州F 兵G有老H成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东封,指帝王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昭告天下太平。因泰山在东,故名。
B. 自屈,指委屈自己,“不少自屈”与“忌不自信”的句式特点不同。
C. 患,指忧患、祸患,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患”词义不同。
D. 不测,指难以预料、揣测,与成语“变幻莫测”中的“莫测”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马知节凭借先人余荫年少为官,后因仰慕何承矩而改变志趣,学习诗书。他所交往的人都是当世贤士,但过于嫉恨坏人坏事,也招致了一些怨言。
B. 刘廷让在君子馆战败,马知节在博州赶紧修缮城池,整治武器,储备粮草,属官对此都心生不满。不久敌人果然到来,因无隙可乘只好引兵退去。
C. 秦州将羌人首领的很多亲属作为人质,长期不放他们回去,马知节担任知州后,心生不忍,将他们全部释放。羌人心怀感激,很久不再侵犯边塞。
D. 在延州任职时,正值元宵节前后,戎寇突然而至。马知节于是张灯结彩,为引诱敌人入内而大开关门,接连几夜宴饮作乐,戎寇后来自动离去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继恩恶其不附己,遣知彭州,付以羸兵扞贼。
(2)知节所至,皆以威爱临下,而事无不济。
14. 从材料一的事例中,除可看出马知节“为人质直”“赋性疏直”的性格外,还可看出他的哪些优良品质?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地名,位于宜昌之西。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B. 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D.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感情激昂,将国难家恨、与友人难分难舍之情共融一炉。
16. 这首诗的颈联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6 分 )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远望之景,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句意的句子是:“ , ”。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广纳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对仗句,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的向往。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试问谁不想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呢?特别是考试将近,如果考生只要吃下一块“记忆面包”,便可不费吹灰之力记住难背的课文、难懂的公式、难记的单词,__①__。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记忆力超群的“天才大脑”呢?
__②__,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类似于知觉加工,只能保持极短的时间,大部分信息在这一阶段快速“流逝”。少部分信息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可以保持几分钟,并且指导大脑决策。随后其中一些重要的短时记忆被进一步加工,转化为长时记忆,可保持几天甚至几十年。
掌握最佳记忆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记忆的效率,人在一天和一生中都存在最佳记忆阶段。记忆的最佳年龄是青少年时期,此时的记忆速度最快;__③__,记忆速度虽有所下降,提取信息的能力却更强,也会转变为另一个优势。而一天中的最佳记忆时间却因人而异:有的人习惯于规律作息,记忆效率在上午八九点钟最高;有的人习惯于挑灯夜战,到了夜间思维才活跃兴奋。“一日之计在于晨”不见得人人适用,若是你能找到自己的最佳记忆时间,就能事半功倍。
18.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B.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C.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D.请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华字典》上新,增补了“初心”“粉丝”“二维码”等100多个新词,引起人们热议,话题一度冲上热搜,网友表示:《新华字典》,__①__,越活越年轻。语言文字的更新变化,也是时代发展的一部分。作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工具书,《新华字典》可以堪称“时代的镜子”,每一次再版和修订,都记录着现代汉语的更新轨迹,跃动着时代最美的音符。每一次修订和再版,。
词汇之“新”源于中国发展之“新”。今年第12版的《新华字典》,收入新词100多个,还增补了50个字词的新义、新用法。词汇之“变”折射时代观念之“变”。删去动物条目下标注的制衣等用途,展现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为“晒”字增添新释义:“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刻画__②__的时代情绪。语言创新频繁的今天,许多新词只是__③__。《新华字典》的多次修订,既反映时代变化,又起着规范语言文字的作用。当我们翻阅《新华字典》时,在1.3万多个单字、3300多个带注解的词语之间,感受到的是历史长河的__④__、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释义”后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爷爷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
B.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C.中国扩大开放按下“加速键”: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容自由贸易……
D.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高中生最可贵的精神品质是什么?有人说是自强不息,有人说是善于合作,有人说是敢于创新,有人说是……
对此,你怎么看呢?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合乎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仁怀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版)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了《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随着岁月的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儿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革命诗词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
D.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并流传,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1.答案 B
解析 A项“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是革命者和建设者们记录,而不是被记录。C项“二者之间没有关联”错。根据材料一第三段“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可知,二者是有联系的。D项因果倒置。根据材料一第四段“随着岁月的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可得出结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2.答案 C
解析 “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错误。材料二第二段中“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儿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这些内容只能表明毛泽东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并不能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3分)(  )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3.答案 D
解析 A项“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是对事件的客观描述,是写实。B项“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描写了寒冷夜里的行军情景,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是写实。C项“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是对事实的描述,是写实。D项“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是诗人的想象,里面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
4.请结合材料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4分)
4.答案 ①以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抒发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②以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书写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③以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刻画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5.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6分)
5.答案 ①第一段总说,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诗词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②第二~五段分说,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抒发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主义情怀;以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③最后一段总说,以毛泽东诗篇为例,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的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待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①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地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
“唉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
(有删改)
【注】①“五一”指1942年5月1日开始的日本侵略军华北方面军对冀中平原进行的“大扫荡”。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述了普通村民赵老金与八路军战士之间发生的一段故事: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后来大多牺牲在冰河里,赵老金执着打捞战士遗体遗物。
B.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照应前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暗示形势紧张。
C.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表露出了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
D.小说写到多种声音,“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暗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多次写到“风”,意在突出天气恶劣,为下文滹沱河结冰,战士难以顺利返回并最终因突围而跳河牺牲设下伏笔。
B.小说两次写赵老金“看到”战士跳进滹沱河的情景,一实一虚,都揭示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壮烈,表现了赵老金无法平息的悲痛。
C.小说中赵老金冬天封河也要砸开小鱼场撒网、滹沱河河水“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等细节都表现出赵老金渴望战士“归来”的执著。
D.小说在语言表达上,融入了不少方言词汇,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增添了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8.请简要概括赵老金的形象特点。(4分)
9.古人认为“碑者,悲也。后人书之以表其功德”。请结合文本,探究小说以《碑》为标题有何含义?(6分)
6.D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暗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错。“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表明敌人火力猛烈,“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八路军战士沉着、顽强地抵抗,小说并没有“暗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的意思。而且八路军撤退不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天气恶劣。
故选D。
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都揭示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错误,虚写处表现了八路军战士牺牲的壮烈,但未能揭示战斗的艰苦。
故选B。
英勇无畏 重情重义 支持革命(两点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碑”指固执打捞的赵老金,他是八路军战士战斗和牺牲的见证者。②“碑”,悲也,表达出赵老金对牺牲战士的悲痛之情。③“碑”喻指保家卫民的八路军英雄,昭示故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④彰显八路军战士的功绩已经刻在以赵老金为代表的百姓心上,百姓永远怀念他们。(3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个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真宗时,马知节、韩崇训皆以检校官签书枢密院事。知节为人质直,真宗东封泰山,车驾发京师,上及从官皆蔬食。封禅礼毕,上劳宰臣王旦等曰:“卿等久食蔬,不易。”旦等皆再拜。知节独进言:“蔬食者,惟陛下一人而已。王旦等在道中与臣同次舍,无不私食肉者。”又顾旦等曰:“知节言是否?”旦再拜曰:“诚如知节之言。”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七)
材料二:
马知节,字子元。父全义,国史有传。全义,太祖深念之,知节方七岁召见,特授供奉官。少感慨自立未冠监彭州兵有老成风。景德三年签书枢密院事,迁副使,大中祥符七年罢。天禧元年知枢密院事,二年罢。以疾除节度观察留后,求外任,授知贝州。既而上悯其癯瘁,止命归镇,而上党、大名之民争求迎之。卒年六十五,赠侍中,谥正惠。赋性疏直,遇事敢言,不少自屈。所与游皆时之贤士,居常以方略自任。初监兵潭州,何承矩为守,颇以文雅饰吏治。知节慕之,故折节读书。雍熙间护博州兵,时刘廷让败于君子馆,知节完城缮甲,储积刍粟,僚吏皆不悦。既而虏果至,以有备引去。李顺之叛,诏与王继恩同讨贼。继恩恶其不附己,遣知彭州,付以羸兵扞贼。贼十万众攻城,知节力战,适兵至而贼溃。知秦州,州尝质羌酋支属二十余人,逾二纪矣。知节曰:“羌亦人,岂不怀归?”悉释之。羌怀其德,讫终更不犯塞。知益州,始请以省校代乡户运舟,自是蜀人免破产之患。在延州,戎寇至,方上元,遂张灯启关,宴乐累夕,虏不测,因引去。诏发澶、魏六州粮输定武。时虏方内寇,知节守镇州,曰:“粮之来,资寇也。”止令于舟车所至收之,虏无所得而遁。知节所至,皆以威爱临下,而事无不济。特疾恶太过,不能无怨也。
(节选自《隆平集·枢密》)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少感A 慨自B立C 未冠D 监E 彭州F 兵G有老H成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东封,指帝王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昭告天下太平。因泰山在东,故名。
B. 自屈,指委屈自己,“不少自屈”与“句读之不知”的句式特点不同。
C. 患,指忧患、祸患,与《屈原列传》中“惠王患之”的“患”词义不同。
D. 不测,指难以预料、揣测,与成语“变幻莫测”中的“莫测”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马知节凭借先人余荫年少为官,后因仰慕何承矩而改变志趣,学习诗书。他所交往的人都是当世贤士,但过于嫉恨坏人坏事,也招致了一些怨言。
B. 刘廷让在君子馆战败,马知节在博州赶紧修缮城池,整治武器,储备粮草,属官对此都心生不满。不久敌人果然到来,因无隙可乘只好引兵退去。
C. 秦州将羌人首领的很多亲属作为人质,长期不放他们回去,马知节担任知州后,心生不忍,将他们全部释放。羌人心怀感激,很久不再侵犯边塞。
D. 在延州任职时,正值元宵节前后,戎寇突然而至。马知节于是张灯结彩,为引诱敌人入内而大开关门,接连几夜宴饮作乐,戎寇后来自动离去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继恩恶其不附己,遣知彭州,付以羸兵扞贼。
(2)知节所至,皆以威爱临下,而事无不济。
14. 从材料一的事例中,除可看出马知节“为人质直”“赋性疏直”的性格外,还可看出他的哪些优良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
10. CDG
11. B
12. D
13. (1)继恩憎恨他不依附自己,派(他)守卫彭州,将疲弱的士兵交给他带领以抵御贼寇。(“恶”,憎恨;“附”,依附;“羸”,疲弱、瘦弱;“扞”,抵御。每处3分,句意3分)
(2)知节任官所至之地,都凭威严、仁惠治理下属,事情没有不成功的。(“威爱”,威严、仁惠;“临下”,治理下属;“济”,成功。每处3分,句意3分)
14. ①表里如一。 ②忠心耿耿。 ③遇事敢言。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少时情感激愤,自持自守,不到二十岁时,监督彭州军队,有老练成熟风范。“感慨自立”指情感激愤,能自持自守,这是对马知节少时精神、品行的描述,至此语意完整,故应在“自立”后断开,所以第一处断在“C”处;“未冠”指不到二十岁,放在此处做时间状语,需单独成句,所以第二处断在“D”处;“彭州兵”是“监”的宾语,故应在“兵”后断开,所以第三处断在“G”处。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文言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句式特点不同”说法错误。“不少自屈”与“忌不自信”都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两者句式特点相同。句意:不肯稍微委屈自己。/不了解句子的断句。
C.正确。“何患无辞”的“患”解释为担心。
D.正确。句意:敌寇不知底细。/事物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人入内而大开关门”错误。马知节“张灯启关,宴乐累夕”其实是故布疑阵,迷惑敌人,让戎寇不知虚实,不敢贸然进攻;“启关”的目的并不是“引诱敌人入内”,恰恰是将其拒之于城门之外。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恶”,憎恨;“附”,依附;“羸”,疲弱、瘦弱;“扞”,抵御。
(2)“威爱”,威严、仁惠;“临下”,治理下属;“济”,成功。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材料一“知节独进言:‘蔬食者,惟陛下一人而已。王旦等在道中与臣同次舍,无不私食肉者。’又顾旦等曰:‘知节言是否?’”可知,其他“从官”对蔬食的要求都阳奉阴违,只有马知节表里如一,与皇帝一同始终坚持蔬食;他不愿皇帝被臣下欺瞒,说明他对皇帝忠心耿耿;他敢冒大不韪揭露宰相等人欺君罔上的行为,表明他遇事敢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真宗时,马知节、韩崇训都以检校官身份签书枢密院事(即担任枢密使副官,掌管办理军事文书事宜)。知节为人朴实正直,真宗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从京城出发,君臣一律素食。封禅典礼结束后,真宗慰劳宰相王旦等人说:“你们长久食素,不容易啊。”王旦等人都两次下拜。唯独知节进言说:“食素的人只有陛下一人而已。王旦等人在途中与我同宿,没有不私下食肉的。”又回头问王旦等人:“我说的话对不对?”王旦(对真宗)两次下拜,说:“确实是知节所说的那样。”
材料二:
马知节,字子元。父亲马全义,国史中有传记。全义(殉国后),太祖很怀念他,知节才七岁时就受到皇帝召见,破格授予供奉官。少时情感激愤,自持自守,不到二十岁时,监督彭州军队,有老练成熟的风范。景德三年签书枢密院事,升任枢密副使,大中祥符七年罢职。天禧元年主管枢密院事,二年罢职。因病授予节度观察留后(三品武臣寄禄官,无实际职事),请求到京外做官,被任命为贝州知州。不久真宗怜悯他瘦弱憔悴,只让他回镇(疗养),而上党、大名的百姓已争相迎接他。享年六十五岁,赠官侍中,谥号正惠。(知节)天性坦率正直,遇事敢言,不肯(因迎合别人)而稍微委屈自己。所交往者都是一时贤士,平时常以谋略自许。起初监督潭州军队,何承矩担任太守,很能以文雅整饬官场风气。知节仰慕他,因此改变志趣阅读诗书。雍熙年间统领博州军队,当时刘廷让在君子馆战败,知节修缮城池,整治武器,储积粮草,属官都不高兴。不久敌人果然到来,因见(博州)早有防备才引兵退去。李顺反叛时,(皇帝)下诏命(知节)与王继恩一同讨伐贼寇。继恩憎恨他不依附自己,派(他)守卫彭州,将疲弱的士兵交给他带领以抵御贼寇,十万贼寇攻打城池,知节奋力作战,恰好援兵到来,贼寇因而溃败。担任秦州知州时,州中曾以羌人酋长的二十余名亲属作为人质,超过二十四年了。知节说:“羌人也是人,难道(他们)就不想回到故里吗?”(于是)将他们全都释放。羌人感念他的恩德,直到他任期终了都不再侵犯边塞。(直到知节)担任益州知州时,才奏请用省校代替富民用船运送(物资),自此蜀人免除了破产的祸患。在延州任职时,敌寇到来,正值元宵(前后),(知节)于是张灯结彩,大开城门,连续几夜宴饮作乐,敌寇不知底细,于是引兵退去。(皇帝)下诏将澶、魏等六州的粮食输送定武。当时外敌正在入侵,知节守卫镇州,说:“粮食送来,只是资助了敌人。”只令在车船所至之地收取(粮食),敌人一无所得,只好逃走。知节任官所至之地,都凭威严、仁惠治理下属,事情没有不成功的。只是过于痛恨坏人坏事,不能不招致怨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地名,位于宜昌之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B. 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D.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感情激昂,将国难家恨、与友人难分难舍之情共融一炉。
16. 这首诗的颈联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请简要赏析。
15. D. (“感情激昂”有误,从全诗来看,情感表达深沉委婉。)
16. ①虚实结合。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②视听结合。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诗人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③动静结合(或以静衬动)。前后两句一动一静,滩声汨汨,秋意深浓,表现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或“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6 分 )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远望之景,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句意的句子是:“ , ”。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广纳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对仗句,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的向往。
17、①看万山红遍 ②层林尽染 ③. 山不厌高 ④. 海不厌深 ⑤. 羁鸟恋旧林 ⑥. 池鱼思故渊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试问谁不想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呢?特别是考试将近,如果考生只要吃下一块“记忆面包”,便可不费吹灰之力记住难背的课文、难懂的公式、难记的单词,__①__。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记忆力超群的“天才大脑”呢?
__②__,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类似于知觉加工,只能保持极短的时间,大部分信息在这一阶段快速“流逝”。少部分信息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可以保持几分钟,并且指导大脑决策。随后其中一些重要的短时记忆被进一步加工,转化为长时记忆,可保持几天甚至几十年。
掌握最佳记忆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记忆的效率,人在一天和一生中都存在最佳记忆阶段。记忆的最佳年龄是青少年时期,此时的记忆速度最快;__③__,记忆速度虽有所下降,提取信息的能力却更强,也会转变为另一个优势。而一天中的最佳记忆时间却因人而异:有的人习惯于规律作息,记忆效率在上午八九点钟最高;有的人习惯于挑灯夜战,到了夜间思维才活跃兴奋。“一日之计在于晨”不见得人人适用,若是你能找到自己的最佳记忆时间,就能事半功倍。
18.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B.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C.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D.请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18.D
解析 A、B、C项中的“你”为固定对象,D项与例句指群指代词,不确定对象。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上文“如果考生只要吃下一块‘记忆面包’,便可不费吹灰之力记住难背的课文、难懂的公式、难记的单词”,推断①处与上文构成假设关系,可以填入“那可真是一大妙事”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下文“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推断②处是按照时间长短对记忆进行分类,可以填入“记忆按其保持时间的长短”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结合上下文“记忆的最佳年龄是青少年时期……”“记忆速度虽有所下降,提取信息的能力却更强……”推断③处是对应年龄增长之后的情况,可以填入“而随着年龄增长”之类的内容。
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准确简洁连贯。
答案 ①那可真是一大妙事 ②记忆按其保持时间的长短 ③而随着年龄增长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华字典》上新,增补了“初心”“粉丝”“二维码”等100多个新词,引起人们热议,话题一度冲上热搜,网友表示:《新华字典》,__①__,越活越年轻。语言文字的更新变化,也是时代发展的一部分。作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工具书,《新华字典》可以堪称“时代的镜子”,每一次再版和修订,都记录着现代汉语的更新轨迹,跃动着时代最美的音符。词汇之“新”源于中国发展之“新”。今年第12版的《新华字典》,收入新词100多个,还增补了50个字词的新义、新用法。词汇之“变”折射时代观念之“变”。删去动物条目下标注的制衣等用途,展现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为“晒”字增添新释义:“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刻画__②__的时代情绪。语言创新频繁的今天,许多新词只是__③__。《新华字典》的多次修订,既反映时代变化,又起着规范语言文字的作用。当我们翻阅《新华字典》时,在1.3万多个单字、3 300多个带注解的词语之间,感受到的是历史长河的__④__、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20.解析 第一处,语境说的是《新华字典》的修订增补,因此想到“与时俱进”,意思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第二处,根据前文“删去动物条目下标注的制衣等用途,展现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为‘晒’字增添新释义:‘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可知此处是说事情做得非常精细周密,因此想到“细致入微”,意思是形容事情做得非常精细周密;第三处,文中强调新词存在时间短,因此想到“昙花一现”,意思是昙花开放后很快就凋谢,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就消逝;第四处:结合文意,此处形容历史长河永不停止,由此想到“奔流不息”,意思是水流奔腾不停止,形容运动着的事物永不停息。
答案 与时俱进 细致入微 昙花一现 奔流不息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解析 画线句子存在以下语病:一是重复赘余,“可以堪称”重复赘余,“堪称”意思是“可以称得上,能够称得上”,就包含“可以”之意,删去“可以”。二是语序不当,“再版和修订”语序不当,应该是““修订和再版”。
答案 《新华字典》堪称“时代的镜子”,每一次修订和再版,都记录着现代汉语的更新轨迹,跃动着时代最美的音符。
22.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释义”后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爷爷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
B.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C.中国扩大开放按下“加速键”: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容自由贸易……
D.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22.C 解析 文中“释义”后的冒号作用是解释说明。A项,冒号作用是提示下文;B项,冒号作用是总结上文;C项,冒号作用是解释说明;D项,冒号作用是用于称谓语之后。因此选C。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高中生最可贵的精神品质是什么?有人说是自强不息,有人说是善于合作,有人说是敢于创新,有人说是……
对此,你怎么看呢?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合乎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