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D “北宋的词坛总体上是为侧艳之词所笼罩的”说法错误
2. C A.“作诗满足于摹写物象,就是成功的艺术作品”说法错误,原文为“作诗仅仅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也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B.关联词“只要……就”是充分条件,表述绝对化。原文是“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选项改变了句子关系。D.“是因为人们对词之体性的认识大多仍囿于所谓‘本色’论”说法不全面,原文为“一方面是因为此时颂歌频奏,艳词遍行;另一方面是因为对词之体性的认识大多仍囿于所谓‘本色’论”,可见还有一个原因是颂歌频奏,艳词遍行。
3. 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诗中营造了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意境,而不是清新脱俗的意境。
4. ①强调“诗须要有为而作”。②主张诗贵在传神。③崇尚“天工与清新”。
5. 第一问: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与词学审美理想共同点是都追求“清”。第二问:①人生态度的旷达,拥有闲心的寓物观,能以变换视角的办法来承认悲哀存在的普遍性并以此否定对悲哀的执着,使得苏轼的词风趋向清旷。②苏轼的清旷词学审美理想在当时不是孤立的,受到黄庭坚、晁补之的赞赏。苏词立意高妙,胸有万卷书,笔无尘俗气,不向音律做无条件皈依,把抒发一己情性作为词创作的首要目的。(意思对即可)
6.A
7.B
8.(任意两点即可满分)①能够突出那条白百合花被子的新与珍贵,更能表现她对革命的支持与对烈士的关爱,从而凸显其心灵之美。②能为借被子、给伤员擦拭污泥血迹等情节提供心理依据,使之更真实可信、生动感人。③更易于表现借被之难与帮忙之羞涩,从而反衬出军民之间的感情的圣洁美好,突出小说的主旨。 ④突出“新”字,更易于体现女性之美,进而以之衬托年轻通讯员的高大形象。
9.①新媳妇本来不太情愿借被子给小通讯员,并拒绝了他。因为那是她唯一的嫁妆。但是出于善良,出于对军人的敬意,她最终还是借了出去。②后来新媳妇跟着“我”给伤员们擦拭身上的污泥血迹时,非常忸怩害羞,只答应给“我”打下手。③当新媳妇发现小通讯员牺牲了,她受到震撼,于是不再忸怩羞涩,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擦拭身体,认真地给他缝补衣服,并把自己的新婚被子给他铺在棺材里,表现了她对小通讯员的深切的哀悼和由衷的崇敬。
10.B
11. B B.两个“适”字分别是“到”和“适应”。句意:孔子周游到周朝/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选项说法错误。C.正确。D.两个“以”分别是“因为”和“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句意: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忽然我魂魄惊动。选项说法正确。
12. D “因为……所以”强加因果。原文是“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二者是并列关系,没有因果关系。
13.(1)我听说,好的商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颜相貌好像很蠢笨。(2)“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
14.①老子曾担任过周朝藏书室的史官,学识渊博;老子研究道德学问,对人生行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人们有教育启迪意义。②老子著书上下两篇,共五千多字,阐释道德的本义。
参考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氏,姓李,名叫耳,字聃,他是周朝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周游到周朝,向老子请教关于礼制的问题。老子说:“你所说的那个人,他的人体和骨头都已腐朽了,只有他所说的话还在我的耳际。况且,做君子的,如果恰逢其时,则可驾车入朝辅佐圣明君王,如不逢时,君王不贤明的,则像蓬草那样随遇而安。我听说,好的商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颜相貌好像很蠢笨。你要去掉你的骄气和各种欲望,放下你的架子和奢望,这些对您自身都没好处。我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些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捕获它,会游的可以用纶捕获它,会飞的可以用矰捕获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恐怕就可以称得上是龙一样的存在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王室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函谷关守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请一定给我留下赠言。”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学说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老子是一位隐士高人。老子 的儿子名叫宗,宗做了魏国的将军,魏国把段干那地方封给了他。世上学老子的学说的人,往往贬低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李耳主张“无为”,一切顺其自然;又主张清静,一切自然归正。
15.D “雨后的感受既用议论来表达”错误,“最爱水边数株柳”是抒情,不是议论。
16.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双燕和斑鸠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一幅具有自然生机和人间温情的画面,体现了自然风物的可爱。②视觉和听觉相结合,诗人写途中见到花下引雏的双燕,江面的帆影,翠绿的柳条,听见枝头唤偶的鸣鸠声、空山农舍的机杼声,使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③远近结合,云开天晴,江面的帆影为远视,乳燕学飞,柳间黄莺为近视,层次清楚,表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17.①. 携来百侣曾游 ②.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③.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④.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⑤. 青青子衿 ⑥. 悠悠我心
18.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②波澜壮阔 ③一诺千金 第一空,联系语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此处是说我们要将“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下去,可以填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坚持到底,一点不松懈。第二空,联系语境“变革的浪潮不可阻挡”,此处是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变革,可以填入“波澜壮阔”。波澜壮阔:水势浩渺广阔,比喻声势浩大或规模宏伟。第三空,联系语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此处是说我们要信守承诺,可以填入“一诺千金”。一诺千金:形容说话算数,很讲信用。
19. 我们要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工作,集中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
20. ①“为……为……为……”,三个分句结构相似,句式整齐一致,构成排比。②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③丰富了内容,从多角度阐述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A A.“阿木爷爷”具体指某一个人;BCD三项中加点的词语与“刘畊宏女孩”均泛指某一类人。
22.示例1:我最敬佩袁隆平。①他满怀赤诚,执着追求,为中国杂交水稻事业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②他朴实无华,淡泊名利,他每天把脚扎在稻田里,潜心于自己的杂交水稻事业,而对众多的荣誉不在意。示例2:我最敬佩苏轼。①他是一位大才子,多才多艺,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等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②他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他勇敢无畏,不趋附权贵;他幽默风趣,仕途坎坷却能寻求超脱;他勤政爱民,为民谋利。
23.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强调青年时代奋斗的重要性,要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在奋斗中让自己的青春闪光。材料第二段首先指出青年要有个性,但绝不应好高鹜远,不能故弄玄虚、莽撞行事,更不能追求享乐。接着引用习主席的话,强调青年应施展抱负,勇于创新,让青春绽放绚丽的光彩。两段材料相互关联,都是有关“青年”“青春”的至理名言,为广大青年指明前进的方向,提示新时代青年人应该活成什么样子,明确青年应该奋斗、创新、有责任担当和远大的抱负等。写作指导:文章开头可以简短引用材料亮出观点:努力奋斗,展青春风采;接着围绕三个分论点论证:新时代青年要有远大的抱负,青年要为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奋斗,青年人要用奋斗拼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可列举长征、抗日、改革中青年的担当和当下各行各业的青年都在努力奋斗的事例,来充分说理。立意:1.青春向阳,不负芳华。2.青年要以青春砥砺新征程。3.奋斗是新青春最好选择。巴楚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
高一年级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2页。要求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前,请先在答题卡上认真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苏轼认为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用舍之间,安危攸寄。”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的苏轼文艺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他的“诗画一律”精辟地阐述了诗画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绘画过分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作诗仅仅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也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诗画都要遗貌取神,抓住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这就是诗与画共同的本质特点。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苏轼在评论诗歌时,常常用天工清新作为审美标准。苏轼提出的天工清新的审美标准,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感情率真。苏轼在很多诗文中,都以感情是否真实作为评诗的标准。苏轼特别推崇陶潜,就因为陶诗情真:“渊明独清真,谈笑过此生。”其二,意境清新。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它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苏轼用“境与意会”概括意境的含义,认为诗歌应有清新的、超尘脱俗的意境。
苏轼“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法天贵真”等,就已道出了不事人工雕琢的“天工”的实质。苏轼追求自然之美,实际上是以他最理想的、至高无上的“道”或“自然”作为他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
(摘编自文师华《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材料二:
如果就东坡的词学观念而言,“词体之尊,自东坡始”的判断似失之过率。事实上,东坡是轻视词体的,他认为词乃“闲居之鼓吹”的“小词”观,与陈世修谓冯延巳填乐府新词以“娱宾而遣兴”的观点实无很大区别。只是轻视词体的他并不排斥填词,尤其在词已经渗透到官僚文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时候。而从东坡不满柳永词俚俗但又独赏其“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来看,清旷当是东坡所追求的词学审美理想。
东坡的人生态度是旷达的,他拥有闲心的寓物观,能以变换视角的办法来承认悲哀存在的普遍性并以此否定对悲哀的执着。因此,假借词以表现自我人格与性情抱负的东坡乐府,其词风趋向必然是清旷的,因为风格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成就或语词上的和谐。《燕喜词序》所云:“盖东坡平日耿介直谅,故其为文似其为人。”
东坡的清旷词学审美理想在当时不是孤立地呈现为偶见独悬的形态。黄庭坚对苏词“落笔皆超轶绝尘”极为赞赏,他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认为“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实际上接触到东坡雅化词风趋于清旷的深层问题。肯定了东坡不向音律做无条件皈依的晁补之,一如东坡“以诗为词”,把抒发一己情性作为词创作的首要目的。
尽管如此,东坡词学审美理想在北宋末年“鲜与同调”却是事实。一方面是因为此时颂歌频奏,艳词遍行;另一方面是因为对词之体性的认识大多仍囿于所谓“本色”论,即便在苏门之中也是如此。《后山诗话》谓苏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李方叔坚持词乃妙龄少女演唱,当具婉媚风调。徐度《却扫编》卷下谈到柳永时说:“其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柳氏之作,殆不复称之文士之口,然流俗好之自若也。”可见东坡之词学审美理想与当时流俗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且并不占主流地位,而柳词也并不仅称于“流俗人”,靖康元年冬宰相何栗“日于都堂饮醇酒,谈笑自若,时一复讴词”,便是佐证。因此,北宋末年的词坛总体上是为侧艳之词所笼罩的,即便是如张元千这些南渡后杰出的词人,也未跳出时尚之外。
(摘编自李康化《从清旷到清空——苏轼、姜夔词学审美理想的历史考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
B. 一些诗好奇务新,或者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苏轼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文章要“以体用为本”。
C. 苏轼词风趋向清旷,因为他对人生持旷达态度,承认悲哀存在的普遍性并以此否定对悲哀的执着。
D. 北宋的词坛总体上是为侧艳之词所笼罩的,苏轼的词学审美理想与当时流俗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苏轼的“诗画一律”认为绘画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作诗满足于摹写物象,就是成功的艺术作品。
B. 苏轼认为诗画有共同美学标准,只要出自“天工”者,有着创作者的个性,就能给人以清新之感。
C. 庄子不事人工雕琢的“天工”的美学思想对苏轼影响很大,使得苏轼以此作为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
D. 苏轼词学审美理想在当时“鲜与同调”,是因为人们对词之体性的认识大多仍囿于所谓“本色”论。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苏轼“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的一项是( )(3分)
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4. 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 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与词学审美理想有何共同点?他是如何达到这种美学境界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到包扎所时已是下午两点钟了,那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一边放东西,一边喘息地喝水,同时还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他说的什么我没大听清。好像是说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向老百姓去借,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
我和通讯员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道歉,讪讪地开口借被子。被子拿出来,我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斯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他绷着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后来她问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炮响起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能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擦洗身上的污泥血迹,或是喂一点饭食。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做我的下手。
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他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啊”了一声。我看见的是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擦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说完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有删节)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开头写分派文工团人员到战斗连去帮助工作,接着写向老百姓借被子,较详细地以某战斗连为焦点记叙了军队在紧急情况下有条不紊地备战全过程。
B.作者善用白描,文中“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后的描写,使读者像一个见证者,站在近旁,听着屋子里的“响动”,看着通讯员“不服气”的样子。
C.小通讯员为借被子向“我”求助时欲言又止“我”向新媳妇解释后,她只是笑,却不说明第一次借被子时的情形,这两处“留白”都引发了读者联想。
D.小说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借被”“献被”的情节天衣无缝地连接起来,使结构谨严有序。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感受。
B.“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C.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
D.“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起到了正衬作用。
8. 小说的女主人公,不是姑娘,也不是大嫂,作者有意设定为新娘、新媳妇,有何妙处?请简要说明。(4分)
9. 分析新媳妇的态度与情感的转变。(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史记·老子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B.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C.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D.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人一般刚出生不久取名,长大以后取字,两者意义相关,但性质和用途不同。
B. “孔子适周”与“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其一)》)两句中的“适”字含义相同。
C. 老莱子,春秋晚期的思想家,道家人物,楚国隐士,与老子、孔子一个时期。
D. “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与“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以”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是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
B. 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要去掉骄气和过多欲望,要去掉高贵的情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他没有什么好处。
C.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秘而不求名声为主旨。他看到周朝衰落,就要离开。到了关口,关令尹喜请求他写书。
D. 因为学老子学说的人排斥儒家学说,所以学儒家学说的人也排斥老子学说。老子认为清静无为,百姓就能自己变得正直守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14. 关令尹喜为什么请求老子为他写一本书?老子是如何回应关令尹喜的请求的?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
赵汝
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
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
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陡”“顿”两个表时间短暂的副词连用,既表明天气的阴晴转换之快,又透露出诗人的喜出望外之情。
B. 颈联“认”字极妙,不但表示远眺帆樯历时之久,而且写出雨后江面为迷蒙烟雾所笼罩,辨识帆樯之难。
C. 颈联的“微”字,既暗示农家机杼声之微弱,又摹写出诗人为途中的景物所吸引,侧耳静听,悠闲自在。
D. 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语言清新自然,雨后的感受既用议论来表达,又寄寓在绘声绘色的形象描写之中。
16. 这首诗是如何对途中的景物进行描写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故地重游,引起他对往昔不平凡岁月的回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对权贵的蔑视、对个性自由的向往。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诗经》中的诗句,借写姑娘思念恋人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 ① 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经济发展转型提供支撑,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保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基础。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 ② 的经济社会变革,变革的浪潮不可阻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必须 ③ 我们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我们要深入举行污染防治工作,集中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确实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刪词语,不得改变原意。(6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伴随着《本草纲目》的歌声,一股新的运动热潮正在兴起,全国各地的刘畊宏女孩在努力进行更高质量的运动。到底是早上运动效果好,还是晚上运动效果好呢?近期,一项在大鼠身上开展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讨论角度。研究发现,当大鼠进行充分体力锻炼时, 无论锻炼的时间段具体是在什么时候,它们体内的数百种物质都会同步发生含量变化。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文中的“刘畊宏女孩”,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资深木匠阿木爷爷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就能把寻常木头打造成精致工艺品,被网友称为“当代鲁班”。
B. 连日来,口腔医院出现一群四处巡逻朝阳大妈,有佩戴口罩不规范的,她们一个箭步上去,现场及时纠正。
C. 进入新时代,公民素质不断提升,社会风气不断变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雷锋,人民的幸福感更强了。
D. 现实生活中,阿Q们的自嘲、自解、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等表现让人大开眼界。(阿Q是鲁迅小说中的人物)
22. 在袁隆平、张秉贵、钟扬、陶渊明、苏轼、辛弃疾中,你最敬佩哪一位?为什么呢?请结合课本内容和课外阅读积累简要说明。要求表达简明准确,不超过10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是奋斗,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青春才会闪光。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很多青年想让青春涂抹上自己的个性与特色,但青春的个性与特色不是好高鹜远,不是故弄玄虚,不是莽撞行事,更不是追求享乐。习近平曾指出,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广大青年应在新时代放飞梦想,施展抱负,勇于创新,让青春绽放绚丽的光彩。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生活的经历或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