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科学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量60分钟
一、判断题(对的填“T”,错的填“F”,每小题2分,共24分)
1. 地球的表面只有高山与平原。( )
2. 排队利用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 )
3. 在三角洲地带沉积着大量的泥沙。( )
4. 半透明的物体只能让一部分光穿过它。( )
5. 石头很坚硬,大风无法改变它的形状。( )
6.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
7. 火山喷发飘在空中的灰尘,有时会让周围环境温度下降。( )
8. 光穿过潜望镜时,发生了一次反射和一次折射( )
9. 发生地震时,我们一定要向室外跑。( )
10. 平面镜除了能改变光传播方向外,还能成像。( )
11. 白光是由不同颜色光混合而成的。( )
12. 地壳的结构很稳定,几千年也不会发生改变。(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3. 下列物体是光源的是( )。
A. 太阳 B. 月亮 C. 镜子
14. 观察世界地形图,可以知道( )。
A. 陆地面积大 B. 海洋面积大 C. 陆地海洋面积一样大
15. 我国平原主要集中在( )。
A. 东部 B. 西部 C. 南部
16. 三棱镜是利用光的( )原理来工作的。
A. 直线传播 B. 反射 C. 折射
17. 下面不是火山喷发造成环境改变的是( )。
A 形成天池 B. 提高土地肥力 C. 形成沙漠
18. 在不透光的房子里,桌面上放有一本书,我们能做到的是( )。
A. 看书上的字 B. 分辨出封面的颜色 C. 感知书的厚薄
19.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 )。
A. 地核、地幔、地壳
B. 地壳、地幔、地核
C. 地幔、地壳、地核
20. 出现日食现象时,太阳、月亮、地球排列情况是( )。
A. B. C.
21. 发生火山喷发时,从火山口喷出来的主要是( )。
A. 高温的水 B. 高温的熔岩 C. 高温的气体
22. 如图所示,由于发生地震时地壳内岩石层发生( )而形成的。
A. 拉伸断裂 B. 挤压变形 C. 岩浆堆积
23. 与声音传播相比,光的传播( )。
A. 会伤害人的耳朵 B. 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 不能自己绕到障碍物的后面
24.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图画法符合实际的是( )。
A. B. C.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25. 通常我们把那些________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光源是_____。
26. 当白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分成红、橙、黄、绿、______、靛、______等各种颜色的光,这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7. 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________形成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形成了_________。
28. 光在空气中是沿_________传播的,当光遇到不透明的障碍物时,在障碍物后面就会形成_______。
29. 在河流的上游多为山区,落差较大,河流速度快,在岩石较硬的地区,河水夹杂着_______和土粒,不断向下切削,使河谷_______。
30. “潭清疑水浅”,这是光的_______造成的,“池水映明月”与光的______现象有关。
31.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平原、______、山地、丘陵、_____五种地形齐备,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地势________,大致呈三阶梯状分布。
32. 地震发生会给地表带来改变,如地面出现_______、_________,使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________。
33. 生活中,有些光我们是看不见的,例如红外线和紫外线。夜视仪成像利用了______外线,鉴别纸币的真伪利用了______外线。
四、连线题(5分)
34. 用连线的方式把光源进行分类。
萤火虫
自然光源 发光鱼
点燃的蜡烛
人造光源 激光灯
太阳
五、探究题(共15分)
35. 在下图中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36. 把地球内部结构名称填写完整。
37. 小方同学为了探究平面镜反射规律,进行如下的实验。
a、在烟雾箱中,用激光笔发出一束光AO照射到平面镜上,经过平面镜反射后沿OB射出,并用固定机位的手机拍下一张照片。
b、然后改变AO与镜面的夹角,重复三次a步骤。
c、把四张照片中AO、OB与镜面的夹角用量角器量出并记录表格中。
实验序次 AO与镜面的夹角(度) OB与镜面的夹角(度)
1 12 12
2 35 35
3 44 ( )
4 67 ( )
(1)把表格中的两空格数据填写出来;
(2)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光在平面镜上反射时,反射光与镜面的夹角_____入射光与镜面的夹角。反射光与镜面的夹角随入射光与镜面的夹角的减小而______;
(3)实验应在比较_______(选填“暗”或“明亮”)的环境中进行。
38.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风沙侵蚀作用
风沙对地表物质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统称为风沙侵蚀作用。
风吹过地表时,产生紊流,使沙离开地表,从而使地表物质遭受破坏,称为吹蚀作用。吹蚀作用的强度与风速呈正比,和粒径呈反比。风速超过起动风速愈大,吹蚀能力越强。一般组成地表的颗粒小、松散且干燥,要求的起动风速小,受到的吹蚀强烈。
风沙流紧贴地面迁移时,沙粒对地表物质的冲击和摩擦作用,称为磨蚀作用。迎风面的岩壁,特别是砂岩,由于风沙流钻进孔隙之中,不断旋磨,可能形成口小内大的风蚀穴。由于风沙流中的沙粒集中分布在距地面30cm之内,所以沙漠区的电线杆下部可因磨蚀而折断,故常常用砖或土砌一个底座。
(1)风沙对地面的侵蚀作用分为_______和________两种方式。
(2)风沙对地面的吹蚀作用强度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有关。
(3)沙漠区的电线杆下部常常用砖或土砌一个底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小学五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科学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量60分钟
一、判断题(对的填“T”,错的填“F”,每小题2分,共24分)
1. 地球的表面只有高山与平原。( )
【答案】×
【解析】
【详解】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陆地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2. 排队利用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 )
【答案】√
【解析】
【详解】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会产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产生折射的现象。光不能穿过不透光的物体,排队就是利用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故该判断是正确的。
3. 在三角洲地带沉积着大量的泥沙。( )
【答案】√
【解析】
【详解】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的作用。世界上许多大河入海口处往往会形成河口三角洲,其成因是: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4. 半透明的物体只能让一部分光穿过它。( )
【答案】√
【解析】
【详解】光是以直线传播的,在传播中会遇到阻碍。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它会把光挡住,光无法继续传播。
5. 石头很坚硬,大风无法改变它的形状。( )
【答案】×
【解析】
【详解】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都会不同程度的改变岩石的模样。石头很坚硬,但在风化和侵蚀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改变它的形状。
6.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
【答案】×
【解析】
【详解】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且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光线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故该判断是错误的。
7. 火山喷发飘在空中的灰尘,有时会让周围环境温度下降。( )
【答案】√
【解析】
【详解】岩浆在喷发出地表前聚集在地下;火山内部的压力促使熔岩喷发出来;火山喷发物一层层地在火山口周围堆积下来,形成了火山堆;火山周围常常形成温泉。火山喷发飘在空中的灰尘,有时会让周围环境温度下降。
8. 光穿过潜望镜时,发生了一次反射和一次折射。( )
【答案】×
【解析】
【详解】潜望镜的两片镜片都是平面镜,两个镜片主要是通过互相的反射作用,将上方的镜像反射到下面。两个镜片是相互平行的,与水平面呈45°夹角。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对光线进行反射作用工作的,光线发生了两次反射,没有折射。故该判断是错误的。
9. 发生地震时,我们一定要向室外跑。( )
【答案】×
【解析】
【详解】地震时,如果在学校的平房里,应迅速跑到屋外空旷处,远离高建筑;如果在学校的三楼上,应蹲在墙角或桌底并把书包顶在头上;如果在楼中的家里,应跑到厨房或卫生间;在商场里,应靠在大柱子旁并用手护头部;在书房里,应趴在书桌或床下面;在大街上,应远离电线杆、围墙或护头跑到开阔处。
10. 平面镜除了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外,还能成像。( )
【答案】√
【解析】
【详解】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平面镜除了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外,还能成像。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里的像与物体是大小相等,左右相反。
11. 白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
【答案】√
【解析】
【详解】光是一种电磁波,由于波长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可见光是一种复合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单色光组合而成。因此,太阳光经过三棱镜的折射作用,会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彩色光带。
12. 地壳的结构很稳定,几千年也不会发生改变。( )
【答案】×
【解析】
【详解】地球内部运动有时能使地形在瞬间发生较大的改变,就像火山和地震。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3. 下列物体是光源的是( )。
A. 太阳 B. 月亮 C. 镜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能自己发光,属于光源
14. 观察世界地形图,可以知道( )。
A. 陆地面积大 B. 海洋面积大 C. 陆地海洋面积一样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3.61亿平方千米,海洋占大部分。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15. 我国平原主要集中在( )。
A. 东部 B. 西部 C. 南部
【答案】A
【解析】
【详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的主要特点是:西部地形以山地、盆地高原为主,东部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我国平原主要集中在东部。
16. 三棱镜是利用光的( )原理来工作的。
A. 直线传播 B. 反射 C. 折射
【答案】C
【解析】
【详解】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三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来工作的。
17. 下面不是火山喷发造成环境改变的是( )。
A. 形成天池 B. 提高土地肥力 C. 形成沙漠
【答案】C
【解析】
【详解】火山喷发会对生活、环境、气候造成影响;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好处有:火山灰可以肥沃土地,火山喷出的含琉气体,能够形成硫磺矿,形成天池,火山地区有很多温泉,温泉可以治病,火山喷发可以为人类留下化石。C形成沙漠不是火山喷发造成的。
18. 在不透光的房子里,桌面上放有一本书,我们能做到的是( )。
A. 看书上的字 B. 分辨出封面的颜色 C. 感知书的厚薄
【答案】C
【解析】
【详解】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会产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产生折射的现象。不透光的物体在阳光下会产生影子。A没有光线,不可能看到书上的字,故A错误;B没有光线,不可能分辨出封面的颜色,故B错误;C感知书的厚薄不用眼睛,可以用手的触觉进行感知,故C正确。
19.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 )。
A. 地核、地幔、地壳
B. 地壳、地幔、地核
C. 地幔、地壳、地核
【答案】B
【解析】
【详解】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20. 出现日食现象时,太阳、月亮、地球排列情况( )。
A. B. C.
【答案】B
【解析】
【详解】月球围绕着地球旋转,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旋转。日食和月食就是由于这两种运动所产生的结果。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1. 发生火山喷发时,从火山口喷出来的主要是( )。
A. 高温的水 B. 高温的熔岩 C. 高温的气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火山喷发时,大量温度很高的红色岩浆从火山口喷溅或溢出,岩浆浓厚,流速很慢,大量的火山灰、火山气体从火山口冒出来,弥漫空中。发生火山喷发时,从火山口喷出来的主要是高温的熔岩。
22. 如图所示,由于发生地震时地壳内岩石层发生( )而形成的。
A. 拉伸断裂 B. 挤压变形 C. 岩浆堆积
【答案】A
【解析】
【详解】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 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会发生弯曲变形,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是由于岩层断裂造成的。图中地下是由于发生地震时地壳内岩石层发生拉伸断裂而形成的。
23. 与声音传播相比,光的传播( )。
A. 会伤害人的耳朵 B. 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 不能自己绕到障碍物的后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声音传播离不开物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是直线传播的,而且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也能传播,但光不能自己绕到障碍物的后面。
24.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图画法符合实际的是( )。
A. B. C.
【答案】A
【解析】
【详解】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会偏向下折一些,A的路线图画法符合实际。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25. 通常我们把那些________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光源是_____。
【答案】 ①. 自己 ②. 太阳
【解析】
【详解】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光源是太阳。
26. 当白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分成红、橙、黄、绿、______、靛、______等各种颜色的光,这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答案】 ①. 蓝 ②. 紫
【解析】
【详解】光是一种电磁波,由于波长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可见光是一种复合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单色光组合而成。因此,太阳光经过三棱镜的折射作用,会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彩色光带。
27. 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________形成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形成了_________。
【答案】 ①. 破碎 ②. 戈壁滩
【解析】
【详解】沙洲就是水流、波浪堆积作用,夹带着泥沙、岩石等堆积物形成的堆积地貌。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形成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形成了戈壁滩。
28. 光在空气中是沿_________传播的,当光遇到不透明的障碍物时,在障碍物后面就会形成_______。
【答案】 ①. 直线 ②. 影子
【解析】
【详解】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它会把光挡住,光无法继续传播,就会在物体后方形成影子。
29. 在河流的上游多为山区,落差较大,河流速度快,在岩石较硬的地区,河水夹杂着_______和土粒,不断向下切削,使河谷_______。
【答案】 ①. 石屑 ②. 加深
【解析】
【详解】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这些被侵蚀的泥土在水流缓慢的地方又会沉积下来。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在河流的上游多为山区,落差较大,河流速度快,在岩石较硬的地区,河水夹杂着石屑和土粒,不断向下切削,使河谷加深。
30. “潭清疑水浅”,这是光_______造成的,“池水映明月”与光的______现象有关。
【答案】 ①. 折射 ②. 反射
【解析】
【详解】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折射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反射现象。
31.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平原、______、山地、丘陵、_____五种地形齐备,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地势________,大致呈三阶梯状分布。
【答案】 ①. 高原 ②. 盆地 ③. 西高东低
【解析】
【详解】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主要反映地表的高低起伏状况及其特征,基本的地形类型有五种,分别是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地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的主要特点是:西部地形以山地、盆地、高原为主,在这些大的地形区中,西部盆地多风蚀地形。
32. 地震发生会给地表带来改变,如地面出现_______、_________,使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________。
【答案】 ①. 裂缝 ②. 塌陷 ③. 偃塞湖
【解析】
【详解】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多数地震是由地下的岩层断裂造成的。当断裂的岩石沿着断裂形成的裂缝移动时,大地就会晃动,这就是地震。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地震时,地面震动的幅度有时可达数米,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地貌。地震会让人感到大地上下颠簸、猛烈摇动等地动现象。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有地面产生裂缝和塌陷、山体滑坡、堰塞湖等。
33. 生活中,有些光我们是看不见的,例如红外线和紫外线。夜视仪成像利用了______外线,鉴别纸币的真伪利用了______外线。
【答案】 ①. 红 ②. 紫
【解析】
【详解】由于波长不同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光,人的视觉范围是有限的,生活中,有些光我们是看不见的,例如红外线和紫外线。夜视仪成像利用了红外线,鉴别纸币的真伪利用了紫外线。
四、连线题(5分)
34. 用连线的方式把光源进行分类。
萤火虫
自然光源 发光鱼
点燃的蜡烛
人造光源 激光灯
太阳
【答案】
【解析】
【详解】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例如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等;其中又分为人造光源和天然光源,太阳、萤火虫、发光鱼等属于天然光源,点燃的蜡烛、 激光灯等属于人造光源。
五、探究题(共15分)
35. 在下图中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答案】
【解析】
【详解】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用两块平面镜和三节纸筒可以做潜望镜。潜望镜之所以可以从下边看到上面,而且十分清楚,是因为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且都与水平方向成45度夹角。光由潜望镜镜筒的上端沿直线传播到第一块平面镜上,再由第一块平面镜反射到第二块平面镜上,最后,光由第二块平面镜反射到人的眼睛里。
36. 把地球内部结构名称填写完整。
【答案】
【解析】
【详解】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从5千米到70千米不等,海洋部分比较薄,陆地部分比较厚,平均厚度只有17千米左右。地壳下面是地幔,主要由硅、铁、镁等成分组成,厚度约2900千米。这一层的温度为1000~3000摄氏度,内部压力很大,是一种过热状态下的特殊固态物质。地幔下面是地核,它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厚度达3500千米。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这一层密度很大,温度约为4700摄氏度。
37. 小方同学为了探究平面镜反射的规律,进行如下的实验。
a、在烟雾箱中,用激光笔发出一束光AO照射到平面镜上,经过平面镜反射后沿OB射出,并用固定机位的手机拍下一张照片。
b、然后改变AO与镜面的夹角,重复三次a步骤。
c、把四张照片中AO、OB与镜面的夹角用量角器量出并记录表格中。
实验序次 AO与镜面的夹角(度) OB与镜面的夹角(度)
1 12 12
2 35 35
3 44 ( )
4 67 ( )
(1)把表格中的两空格数据填写出来;
(2)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光在平面镜上反射时,反射光与镜面的夹角_____入射光与镜面的夹角。反射光与镜面的夹角随入射光与镜面的夹角的减小而______;
(3)实验应在比较_______(选填“暗”或“明亮”)的环境中进行。
【答案】 ①. 44 ②. 67 ③. 等于 ④. 减小 ⑤. 暗
【解析】
【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反射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详解】(1)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入射角与反射角是相同的,所以实验3、4OB与镜面的夹角依次是44和67;
(2)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光在平面镜上反射时,反射光与镜面的夹角等于入射光与镜面的夹角。反射光与镜面的夹角随入射光与镜面的夹角的减小而减小;
(3)实验应在比较暗的情况下进行,这样可以更好地观察到光线,避免其他光线的影响。
38.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风沙侵蚀作用
风沙对地表物质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统称为风沙侵蚀作用。
风吹过地表时,产生紊流,使沙离开地表,从而使地表物质遭受破坏,称为吹蚀作用。吹蚀作用的强度与风速呈正比,和粒径呈反比。风速超过起动风速愈大,吹蚀能力越强。一般组成地表的颗粒小、松散且干燥,要求的起动风速小,受到的吹蚀强烈。
风沙流紧贴地面迁移时,沙粒对地表物质的冲击和摩擦作用,称为磨蚀作用。迎风面的岩壁,特别是砂岩,由于风沙流钻进孔隙之中,不断旋磨,可能形成口小内大的风蚀穴。由于风沙流中的沙粒集中分布在距地面30cm之内,所以沙漠区的电线杆下部可因磨蚀而折断,故常常用砖或土砌一个底座。
(1)风沙对地面侵蚀作用分为_______和________两种方式。
(2)风沙对地面的吹蚀作用强度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有关。
(3)沙漠区的电线杆下部常常用砖或土砌一个底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吹蚀 ②. 磨蚀 ③. 风速 ④. 粒径 ⑤. 磨蚀主要集中在距地面30cm之内。
【解析】
【详解】(1)根据题干可知,风沙对地表物质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统称为风沙侵蚀作用。
(2)根据题干可知,风吹过地表时,产生紊流,使沙离开地表,从而使地表物质遭受破坏,称为吹蚀作用。吹蚀作用的强度与风速呈正比,和粒径呈反比。风速超过起动风速愈大,吹蚀能力越强。一般组成地表的颗粒小、松散且干燥,要求的起动风速小,受到的吹蚀强烈。
(3)迎风面的岩壁,特别是砂岩,由于风沙流钻进孔隙之中,不断旋磨,可能形成口小内大的风蚀穴。由于风沙流中的沙粒集中分布在距地面30cm之内,所以沙漠区的电线杆下部可因磨蚀而折断,故常常用砖或土砌一个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