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8 10:34:34

文档简介

毓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考试分数: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3分,共48分)
1、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了思想统一
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D.导致了暴政统治
2、秦朝,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汉朝,设立“中外朝”制度;唐朝,实行群相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中国古代丞相地位的变迁表明
A.丞相大多擅权专政 B.监察官员恪尽职守
C.地方官员越权上奏 D.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3、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
A. 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 B. 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
C. 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 D. 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
4、1837年—1901年是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期,也是英国的鼎盛时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在英国所有的国王中,她享有盛誉,“这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奉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B. 内阁权力的不断扩张
C. 政党之间权力斗争的激烈 D. 立宪政体的日趋完善
5、中华民国成立前夕,孙中山力排众议,坚决效仿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建立的却是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成为实际权力中枢,并有权否决总统的提案。这一转变
A. 事实确立了共和制 B. 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C. 体现了三权分立特点 D. 皆在预防专制独裁的出现
6、在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三三制”的实行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7、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例。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主要原因是它们
A. 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约束 B. 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C. 都把才德作为选官标准 D. 都始终把孝廉作为选官标准
8、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国家大多规定: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和捐助政党活动经费,不得参加竞选和兼为议员。该规定
A. 消除了文官队伍的贪污腐败 B. 推动了政治和管理分离
C. 降低了文官制度的权威地位 D. 导致了文官人数的膨胀
9、美国1883年颁布的《美国文官法》规定:“对文官录用实行公开竞争的考试办法,择优录取;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些改革反映出的文官制度的特点不包括
A. 继承“政党分肥制”原则 B. 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C. 定期考核,论功晋升 D. 职务常任,政治中立
10、 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制的废除
A. 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B. 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C. 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D. 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1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我国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是
A.党管干部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职务终身制原则 D.科学化、法制化原则
12、明朝初年在全国设置“申明亭”,定期公示本地犯有罪错人员姓名及其罪错内容,同时各地普遍设立“旌善亭”,定期公布本地慈善节孝事迹。此举
A. 旨在加强君主专制 B. 体现刑用重典思想
C. 利于基层社会治理 D. 彰显儒学正统地位
13、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随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 体现了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B. 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C. 标志着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 D. 对后世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出台的第一部基本法,被毛泽东誉为“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之一”。该法律的颁布
A. 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成果 B. 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遵循新中国宪法的人民民主原则 D. 促进了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形成
15、宋朝与辽、西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在边界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相当活跃,同时也出现《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场流入少数民族政权地区的现象。由此可知,榷场的设置
A. 加深了少数民族对中原的依赖 B. 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 体现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D. 展现了中原文化的优越
16、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一些国家侵入法国,马赛义勇军高唱一支进行曲奔向巴黎保卫祖国。这支进行曲就是《马赛曲》,后来成为了法国的国歌。这推动了法国成为
A. 共和政体国家 B. 欧洲大陆霸主
C. 民族独立国家 D. 近代民族国家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
17、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是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年),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4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4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
入一个新阶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到19世纪初,英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扩大服务,选拔有效的班子充实政府职务。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摘编自《英国政治制度史》《英国文官制度的起源》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新阶段”的表现,并说明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变化原因。(4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羁縻的第三点要义,在于因俗而治,正所谓“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即用制度、文化和技术引导并逐渐改变夷狄,而不直接对其进行统治。在这方面,唐朝尤为成功,通过广泛建立羁縻府州制度,极大地扩大了唐朝中央政府的影响。唐朝近三分之二的地区为羁縻府州,这是羁縻政策的制度性发展。羁縻州府的设置,将许多民族首领纳入府州的地方制度之内,并授予他们官职。当然,羁縻府州同州郡还有显著区别,其首领担任的官职可以世袭,其也保持相当的独立性。
——摘编自韩昇《东亚世界形成史论(增订版)》
材料二 安史之乱以前,由于唐朝在西域的经略,通往西域的交通大开,形成了自汉代以来东西陆路交通的极盛高潮。当时中西交往空前繁荣,亦如史籍所载“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唐朝与西方的交通,除了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更为繁盛,这一时期因此也被称为“丝路的黄金时代”。
——摘编自武斌《丝绸之路全史(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羁縻府州设置的特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前期被誉为“丝路的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并列举该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事例。(7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内容是不同时期我国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设置情况。
宪法 内容
1954年宪法 将公民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的条文共19条,在政治、经济、个人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相对详细具体的规定。
1975年宪法 大大简化了公民权利,有关公民权利的条文仅4条,取消了1954年宪法中关于公民迁徙自由、科学研究和文学文艺创作等自由的规定,简化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甚至取消了公民的财产继承权,并只保护公民的劳动收入。
1978年宪法 将有关公民权利的条文增加到10条,恢复了1954年宪法中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受教育权利等内容,并增加了公民对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控告权与申诉权。
1982年宪法 有关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条文共24条,较之前几部宪法增加了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等内容。
2004年修正案 增加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建立健全同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内容,尤其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摘编自李艳馨《从几次宪法变更看我国宪政理念的演进》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合理,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023-2024(上)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
(历史答案)
1C 2D 3C 4D 5D 6D 7A 8B 9A 10D 11A 12C 13A 14D 15B 16D
17.(14分)【答案】
(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6分)
(2)原因: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2分)
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2分)
(3)积极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4分)
18.(12分)【答案】
(1)表现:科举制度被废除,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4分)原因:洋务运动兴起;科举制的弊端;西学传播;各方人士的推动;政府改革(新政)等。(4分)
(2)趋势:从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到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2分)原因:工业革命出现;旧的官吏任用制度阻碍社会发展。(2分)
19.(14分)【答案】
(1)特点:因俗而治;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首领具有相当的独立性。(4分)
积极作用:唐朝统治者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行的比较开明而有效的民族政策,有助于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对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地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3分)
(2)主要原因:唐朝政治开明,经济文化繁荣;在西域的经略,贯通了东西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对外关系空前发展;政治统一;经济、文化交流活跃。(4分,任答四点即可)
主要事例:唐朝与大食接触,造纸术等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8世纪起,中国陶瓷开始由海路大量外销,广州开始成为贸易之港,陶瓷之路兴起;日本向唐朝派遣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文化带回日本。(3分)
20.(12分)【答案】示例:
论题:现代中国宪法的制定或修改因时而变。(2分)
阐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先后进行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作,三大改造全面展开,迫切需要进行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制定了宪法,确定了国家性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两大原则。1956-1976年,我国的民主法治被肆意践踏,使人民权利遭到了严重损害。“文革”结束后,宪法中增加了公民权利,而且也恢复了1954年宪法中的部分内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恢复与发展,1982年宪法又增加了一部分维护公民利益的内容。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社会保障和人权意识也越来越强,2004年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关于社会保障和人权的问题。总之,时代在变,我国的宪法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