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文明守礼的国民风范,既有赖于外在明礼遵规的行为表达,更有赖于内在道德品性的普遍提升。得益于春秋时期孔子的“以仁释礼”,礼乐文化从符号系统转化为道德系统,从正名定分的行为规范升华为成己达人的人生规范,从而使“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人文传统在数千年的文明实践中弦歌不辍,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文明大国的形象。
②从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而言,礼乐文化具有鲜明的乐感文化特征。“乐”的本质不是肤浅的快乐体验,而是一种积极乐观、愉悦明朗的健康心态和情感状态。主要表现为:第一,重视人伦和乐。这种人伦和乐不单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私人伦理,还包括以己为中心推及的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第二,追求仁者之乐。修己安人可谓儒家的终极伦理关怀,高度具象地表达了中华文明的人文传统。即在确立人的身心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价值谱系中,始终强调整体性命运和社会责任担当。第三,志在生命之乐。把个体生存旨趣和生活意义的内在需求,导向旨趣高雅、旷达畅快的生存情态的获得。孔子赞赏的“曾点之乐”正是这种悦情悦志的审美理想的表达,寄托的正是儒家希望君子超脱物欲羁绊的旷达的人生价值观。这种精神文化传统对于引导人们追求高雅情趣、优化向上向善人文生态等方面具有启示意义。
③礼乐文化重人伦和乐、追求仁者之乐,蕴含着中华民族志于生命大乐的文化心态取向,表现出深沉而久远的人的主体性超越,是中华民族敢于担当、敢于创造、敢于梦想、敢于奋斗的民族精神的底色,对于抵制迷心逐物、澄清价值导向、敦行文明风尚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
(摘编自李焱《彰显礼乐文化的时代价值》)
材料二:
①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与灵魂。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如今,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中华礼乐文化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②当然,一提起礼乐文化,一些人可能会想到封建礼教,如“克己复礼”“三纲五常”“男尊女卑”。这些都是传统礼乐文化中的消极内容。对于传统礼乐文化,我们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考订梳理、去芜存菁,既要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要警惕其中消极、落后的文化糟粕,并予以扬弃。比如,古代的礼制,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具有服从、统一、强制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的理念。再比如,古时有很多繁文缛节,见面、告别时要“三请三辞”,对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称呼不一样,这些在现代社会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其实,有些礼仪流程在互相尊重的原则下,是可以简化变通的。总之,为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我们要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③在宏观层面,我们应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古代,礼乐文化是庙堂之上的“阳春白雪”,普通老百姓只能对其“敬而远之”。现代社会,礼乐文化要想在和谐社会关系、增强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实际作用,需要在微观层面,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④在推广普及礼乐文化方面,学校和媒体应该发挥更大作用。近些年,一些大学围绕培育和弘扬礼仪文化,开发出大量现代礼仪课程,受到学生和社会人士的热烈欢迎。比如,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视频公开课,开课7个学期,就有近70万人次选修。很多中小学把礼仪文化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持续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确立符合礼仪文化规范的行为方式。这些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在持续开展,提升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们的道德情操。
⑤无论是传统礼乐文化,还是新推出的现代礼仪,要想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中国礼·中国乐》中的《成人礼》篇,从花木兰从军出征保家卫国,讲到排爆英雄张保国的女儿张汝佳女承父志选择当警察,让人看到“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从古至今其实一直是贯通的。
⑥礼乐文化很古老,上下几千年;礼乐文化又很年轻,它活在当下,也用在当下。
(摘编自殷慧《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礼乐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乐文化能够转化为道德系统,升华为成己达人的人生规范,与春秋时期孔子“以仁释礼”密不可分。
B.表现出主体性超越的礼乐文化,在抵制迷心逐物、澄清价值导向、敦行文明风尚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C.过于强调等级差别的古代礼制,完全限制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
D.尝试把礼仪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都认可礼乐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但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曾点之乐”表达了悦情悦志的审美理想,符合儒家对君子旷达人生观的希望。
C.对待传统的礼仪流程,我们不需要全盘否定,有些可以结合实际灵活变通。
D.《成人礼》篇启示我们,现代的价值观念都可以从传统礼乐文化中找到源头。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
B.“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
C.“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与简竹居书》)
D.“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论语》)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直是礼乐文化的价值追求,请结合材料一对此进行分析。(4分)
★★★5.如何推动中国礼乐文化在新时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见麒麟
哥舒意
丁丑年秋,日军进驻南庄,砸开了苏园生锈的门锁。当天,藤原长官请私塾先生苏夫子苏园一叙。
“夫子现在还有学生?”
“时局纷乱,学生失散,只在家里教小女,编地方志。”
“时局纷乱,我也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教师。现定居南庄,正好请夫子教犬子承太中华文化。夫子不妨带令媛一起来,两个孩子可作伴读书。”夫子没有说话。
“日本武运源于贵国儒学,今后我们不分彼此,共同将它发扬光大。”
“我只知道教书。”
在苏园,守真见到了承太。“守真是我的女儿,”夫子说,“在这里,我们只是师生,你们只是同学。”言毕,夫子就开始讲授孔子。
课间休息,夫子望着窗外。窗外半山桃树,不见花叶,夫子偏看得出神。
“夫子在看什么?”
“看万里桃花吧,万里桃花是苏园盛景,只有上了年纪的人看到过。”守真说。
“现在漫山枯树,没有桃花。”
“那夫子就是在看过去的万里桃花。”
习字课。夫子写下一字,问承太。
“‘仁’,我父亲的名字。父亲说他取名为仁,就像皇帝待臣民要仁慈,不要凶恶。”
“这是其中之一。子曰:‘仁者爱人’,仁是爱惜他人。”夫子教承太“仁”字的不同写法,汉隶唐楷,一一落入承太眼里。
上午课毕,午餐。承太吃了几口,瞥见守真饭碗已经扒空大半,问:“师姐没吃早饭吗?”
“家里的粮给村里孤儿了,他们的大人被打死了,他们没饭吃。”
承太没说话,看了看外面,说:“桃树开花就好了,可惜都枯了。”
守真说:“我们去找找,也许能找到一两朵桃花。”
饭后,他们在桃园真的找到了一朵纯白的瘦花。秋日白桃难得一见,两人赏过桃花,差不多到了上课时间,守真起身要走,承太却奔向大屋,提了一柄大刀回来。
“母上佛堂供花,正需一支白花。”承太双手握刀,举过头顶。
“这个桃园再也没有桃花了。”守真凝视断茎绿痕,见地上有足印,隐隐然像是什么动物曾在此驻足。
晚上回家,守真对夫子说:“我好像又看见了。”守真在纸上写了夫子以前教她的两个字,四十二笔。到了半夜,守真偷偷出门再次来到苏园那棵桃树下。月色朦胧,恍惚间见一行蹄印,从她脚下伸展开去。远处树影下,一头古兽。古兽仿佛感觉到了她的存在,转身望着她,目光清澈。
守真回到家,夫子已经醒来,在方桌上写字。
“我又见到麒麟了。”
“麒麟,古人视为仁慈化身,太平之世它才现身。”夫子说,“孔子见过麒麟。”
“可现在是乱世。”
“所以麒麟不该出现。”夫子说,“不要告诉任何人你见过麒麟。”
一个周六,午课结束,师生三人听见屋外喧哗。原来,士兵正在挖一株桃树,守真正是在那棵桃树下看见麒麟的。很快,一辆军卡驶来,运来一棵大樱花树,种在了那株桃树的位置。
那天入夜之后,守真出门。门外,承太背着书包在等她。他们一起来到南庄的祠堂,祠堂供桌下钻出很多身影。承太打开书包,所有孩子都看见了饭团,他们想起夫子教过的课,就说:“仁者爱人。”
离开祠堂后,守真决定把看见麒麟的事告诉承太。于是,他们一起来到苏园,找到那棵樱花树,蹲守在离它不远的桃树下。月亮渐渐隐没,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也不知过了多久,暗夜中守真感到有东西在触碰她。麒麟!麒麟身上遍布伤口。
清晨,守园士兵发现,昨天移植的樱花树已被雷劈断,树下焦土上,有蹄印四枚。
夫子在家正吟诵论语。卫兵敲门,说藤原请夫子前往苏园一叙。
“今天我们说一下这两个字。”藤原拈起宣纸,上面是夫子写的两个字。四十二笔。
“麒麟。我想听夫子说文解字。”
“麒麟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实为驼鹿,所以两字都以鹿为字首……”
“我读到的史料和夫子所说不同。这也是从夫子家借来的,《南庄简史》,上面说,汉武帝时村民在这里见到麒麟,汉武帝就让人建了守麟阁。现在守麟阁已毁,但在原址上又盖了这座苏园,于是有了万里桃花。所以,麒麟再度出现也不足为奇。”
“前人虽有记录,却未必是信史。”
“那孔子春秋时见到麒麟,看见的是什么?”
“一头驼鹿。”
“西汉武帝猎得白麟,又是什么?”
“一头白色的驼鹿。”
“所以夫子是不相信中国有麒麟这种瑞兽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敢问藤原先生,如果见到麒麟,又会怎么做?”
“我们会请回京都,我觉得麒麟代表了中国文化里最宝贵的那一部分。”
“遗憾的是,藤原先生永远不可能见到麒麟。”
藤原没作声,过了一会说明天要来听课。第二天夫子上课,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藤原旁听了一会儿,起身击掌,两名宪兵应声而至。
“最后问夫子一次,到底见过麒麟没有?”
“从没见过。”
一名宪兵架住夫子,另一名抓住守真。夫子嘴唇动了动,守真低声说:“爸,覆巢之下。”夫子没再说话。这时,承太忽然向父亲跪下,藤原迟疑了一会,然后挥了挥手,宪兵松开了守真。
供桌下的孩子饿急了。守真很晚才来,孩子们问夫子呢。守真没有回答。
忽有孩子说:“着火了!”苏园那里红光艳艳。守真望着山林,隐隐约约,真真切切,如有古兽浴火奔走。守真取出《南庄简史》,翻到最后一页,上面有夫子的字:丁丑年秋。之后空白。守真取笔,在空白处写下:“丁丑年秋,夫子化麟,隐入桃林,是夜桃林花开万里,绵延不绝。”
“今天还上课吗?”孩子们问。
“上的。今天教两个新字,四十二笔,你们看仔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于“课间休息,夫子望着窗外”的情景,承太与守真间有一番问答,这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介绍。
B.藤原将樱花树移植到苏园,象征着日本对中国文化侵略的深入;而樱花树被雷劈,则隐喻侵略者的野心不可能实现。
C.夫子最后一课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情节上的精心设计,暗示夫子己作好了牺牲准备,并以此表明心迹。
D.小说写夫子应允藤原担任承太家庭教师的无奈,写他为守护麒麟秘密的英勇,揭示了一名普通中国百姓的精神成长。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一般写抗战题材的作品不同,这篇小说从文化的角度落笔,写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企图,写中国百姓守卫中华文化的努力,取材独特,视角新颖。
B.刀劈桃花,暗示了承太的鲁莽凶残;给孤儿饭团,表现了承太的仁爱之心,两者对比鲜明,反映了承太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
C.小说中的孤儿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日本侵略者带给中国人民的苦难,看到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勇敢,也看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未来中国的希望。
D.小说叙述的故事虽是发生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但仍不乏刀光剑影,砸开苏园生锈的门锁,因为阴谋无法得逞而将夫子杀害,让人感受到日军的残暴。
★8.有人评价夫子教承太写“仁”字的情节设计有“一石三鸟”的作用,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4分)
★★★9.麒麟是传说中的瑞兽,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请简要分析作者虚构“见麒麟”的意图。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存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僻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借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仲仲。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14.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雪
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写雪,主要描写了下雪之前的情景,条理清晰。
B.颔联通过飞禽无影、竹枝折断从侧面烘托了雪之大、雪之厚。
C.颈联写景由高到低,写出了雪后大地白茫茫一片的情景。
D.本诗没有一个雪字,但雪又无处不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文学功力。
★★★16.诗歌尾联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思想?请结合所学的三篇课文《<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被认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消极方面的表述。
(2)《大学之道》里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说,要先有对事物的深刻认识,才能在主体内心树立真正修己的诚意。
(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 ”,还要求君子“ ”,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一顶帐篷里最少要睡十几个人,此刻肯定没有谁能安然入睡。多少人睁着眼睛。没有天花板。帐篷顶几个小小的破洞里含着几颗冷冷的很亮、贼亮的星星。肯定会有人 ① 地反复数着那几颗星。越数越少,最后只剩下了一片青秃秃的夜空。断粮了,星星也饿得逃走了!
谁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反正夜已经很深了。帐篷顶破洞里那一片饥饿的夜空被一片薄云遮住了。这会儿,帐篷里开始有了鼾声。搞不清是哪一位贪睡者第一个打起鼾声,随之就一声接一声地从各个角落里应和着响起来。 ② 的鼾声几乎要把帐篷抬起来。劳苦了一天的修路人是该痛痛快快地休息了。鼾声,解乏的鼾声。乍听起来这鼾声很甜也很香,但细细辨味就能听出很有一种无奈的酸楚,它能解饥解饿么
仍然有人睡不着,任启明和宋剑伯。这两位修路队的领导人还在为解决断粮问题 ③ 。
★18.请在文中横线空白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19.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多种修辞,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江上木筏声咿呀/看流水送落花/江南烟雨诗化你的无瑕/竹篱笆月牙 青瓦/听你长亭外弹风雅……”
爷爷坐在田头,一支喇叭筒在唇间“吧嗒”一声,芬芳自唇边漫过田野,漫过整个季节。
在爷爷慈祥的目光中,水稻腼腆地低下头,笨拙却温柔地轻轻摆动身子,把柔情悄悄地变成一股浪,淹没爷爷,淹没田野,淹没村庄,甚至要把已经很蓝的天空再洗一洗;鸟群飞过上空,把一些弧线交给天空和田野、村庄的目光,交给爷爷和水稻的遐想,歌声一滴一滴坠落,让壮实的谷粒更加饱满, ① 。一瞬间,田野铺上了黄金。
这是一张由稻子交织的黄金毯子,田埂 出图案,村庄、绿树缀于其间,不知是村庄、绿树烘托稻田,还是稻田簇拥着村庄。他们团结一致, ,都是同一个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都是同一台戏的各个角色。他们不计较是不是主角,主角努力在展示风采,配角也努力在增光添彩。青山静立于远方,像叶子一样围着田野, ② 他又参与演出,和田野、村庄组成一个大歌舞剧。馨香是主旋律,金黄是主色调,即使没有风,舞台上也有丰富的动作。
墙上的弯月生锈已久,镰刀一次又一次的怀想和渴望业已结茧。直到那天,父亲把整个季节 成一支喇叭,在一个响晴中吹响了号角,引我们兄弟,以田野为砥,用阳光和汗水打磨锈月,收取零存的汗滴和黄金。这个时刻,乡村开始沸腾,嘭嘭作响的打稻谷声,在田野里此起彼伏,像一台侗族大歌,多声部的合唱激励着季节。一群鸟雀从东山飞到西山,又从西山飞到东山,把飞翔的影子投在田野里,让田野有飞翔的音符。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把柔情悄悄地变成一股浪,淹没爷爷、田野、村庄,甚至要再洗一洗已经很蓝的天空”。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2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映 勾勒 相辅相成 敲
B.歇 勾勒 相得益彰 卷
C.歇 描绘 相辅相成 敲
D.映 描绘 相得益彰 卷
★22.请在文中横线①和横线②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五、写作(60分)
★★2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先秦儒家所讲的大都是人生的基本道理,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起着重要作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请你结合上面的三则材料,联系当下的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
选择题答案速查
题号 1-3 6-7 10 11-12 15 21
答案 CDB BC DHJ CD C A
一、(一)现代文阅读Ⅰ
1.C 2、D 3、B
文章整体上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
首先指出简约主义的设计理念与中国古代所提倡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是致的,然后从儒家“以朴素为美”的审美思想和道家“贵真”“贵淡”尚简”的审美观念进行论述(或”从儒家审美思想和道家审美观念两个角度进行论述”也可)。
5、相同点:两则材料中的“简约"都是一种审美理念,都包含简洁朴素、纯真自然而又以少胜多、淡而有味的审美取向。
不同点:材料二中的“简约”还有“节俭”的内涵,即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缩短时间、减少人数、简化规模,功能实用等。
(二)现代文阅读Ⅱ
6.B 7.C
8.①语言描写。文章通过描写特洛伍德小姐为维护“我”的利益而与谋得斯通进行的语言交锋,体现她刚正仁慈的形象特点。
②动作描写。文章详细描写了特洛伍德收拾家务时的动作,突出了她勤劳能干的形象特点。③对比手法。在对待“我”的态度上,文章将特洛伍德与谋得斯通进行对比,突出了她的仁慈。
9.①“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处于矛盾的中心,本文情节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的,“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我”是作者的情感表达者,表达了对谋得斯通的恐惧、对姨婆的依恋,既从侧面表现了两个人物不同的形象,又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感。
③以“我”为故事的讲述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10.DHJ
11.C
12.D
13.①认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苗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是拔苗助长的人。
②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 (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
14.①通过孺子入井的例子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举例论证;
②将“四端”比作人的四体,将扩大充实“四端”比作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是比喻论证;
③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是对比论证。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C
16.意象:黄昏、乱云、急雪、回风。
用意:①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在战乱之中诗人内心的悲凉;
②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1)朝闻道,夕死可矣。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在明明德,在亲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①万紫千红(或“姹紫嫣红”“万紫千红”)
②另辟蹊径 ③扑朔迷离
甲: 若是在偏碱性的环境中 乙:单是一个花青素
A“虽然为“既然”
C“如果”改为“毕竟”
D删掉“的到来”
21.A
22.①原句运用反问句,语气强烈,强调了乐山大佛对人间悲苦欢乐的体味,改句为陈述句,语气较为平淡;
②原文基本都是陈述句,间杂运用两个反问句,使句式富有变化;如果依然使用陈述句,则缺乏句式变化之美。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