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博雅学校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期中测试科学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博雅学校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期中测试科学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0-27 13:25:59

文档简介

狮山博雅学校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综合检测卷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地球的结构可分成三部分,由外到内依次是( )、( )和地核三部分。
2. 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运的现象叫做__________。
3. 地球表面有高原、平原、( )、( )、丘陵等多种多样地形地貌。
4. 光是沿( )传播的,传播速度很快,达到每秒30万千米,它碰到物体后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 )。
5. 当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光,我们从地球上就能观测到________。而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________。
6. 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7. 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很圆很亮,所以月亮是光源。( )
8. 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是为了利用光的反射。( )
9. 地表是不断变化的,陆地的面积逐渐变大。( )
10. 流水的力量很大,不仅会侵蚀地表,还会搬运泥土和沙石。( )
11. 光从窗帘缝里射进来的时候,是弯曲进入的。( )
12. 科学家根据火山、地震、地热等现象来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 ( )
13. 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 )
14. 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与生态无关。( )
15. 地震造成的建筑物坍塌是引起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 )
16. 太阳光其实是彩色光。( )
三、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30分)
17. 如果雨下得一样大,( )的水土流失更严重。
A. 华北平原 B. 黄土高原 C. 四川盆地
18. 开车的司机可以通过反光镜观察到车后面的情形,是因为( )。
A. 光是沿曲线传播的 B. 光的反射现象 C. 光的折射现象
19. 下列岩石按照形成的原因分类,属于变质岩的是( )。
A. 砂岩 B. 页岩 C. 板岩 D. 岩浆岩
20. 以下没有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是( )。
A. 照镜子 B. 五官科医生用的额镜 C. 利用近视眼镜看清物体
21. 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光碰到阻碍物时,能像原来那样以直线的形式一直传播下去
B. 光碰到阻碍物时,就按原路返回
C. 光碰到阻碍物时,可能出现反射也可能出现折射
22. 下列情形中雨水对土壤侵蚀最厉害的是( )。
A. 有植物覆盖,降雨量小 B. 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小
C. 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大 D. 有植物覆盖,降雨量大
23. 暑假期间小科一家去了新疆吐鲁番,那里的中部是平原,四周是高山,那么吐鲁番属于基本地形中的( )。
A. 高原 B. 山地 C. 丘陵 D. 盆地
24. 在一个完全没有光的房间里放着一颗珍珠,我们( )这颗珍珠。
A. 能看到 B. 不能看到 C. 过一会儿能看到
25. 晚上,小明看到客厅茶几上有一盘苹果,主要是因为( )。
A. 灯光照射到苹果上后反射到了小明的眼睛中
B. 灯光照射到苹果上后折射到了小明的眼睛中
C. 灯光以直线传播的形式照射到小明的眼睛中
26. 金华的双龙洞(如图)是我国著名的溶洞,洞内有许多奇形怪状的钟乳石,还有清澈的泉水从洞中流出,双龙洞地区的岩石属于( )。
A. 岩浆岩 B. 沉积岩 C. 大理岩 D. 变质岩
27. 以下属于清洁能源的是( )。
A. 石油 B. 火山地热 C. 煤炭
28. 黄河第一弯一乾坤湾 (如图所示)形成是由于( )对地形带来的改变。
A. 震 B. 火山喷发 C. 河流的作用 D. 雨水的作用
29. 如图所示,火山喷发时的岩浆主要来自( )。
A. 域A B. 区域B C. 区域C D. 区域A和C都有可能
30. ( )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使我们看到物体。
A. 近视眼镜 B. 显微镜 C. 夜视仪
31. 一支筷子( )水中后能看到折射现象。
A. 垂直插入 B. 倾斜插入 C. 任意一个角度插入
四、实验探究题。(40分)
小科做了一个模拟实验。他找来几张餐巾纸平放在桌面上,再把手放在纸的两端,把两只手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
32. 观察到纸中间会形成______________。这是一个模拟实验,纸模拟的是______________,手挤压的力模拟的是______________。
33. 这个实验的现象中,他推测自然界里( )地形就是这样形成的。
A. 河流 B. 裂谷 C. 山脉 D. 盆地
潜望镜。
34. 请你在右图的潜望镜中添画镜片。
35. 画出人眼看到外界物体的光路图。
36. 在本作品制作中加进去的镜片是( )。
A. 平面镜 B. 凸透镜 C. 凹面镜
37. 在这个实验中,人能看到外面的景物,没有运用到的科学原理是( )。
A. 光的直线传播 B. 光的反射 C. 光的折射
科学小组准备了两个相同塑料盆,在塑料盆底一侧挖几个洞,把同样多的土壤分别铺在每个塑料盆里,铺上石子、倒入土壤,做成两种样本,再用喷水壶洒水。(如图所示)
38. 实验既运用了______________,又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实验方法。
39. 实验时要保证降雨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都要相同,代表同样“雨景”的“降雨”。__________ (填“A”或“B”)组上的土壤更容易被“雨水”冲走。
40. 上面的实验模拟的是生活中的水土流失现象,如果我们在山坡上( )就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A. 建造房屋 B. 植树种草 C. 饲养动物 D. 堆砌石头
41. 实验中,小科观察到“降雨”时,原本平整的土地被“雨水”冲出一条条“小河”,一些泥土被河水带着往前冲,然后“堆积”起来,堆积泥沙最多的是“河流”的( )。
A. 上游 B. 中游 C. 下游 D. 河流转弯处
42. 根据上面的观察实验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流水对土地侵蚀程度与有无植物覆盖有关
B. 降雨之后在地面会形成河流
C. 流水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
D. 形成各种地形地貌的唯一原因就是地球外部的作用
43. 下面关于土壤和人类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流水侵蚀及人类不当活动会导致土壤减少
B. 土壤为动物和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
C. 地球表面土壤丰富,不需要特别保护
D. 人类应该多植树种草,保护土壤
44. 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下侧的漫画说的是一个成语。
45. 你知道这个成语吗?
46. 这个成语说明了一个关于光的科学原理是___________。狮山博雅学校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综合检测卷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地球的结构可分成三部分,由外到内依次是( )、( )和地核三部分。
【答案】 ①. 地壳 ②. 地幔
【解析】
【详解】地球的构造由内而外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地球最外表是地壳,里面是地幔,最中心的部分是地核。
2. 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运的现象叫做__________。
【答案】侵蚀
【解析】
【详解】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
3. 地球表面有高原、平原、( )、( )、丘陵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答案】 ①. 山地 ②. 盆地
【解析】
【详解】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通常有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从而使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4. 光是沿( )传播的,传播速度很快,达到每秒30万千米,它碰到物体后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 )。
【答案】 ①. 直线 ②. 光的反射
【解析】
【详解】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的光线也是沿直线传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5. 当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光,我们从地球上就能观测到________。而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________。
【答案】 ①. 日食 ②. 月食
【解析】
【详解】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而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月食。
6. 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______________。
【答案】戈壁滩
【解析】
【详解】沙洲就是水流、波浪堆积作用,夹带着泥沙、岩石等堆积物形成的堆积地貌。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沙、土壤运到远方,只留下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7. 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很圆很亮,所以月亮是光源。( )
【答案】×
【解析】
【详解】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例如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等;其中又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太阳等属于自然光源,电灯等属于人造光源。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很圆很亮,但是月亮并不是光源,是反射的太阳光。
8. 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是为了利用光的反射。( )
【答案】√
【解析】
【详解】白色对光的吸收少,反射大。我们所以看到东西,是因为光源(太阳、灯)发出的光照射道物体上反射后进入我们的眼睛。白色的墙将大部分光线反射回来,所以就感觉教室亮了。把教室的墙壁粉刷成白色,使教室更加明亮,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9. 地表是不断变化的,陆地的面积逐渐变大。( )
【答案】×
【解析】
【详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构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地球的陆地面积是不断变化的,另外随着当今污染的加剧,全球变暖,南北极冰雪融化成上升趋势,海平面上涨,陆地面积减小。
10. 流水的力量很大,不仅会侵蚀地表,还会搬运泥土和沙石。( )
【答案】√
11. 光从窗帘缝里射进来的时候,是弯曲进入的。( )
【答案】×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墙上形成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称为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反应了光的直线传播性质。所以光从窗帘缝里射进来的时候,是直线进入的。
12. 科学家根据火山、地震、地热等现象来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 ( )
【答案】√
【解析】
【详解】略
13. 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 )
【答案】√
【解析】
【详解】地壳的厚度在地球各地是不同的。有的地方较厚,如我国青藏高原厚度可达60-80公里;有的地方较薄,如大西洋海盆厚度仅有5-6公里,太平洋海盆厚约8公里。海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公里,所以题目观点正确。
14. 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与生态无关。( )
【答案】×
15. 地震造成的建筑物坍塌是引起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 )
【答案】√
【解析】
【详解】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 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大地震发生时,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瞬间坍塌是引起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当地震突然来临时,采取正确的避险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在室内,应迅速就近躲到结实的物体下或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到外面的空地上,避开高大建筑物。
16. 太阳光其实是彩色光。( )
【答案】√
【解析】
【详解】太阳光是一种混合光,利用棱镜可以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三、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30分)
17. 如果雨下得一样大,( )的水土流失更严重。
A. 华北平原 B. 黄土高原 C. 四川盆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黄土高原的坡度大,植被覆盖率低,更容易水土流失。答案:B。
18. 开车的司机可以通过反光镜观察到车后面的情形,是因为( )。
A. 光是沿曲线传播 B. 光的反射现象 C. 光的折射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汽车的后视镜是凸面镜,凸面镜可以通过光的反射,使更大的空间范围在凸面镜中成像,也就是说,可以使开车的司机通过反光镜观察到车后面的情形后视野范围更宽广,有利于驾驶员观察到周围更多更广的环境,行驶更安全。反光镜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光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19. 下列岩石按照形成的原因分类,属于变质岩的是( )。
A. 砂岩 B. 页岩 C. 板岩 D. 岩浆岩
【答案】C
【解析】
【详解】岩石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按产状分为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岩浆岩中有花岗岩、玄武岩等;变质岩中有大理岩、石英岩、片麻岩、板岩等;沉积岩中有砂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20. 以下没有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是( )。
A. 照镜子 B. 五官科医生用的额镜 C. 利用近视眼镜看清物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光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会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近视眼镜利用的是透镜成像的规律,汽车反光镜、照镜子、额镜等都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
21. 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光碰到阻碍物时,能像原来那样以直线的形式一直传播下去
B 光碰到阻碍物时,就按原路返回
C. 光碰到阻碍物时,可能出现反射也可能出现折射
【答案】C
【解析】
【详解】光碰到不透明的阻碍物使,光线会被反射。光碰到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时,一部分光线被反射,还有一部分会穿透物体,穿透的过程中传播发现发生了改变,也就是折射。所以光碰到阻碍物时,可能出现反射也可能出现折射。
22. 下列情形中雨水对土壤侵蚀最厉害的是( )。
A. 有植物覆盖,降雨量小 B. 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小
C. 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大 D. 有植物覆盖,降雨量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侵蚀作用或水土流失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是自然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由于水的流动,带走了地球表面的土壤,使得土地变得贫瘠,岩石裸露,植被破坏,生态恶化。坡度大、无植被覆盖、降雨量大则土地被侵蚀的越厉害。
23. 暑假期间小科一家去了新疆吐鲁番,那里的中部是平原,四周是高山,那么吐鲁番属于基本地形中的( )。
A. 高原 B. 山地 C. 丘陵 D. 盆地
【答案】D
【解析】
【详解】我国地形西高东低,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既有巍峨高耸大山,也有大小不等的盆地;既有起伏不平的高原、丘陵,也有坦荡肥沃的平原。吐鲁番盆地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著名水果有无核白葡萄和哈密瓜。
24. 在一个完全没有光的房间里放着一颗珍珠,我们( )这颗珍珠。
A. 能看到 B. 不能看到 C. 过一会儿能看到
【答案】B
【解析】
【详解】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后才能看到物体。但是在一个完全黑暗的环境。没有光反射进入人的眼睛,所以就无法看到这颗珍珠。
25. 晚上,小明看到客厅茶几上有一盘苹果,主要是因为( )。
A. 灯光照射到苹果上后反射到了小明的眼睛中
B. 灯光照射到苹果上后折射到了小明的眼睛中
C. 灯光以直线传播的形式照射到小明的眼睛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物体表面能够反射光,只有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我们才可以看到它们。小明看到客厅茶几上的苹果,主要是因为灯光照射到苹果上后反射到了小明的眼睛中。
26. 金华的双龙洞(如图)是我国著名的溶洞,洞内有许多奇形怪状的钟乳石,还有清澈的泉水从洞中流出,双龙洞地区的岩石属于( )。
A. 岩浆岩 B. 沉积岩 C. 大理岩 D. 变质岩
【答案】B
【解析】
【详解】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地质学家按岩石的生成方式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这三种岩石是最基本的岩石。金华的双龙洞(如图)是我国著名的溶洞,双龙洞地区的岩石属于沉积岩。
27. 以下属于清洁能源的是( )。
A. 石油 B. 火山地热 C. 煤炭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石油、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
28. 黄河第一弯一乾坤湾 (如图所示)的形成是由于( )对地形带来的改变。
A. 震 B. 火山喷发 C. 河流的作用 D. 雨水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黄河第一湾处于我国青海省、四川省和甘肃省的交界地区,在此黄河受山脉的影响,流向由西北向东南,转为由东南向西北,形成一个“U”型湾,主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29. 如图所示,火山喷发时的岩浆主要来自( )。
A. 域A B. 区域B C. 区域C D. 区域A和C都有可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球从里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火山喷发时,岩浆会从火山口流出来。火山喷发时的岩浆主要来自地幔,也就是区域C。
30. ( )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使我们看到物体。
A. 近视眼镜 B. 显微镜 C. 夜视仪
【答案】C
【解析】
【详解】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能使我们能看到光源或该物体。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31. 一支筷子( )水中后能看到折射现象。
A. 垂直插入 B. 倾斜插入 C. 任意一个角度插入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支筷子倾斜插入水中后能看到折射现象。这是因为插入水中的筷子,由于筷子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看到筷子在水中的部分是向上弯折。垂直插入水中的筷子不会发生折射。
四、实验探究题。(40分)
小科做了一个模拟实验。他找来几张餐巾纸平放在桌面上,再把手放在纸的两端,把两只手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
32. 观察到纸的中间会形成______________。这是一个模拟实验,纸模拟的是______________,手挤压的力模拟的是______________。
33. 这个实验的现象中,他推测自然界里( )地形就是这样形成的。
A. 河流 B. 裂谷 C. 山脉 D. 盆地
【答案】32. ①. 凸起 ②. 岩层 ③. 地球内部运动的力 33. C
【解析】
【分析】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如火山、地震、海啸等;有的表现的很缓慢,比如风力、水力对地表的侵蚀。
【32题详解】
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将几张餐巾纸平放在桌面上,再把手放在纸的两端,把两只手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观察到纸的中间会形成凸起。这是一个模拟实验,纸模拟的是岩层,手挤压的力模拟的是地球内部运动的力。
【33题详解】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这个实验的现象中,推测自然界里山脉地形就是这样形成的。
潜望镜。
34. 请你在右图的潜望镜中添画镜片。
35. 画出人眼看到外界物体的光路图。
36. 在本作品制作中加进去的镜片是( )。
A. 平面镜 B. 凸透镜 C. 凹面镜
37. 在这个实验中,人能看到外面的景物,没有运用到的科学原理是( )。
A. 光的直线传播 B. 光的反射 C. 光的折射
【答案】34. 35. 36. A 37. C
【解析】
【分析】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用两块平面镜和三节纸筒可以做潜望镜。潜望镜之所以可以从下边看到上面,而且十分清楚,是因为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且都与水平方向成45度夹角。光由潜望镜镜筒的上端沿直线传播到第一块平面镜上,再由第一块平面镜反射到第二块平面镜上,最后,光由第二块平面镜反射到人的眼睛里。
【34题详解】
潜望镜之所以可以从下边看到上面,而且十分清楚,是因为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且都与水平方向成45度夹角。
【35题详解】
光由潜望镜镜筒的上端沿直线传播到第一块平面镜上,再由第一块平面镜反射到第二块平面镜上,最后,光由第二块平面镜反射到人的眼睛里。
【36题详解】
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用两块平面镜和三节纸筒可以做潜望镜。
【37题详解】
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经过镜面才进行反射, 所以没有运用到的科学原理是光的折射。
科学小组准备了两个相同的塑料盆,在塑料盆底一侧挖几个洞,把同样多的土壤分别铺在每个塑料盆里,铺上石子、倒入土壤,做成两种样本,再用喷水壶洒水。(如图所示)
38. 实验既运用了______________,又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实验方法。
39. 实验时要保证降雨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都要相同,代表同样“雨景”的“降雨”。__________ (填“A”或“B”)组上的土壤更容易被“雨水”冲走。
40. 上面实验模拟的是生活中的水土流失现象,如果我们在山坡上( )就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A. 建造房屋 B. 植树种草 C. 饲养动物 D. 堆砌石头
41. 实验中,小科观察到“降雨”时,原本平整的土地被“雨水”冲出一条条“小河”,一些泥土被河水带着往前冲,然后“堆积”起来,堆积泥沙最多的是“河流”的( )。
A. 上游 B. 中游 C. 下游 D. 河流转弯处
42. 根据上面的观察实验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程度与有无植物覆盖有关
B. 降雨之后在地面会形成河流
C. 流水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
D. 形成各种地形地貌的唯一原因就是地球外部的作用
43. 下面关于土壤和人类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流水侵蚀及人类不当活动会导致土壤减少
B. 土壤为动物和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
C. 地球表面土壤丰富,不需要特别保护
D. 人类应该多植树种草,保护土壤
44. 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8. ①. 对比实验 ②. 模拟实验
39. ①. 高度 ②. 水量 ③. A 40. B 41. C 42. D 43. C
44. 土地上有植物覆盖时,不容易被侵蚀
【解析】
【分析】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黏土和细沙带走,侵蚀土地,从而改变地形地貌。雨水对土地侵蚀是从雨点降落到地面开始的。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38题详解】
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实验既运用了对比实验,又运用了模拟实验的实验方法。
【39题详解】
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实验时要保证降雨的高度和水量都要相同,代表同样“雨景”的“降雨”。A组上的土壤更容易被“雨水”冲走。
【40题详解】
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植树种草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41题详解】
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的作用。堆积泥沙最多的是“河流”的下游;
【42题详解】
选项A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程度与有无植物覆盖有关,正确;
选项B降雨之后在地面会形成河流,正确;
选项C流水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正确;
选项D形成各种地形地貌的唯一原因就是地球外部的作用,错误;还有地球内部的作用;
【43题详解】
选项A流水侵蚀及人类不当活动会导致土壤减少,正确;
选项B土壤为动物和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正确;
选项C地球表面土壤丰富,不需要特别保护,错误;我们要学会 保护土壤;
选项D人类应该多植树种草,保护土壤,正确。
【44题详解】
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在相同的土壤和相同雨量下,坡度大、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壤最容易被侵蚀。
下侧的漫画说的是一个成语。
45. 你知道这个成语吗?
46. 这个成语说明了一个关于光的科学原理是___________。
【答案】45. 一叶障目 46. 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解析】
【分析】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空气中是可以传播的,而且光在空气中一定沿直线传播。
【45题详解】
光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根据题干可知,这个成语是一叶障目;
【46题详解】
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一叶障目就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