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思议评结合教学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思议评结合教学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8 15:2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1.江南开发的原因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影响。
王维
九天阊阖(皇帝)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皇帝)。
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岑参
功名只向马上取,
真是丈夫一英雄。
王之涣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1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标要求:
通过把握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及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重点:隋的统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民族交融 。
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民族关系、辩证看待藩镇割据的影响。
唯物史观:通过了解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政权分合更迭、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等史实,认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
时空观念:知道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政权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知道唐朝前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周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知道唐朝前期的疆域。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历史文献等资料认识隋朝、唐朝前期的繁盛局面出现的主要表现和影响。认识唐朝前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影响。
历史解释:以相关图片、文献等史料为依据,分析隋朝、唐朝前期的繁盛局面出现的原因;探究导致隋朝灭亡、唐朝由盛而衰到消亡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一.阅读课本第一子目“隋朝兴亡”相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隋朝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 国力日强原因 统一时间?隋朝建设包含哪三个方面?大运河作用 (课本34页第1-2段)
2.隋朝灭亡原因、时间 (教材34页第3段)
二.阅读课本“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这一子目,思考以下问题:
1.唐朝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 贞观之治的原因 武周政权概况?开元盛世的原因?(课本35页第1-2段)
2.唐朝是如何处理与东突厥、西突厥、西域、回纥、吐蕃、靺鞨等少数民族的关系的 主要途径?指出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意义。(35页-37页)
三.阅读课本第三子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思考以下问题: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时间、过程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37页第3段-38页第1段)
2.唐朝灭亡的原因、时间 (38页第2段)
3.五代十国的更迭情况 后周世宗的改革内容?影响?(38页第2-3段)

思10
易错辨析 
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创建隋朝,完成统一。
2.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江南的控制,以巩固隋朝统治。
3.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
4.唐朝曲辕犁定型,这种先进的耕犁推广的边疆。
5.唐王朝在唐太宗时达到鼎盛,称为“贞观之治”。
6.武则天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开创“开元盛世”的局面。
× 589年杨广灭陈,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唐太宗 贞观之治(繁荣初现)
武则天 武周之治(持续发展)
唐玄宗 开元盛世(空前繁荣)
×
×
7.唐朝前期的盛世局面,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8.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9.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
10.黄巢起义加速了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出现。
11.唐朝灭亡后,出现的五代十国中的“十国”都在南方。
12.五代十国局面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
北汉政权在山西。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先是有若干单一的民族内部统一的出现,如夏、商、周等族的最初形成。然后有地区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如战国七雄。然后有全国性多民族的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隋唐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材料二: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
“今省徭薄赋,不夺其时”“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唐太宗统治时期,人才济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贞观政要》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李鸿宾:《论唐朝的民族观念》
隋唐统一全国后,对周边各族实行较为开明的政策,以各种形式促进中原与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P37思考点: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材料和课本思考)
议7
原因:
①结束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分裂状态,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统治者励精图治,重视制度建设,勇于革新。
③统治者以史为鉴,广纳贤才,选贤任能,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④“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维护社会稳定。
⑤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⑥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改元开皇,为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之子杨广灭掉陈朝,结束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604年,杨广即位,为隋炀帝。
1.隋朝的统治
一.隋朝兴亡
评10
2.隋朝的建设
①广设粮仓库。
②兴建洛阳城。
③开通大运河。
利:贯通南北,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弊:过度役使民力,极大破坏农业生产;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促使阶级矛盾激化,加速隋的灭亡。
文帝建隋
炀帝亡隋
材料一: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 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
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 而赐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杜佑《通典·食货典》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与其他朝代有何不同?(p39)
材料二: 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隋书·食货》
民苦
国富
3.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乘龙舟航行的情景
三征高句丽形势图
兴建东都洛阳
三征高丽
修大运河
巡行江南
自恃强盛
大兴土木
穷奢极欲
穷兵黩武
破坏生产
劳民伤财
阶级矛盾激化
大规模起义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汴河怀古二首
——皮日休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结合皮日休的诗,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功:灭陈朝,完成统一;修建大运河,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过: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超过社会承受极限,引发大规模起义。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政治统治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完成统一。
经济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政治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文化 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
民族 灭东突厥、安西都护府、与土蕃和亲
高宗死后,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称“武周之治”
开元盛世(空前繁荣)
选贤任能、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治,册封回纥、靺鞨——全盛时期。
贞观之治(繁荣初现)
武周之治(持续发展)
①农业: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②商品经济发展:
(1)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类似汇票)出现。
(2)唐朝中后期夜市已经出现,商业管理有所松动。
③手工业发展: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秘色瓷、唐三彩。瓷器大量输出国外。唐朝丝织技术高,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2.经济发展
在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只有隋唐帝王冒出了“天可汗”的称号,百年内出现了“万国来朝”的局面,阎立本的《职贡图》可谓神来之笔,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
—《大唐之国——1400年的记忆遗产》
3.民族关系
唐太宗灭东突厥,被尊奉“天可汗”
唐高宗灭西突厥,
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
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唐太宗与吐蕃和亲(7世纪) 唐中宗与其会盟(9世纪)
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的首领大祚荣为渤海君王
3
民族政策上的开放
特点:开明包容,灵活多样,因地制宜。
影响:
①加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③促进了中原与边疆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安史之乱
a.中央集权被削弱,唐王朝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b.唐朝由盛转衰。
c.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d.北民南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三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节度使:唐玄宗为加强边防,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军镇长官即节度使,后来其权力扩大,不仅领兵,而且把持民政与财赋。节度使盘踞一方,在当时被称为藩镇。
①安史之乱的原因:
a.边疆危机: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
b.军事失当:任用胡人担任节度使;兵力外重内轻。
c.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对地方辖制力不够。
②安史之乱的影响:
思考: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还要设立藩镇?
藩镇 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 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安史之乱后)的藩镇,是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之乱危机相当理性的举措……在与藩镇的博弈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学习调整……延续时间比代表“盛唐”气质的帝国前期还要长。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辩证看待藩镇割据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但又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安史之乱后,宦官因拥立(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有功而权力增大。后来又直接掌握了兵权,宦官开始干政。宦官专权几乎贯穿了唐朝的中后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宫弑帝(顺宗、宪宗、敬宗),专权横行,无恶不作。自号称“欺压皇上的老奴”李辅国始,继而有逼宫弑帝的俱文珍与王守澄、经历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称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时的权阉杨复恭、刘季述等人。这些人个个都是生前显赫无比,死后臭名昭著的大宦官。
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史称“朋党之争”。唐宪宗李纯元和三年(808),制科考试时,牛僧孺、李宗闵在策论中批评时政,抨击宰相李吉甫,遭李吉甫排斥,久不叙用。到唐穆宗时,牛僧孺曾一度为相,李吉甫之子李德裕等,指斥李宗闵主持科考舞弊,李宗闵等人被贬官,斗争更趋复杂。朝廷大臣分化组合,形成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派相互倾轧四十余年。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加速唐朝走上灭亡之路。
2.黄巢起义
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黄巢起义军的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他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黄巢起义,逐渐控制政权。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唐朝灭亡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北方)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王朝,称为“五代”。
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的统一奠定基础。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3.五代十国
朝代 开国皇帝 身份
五代 后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 天雄军节度使
十国 吴越 钱缪 镇海镇东军节度使
南汉 岭南节度使
闽 王审知 威武军节度使
吴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楚 马殷 武安节度使
前蜀 王建 剑南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后蜀 孟知祥 剑南、西川节度使
南唐 徐知诰 升州刺史
北汉 刘旻 河东节度使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质上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周世宗改革的内容:
①政治上:严明法纪,惩治贪官,抑制藩镇,强化中央政权;
②经济上: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
③军事上:整顿军队,严肃军纪,整编禁军。
1.(2023.山东高考)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初试牛刀:
【解析】 考点:隋唐时期经济中心的变动。
据题干地图信息可知,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不但向东扩展,范围更大,且以洛阳为中心,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便利了南方粮食的北运,据此可知,随着国家的统一,人口大量增加,亟需通过南粮北运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故选D项;题干地图展示的是京畿地区范围的变动情况,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政府财政收入来源无非就是农业、手工业、商业,但是京畿地区范围的扩大并没有增加政府征收渠道,“拓宽财政收入来源”这一说法也就无从谈起,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隋朝建立者杨坚本身就是汉族,其京畿地区范围的扩大与促进民族没有多大关系,排除C项。
D
2.(2023.湖北高考)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解析】 考点:唐朝对边疆落后地区的治理。
由材料“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可知唐朝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重视对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故选B项;征税属于社会治理的范畴,不是民族交往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不安者……我必令乐”强调对边远诸族的统治和国家统一,而非区域发展,排除C项;“因俗而治”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者管理,与材料“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不符,排除D项。
B
3.(2023.北京高考)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考点:唐朝的繁盛——贞观之治。
据材料“‘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可知,唐太宗时期,君臣关系融洽,虚心纳谏,与“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相符,故①正确;“小邑犹藏万家室”意思是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公私仓廪俱丰实”,描述了“开元盛世”的场景,故②错误;“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意思是五尺高的学童以不说诗词文赋为耻,强调科举制度带来的积极影响,体现文化繁荣,与“政治开明、社会安定”不符,故③错误;“商旅……常空”大意是出门旅游或做生意的人,也不会碰上小偷强盗,国家的牢房常常是空的,说明政治开明、社会安定,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C
4.(2021·湖南高考)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解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唐地方势力的膨胀。
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载地方官吏的薪俸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这种情况和唐代中期后,地方节度使掌握财政权有关,即地方势力膨胀,故选A项;材料只是提及中央官吏的俸钱情况,没有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排除B项;官吏俸钱没有降低,无法说明中央财政紧张,排除C项;高出部分是合法收入,不能说明地方官吏贪腐,排除D项。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