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7 13:2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根据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9月28日,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在孔庙举行,国人不可不知的《论语》经典语句公布如下:
(1)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德不孤,必有邻。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从以上四句经典名言汲取了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请任选其中一句,作为立意基础,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角度自选,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笔是我国传统书写工具,有硬毫、软毫之分。硬毫弹性好但不够柔软,软毫很柔软但弹性较差。人们书写时根据其特性扬长避短,以硬毫表现瘦劲挺拔,以软毫表现圆润丰满。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书写需求,将硬毫、软毫按不同比例合制出兼毫。在做事之前准备好工具,掌握其特性,操作起来就可以得心应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
人们又进而把“贤友”比作“利器”,认为与品德高尚的人为友,自己的境界和修养也会得到提升。如是说来,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器”呢?认识自我,不断学习,掌握技能,提升境界不正是一个“利其器”的过程吗?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材料,选择其中的一点或几点,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9月28日庚子年祭孔大典在曲阜孔庙举行,五句国人不可不知的《论语》经典公布,分别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对上面五句经典名言你有怎样的经历或思考?请任选其中一两句为内容写一篇文章,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材料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磨砺为“器”,终成“大器”
写书法时,需要根据不同的书写要求,事先准备好工具,操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此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如何才能“利其器”?答曰“玉不琢,不成器”,由此观之,新时代的青年想要成器,必经琢磨,才可成为利器。
有一种“器”叫器具,雕琢打磨,让自己成为善事之利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磨难,磨砺心性,才能脱离“钝器”,走向“利器”。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先贤在磨难中不屈,受磨难而奋进,这些都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滋养。苦难是化了妆的礼物,不在苦难中沉沦,就在苦难中奋发。坦然接受命运的馈赠,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升华、蜕变。
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与品德高尚的人为友,自己的境界和修养也会得到提升,正如夫子所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公子小白忍一箭之仇,重用管仲,选贤任能,在乱世纷争中建一代霸业。沛公在面对鸿门宴的生死存亡时,求教张良,善于纳谏,在刀光剑影中全身而退。太宗以魏征为友,察纳雅言,咨诹善道,在彼此成就中开启贞观盛世。气量,是敢于倾听逆耳的忠言,是以大局为重的格局,是能屈能伸的大度。
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既是成器,那就应当为国所用,成国之重器。否则,再锋利的器都只能流于花瓶的摆设。我们应当有“铁肩担道义,利器迎时需”的责任担当。最是难忘,“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声声呐喊;最是感动,陈榕祥战士“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深情告白;最是泪目,钟南山院士高铁上坚韧如磐的逆行背影……这些国之重器,敢于在国家民族需要之时,挺身而出,用拳拳赤子之心,汇聚成所向披靡的“国之利器”。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热情呼吁到:少年强,则国强。这强大的少年,要在时代的披荆斩棘中,实现自身价值,成为国之重器。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愿我们都能够在磨炼中“淬”炼利器,在结交贤友中提升“锐”气,在投身社会中成就大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写好这道作文题,首先要准确理解四个句子的语意。“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说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温家宝总理在出访时,曾用这句话来形容我国有很多很好的邻邦,远处也有很多朋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意思是说,君子心胸开阔,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启示我们应该宽容大度、心胸豁达、了无私心。
试题要求任选一句写作一篇议论文,那么所选的这一句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若选第一句,可借此名言引出对我们为人处世的思考,论述为人既要有水的灵动,充满智慧,敢于创新,也要有山的沉稳,培养自己的博大胸怀和良好品德。若选第二句,则论述重点在于“准备”的重要性,对此可对比“利其器”和没有“利其器”的人最终取得结果的不同以论述自己的观点。对于第三句,则应注意论述时能将“德”具体化,并能具体清晰地表现出“德”在一个人(家庭国家)形成良好人际(邻里、国际)关系方面的价值;或展现因“有德”而“有朋友”的内在逻辑,从而支撑出“德”的意义和价值。若选第四句,可从自身道德培养,对“君子”与“小人”的关系处理等角度,强调“包容”的重要性。
立意:
1.让智慧与美德之花并蒂。
2.磨刀不误砍柴工。
3.与德为伍。
4.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
2.例文:
磨砺为“器”,终成“大器”
根据不同的书写要求,事先准备好工具,操作起来得心应手,此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如何才能“利其器”?答曰“玉不琢,不成器”,由此观之,新时代的青年想要成器,必经琢磨,才可成为利器。
有一种“器”叫器具,雕琢打磨,让自己成为善事之利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磨难,磨砺心性,才能脱离“钝器”,走向“利器”。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先贤在磨难中不屈,受磨难而奋进,这些都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滋养。苦难是化了妆的礼物,不在苦难中沉沦,就在苦难中奋发。坦然接受命运的馈赠,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升华、蜕变。
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与品德高尚的人为友,自己的境界和修养也会得到提升,正如夫子所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公子小白忍一箭之仇,重用管仲,选贤任能,在乱世纷争中建一代霸业。沛公在面对鸿门宴的生死存亡时,求教张良,善于纳谏,在刀光剑影中全身而退。太宗以魏征为友,察纳雅言,咨诹善道,在彼此成就中开启贞观盛世。气量,是敢于倾听逆耳的忠言,是以大局为重的格局,是能屈能伸的大度。
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既是成器,那就应当为国所用,成国之重器。否则,再锋利的器都只能流于花瓶的摆设。我们应当有“铁肩担道义,利器迎时需”的责任担当。最是难忘,“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声声呐喊;最是感动,陈榕祥战士“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深情告白;最是泪目,钟南山院士高铁上坚韧如磐的逆行背影……这些国之重器,敢于在国家民族需要之时,挺身而出,用拳拳赤子之心,汇聚成所向披靡的“国之利器”。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热情呼吁到:少年强,则国强。这强大的少年,要在时代的披荆斩棘中,实现自身价值,成为国之重器。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愿我们都能够在磨炼中“淬”炼利器,在结交贤友中提升“锐”气,在投身社会中成就大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以毛笔隐喻做事的道理,引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做事准则。准备好工具,掌握其特性,做事就能得心应手。材料第二段由“笔”到“人”,认为“贤友”是“利器”,与之交往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和修养;自己也是“器”,同毛笔一样,认识自我,不断学习,掌握技能,提升境界,正是一个“利其器”的过程。
根据材料,我们至少可以整理出三个方向的立意:由第一段引出做事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自身的准备,外部条件的准备,这样做事才能事半功倍;由第二段的“贤友”可以谈青年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通过“贤友”不断提升自我;由第二段的自己也是“器”,谈如何雕琢自己以成器。这三个立意,以第三个为最佳。
写作时要始终围绕“利其器”来写。可以按照层进式结构阐述“利其器”的内涵,由做事要充分准备,到借助别人磨砺自己,到主动打磨自己以成器,层层递进深化主题,当然要以最后一个层次为主来写。也可以阐述其中一个层次,如写磨砺自己,围绕如何打磨、雕琢分析成才的过程。如果有学生能够由材料生发出“器”的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也是可以的。比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琢我为“器”,但是又不能被某一个具体的领域所局限,即“君子不器”,这样说应该也是符合要求的。
立意: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以友为“器”,善“我”之事。
3.砥砺奋进,琢我为“器”。
3.例文:
学与思结合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两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这样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中,倘若只知死记硬背,而不知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收获;但若成日只知空想却不去学习,那最终也会走向有害的歪路。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这二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正如人体对事物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学与思相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是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在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大地是时候,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领导的共产主义者,在汲取马列主义精髓的同时,结合中国实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争道路,最终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试想,革命先辈们如果不是学而思、思而再实践,而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条主义,那么中国革命岂不是要断送在王明之流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科学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能在当时产生吗?人类能够及早挣脱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的束缚吗?学而思,思而学,正是这些伟人成功的经验,同样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源。
今天正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因此美国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教育体制,力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明天的科学;欧洲、日本纷纷步其后尘,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明天的创造型人才,正是要从今天学生中培养起来。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到的见解,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来等候明天的选择。
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而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国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类型为引语类材料。
试题要求阅读《论语》中的名句,并从中选择其中的一点或几点展开写作,其实也就是要求我们在读懂这些《论语》名句的基础上,能够对其中阐释的道理进行思考,并指出自己身上还需成长的部分。上述名句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这三句,可以认为这是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的总结。第四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告诫我们凡事不能只追求速度,要注重质量,而若是想要两者兼顾,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这是做事(对治国、理家或其他事业都适用)的方法。第五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犯了错误却不改正,那就是最大的过错呀),可以认为是对待错误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原则问题。
因此,若选择前三句,可针对学习问题展开思考与写作,论证学习的求知欲和进取心是最好的学习助力器;在学习态度上应当诚实,如此才能知道自己缺少什么,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在学习方法上,应当均衡好“学”与“思”的关系。针对第四句,我们就应当重点从做事方法上去讨论,可从理家等小思路,也可从治国的大角度来阐述,行为处事的方法。若选择第五句,则应当从知错就改的思想态度上去进行阐述。
立意:
1.《论语》名句教给我的学习方法。
2.《论语》名句教我如何做人。
3.《论语》名句教会我的人生态度。
4.例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亲爱的小A 同学:
你好!
上次你在信中说,你不打算上学了,你想更快更早地实现你当企业家的梦想,所以你想赶快去打工,赚取你人生的第一桶金,为你当“老板”做准备。小A同学,我想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企业家的梦想固然可贵,但是做好准备工作更是必须的,求学正是这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利器”。
华罗庚说:“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越峻岭。”学习和将来你当企业家并不矛盾。我劝你一定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便不再拥有,譬如青春,譬如我们的学习机会。你曾看到过很多企业家因为企业不能做大做强而进一步求学的故事吧?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我劝你慎重,先不要退学,学习确实是企业家的利器。“器能助人成事,有力器方成匠心之作。”你说比尔·盖茨不也没读大学吗?可是比尔·盖茨考上了哈佛大学啊,他具备这种求职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呢!你知道吗?世界上很多大的企业,那些企业家都是知识丰富、学富五车。李彦宏,北京大学高材生;俞敏洪,北京大学高才生……你还说不也有北京大学毕业的学生卖猪肉吗?可你知道吗?那个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现在已经是猪肉界的状元了。这些,都是他靠学识、靠才能打拼出来的。
庄子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只有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才能更加快捷地服务于社会,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才能更多更好地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成功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如果你想一蹴而就,那么这样的成功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毫无价值。你说呢?
你在信中还说韩寒也是高中发表《三重门》之后就退学的,可是你知道吗?时至今日,韩寒在其微博中也后悔当年鲁莽的举动呢!“退学,这不值得学习。值得学习的永远是学习两个字本身。”他说,“学习”两字,不分地点环境,是一件终老要做的事情。当听到有人美滋滋得意洋洋地说:“韩寒,我学你退学了。” 韩寒却说,“我不理解,我做的不好的地方有什么好学呢?为什么不去学我做的好的地方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劝你重返学校,我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打拼,相信有了知识这个有利的武器,未来的世界会无限精彩!
你的同学:小N
2020年X月X日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写好这道作文题,首先要准确理解五个句子的语意。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说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加到别人身上,也就是说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
“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温家宝总理在出访时,曾用这句话来形容我国有很多很好的邻邦,远处也有很多朋友。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论语》中凝结了孔子思想精华的这五个句子为写作对象,意在引导考生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思考,既富浓厚的文化底蕴,又具鲜明的时代气息。写作时可以根据自己对其中体会最深的某一句或两句来写:可以虚构一个引人入胜的具体故事,也可以就某一句子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参考立意:
1.与德为伍;
2.磨刀不误砍柴工;
3.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容己之心容人;
4.坚持是一种智慧。
参考素材:
1.常言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品德修养也是一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受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工具的使用,大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句话可以这样去解读:因为工具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的生产率,而劳动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同样的道理,如果想要提高办事的效率,首先应该要做的事,就是有一把好的工具。
科学家如果没有精密的实验仪器,就不能获取精确的实验数据;赛车手如果没有一辆装备顶尖的赛车,即便技术有多高超,也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古代用烽火进行通讯,不仅麻烦而且信息也可能有误,而今只需要用一部手机就能实现千里之外的通讯,工具的改进和使用,使得人类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很高的效率。这就是为什么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雏鹰扇动翅膀,跃跃欲飞,那是它为搏击长空做好准备;蒲公英随风飞扬,落入泥土,那是它为新的萌发做好准备;毛毛虫忍受黑暗,几经苦难,那是它为蜕变成蝶做好准备,世间万物皆亦如此,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获得卓越的成绩。
孔子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说在做一件事之前必须要做好准备工作,林肯的盖茨堡演说稿,写在他从暂时居住的朋友家中借来的普通信纸上;海明威则用一枝普通的钢笔写作;梵高作画时,调色盘上很少超过 6 种色彩,他们使用简陋的工具一样可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那是因为他们做好了准备,他们有实力。
4.著名舞蹈家邰丽华在很小的时候就因高烧而丧失了听力。在聋哑学校就读期间,她热爱上了舞蹈,梦想着成为一位优秀的舞蹈家。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便不断地为梦想拼搏,为梦想做充分的准备,她把自己幻想成一只旋转的陀螺,全身心投入到舞蹈事业中。她从生命的低谷到达事业的巅峰,她穿越荆棘,舞出强者的气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充分的准备成就了她完美的理想。
5.残奥会游泳冠军何军权令我们钦佩,他不屈不挠的毅力令我们感动。虽然身体上有缺陷,但是他却从不放弃自己,但困难的处境中他仍旧要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他刻苦训练,从不言败,虽然他花费在训练上的时间比一般人多,虽然他要浪费很大的精力才会获得稍许的进步,但是他无怨无悔。正是由于平常做了充分的准备,他才会在赛场上笑到最后,在残奥会四项游泳赛事中均获得冠军的称号。他一次次用金牌捍卫了自己的尊严,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假使他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我相信,成功一定不会属于他。
结构层次:
文章以书信文体读来令人耳目一新;采用第二人称,类似谈心的方式,很巧妙地打动读者,进入内心世界。文章由小A同学退学谈起,分析掌握知识利器的重要性,层层剖析,类似剥洋葱,全文字字句句切中主旨。无论是庄子、华罗庚的名人名言还是企业家的求学经历,抑或是韩寒谈学习,都是围绕中心精心打造,或反问,或假设,或层层铺垫。文章说理透彻,语言论证精彩,令人信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