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说“木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7 13:2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
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一)诗词填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讨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习。
二、释 题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三、作者介绍(指生读屏幕上内容)
四、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
1.略读文章前三段,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①本文谈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
2.“木叶”是什么?对此作者有何质疑?
①“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
②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下文具体分析“木”的特征。)
3.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
①读第4段,探讨以下问题:
②“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4.生读这段内容,找出引用的诗句,仔细体会其内涵。
(方法:找文中关键词句来谈)
① 体会“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高木”的意味。
②体会“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高树”的意味。
③比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是否还有别的特征?引入第6段研读。)
5.读第6段,明确下列问题:
①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②品读比较文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蕴。
③填表比较“(落)木(木叶)”与“树(叶)”的不同,进一步明确“木”的特征,以突出强调。
6.读第5段,分析“木”何以会有如此特征,探讨诗歌语言的潜在暗示性问题。明确:
①文中是怎样具体阐述这一问题的,结合实践准确把握其内涵。
②明确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观点是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
7.读第7段,作全文小结。
8.全文思路梳理,整体把握。
五、拓展练习
运用文中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这一观点,学以致用,作连线题。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课后作业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在中国的诗词中出现过很多的意象,岁月的淘洗使他们具有了一种特定的意蕴,但是在不同的诗歌中,相同的意象也会用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二,试着结合用林庚的方法去比较“梅”在不同诗词中的用法。注意结合以下几个问题去思考。
王安石《梅花》
1. 王诗中的梅花有什么特点
2.主要表现的怎样的人格特征
陆游《卜算子 咏梅》
陆词中的梅花与王诗中的梅花有什么不同 具体表现在哪里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1.毛词中的梅花除了傲雪凌霜的品格,还有什么特点
2.与陆词比较,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