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有目标——新课程标准必明 记在平时——核心语句必背
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 2.概述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形成从自身做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1.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人教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课件
第4章 人与环境
[理清主干知识]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
(1)概念: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 和吸纳废物的 。
(2)意义: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 ,对 的影响就越大。
(3)特点:生态足迹的大小与人类的 有关。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生产资源
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越多
生态和环境
生活方式
2.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
世界人口还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增长,全球的__________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主要原因
(1)全球气候变化: 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2)水资源短缺: 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3)臭氧层破坏: 等化合物的使用,导致大气中臭氧的含量下降。
生态环境
CO2
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
氟氯烃、哈龙
(4)土地荒漠化: 导致干旱区、半干旱区的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
(5)环境污染:常见的是 、水体污染和 。
(6)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生存的环境被破坏。
2.特点: 。
3.影响:对生物圈的 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 。
人类活动
大气污染
土壤污染
全球性
稳态
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诊断自学效果]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 )
(2)目前我国人口发展处于高增长率高增长量的态势 ( )
(3)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 )
(4)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直接相关 ( )
(5)绿色出行会降低生态足迹的数值 ( )
√
×
×
√
√
2.连线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在探究中学明]
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根据模型分析:
(1)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产量先增加后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人口增长初期,劳动力增加,开垦土壤,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人口继续增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耕地退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2)人口数量最终急剧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环境污染严重,人口大量死亡。
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加以利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②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
③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④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
[在深化中提能]
1.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关系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下:
(2)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相同:
①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②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发达和善于思考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因此,人口增长规律又有其特有的地方,如可实行计划生育。
2.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1)自然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这些因素也是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2)社会因素:如我国的计划生育及人口向城市的集中等,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变化。
[例1] (2020·成都模拟)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多食植物性食物会增大生态足迹,抵消人口增长对环境的污染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人口过度增长有密切联系
[解析] 多食植物性食物会降低生态足迹,A错误;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B错误;科技进步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C错误;人口过度增长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由于资源短缺,就会盲目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自然环境破坏,进而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D正确。
[答案] D
[例2] 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环境容纳量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解析] 由图可知,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即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A正确;环境容纳量与环境有关,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其也会随之变化,B正确;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图Ⅱ、Ⅲ),最终还是会降下来,C错误;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D正确。
[答案] C
[在应用中落实]
1.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下列对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生态足迹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需求的一种衡量指标
B.阅读的书可以转换为生产用于制造这些书的纸张所需要的树林的面积
C.生态足迹只能应用于一个人
D.每个人、每座城市、每个国家的生态足迹大小不尽相同
解析: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则生态足迹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需求的一种衡量指标,A正确;在生态足迹中,阅读的书可以转换为生产用于制造这些书的纸张所需要的树林的面积,B正确;生态足迹的衡量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C错误;每个人、每座城市、每个国家因生活方式不同导致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D正确。
答案:C
2.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死亡率来实现的
B.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生育率的影响很大
C.人口死亡率不仅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明显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D.随着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解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的,A错误;社会因素对人口生育率的影响很大,B错误;人口的死亡率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C正确;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D错误。
答案:C
[在探究中学明]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项目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 ①温室气体(主要是 )排放过多,形成“温室效应”; ②绿地、湿地面积减少,调节气候的功能大幅度下降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范围扩大 ①植树种草;②减少_________的燃烧,开发利用新能源
水资源短缺 ①人口剧增,需求大; ②绿地、湿地面积减少,涵水、蓄水功能降低; ③淡水资源受到______ 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①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②加强管理,减少、杜绝污水排放
CO2
化石燃料
污染
项目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臭氧层破坏 等物质的大量使用 ①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 ②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减少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
酸雨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含_________和含氮氧化物溶于雨水(pH<5.6)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 ①损害植物的叶和芽; ②水体酸化; ③危害建筑物及金属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开发利用新能源;
③植树种草
氟氯烃、哈龙
硫氧化物
项目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 ,如草原的过度放牧,森林的过度砍伐 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 ①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草原;
②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以林护草,草林结合
海洋污染 ① 、工业废水等污染物通过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 ②海洋运输时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等 ①出现赤潮; ②海洋生物减少 ①减少 排放;
②及时清理污染
植被的破坏
生活污水
污水
项目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生物多样性丧失 ①生存环境的 ; ②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 ③外来物种入侵 ①物种灭绝后不能再生,导致人类可利用资源减少; ②使环境变得不适宜人类居住 ①就地保护;
②易地保护
改变和破坏
2.据有关信息选择填空
某经济学家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中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填序号)
①沙尘暴频发 ②火山爆发 ③温室效应加剧 ④湿地内物种减少
①③④
[在深化中提能]
1.以成因与危害为突破口,正确区分水污染的类型
污染类型 成因 危害
无机污染 水体中富含N、P等矿质元素 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浑浊度增加,进一步加剧水质恶化,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有机污染 水体中富含有机物 异养型生物繁殖,水体缺氧,鱼、虾等水生生物死亡,进而使河水变黑、发臭
重金属、农药污染 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 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的重金属等浓度较高
2.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过程
[例1] (2021·广东高考)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维持________。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________和增加______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解析]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平衡,使大气中的CO2浓度迅速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严重的生态后果。(2)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获取碳元素,即碳元素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消费者通过摄食生产者和低营养级的消费者来获取碳元素,分解者通过分解生产者的遗体残骸和消费者的粪便、遗体残骸来获取碳元素。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从而将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3)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碳释放和增加碳存储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答案] (1)碳平衡 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捕食、分解作用 从而将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3)碳释放 碳存储
[例2]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某些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解析]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的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发生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大量含氮有机物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是引发海水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
[答案] D
[在应用中落实]
1.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有影响
C.臭氧层被破坏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D.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A错误;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有很大的影响,B正确;臭氧层被破坏,紫外线强度大大增加,会损伤植物细胞的膜结构,如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C正确;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D正确。
答案:A
2.长时间持续性、高强度雾霾天气严重威胁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只要佩戴防雾霾口罩即可预防各种疾病
B.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雾霾的形成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C.雾霾的产生与气象因素无关,不可能实现彻底治理
D.雾霾是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解析:佩戴防雾霾口罩只能预防呼吸道疾病,A错误。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雾霾的形成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B错误。雾霾并非是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产物,与气象因素有关;通过科学地规划和设计工业布局、确保工业生产治污达标,可以实现彻底治理,C错误。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分析,雾霾是工业生产(主要燃煤企业)和人类生活(家用燃煤、汽车尾气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D正确。
答案:D
[课堂巩固落实]
1.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B.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C.量化分析生态足迹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D.生态足迹的大小只取决于人口规模
解析: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A正确;生活方式不同,消耗的资源状况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B正确;通过生态足迹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可以定量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C正确;生态足迹的大小取决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技术条件和生态生产力等,D错误。
答案:D
2.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定性方法
B.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
C.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
D.某国每人的生态足迹远远超过该国土地、水源所具备的生产能力,所以只能利用别国资源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定量方法,而不是定性方法,A错误;由题干可知,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重要指标,B正确;由生态足迹的定义可知,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C正确;若该国每人的生态足迹远远超过该国土地、水源所具备的生产能力,则只能利用别国资源,D正确。
答案:A
3.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氯烃的过量排放均会引起相应的环境问题,下列环境问题与上述过量排放的物质对应正确的是 ( )
A.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
B.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
C.臭氧层空洞、酸雨、温室效应
D.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酸雨
解析:温室效应是由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酸雨是由大量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造成的;臭氧层空洞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氟氯烃等物质引起的。
答案:A
4.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的生态危机是 ( )
A.酸雨
B.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和浓缩
C.温室效应
D.臭氧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
解析:酸雨是大气中二氧化硫过多造成的;有毒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大气中二氧化碳过多形成“温室效应”;氟氯烃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引起臭氧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
答案:B
5.海洋污染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性污染物排入、海上活动和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
B.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
C.海洋污染使海洋生物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D.红树林生态修复是保护沿海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
解析: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性污染物排入、海上活动(如采油、航运)以及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A正确;赤潮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而水华属于淡水富营养化,B错误;海洋污染导致很多海洋生物死亡,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C正确;红树林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又是贝类、鱼类、水鸟等的栖息繁殖地,红树林生态修复是保护沿海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D正确。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