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红物理》第十七章 从指南针到磁浮列车 (全章表格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杏红物理》第十七章 从指南针到磁浮列车 (全章表格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03-05 19:30:55

文档简介

清镇市站街中学教学设计表
课题
17.1磁是什么
授课人
韦洪
时间
2015年3月1日
课时安排
2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常见的磁现象,但对于有关磁现象的认识还较为陌生,本节课将使学生认识和了解磁体等磁性物质,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科学探究过程的若干环节,体验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有着重要应用。
2、知道磁性、磁体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和磁场具有方向性。
4、知道磁感线,会画常见磁体的磁感线。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了解磁性、磁体、磁极等物理概念。学会用磁感应线形象地描述磁场这一抽象概念,从而体会到探究实验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克服困难信心,能体会到利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
教学 重点
一些简单的磁现象。
教学难点
对磁场存在的认识和对磁感应线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教学法
学习方法指引
实验演示、分析讲解
教学资源及媒体
课件、多媒体设备、条形磁体、大头针、小磁针等。
教 学 过 程 (第 1 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引入
实验演示:(小魔术)会移动的小人。
小人为什么会移动?原来是一块磁铁。
介绍古人运用磁的例子: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
学生观察、听讲。
有趣的小魔术引题,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一、认识磁现象
1、磁性、磁体、磁极
教师给出一些物品让一位学生上来用磁铁吸引这些物体,哪些物体能被吸引?
引导学生能被吸引的物体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铁磁性物质。
物体能吸引铁磁性物质的性质叫磁性。
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桌上还有哪些物体具有磁性?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小磁针
2、磁极
让学生用条形磁铁去吸引大头针,看看有什么发现?
两端吸引大头多,说明两端的磁性强,而中间吸引的少中间磁性弱
磁体中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磁体的两个极怎么命名?
如果把条形磁体用细线悬挂起来,静止时它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那一端叫南极(S极),指北的那端叫北极(N级)。每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如果把一个磁体分成两段,每个磁体有几个磁极?
教师演示分成两段的条形磁体两端均有磁性。
3、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引导:自然界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它们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提出猜想: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教师提供一些器材)
结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一位学生演示,其他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两端吸引大头多,而中间吸引的少
学生:两个磁极。
学生: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学生提出猜想。
根据自己提出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猜想。
用条形磁铁与另一用细线悬挂着的条形磁铁的两极相靠近,观察发生的现象。
利用身边随处可得的物品进行学生的探究活动,这样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生根据自己已经有的知识对物理规律进行猜想,并经历设计实验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学生能自己动手的,教师不要代替,让学生真正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4、磁化
提问:一根大铁钉原来是没有磁性的,你用什么方法使它具有磁性?
问题:这根磁化的铁钉如何制成一个指南针?
二、磁场
1、把小磁针放在一支笔的不同位置,观察现象。
再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铁的不同位置,观察现象。
问题:在磁体周围的小磁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用手推小磁针,小磁针发生偏转,这是因为小磁针受到手对它的推力。
再用嘴吹小磁针,小磁针受到气流的作用也会发生偏转。
气流看不见却是存在的。
条形磁铁的周围与笔不同,肯定存在某种可以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的物质,。磁体是通过这种物质对小磁针发生了磁力的作用,使它发生了偏转。这种看不见的物质就是磁场。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
2、我们如何来研究磁场?
磁体周围的磁场对放入其中的小磁针产生磁力的作用,我们可以在磁场中摆放小磁针,通过小磁针的摆动来研究磁场。我们可以根据它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来研究它、认识它,这正是科学的力量所在,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师演示:在条形磁铁周围放小磁针,每个小磁针都有一定的指向。
能否把小磁针摆到更多的地方,更加细致地描述磁场。
教师引导:铁钉接触磁铁后被磁化相当于小磁针,把铁屑靠近磁铁就可以被磁化相当于无数个小磁针,这些铁屑入在磁体的周围可以更加细致的描述磁场。
学生:
1、可以用磁铁向一个方向摩擦。
2、与磁铁接触的方法
学生:用细线把它挂起来
学生思考
学生观察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介绍科学的研究方法,从重知识的积累转向知识发生的过程,当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建立“磁感线”这个物理模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线



三、磁感线
1、将铁屑均匀地撒在玻璃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铁上,轻轻敲击玻璃板(目的使磁化的小磁针旋转起来)观察铁屑的分布情况。
2、为了形象直接地描述磁场,物理学中引入磁感应线这个概念。磁感应线就是用带箭头的曲线来描述磁场的某些特征和性质。
在磁体外部磁感应线的方向总是磁体的N极出发,最后回到S极。
3、一个磁体各部分强弱不同,如何表示磁体不同地方磁场强弱不同?
4、请同学生们在条形磁体的两端多画几根磁感应线。
磁感应线是假想的曲线,实际并不存在。
5、总结磁感应线的特征。
四、地磁场
教师讲述:我们生活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体,这个大磁体的N极不在地球的南极,而是在其附近;S极也是位于地理北极附近。

地磁场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例如:行军、航海需要利用地磁场对指南针的作用来定向。海龟的洄游、信鸽的飞翔也是依靠地磁场来定向。

地磁场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同学们用笔将铁屑分布的情况画在纸上。
学生回答:
磁场强的地方磁感应分布密,磁场弱的地方磁感应分布疏。

学生自学课本P141页“地磁场”部分的内容。
在突破“磁感应线”的难点中,采用分解难点、由浅入深的方法,先按照铁屑分布画线,在曲线上标出箭头表示磁场方向,用曲线的根数表示磁场的强弱,各个难点击破,有利于形成磁感应线的抽象概念。
通过探究物理规律,再将其应用到生活生产实际,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1.让学生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磁现象和磁场概念有什么认识?
2.磁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学生举例。
a.学生自己总结
b.完成思考题。
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一、本节知识巩固
1.列举三个你知道的磁的应用例子
2.磁体总有 个磁极,称为 极和 极,分别用符号 和 表示。
3、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 磁极互相排斥, 磁极互相吸引。
4、磁体指南北的性质可用来制成 。
5、磁性的物质与磁铁的接触或靠近时显示出 的过程叫磁化。
6、一些物体在磁体的作用下会被磁化,例如机械手表磁化后,走时 ,彩色电视机的现象管磁化后,色彩 ,钢针磁化后,可以制作 ,螺丝刀磁化后会 螺丝钉。
7.课程导报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学生能完成练习
二、新知识预习
P142 1、2、3、4、5
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反思
一、亮点:在日常生活中也“玩”过磁铁,特别女孩子基本上没有玩过,为充分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课程理念,并结合实际,教学过程采用了学生实验探究、教师讲解、教、教师演示、投影仪展示相结合,以利于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学习。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为以后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不足:由于内容较零碎、有设计了较多的实验,导致时间上有点紧。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不足,使教学更加完美。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改进,效果应该会更好
清镇市站街中学教学设计表
课题
17.2电流的磁场
授课人
韦洪
时间
2015年3月2日
课时安排
2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节磁是什么的学习,对磁现象已有了感性的认识,并自已初步掌握如何探究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及磁场强弱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判断磁体的磁极的方法。磁铁周围存在磁场已被学生认识和接受,但学生对通电导体的周围也存在磁场通常会感到不可思议,因而会产生好奇心,特别是探究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和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实验,还有可以用右手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与螺线管中电流的关系,更能让学生感受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所带来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2、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相似。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关系。
2、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掌握安培定则,并会利用它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电生磁的研究和对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 重点
1、通过奥斯特实验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2、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特点。
3、利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教学难点
探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关系。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教学法
学习方法指引
合作学习法、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资源及媒体
课件、多媒体设备、小磁针、螺线管、学生电源、导线、 条形磁体、大头针、螺线管磁场演示器等。
教 学 过 程 (第 1 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引入
教师播放电现象和磁现象的片断录像。
教师问: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有哪些相似点?
教师引导学生填写下表内容
学生观看录像,获得感性认识,陶冶情操。
题。
使学生对电现象和磁现象有直观的认识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现象
电现象
磁现象



电荷可分为 种。
磁体有 个磁极。
带电体能 轻小物体。
磁体能 铁等物体。
同种电荷相互 ;
异种电荷相互 。
同名磁极相互 ;
异名磁极相互 。
问: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发现电现象和磁现象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据此你将想到什么问题?
教师演示:条形磁铁会使放入其中的小磁针发生偏转,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并进行思考:小磁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问:除了条形磁体以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令小磁针发生偏转??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答: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有很大的联系。
学生猜想:“电”能不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
培养学生观察、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观念。


一、奥斯特实验:
简介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教师简述实验方法:
(1)在桌面上放一小磁针,观察小磁针静止时两极的指向?(如图1)
(2)触接电路,观察小磁针N极的方向是否发生偏转?(如图2)
(3)改变电流的方向,重做实验,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如图3)
教师总结:?
通电导体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
了解奥斯特实验的由来。
学生分组验证奥斯特实验。学生边实验边填写实验记录。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学生分组验证奥斯特实验的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通电螺线管
1、演示实验:
(1)让电流通过直导线,观察导线能否吸起大头针。
(2)把导线绕成螺线管,通电后观察能否吸气大头针。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所产生的磁场太弱了,怎么办呢?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各条导线产生的磁场叠加在一起,磁场就会强得多。
使学生认识到复杂的事物由简单事物构成的道理。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问:“为什么手电筒在通电时连一根大头针都吸不动?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做成螺线管,为什么磁场就会强得多?”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总结: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制成螺线管。
用手演示导线的绕制方法,
让学生熟悉两类绕制方法。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分布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条形磁体的磁场分布图。
问: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的?
问:我们是怎样研究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的磁场的?同学们能否模仿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的研究方法(见课本),设计出什么样的实验方案来研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得出:
方案1:先在螺线管周围放一些小磁针,通电后,观察小磁针的偏转方向,根据小磁针N极的指向画出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感线分布。
方案2:用镶在有机玻璃板上的螺线管来作实验,先在螺线管周围的玻璃板上均匀地洒上细铁屑,再给螺线管通电,轻敲玻璃板,观察细铁屑的排列,根据排列画出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感线分布。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1(即借助小磁针),进行实验。
教师通过通过投影展示实验步骤:
a 、按下图布置器材(用8个小磁针)
b 、根据实验现象,在标出小磁针N极的指向(即该点的磁场方向)
指向(即该点的磁场方向)
c 、根据实验现象,画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在右图中画出该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并标出螺线管的N、S极。
引入通电螺线管概念?。
学生动手绕制螺线管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回顾旧知识。
讨论、分析、总结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分组讨论实验步骤。学生分组做探究性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并做好实验记录。
通过亲自绕制,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交流能力。
引导学生巩固旧知识的同时,探求解决新问题的途径。
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
会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有目的地进行实验。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通过投影展示几个小组学生描绘的螺线管周围的磁感线,及所标的N、S极。
教师用投影仪把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同名磁极,异名磁极间的磁感线分布展示出来。
师生概括得出结论: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5.【探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出问题: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猜想:N、S极分布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 N、S极分布与电源的“+、–”有关;
N、S极分布可能与绕制的方向有关。
问: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发现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而条形磁体有N、S两个磁极,你手中的通电螺线管的哪端相当于N极,哪端相当于S极,你如何判别吗?
? 设计与进行实验:
(1)把绕制的螺线管接在电路中,弄清螺线管导线中电流的方向。
(2)把小磁针放在螺线管的一端,闭合电路,判别通电螺线管的N极和S极,根据实验结果,在下面相应的示意图上分别标出通电螺线管的N、S极。
(3)改变电流的方向,按以上步骤再作一次。
根据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
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在通电螺线管的两端放上小磁针,根据小磁针的指向判别它的N、S极
学生在图上标出N、S极
描述、比较、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模仿能力的培养。
?
会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有目的的进行实验。
鼓励学生从逆向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步的分析实验结论的技能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概括、总结结论: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有关。
三、安培定则:判定通电螺线管磁场方向的方法,用右手握住螺线管,大拇指与四指垂直,使四指弯曲沿着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
安培定则的应用:
? (1)由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判断通电螺线管的N、S极。
? (2)已知通电螺线管的N、S极,判定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
? (3)根据通电螺线管的N、S极以及电源的正负极,画出螺线管的绕线方向。
学生课堂练习
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如何运用电流的磁效应解决实际的问题。
3.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补充一些与磁生电的有关的知识。
a.学生自己总结
b.了解一些物理方法
c.完成思考题。
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一、本节知识巩固
1.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磁与电的关系,请仔细观察图中的装置、操作和现象,然后归纳得出结论。
比较(a)、(b)两图可知: 。
比较(b)、(c)两图可知: 。
 
a b

c
2.电流具有磁效应,证明 和 之间有联系。
3、从磁感应线的分布可以看出,通电螺线管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学生能完成练习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外部磁场的分布类似于一个 磁铁,它也有 、 两个磁极。
4.电磁铁有哪些应用?
5.课程导报
二、新知识预习
P147 1、2、3、4
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反思
一、亮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有所体现,本节要求的知识技能,通过奥斯特实验知道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知道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磁场分布与条形磁体分布相似;会判定通电螺线管磁极与电流方向的关系等,学生都能够达标.本节主要的实验有奥斯特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分布,探究通电螺线管磁极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的过程中采取小组实验的
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愿.在做奥斯特实验时, 对学生进行“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中”的哲学思想教育,说明科学发现中“机遇”的意义和作用,体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为以后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不足: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实验的器材比较缺乏,学生实验比较单薄.教师的情绪与学生的探究态度有待提高。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不足,使教学更加完美。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改进,效果应该会更好
清镇市站街中学教学设计表
课题
17.3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
授课人
韦洪
时间
2015年3月3日
课时安排
2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常见的电现象,也掌握了一些研究物理的方法,对电流、电压有一定的理解,但对于电流做功还较为陌生,至于哪些因素会影响电流做功的大小,更是知之甚少,所以本节课将从电流做功概念的介绍引入课题,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科学探究过程的若干环节,体验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场对通电导体有作用力。知道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2.知道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的道理。知道通电导体和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是消耗了电能,得到了机械能。
3.学会安装和制作简单的电动机。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推理、归纳、概括物理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过程。
2.分析直流电动机的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通过亲自的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的研究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2.通过了解物理知识转化成为实际技术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兴趣。
3.初步培养创造发明意识。
教学 重点
1.观察通电导体、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过程;
2.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重点实验探究法(含模拟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习方法指引
合作学习法、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举出身边电动机应用的例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教学资源及媒体
课件、多媒体设备、电池组若干,开关若干, 直流电动机模型,电动机原理实验盒10套等。
教 学 过 程 (第 1 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复习
引入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提问:
(1)奥斯特实验说明了什么?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有何特点?
2.同学们想一想:电动机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请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
学生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二、观察电动机内部结构
1、学生观看演示并观察电动机模型各部件。
2、让学生说出各部分名称,教师补充。(出示幻灯片)
定子:由永久磁体或机壳组成。
转子:包括转子线圈和换向器,转子线圈嵌在铁芯上。
换向器:由几片铜片做成,与转子线圈连接,转子转动时,变换所接触的电刷,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
电刷:固定在机壳上,与机外电源接线柱连接,转子转动时,换向器在电刷上滑动,与电源接通。
3、观察电动机的转动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并思考: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
学生观看。
学生说出电动机各部分名称
学生听讲
这部分内容学生可以知道一些部件名称,但大多数还是不知道。








三、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提出问题:为什么直流电动机的转通电以后,会发生转动?能否从电动机的构造上发现原因。如果把永磁体取出的话,在通电后,会不会发生转动?
2、猜想:
A:回顾奥斯特实验证明了什么: 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并通过磁场使小磁针偏转,即电流对磁体有力的作用。
B:进一步启发学生逆向思索
磁体对电流有无力的作用呢?即磁体对通过其磁场电流有无力的作用呢?
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电流对磁体施加力时,磁体也应该对电流有力的作用。正是因为有力的作用,才发生转动。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推断
3.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教师出示实验器材,说明组装方法。
启发:金属杆运动有个方向的问题,能否让很轻的金属杆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呢?
学生分组实验。
最后让学生总结磁场对电流产生的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即磁场方向。
学生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交流讨论、猜想。
(学生完成书上填空)
学生可能答不出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四、电动机怎样转动
1、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
教师进一步启发提问:应用上面的实验结论,我们来分析一个问题:如果把直导线弯成线圈,放入磁场中并通电,(教师取出自带的线圈)它的受力情况将是怎样的呢?
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分析:通电时,线圈两条边都在磁场中,都要受力,因为电流方向相反,所以受力方向也肯定相反。
教师提问:你们想想看,线圈会怎样运动呢?
学生思考并请同学谈猜想
教师再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线圈的运动情况。
学生观察到线圈转动,教师讲授并指明:线圈转动正是因为两条边的导线受力方向相反,边说边在幻灯片出示两条边的受力方向。
提问:线圈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利用幻灯片让学生分析:由于两边受力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线圈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平衡而静止。得到结论: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到平衡位置时静止。
教师提问:那有什么方法能够让线圈持续的旋转呢?
根据前面所学,学生讨论后回答出有两条途径:不断改变电流的方向和不断改变磁场的方向。然后让同学们思考和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容易些。学生自然看得出是不断改变电流的方向比较容易。
教师再把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实验启发学生转到电动机上来,让学生思考:要怎样才能够不断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动画演示带换向器的电动机的转动,学生观察到电动机持续的转了。在让学生仔细观察刚才没有电刷、换向器和现在有了电刷、换向器线圈的转动情况,让学生思考和猜想换向器的作用。
学生观察后得到:换向器的作用就是不断改变电流。
学生思考,想办法。
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思考如何让电动机转动起来。
学生听讲,观察。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知道电动机转动的原因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知道磁场对通电导体有作用力。知道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知道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的道理。知道通电导体和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是消耗了电能,得到了机械能。
1.学生自己总结
2.完成思考题。
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一、本节知识巩固
1.小明所在的实验小组用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什么有关。下面的实验记录表格是他们根据实验方案设计的。
(1)假设你是这个实验小组的成员,请你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将记录在表格中未填写的部分补充完整。

次序
实验条件
开关闭合时ab运动方向
1
磁铁的N极在上面,S极在下面,金属棒中电流方向a→b
向右移动
2
磁铁的N极在上面,S极在下面,金属棒中电流方向b→a
3
磁铁的S极在上面,N极在下面,金属棒中电流方向a→b
(2)分析实验现象:改变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都会发生改变。
(3)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实验结论: ,
(4)能否应用本实验器材(根据需要在增加或更换个别实验器材)探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就此提出一个猜想,并简要说明实验猜想的实验方
学生练习
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学生能完成练习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案。
猜想: ,
探究方法: 。
2.课程导报
二、新知识预习
P152 1、2、3、4、5
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反思
一、亮点:应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电动机换向器的作用比实物演示可见度大,而且转速容易控制,学生看得更清楚,虽然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电动机的转速控制,但在课件中经历了调速这个过程,学生也就会有所了解。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为以后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不足:课件代替演示实验还有值得商讨的地方,课件虽然可以模拟实验条件,但毕竟不是实验,我们只有在不得以的条件下才可用课件代替实验,只有在权衡利弊后使用。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不足,使教学更加完美。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改进,效果应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