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单选题
1.(2021高二下·江苏月考)下图是某种群的数量特征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M、H分别指的是迁入率、迁出率
B.N表示死亡率,N与 G的差值为自然增长速率
C.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2.(2022高二下·三明期中)为探究大象是否会在旱季因争夺水源而导致其他草食动物种群密度降低,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记录其他9种草食动物在水塘内有无象群时在水塘内逗留的时间(单位:min)。若象群使其他食草动物在水塘内逗留时间缩短,则视为其受到象群干扰而饮水阻止,将引起种群密度降低,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其他各种草食动物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象群的存在使黑斑羚和角马的种群数量下降
C.调查以上食草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D.象群对食肉动物的威慑可能为其他食草动物营造了饮水的安全环境
3.(2023高二下·遵义期中)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在1 hm2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共捕获30只,其中上次标记过的共10只。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为( )
A.30只 B.32只 C.64只 D.96只
4.(2022高三上·南京月考)调查法是生物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沿河岸分布的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宜采用五点取样法
B.调查某濒临灭绝的大型肉食动物的种群数量时,宜采用标记重捕法
C.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应选择尽可能多的患病家系作为样本
D.调查分布范围小而个体大的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时,应采用目测估计法
5.(2023高二下·玉溪期中)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c时,标记物脱落会使标记重捕法调查的结果偏小
B.b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虫,是从改变a的角度降低种群密度
D.影响某种候鸟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6.近日科研团队找到推算雪豹种群密度的方法——照片重复取样法。在祁连山某区域内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这些相机在海拔2100~4100m的深山中连续拍摄了3个多月,研究人员确定研究区域约有20只雪豹。根据数学模型推算,估测在这个区域内每100km2生活有3只雪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雪豹的种群密度调查可采用标记重捕法,不适合采用样方法
B.决定雪豹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
D.若研究区域有120只雪豹,则估测该区域的种群密度是18只/100km2
7.(2021高二上·农安期末)科技人员为了检验某新型除草剂对麦田杂草猪殃殃的防治效果,随机选3块麦田,在每块田中做对照实验,施药60天后调查猪殃殃的密度。取样方法为每个处理随机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为1m2。调査结果为对照组411.75株/m2,实验组35.00株/m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样方数量过少,面积适当
B.样方面积过小,数量适当
C.杂草株数应为整数,对照组数据有误
D.实验组数据可信,该除草剂施用效果显著
8.(2022高二下·安徽开学考)如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戊为迁入率,己为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种群都具有该特征
C.丁为年龄结构,衰退型种群的甲为零
D.种群密度随着甲的增大而增大
9.(2021高二上·浙江月考)下列有关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特征
B.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C.捕食者能将被捕食者的种群密度制约在一定水平
D.根据某时刻的种群密度就可以绘制出年龄金字塔
10.(2022高三上·贵阳开学考)调查法是生态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列关于调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该植物分布密集的地方取样
B.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D.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其丰富度
11.(2021高二上·嫩江期末)下列对种群特征概念图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D.春运期间哈尔滨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①②
12.(2022高二下·湛江期末)为了检验某新型除草剂对麦田杂草猪殃殃的防治效果,随机选3块麦田,在每块麦田中做对照实验,施药60天后调查猪殃殃密度。取样方法为每个处理随机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为1m2。调查结果为对照组411.75株/m2,实验组为35.00株/m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样方面积过小,数量适当
B.样方数量过少,面积适当
C.对照组数据有误,杂草株数应为整数
D.两组数据对照分析表明该除草剂防治效果显著
13.(2022·唐山模拟)青海沙蜥是一种小型爬行动物,它们的种群数量和洞穴数量成正比,可以通过计数青海沙蜥洞穴的数量来估计其种群密度。我国科研人员利用样方法调查若尔盖草原荒漠中两块各105m2样地中青海沙蜥洞穴密度的差异,以下四种调查方案中最合理的事( )
A.在每块样地中各设置1个105m2的大样方,将整个样地中的青海沙蜥洞穴都清点一遍,然后比较两者的差异
B.在每块样地中各设置1个50m×50m的样方,比较2个样方中的青海沙蜥洞穴数量差异以代表两块样地中青海沙蜥洞穴数量的差异
C.在每块样地中各设置2个25m×25m的样方,分别求出每块样地中2个样方里的青海沙蜥洞穴数量的平均数,从而比较两块样地中青海沙蜥洞穴数量的差异
D.在每块样地中各设置5个25m×25m的样方,分别求出每块样地中5个样方里的青海沙蜥洞穴数量的平均数,从而比较两块样地中青海沙蜥洞穴数量的差异
14.(2020高二上·金华期末)下列关于种群年龄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些种群的生殖后期等于零
B.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该年龄组个体数量
C.可以根据年龄金字塔判断种群的性别比例
D.年龄结构含有关于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信息
15.(2021·新疆模拟)科研小组研究不同密度、不同性比率对雌性小白鼠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性比率(雌:雄) 54日龄雌鼠性成熟率(%) (%) 雌鼠妊娠率(%) 幼鼠存活率(%)
低密度组(8只/笼) 1:1 100 75 92.5
3:1 100 63.6 91.4
1:3 100 100 79.3
高密度组(40只/笼) 1:1 90 70 87
3:1 80 46.7 71.4
1:3 100 70 86.1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影响小白鼠性成熟的因素只有性比率
B.实验中各雌性小白鼠的繁殖强度无明显差异
C.高密度偏雌性组的低妊娠率可能与性成熟延缓有关
D.偏雌性的性比率有利于该小白鼠种群数量的增长
16.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某树林内树上蝉的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
B.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数量将持续下降
C.全面三孩政策的实施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但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
D.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蚯蚓的种群密度,但结果与实际值有差异
17.(2023·南宁月考)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徊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物种丰富度
D.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密度
18.(2020高二上·牡丹江期末)高原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跟踪研究一群藏羚羊的生长、繁殖及其他生活规律。他们的研究课题属于( )水平的研究。
A.生态系统 B.个体 C.群落 D.种群
19.(2022高二下·江门期中)关于种群的基本特征,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可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年龄结构来影响种群数量的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决定种群的数量变化
20.某实验小组为了检验某除草剂对稻田稗草的防治效果,做了对照实验,施加除草剂60 d后调查稗草的种群密度。取样的方法为每组实验随机选取3个样方,每个样方为1 m2。调查结果为对照组5.75株/m2,实验组35.00株/m2。下列对该实验的解读或评述正确的是( )
A.样方数量过少,面积适当
B.样方面积过小,数量适当
C.杂草株数应为整数,对照组数据有误
D.实验组数据可信,该除草剂施用效果显著
21.(2022高一下·长安期末)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要保证标记物不能影响标记动物的正常生活
C.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D.与单子叶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22.(2021·肥城模拟)某科技小组调查一块方圆为16 hm2的森林里灰喜鹊和画眉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一天捕获鸟共306只,将捕获的鸟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10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鸟网,捕获鸟共298只,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捕获总鸟数 灰喜鹊 画眉
第一次捕捉 306 48(标记后放生) 37(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298 43(其中6只标记) 32(其中8只标记)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根据统计结果估算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344只,画眉大约有148只
C.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鸟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
D.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会直接影响估算的结果
23.科研人员对某岛屿连续两年中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研究,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的变化数据
C.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环境中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
D.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别比例(♀∶♂)利于种群密度恢复
24.(2020高三上·通州期末)若用样方法调查狭长峡谷中某种陆生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最合理的是( )
A.进行随机取样,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B.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C.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D.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25.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可根据其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常用的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
二、实验探究题
26.(2022高二下·通化期中)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着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鼠、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 。
(2)消灭某种虫害时,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 ,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结果直接影响害虫的 ,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3)研究小组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内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者通常采用 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偏大、偏小)。
(4)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 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中的数量变化属于 型增长。田鼠大量繁殖导致植被破坏、加速土壤风蚀,控制田鼠种群数量的根本措施是 。
(5)如图1时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图2表示某种草原布氏田鼠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的变化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据图回答问题:
图1中种群数量以A曲线增长时,种群增长率 (填“增大”“不变”或“减少”)。图2中,当R值为b点对应的数值时,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 。
27.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布氏田鼠数量,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初次捕获并 标记只数(M) 重捕只数(n) 重捕个体中被 标记只数(m)
32 36 4
(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hm2。事实上布氏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2)右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3)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
组 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0 2 3 3 4 12 4 2 3 3
三、综合题
28.(2020高三上·景德镇月考)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在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3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乙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甲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
29.(2023高二下·富锦月考)某校生物学小组同学野外实习分为两个小组。
(1)A组同学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hm2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 (填字母)。
A.30 B.32 C.64 D.96
②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2)B组用样方法调查松树的种群密度。
①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和等距取样法。
②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松树进行计数,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松树的分布情况(图中圆点表示该种松树),对该样方中该种松树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个。
30.泰山是我国名山之一,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包含森林、灌草丛、草甸、湿地等生态系统,其中苍鹰、红隼等动物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回答下列问题:
(1)泰山上的苔藓、油松、红隼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 。
(2)某同学采用样方法调查草甸上某植物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取样时应注意做到 。
(3)林业部门对泰山部分地区某次“拟松材线虫”(一种松树上的寄生虫)的爆发和防治过程中的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如右图所示,由图可知,在 点首次进行了农药防治,且随着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种群数量超过了经济阈值,产生了经济危害;在 点开始进行生物防治,引入了“拟松材线虫”的天敌,效果持久而稳定。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拟松材线虫”的数量发生e→f的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解答】A、结合分析可知,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不影响M、H的变化,而二者分别引起种群密度增加、减少,因此分别指的是迁入率、迁出率,A正确;
B、年龄组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因此N表示出生率,G表示死亡率,N与 G的差值为自然增长速率,B错误;
C、年龄组成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因此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⑥年龄组成,C正确;
D、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改变性别比例,减少受精的机会,进而降低害虫种群密度,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 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等特征。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迁入率/死亡率比值、年幼个体/衰老个体的比值等大于1,可以导致种群数量增加,属于增长型,反之亦然,属于衰退型。若比值等于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属于稳定型。
2.【答案】B
【解析】【解答】A、其他各种草食动物竞争相同的食物和空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
B、象群的存在时,黑斑羚和角马在水塘内逗留的时间长,说明不会使黑斑羚和角马的种群数量下降,B错误;
C、食草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
D、由图可知象群不会降低其他食草动物的在水塘的逗留时间,可能原因是象群对食肉动物的威慑可能为其他食草动物营造了饮水的安全环境,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种间关系包括:①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②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③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④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⑤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2、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3.【答案】D
【解析】【解答】标志重捕法是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并对其进行标志后,再在原地将其放回,并记录个体数(N1),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计数数量(N2)及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N0)。由于两次捕获的概率相同,所以可得计算公式:第一次捕获数÷总数=带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数。结合该题信息:32÷N=10÷30,可得N=96。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而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4.【答案】C
【解析】【解答】A、沿河岸通常为长方形,因此调查沿河岸的某植物的种群密度适宜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
B、濒临灭绝的动物数量极少而且是大型肉食动物,适合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B错误;
C、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且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应选择尽可能多的患病家系作为样本,C正确;
D、调查分布范围小而个体大的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时,应采用记名计算法,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
2、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3、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4、当种群数量极少,调查其种群数量时,应该逐个计数法。
5.【答案】C
【解析】【解答】A、若已标记个体的标志物脱落,则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数占总个体数比例减小,调查结果会偏大,A错误;
B、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但是不能保证种群数量一定按预测的趋势变化。所以b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可能保持稳定,B错误;
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虫,破坏了种群的性别比例,会使种群出生率下降,所以说是从改变a的角度降低种群密度,C正确;
D、候鸟会根据气候变化而迁徙,所以影响某种候鸟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大小;年龄组成可以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
6.【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雪豹是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其生活在隐蔽、复杂的环境中,不可采用标记重捕法和样方法估算其种群密度,A错误;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B正确;
调查一些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可用照片重复取样法,C正确;
根据比例推算,即20:3=120:X,则X=18只,因此该区域内的种群密度应为18只/100km2,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
(2)黑灯诱捕法:适用于趋光性昆虫。
(3)样方法:适用于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4)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5) 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
7.【答案】D
【解析】【解答】该科技人员取样方法为每个处理随机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为1m2。根据五点取样法,该实验样方数和样方面积均适当,A、B不符合题意;
C.最终结果取得是五个样方的平均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不是整数,C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取样方法适当,实验数据可信,根据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可知除草剂施用效果显著,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样方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个体数,求的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值。
2.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草本植物每个样方面积应以1m2为宜。
8.【答案】A
【解析】【解答】A、分析题图可知,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结构,戊为迁入率,己为迁出率,A正确;
B、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但不是所有的种群都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B错误;
C、丁为年龄结构,衰退型种群的甲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但并不为零,C错误;
D、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种群密度并不是随着出生率甲的增大而增大,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9.【答案】C
【解析】【解答】A、性别比例是具有雌雄性别之分的生物具有的特征,雌雄同体的生物没有性别比例,A错误;
B、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错误;
C、捕食者往往捕食种群密度较高的被捕食者,能将被捕食者的种群密度制约在一定水平,C正确;
D、年龄金字塔是各年龄段生物个体数量所占的比例,根据某时刻的种群密度不能得出生物的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不能绘制出年龄金字塔,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10.【答案】C
【解析】【解答】A、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A错误;
B、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稀释的菌悬液中吸取样液,通过血细胞计数板统计酵母菌的数量,B错误;
C、调查活动能量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C正确;
D、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丰富度,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数。
11.【答案】D
【解析】【解答】A、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年龄组成④,A正确;
B、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B正确;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直接影响性别比例③,C正确;
D、春运期间哈尔滨人口数量变化应直接受到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12.【答案】D
【解析】【解答】A.本实验取样面积适当,数量适当,A不符合题意;
B.本实验取样面积适当,数量适当,B不符合题意;
C.对照组数据无误,杂草株数是平均值,不一定为整数,C不符合题意;
D.两组数据对照分析表明该除草剂防治效果显著,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计算每个样方内的平均个体数,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
2. 五点取样法:当调查地段为方形时,可以按梅花形取五个样方:先做该地段的两条对角线,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在每条对角线上距边角1/4对角线长处,各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共五个样方。样方面积一般为 1m ,如果该种群的密度较小,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13.【答案】D
【解析】【解答】A、105m2的大样方太大,将整个样地中的青海沙蜥洞穴都清点一遍,需要消耗较多的人力物力,A错误;
B、比较2个样方中的青海沙蜥洞穴数量差异不能代表两块样地中青海沙蜥洞穴数量的差异,样方需要多一点,且样方取平均值后才能代表数量差异,B错误;
C、2个样方太少,使得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C错误;
D、在每块样地中各设置5个25m×25m的样方,样方数量较多,且取平均值后可以比较两块样地中青海沙蜥洞穴数量的差异,方案较合理,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样方法注意事项:
(1)随机取样;(2)样方大小适中;(3)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2、计数样方的个体数量时,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14.【答案】B
【解析】【解答】A、有些种群的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等于零,A正确;
B、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所占的比例,B错误;
C、通过年龄金字塔中纵轴两侧并列的横向条形图可以得知每个年龄组的雌雄个体比率,所以年龄金字塔可以反应一个种群的性别比例,C正确;
D、年龄金字塔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所占的比例。根据年龄结构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据此答题。
15.【答案】C
【解析】【解答】A、影响小白鼠性成熟的因素有多种,性比率只是其中—种,A错误;
B、据表格数据可知,实验中各雌性小白鼠的繁殖强度有明显差异,B错误;
C、据表格数据可知,高密度偏雌性组妊娠率较低,可能与性成熟延缓有关,C正确;
D、偏雄性的性比率雌性妊娠率高,故偏雄性的性比率有利于该小白鼠种群数量的增长,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密度、不同性比率对雌性小白鼠的影响,据表格数据可知,实验中各雌性小白鼠的繁殖强度有明显差异,高密度时偏雌性组妊娠率较低,偏雄性的性比率雌性妊娠率高,故偏雄性的性比率有利于该小白鼠种群数量的增长;影响小白鼠性成熟的因素有多种,据此答题。
16.【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树林内蝉种群包括地上部分的成虫以及土壤里的卵和幼虫,所以仅调查树上蝉的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A正确;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一个种群即使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而当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时,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下降,B错误;全面三孩政策的实施使幼年个体增多,目的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改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C正确;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蚯蚓的种群密度,该方法只能大致估算出种群密度的大小,因此结果与实际值有差异,D正确。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17.【答案】C
【解析】【解答】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方法与研究目的相符,A不符合题意;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方法与研究目的相符,B不符合题意;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不是调查物种的丰富度,物种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达乌尔黄鼠是一个种群,不是群落,不能研究其丰富度,该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C符合题意;
D、贝类是活动能力极弱的动物,可以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方法与研究目的相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数。
2、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18.【答案】D
【解析】【解答】由于研究对象为一群藏羚羊的生长、繁殖及其他生活规律,故为种群单位。则他们的研究课题属于种群。
故答案为:D。
【分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共同空间内所有同种物种的个体总和。需要注意,种群指的是“同种”生物。鱼、鸟、虾等概念包含多种物种。
19.【答案】C
【解析】【解答】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B正确;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性别比例来影响种群数量的,C错误;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对种群数量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0.【答案】A
【解析】【解答】1m2的样方面积是恰当的,3个样方有点偏少,A项正确,B项错误;计算种群密度时会出现小数,C项错误;样方数量偏少,实验数据可信度不高,D项错误。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1)采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首先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其中五点取样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通常为lm×lm.而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由于乔木体积大,所以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大。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只计算样方内的个体数目和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个体。
(4)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应该按长条形地块的长度除以样方的数量计算。
21.【答案】A
【解析】【解答】A、跳蝻的活动能力弱,可以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活,否则影响调查的准确性,B正确;
C、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法是最常用的,C正确;
D、由于单子叶多为丛生或蔓生,样方法更适合于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 。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
(2)样方法
①适用范围:一般适用于植物,也适用于昆虫卵及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如植株上蚜虫的密度 、跳蝻的密度等。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②用样方法宜可以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因单子叶植物多为丛生或蔓生,难以计数。
③取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确保选取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使结果(估算值)更接近真实值。常用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3)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22.【答案】D
【解析】【解答】A、标记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和感染,如果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有影响,会造成实验误差,A正确;
B、标志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则灰喜鹊大约有:48×43÷6=344只,黄鹂大约有:37×32÷8=148只,B正确;
C、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C正确;
D、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可以进行计数,不影响估算的结果,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数。
23.【答案】C
【解析】【解答】岛屿环境相对封闭,排除了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波动的影响,因此决定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项正确;调查该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宜采用标记重捕法,B项正确;秋冬季社鼠种群中雌性明显多于雄性,C项错误;由图可知,性别比例维持较低水平时种群数量相对较高,可见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别比例(♀∶♂)利于种群密度恢复,D项正确。
【分析】 1、封闭环境之中,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2、标志重捕法: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活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无损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3、秋冬季性别比例大于1,说明雌性个体多于雄性个体;
4、大约6月份,性别比例最低,种群密度反而最高。
24.【答案】D
【解析】【解答】解:A、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要随机取样,为了保证样本数量足够多,样方数量不宜过少,A错误;
B、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可直接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计数,B错误;
C、对于狭长的峡谷一般采用等距取样法,而一般比较方正的样地常选用五点取样法,C错误;
D、由于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所以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时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使样本数量足够多,以保证所测得数据更加接近真实值,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2、样方法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一般乔木100m2、灌木16 m2、草本1 m2;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5.【答案】A
【解析】【解答】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错误;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 C、丁为年龄组成,包括稳定型、增长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可以根据年龄组成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C正确;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常用的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2、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数。
26.【答案】(1)样方;随机取样
(2)性别比例;出生率
(3)标记重捕;偏大
(4)J;增加环境阻力,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5)不变;增长型
【解析】【解答】(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雌性个体不能得到交配的机会,从而影响害虫的出生率,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3)由于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算该种群的数量,若某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记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为m,则有N∶M=n∶m,N=Mn/m,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即m偏小,则由此算出的种群数量N= Mn/m偏大,故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4)根据题干分析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即λ=(1+1.47%),说明其生存环境条件是理想条件,故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是J型曲线,控制田鼠种群数量的根本措施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增加田鼠生存的阻力。
(5)图1中A曲线是J型增长,种群以λ倍增长,所以增长率不变。据图2可知,b点R值大于1,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故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2、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对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而对体型较小,活动能力较强的土壤动物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3、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记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记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
27.【答案】(1)144;大
(2)如下图所示
(3)3株/m2
【解析】【解答】(1)设该草地中布氏田鼠总数为N,第一次捕获数为32,第二次捕获数为36,其中标记数为4,则根据公式:N(种群总数)= ×n(标记数,即第一次捕获数),即可得出N=288只。该样方面积为2hm2,所以种群密度=288/2=144(只/hm2)。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则m值偏小,所得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2)计数时,要统计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统计边的原则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图见答案。(3)从题干中获取的信息有:①种群密度调查的对象为双子叶植物,采用的方法为样方法;②给出了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由于第1组数值和第6组数值与其他组数值相差太大,应舍去,然后用剩下的8组取平均值作为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即(2+3+3+4+4+2+3+3)÷8=3(株/m2)。
【分析】关于标志重捕法:
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群体;
2、使用要求:(1)选择的区域必须随机,不能有太多的主观选择(2)对生物的标记不能对其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行为产生任何干扰(3)标记不会在短时间内损坏,也不会对此生物再次被捕捉产生任何影响(4)重捕的空间与方法必须同上次一样(5)标记个体与自然个体的混合所需时间需要正确估计(6)对生物的标记不能对它的捕食者有吸引性;
3、使用公式:N=M×n/m;N表示预测的种群数量,M表示初次标记种群数量,m表示再次捕捉中标记个体的数量,n表示再次捕捉数量,用N/S计算出种群密度。
28.【答案】(1)144;高
(2)8/9(或32/36)
(3)稳定;增长
【解析】【解答】(1)如果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的比例相等,则M∶N=m∶n,所以N=M·n/m=(32只×36只)/4只=288只,由于测定的是2hm2的数量,因此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88只/2hm2=144只/hm2;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捕获有标记的田鼠数量比实际值小,故求得的田鼠总数就比实际值要高。(2)两次捕捉的雄性个体数为18只+18只=36只,捕捉的雌性个体数为14只+18只=32只,综合两次捕获情况,因此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32/36=8/9。(3)根据“年龄组成图”可知,甲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增长型,乙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稳定性。
【分析】1、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2、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29.【答案】(1)D;甲;增长
(2)五点取样法;8
【解析】【解答】(1)①根据计算公式:N:32=30:10,可得N=96,故答案为:D。
②题图中显示,甲草原有众多的幼年鼠个体,乙的各个月龄鼠个体数量相差不大,所以甲草原的田鼠属于增长型,乙草原的田鼠属于稳定型。可以预测,甲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2)①)为了保证调查的随机性,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②计数原则是样方内所有个体和相邻两边(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及其夹角顶点上的个体之和,所以图中样方应计数的个体有8个。
【分析】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1、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螭的密度等。
2、方法注意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
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
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
3、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
30.【答案】(1)生物群落
(2)随机取样
(3)a;e;“拟松材线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解析】【解答】(1)泰山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故答案为:生物群落。
(2)用样方法取样时应注意做到随机取样。
故答案为:随机取样
(3)分析图示可知,a点之前,随着时间的推移,“拟松材线虫”的种群增长迅速,a点之后,“拟松材线虫”的种群数量迅速降至经济阈值以下,说明在a点首次使用了农药,且治虫效果非常显著;在随后的b、c、d三点,种群密度下降后又很快上升,并逐渐升至经济阈值以上,说明在b、c、d三点又重复使用了农药,但是随着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除了利用上述方法,还可利用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引入“拟松材线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的效果持久而稳定。由e→f,“拟松材线虫”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从种群特征的角度考虑,致使其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拟松材线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故答案为:a;e;“拟松材线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