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修2生物与环境2.1群落的结构章节综合必刷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修2生物与环境2.1群落的结构章节综合必刷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0-29 08:5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群落的结构
一、单选题
1.(2023高二下·叙州期末)研究人员对某群落的两个种群的种群数量进行了动态调查,并分析了它们自然增长率的变化,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自然增长率由动物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
B.0~t1段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稳定型
C.t2时,若甲种群保持替补出生率,则种群保持零增长
D.甲、乙两种群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2.(2022高三上·河南月考)实验小组为了探究蝌蚪对不同藻类的捕食作用,将7个养殖箱固定在矩形框中,每个养殖箱加入湖水10 L,并分别放入0、40、60、80、100、120、140只蝌蚪,24 d后取样对养殖箱中藻类的种群密度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利用抽样检测法来测定单细胞藻类的种群密度
B.该实验的自变量有养殖箱中蝌蚪的数量和取样时间
C.实验结果表明,与绿藻相比,蝌蚪更加偏向于捕食蓝藻
D.利用蝌蚪捕食藻类能在一定程度上治理水体富营养化
3.(2022高二下·三明期中)从种群和群落的水平看,下列有关生命系统具有的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年龄结构
C.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最好选择单子叶植物
D.群落的垂直结构中,动、植物的分层现象都与对光照的利用有关
4.(2022高三上·张掖期中)尺蠖虽有保护色,但食虫鸟可能利用损坏的叶片作为暗示,找到隐藏着的尺蠖。裳夜蛾取食结束,把未吃完树叶的叶柄咬断,消除采食痕迹以逃避食虫鸟的捕食。以上事例说明(  )
A.尺蠖不适应环境而捕食它的食虫鸟适应环境
B.尺蠖比裳夜蛾更适应环境、进化上更高等
C.尺蠖和裳夜蛾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互利共生关系
D.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5.(2022高二上·宣城期末)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等。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
B.根据群落的分层现象,在种植玉米时应进行合理密植
C.某风景区不同地段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D.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有关
6.(2021高二下·明光期末)群落中的生物在空间分布上有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海洋中和淡水中的生物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
B.楼前的向阳侧和楼后的背阴侧植物类群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C.决定群落中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
D.湖泊岸边和不同水深区域分布的生物类群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7.(2022高二下·大庆开学考)科学的实验设计有助于实验目的的达成,下列有关实验设计和应用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实验设计 应用
A 设置预实验 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B 设置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C 常用取样器取样方法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D 设置空白对照组、标准对照组和实验组 模拟生物体维持pH值的稳定
A.A B.B C.C D.D
8.(2023高二下·玉溪期末)貂熊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成年熊体重十多千克,耳小、尾短、毛长、四肢短,足掌像熊掌、掌面较大。它经常吃狼、猞猁吃剩的食物,也捕食小型动物,在积雪环境下还能捕食大型动物。在我国,貂熊主要分布于寒温带针叶林,以下推测成立的是(  )
A.狼和貂熊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B.足掌面积大有利于在积雪上奔跑
C.耳小、尾短、毛长不利于貂熊适应环境
D.貂熊、猞猁、狼占有相同的生态位
9.(2021高三上·潍坊期末)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B."四大家鱼"的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不同
C.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说明它们之间种间竞争越激烈
D.相似生态位的外来物种入侵,一定会导致土著物种存在区域减少甚至消失
10.(2021高二上·白山期末)下图表示我国池塘中四大家鱼混养时各种鱼种群的分布情况以及食物的类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水体中所有的四大家鱼都以消费者为食
B.四大家鱼分布在不同的水层可充分利用池塘的空间环境和食物
C.各种鱼之间存在着竞争会导致鱼的总产量下降
D.池塘中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体现了种间的捕食关系,不利于各种鱼的进化
11.(2020·铜川模拟)下列探究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如鼠妇、蚯蚓等
B.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样方内某种双子叶植物的个体数可以求得该种群密度
C.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D.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液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
12.(2021高二上·农安期末)据最新报道,入侵性环颈长尾小鹦鹉已经导致以色列本地戴胜鸟数量锐减,主要原因是长尾小鹦鹉繁育季节比戴胜鸟更早,它们会在戴胜鸟之前占尽巢穴,使后者没有地方可去。据此判断本地戴胜鸟数量锐减原因不合理的是(  )
A.是种间竞争的结果
B.直接原因是出生率降低
C.可能会影响当地其他生物种群密度的变化
D.会导致环颈长尾小鹦鹉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13.(2021·潮州模拟)鼠害会严重威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草原的生态安全,是我国草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图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草场上三趾跳鼠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c段,该草场三趾跳鼠的种群增长速率呈现由“小→大→小”的变化趋势
B.引入三趾跳鼠的天敌后,图中K值不会发生变化
C.c点时,三趾跳鼠的分布差异可反映群落的水平结构
D.b点时,三趾跳鼠的性别比例可预测未来鼠种群数量的变化
14.(2021高二上·郴州期末)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B.蚜虫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15.(2022高二下·华宁开学考)下列关于种间关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两种生物所需的资源和占有的空间越相似,它们之间的种间竞争就越激烈
B.一定地域内,如果一种动物的天敌被大量捕杀,则该动物的数量就会持续大量增加
C.如果草原上没有食草动物,则草原上的草本植物会增加,食肉动物数量减少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它们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16.(2021高二上·滨海期末)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
B.动物群落的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C.森林、草原、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分别与它们各自的环境相适应
D.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常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17.(2023高二下·济南开学考)生态位宽度表示被一个种群所利用的不同资源的总和。生态位重叠指在一个资源序列上,两个物种利用相同等级资源而相互重叠的状况。物种生态位的宽度大小与生态位的重叠指数有十分紧密的联系,相关研究数据如下表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表1生态位宽度
树种名 生态位宽度
西南红山茶(Camellia pitardii) 0.6831
猫儿屎(Decaisnea insignis) 0.5516
光叶琪桐(SophorajaponicaLinn.) 0.5018
野桐(Mallotus japonicus) 0.3133
冬青(Ilex purpurea) 0.1121
赤杨叶(Alniphyllum fortunei) 0.1429
华山松(Pinus armandii) 0.1429
表2生态位重叠指数
种名 光叶琪桐 西南红山茶 猫儿屎 野桐 水杨叶 冬青 华山松
光叶琪桐   0.0924 0.0556 0.0127 0.0141 0.0717 0.0144
西南红山茶     0.1128 0.0851 0.0800 1.1036 0.0162
猫儿屎       0.0939 0.1522 0.0919 0.0000
野桐         0.594 0.0910 0.0000
赤杨叶           0.0000 0.0000
冬青             0.0136
华山松              
A.西南红山茶的生态位宽度最大,说明其竞争力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越强
B.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与其它的物种之间往往具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指数
C.生态位宽度排名前2位的西南红山茶、猫儿屎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均有重叠
D.赤杨叶和华山松没有生态位重叠,不存在种间竞争
18.一年生苔草的分枝可根据月龄画成锥体,如图是施肥对某种苔草的月龄结构的影响。苔草的幼枝具有更大的营养价值,它将吸引更多的植食性动物,如五趾跳鼠。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各月龄枝的百分比:
A.与对照组相比,施肥使苔草月龄较大的分枝成为优势
B.若在理想状态下,对苔草施肥后,短时间内五趾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将呈“S”形
C.养殖或释放五趾跳鼠的天敌或减少它们食物的来源等措施都可控制五趾跳鼠的数量
D.施肥有利于苔草幼枝的发生,且对苔草施肥后,一段时间内五趾跳鼠的年龄结构类型最接近于稳定型
19.(2021·福建)我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道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可体现植物的向光性
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可体现生物之间存在种间互助的关系
C.“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可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可体现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0.(2023·揭阳模拟)研究者研究证实了东亚—北美东部间断分布植物中生态位保守性的存在,即亲缘关系近的物种在生态位上更为相似的趋势,从而可以反映谱系的进化历史。数据显示草本植物的生态位比木本植物更为保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某种植物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等
B.每个物种都有自己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
C.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D.草本植物比木本植物更有可能保留共有祖先的性状
21.(2021高二下·明光期末)如图分别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培养的两种生物种间数量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可以表示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
B.图2可以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的竞争关系
C.图3可以表示地衣中藻类和真菌的共生关系
D.图4可以表示菟丝子和大豆的种间关系,甲表示菟丝子
22.(2023高二下·临沂月考)研究人员在研究某种捕食者与其猎物关系时,构建了猎物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如图,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猎物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猎物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存在循环因果关系
B.猎物种群数量在a~b时,捕食者可以更有效地捕获猎物
C.在有捕食者存在的情况下,猎物种群数量达到b点后保持稳定
D.超过b点时,猎物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大到c点并稳定
23.(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下列关于四幅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若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甲所示,则该种群数量可能会上升
B.图乙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C.图丙中两种草履虫的数量此消彼长,他们之间为捕食关系
D.图丁中植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动物的分层导致的
24.(2022高三上·安阳月考)已知榕小蜂是榕树唯一的传粉昆虫,每种榕树都有专一的传粉榕小蜂。榕树的隐头花序是传粉榕小蜂抚育后代的唯一场所。传粉榕小蜂将产卵器通过榕树的花柱插入雌花的子房,榕小蜂的卵在雌花的子房内发育成长。只有产卵器长度比花柱长的情况下,榕小蜂的产卵器才能到达子房,进而成功产卵。在雌雄异株的榕树中,雌树的雌花全部产生种子,不养育榕小蜂,而雄树的瘦花(特化雌花,不能结果)全部养育榕小蜂,不产生种子。在雌雄同株的榕树中,榕小蜂和种子在同一个隐头花序内发育。与雌雄异株榕树的传粉榕小蜂相比,雌雄同株榕树的传粉榕小蜂具有更长的产卵器。结合上述信息,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榕树和传粉榕小蜂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B.与雌雄异株榕树的雄树相比,雌雄同株榕树具有更长的花柱
C.雌雄异株榕树的雌花功能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二者雌花花柱长短不同
D.雌雄同株榕树与传粉榕小蜂之间的生存关系促使榕小蜂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更长的产卵器
25.(2020高二上·江阴期中)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下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 (  )
A.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B.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C.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D.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二、实验探究题
26.(2022高三上·广东月考)充满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如俗话说的“玉米带大豆,十年九不漏”。在传统间作、套种基础上,近年我国探索并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通过大豆、玉米高矮作物空间错位搭配,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潜力,助农增产增收。请回答:
(1)大豆根系中的根瘤菌具有良好的   效果,提升土壤的肥力,降低化肥使用成本。玉米吸收土壤中的硅较大豆多,而大豆吸收土壤中的钙较玉米多,玉米和大豆的根系吸收元素的差异与细胞膜上的   直接有关。
(2)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增产增收的原因之一是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大田种植时,边行作物的生长发育比中间行作物表现好),请分析边行优势出现的原因   。
(3)C3植物与C4植物在光、水、养分等资源利用上存在竞争和互补效应,该复合种植技术充分利用了上述特点。分析下图可知C4植物固定CO2的反应由PEP羧化酶催化,PEP羧化酶的作用机理是   。PEP羧化酶对CO2的亲和力比Rubisco(一种催化CO2固定的酶)更强,推测在干旱环境中C4植物的生长比C3植物好的原因是   。
(4)有研究发现不同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单株干物质分配比率如下表,分析实验结果可知,   种植模式下的玉米增产效果最好,此模式能提高玉米单株产量的原因是   。
干物质分配比率(%)
种植模式 拔节期 灌浆期(玉米籽粒形成期)
茎 叶 茎 叶 穗
M 40.05 59.95 40.25 18.58 41.17
Ms2∶2 41.25 58.75 31.60 15.74 52.66
Ms4∶4 40.57 59.42 35.55 13.72 50.73
Ms6∶6 41.32 58.68 32.21 13.57 54.22
说明:M(玉米单作),Ms2∶2(2行玉米2行大豆间作),Ms4∶4(4行玉米4行大豆间作),Ms6∶6(6行玉米6行大豆间作)
27.(2023·梅河口模拟)根瘤是根瘤菌接触到适宜的宿主,如豆科植物后﹐刺激植物根部产生的瘤状物。根瘤菌内的固氮酶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成氨,但固氮酶对氧气高度敏感,只能在低氧的环境中工作。被根瘤菌侵染的植物细胞能够大量合成豆血红蛋白,以此来调节氧气的浓度,其表达调控及作用机理如图所示,其中的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和开始转录的一段DNA序列,“+”表示促进,“-”表示抑制。回答下列问题:
(1)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   ,豆科植物吸收氮素,进入叶肉细胞可用于   等物质的合成(写出2种即可),进而促进光合作用。根瘤菌利用O2与豆科植物利用O2的不同之处是   。
(2)据图分析,豆血红蛋白的功能有   (答出2点即可)。NLP2能结合靶基因启动子中的特殊区域,激活靶基因的表达,科学家在对NLP2突变体根瘤进行分析时发现,当植物缺少NLP2后,根瘤的固氮能力显著下降。其可能的原因是   。
(3)小麦植株会因缺氮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作物减产,但是过多施用氮肥又易造成环境污染。为缓解上述问题,科学家将根瘤菌导入小麦根部,得到了具有固氮能力的小麦植株。设计实验证明导入的根瘤菌能够为小麦生长提供氮元素,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可选用的培养液有含氮的完全培养液、不含氮的完全培养液)
三、综合题
28.(2020·化州模拟)黄胸鼠是某地区危害较大的三大家栖鼠之一,为掌握该鼠的迁移和数量变化信息,进行有效集中防治,研究人员在2015-2018年间对该地区黄胸鼠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黄胸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   ,种群密度是指   。
(2)图中为不同区域黄胸鼠数量的月际变化,依据种群数量特征分析,4-6月份住宅区数量高的最可能原因是   ,对黄胸鼠集中歼灭最佳时间约为上半年   月间和下半年   月间,以尽量降低该鼠对住宅区的危害。从环境容纳量角度考虑,可以采取   (至少答出两点等措施对黄胸鼠数量进行控制。
29.(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林地中某种   (填“双子叶”或“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是   。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2)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为动物提供   ;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3)若有物种入侵该林地时,种群增长曲线开始往往呈“J”形,从环境因素考虑,其原因有   (至少答出两点)。 入侵种的爆发通常会使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   。
30.(2021高二上·白山期末)调查发现,一个大型湖泊中的绿藻是某种鱼和青虾的食物,青虾又是该种鱼的食物。图1表示不同体长的该种鱼的食性比例。图2表示该种鱼在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中该种鱼与虾的种间关系是   。根据图1,推测该种鱼的食性特点是   ,一定环境下,该鱼的数量会在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环境容纳量是指   。
(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鱼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填“偏高”、“不变”或“偏低”)。
(3)图2内a~e五个点中,a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   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   点,种群数量最小的是   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解答】A、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所以自然增长率不仅与动物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有关,还与动物的死亡率有关,即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0~t1段,甲种群自然增长率小于0,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乙种群自然增长率大于0,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B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t2时,甲种群自然增长率小于0,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而只有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时,保持替补出生率,种群才保持零增长,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甲、乙两种群的自然增长率表现为你增我减的动态变化过程,所以这两个种群可能存在竞争关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图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所以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甲种群的曲线在与横坐标轴相交之前,自然增长率小于0,表现为衰退型,当与横坐标轴相交时,自然增长率为0,表现为稳定型,在与横坐标相交之后,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现为增长型。同理,乙种群的曲线在与横坐标轴相交之前,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现为增长型,当与横坐标轴相交时,自然增长率为0,表现为稳定型,在与横坐标相交之后,自然增长率小于0,表现为衰退型。甲、乙两种群的自然增长率表现为你增我减的动态变化过程,所以这两个种群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2.【答案】B
【解析】【解答】A、测定水体中单细胞藻类的种群密度可用抽样检测法,A正确;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养殖箱中蝌蚪的数量,取样时间是无关变量,B错误;
C、根据结果可知,随着蝌蚪种群数量的增大,蓝藻的数量急剧下降,而绿藻的数量变化不大,因此与绿藻相比,蝌蚪更加偏向于捕食蓝藻,C正确;
D、利用蝌蚪捕食藻类能防止浮游植物的大量生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治理水体富营养化,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
(2)黑灯诱捕法:趋光性昆虫。
(3)样方法: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4)标志重捕法: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2、对照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严格控制变量,减少无关变量的影响。
3.【答案】A
【解析】【解答】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
B、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数量,B错误;
C、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选用双子叶植物,C错误;
D、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中植物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与食物、栖息空间有关,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3、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4.【答案】D
【解析】【解答】A、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生存的生物都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A错误;
B、由题目中的信息可知裳夜蛾取食结束,把未吃完树叶的叶柄咬断,消除采食痕迹以逃避食虫鸟的捕食,所以裳夜蛾比尺蠖更适应环境,进化上更高等,B错误;
C、尺蠖和裳夜蛾没有互利共生关系,互利共生为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二者均能以叶片为食,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
D、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一定的限度,当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有些生物就不能适应环境了,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间关系包括: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③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④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⑤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生物都生活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时刻受到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衍,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淘汰了,这就是适应的普遍性。但是,每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就是适应的相对性。
5.【答案】B
【解析】【解答】A、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垂直结构上呈现分层现象,水平结构上出现镶嵌分布,A正确;
B、群落分层是指不同物种之间,而玉米是同种生物,玉米地中的玉米构成种群,不是群落,B错误;
C、某风景区不同地段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
D、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有关,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6.【答案】D
【解析】【解答】A、海洋中和淡水中的生物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A正确;
B、楼前的向阳侧和楼后的背阴侧植物类群不同属于不同地段上的植物类群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
C、决定群落中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植物为之提供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C正确;
D、湖泊岸边和不同水深区域分布的生物类群不同,这是不同地段上的镶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7.【答案】B
【解析】【解答】A、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通过预实验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A正确;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B错误;
C、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方法,C正确;
D、模拟生物体维持pH值的稳定的实验中,自来水是空白对照,缓冲液是标准对照组,肝匀浆是实验组,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 ,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2)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3)探究自变量和因变量直接存在一定的关系时,需要设定对照组。
8.【答案】B
【解析】【解答】A、貂熊经常吃狼、猞猁吃剩的食物,也捕食小型动物,故狼和貂熊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
B、貂熊掌面较大,故受力面积大,有利于在积雪上奔跑,B正确;
C、耳小、尾短、毛长有利于貂熊适应寒冷环境,C错误;
D、貂熊、猞猁、狼占有不同的生态位,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9.【答案】D
【解析】【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A正确;
B、“四大家鱼”的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B正确;
C、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说明利用的资源与占据的空间越相似,所以竞争越激烈,C正确;
D、相似生态位的外来物种入侵,在与土著物种的竞争中不一定会占优势,所以不一定会导致土著物种存在区域减少甚至消失,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10.【答案】B
【解析】【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鲢鱼和鳙鱼还可以以浮游植物为食,A错误;
B、四大家鱼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可充分利用池塘的空间环境和食物,B正确;
C、鲢鱼和青鱼、草鱼的食物及生活的水层不同,不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
D、捕食关系的存在有利于各种鱼的进化,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能提高资源和空间的利用率。
11.【答案】C
【解析】【解答】A、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如鼠妇、蚯蚓等,A正确;
B、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样方内某种双子叶植物的个体数,计算其平均值,可以求得该种群密度,B正确;
C、调查群落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也常用样方法,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一般用样方法,C错误;
D、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液抽样检测的方法,计算其平均值,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D正确。
【分析】1、一般调查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一般调查活动能力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据此答题。
12.【答案】D
【解析】【解答】A、环颈长尾小鹦鹉和本地戴胜鸟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
BC、长尾小鹦鹉在繁育季节会占尽在戴胜鸟的巢穴,使后者没有地方可去,直接导致戴胜鸟的出生率降低,进而可能会影响当地其他生物种群密度的变化,B、C正确;
D、因资源和空间有限,环颈长尾小鹦鹉种群数量最终呈“S”型增长,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群指的是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
2、种间关系包括: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③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④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3、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13.【答案】A
【解析】【解答】A、a~c段,该草场三趾跳鼠的种群增长速率呈现由“小→大→小”的变化趋势,K/2时增长速率最大,A正确;
B、K值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条件,引入三趾跳鼠的天敌后,图中K值会减小,B错误;
C、三趾跳鼠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不能反映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b点时,三趾跳鼠的年龄组成可预测未来鼠种群数量的变化,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S型曲线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种群数量由0→K/2时,增长速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由K/2→K时,增长速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14.【答案】A
【解析】【解答】A、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A正确;B、蚜虫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B错误;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虽没有共同的食物,但也可能存在争夺生存空间的竞争,C错误;
D、互利共生是种间关系,是群落中不同种群生物之间的关系,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3、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15.【答案】B
【解析】【解答】A、两种生物所需的资源和占有的空间越相似,它们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A正确;
B、捕食关系中,若捕食者减少,则被捕食者先增加,后减少,B错误;
C、如果草原上没有食草动物,则草原上的草本植物会增加,食肉动物数量减少,C正确;
D、两种绿藻属于两个物种,二者竞争阳光、养料等生存资源,同时根据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可推测是竞争关系,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争取相同的资源和空间等而发生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如培养瓶中的两种绿藻,通常二者所需的资源和占有的空间越相似,竞争就越激烈。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捕食关系中,若捕食者减少,则被捕食者先增加,后减少,呈现周期性变化。随着被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导致死亡率升高;同时为捕食者提供的食物增加,捕食者迅速繁殖,故捕食者数量也随之增加。
16.【答案】B
【解析】【解答】A、丰富度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A正确;
B、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植物水平方向上的镶嵌分布决定着动物的分布情况,从而说明动物的水平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B错误;
C、生物能在相应的环境中生存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即表现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据此可推测森林、草原、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分别与它们各自的环境相适应,C正确;
D、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了该动物的分布情况,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表示丰富度。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17.【答案】C
【解析】【解答】A、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西南红山茶的生态位宽度最大,说明其竞争力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越强,A正确;
B、自然界中环境资源有限,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与其它的物种之间往往具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指数,B正确;
C、由表2可知,猫儿屎与华山松生态位重叠指数为0,C错误;
D、赤杨叶和华山松没有生态位重叠,说明这两个物种不存在共用的资源,不存在种间竞争,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2、生态位宽度表示被一个种群所利用的不同资源的总和。
3、生态位重叠指在一个资源序列上,两个物种利用相同等级资源而相互重叠的状况。
18.【答案】C
【解析】【解答】图中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施肥可使苔草月龄较小的分枝成为优势;在理想状态下给苔草施肥后,五趾跳鼠可因食物丰盛而呈近“J”形增长,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减少食物和释放天敌均可控制五趾跳鼠的数量。
【分析】 1、由图可知,实验组的苔草月龄较小的枝的百分比较高,对照组较低,施肥有利于幼枝产生,苔草数量增加;苔草是五趾跳鼠的食物,苔草数量增长间接导致五趾跳鼠数量增长;
2、在理想状态下,资源充足,无天敌等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在资源有限,有天敌等正常情况下,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
19.【答案】B
【解析】【解答】A、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横向运输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所以“葵花向日倾”体现植物向光性,A正确;
B、“螟蛉有子,螺嬴负之”意思是螺嬴以螟蛉为食,体现的是生物之间存在的捕食关系,B错误;
C、幽草只生在涧边,黄鹂在深书上啼鸣,体现了不同物种生存的环境不同,即生物多环境的适应,C正确;
D、茂密的森林下面缺少阳光不会长出茁壮的青草,不毛之地没有养料不会长出嘉秀的禾苗,体现出环境如光照和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在单侧光照时下,植物朝向光源生长的现象称为向光性。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横向运输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茎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的,因而导致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从而造成茎向光弯曲生长。
2、种间关系包括:①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②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③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④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⑤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3、生物都生活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时刻受到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衍,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淘汰了,这就是适应的普遍性。但是,每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就是适应的相对性。
4、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4)光质:绿叶中的色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叶绿素a能够吸收传递光能之外还能转化光能,叶绿素a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绿光吸收最少。(5)水:水是光合作用产物和反应物,水的含量影响光合作用。(6)矿质元素:叶绿素的合成需要Mg2+,光合作用中其他参与物也需要矿质元素参与合成,所以矿质元素也会影响光合作用。
20.【答案】A
【解析】【解答】A、生态位是指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错误;
B、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每个物种都有自己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B正确;
C、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所占的地位,一般说,生态位的宽度依据物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C正确;
D、数据显示草本植物的生态位比木本植物更为保守,因此更有可能保留共有祖先的性状,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研究内容:①植物: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②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1.【答案】D
【解析】【解答】A、图1可以表示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被捕食者先增多,捕食者随之增多,A正确;
B、图2可以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的竞争关系,最终甲胜出,乙被淘汰,B正确;
C、图3可以表示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的共生关系,C正确;
D、图4可以表示菟丝子和大豆的关系,甲表示大豆,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4)寄生:一种生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22.【答案】C
【解析】【解答】A、根据曲线所描述的数学模型,猎物种群数量与猎物种群的被捕食率、补充率存在相互制约的循环因果的关系,A正确;
B、分析题意可知,物种群数量介于a~b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即被捕食率大于其他区间值,所以捕食者可以更有效地捕获猎物,B正确;
C、据图可知,在有捕食者存在的情况下,补充率会逐渐减小为零,此时猎物种群数量达到稳定,C错误;
D、猎物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大,在c点保持稳定,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 猎物种群数量<a时,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猎物种群数量介于a~b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会减少;猎物种群数量介于b~c之间时,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并在c保持稳定。
23.【答案】A
【解析】【解答】A、年龄组成能预测未来种群的变化趋势,图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该种群数量可能会上升,A正确;
B、据分析可知:图乙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种群的密度越大,种群增长速率一般越小,B错误;
C、图丙中两种草履虫的数量此消彼长,两者争夺相同区域资源,因此他们之间为竞争关系,C错误;
D、图丁中植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是光照条件导致的,动物群落垂直结构是由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决定的,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3)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
(1)互利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2)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
(3)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
(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是捕食者,后者是被捕食者。
24.【答案】D
【解析】【解答】A、榕小蜂是榕树唯一的传粉昆虫,榕小蜂将产卵器通过榕树的花柱插入雌花的子房,榕小蜂的卵在雌花的子房内发育成长。因此榕树和传粉榕小蜂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A正确;
B、与雌雄异株榕树的传粉榕小蜂相比,雌雄同株榕树的传粉榕小蜂具有更长的产卵器,说明雌雄同株榕树具有更长的花柱,B正确;
C、在雌雄异株的榕树中,雌树的雌花全部产生种子,不养育榕小蜂,而雄树的瘦花(特化雌花,不能结果)全部养育榕小蜂,不产生种子。因此雌雄异株榕树的雌花功能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二者雌花花柱长短不同,C正确;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雌雄同株榕树与传粉榕小蜂之间的生存关系使突变后的榕小蜂被选择从而产生更长的产卵器,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间关系包括: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③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④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⑤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的基因;(3)自然选择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4)自然选择的方向:适应自然环境;(5)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环境仅是一个选择因素,变异在先、选择在后。
25.【答案】B
【解析】【解答】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类数各不相同,且无法比较种群密度的大小,B错误;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C正确;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D正确。
【分析】分析柱形图: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但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不相同,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26.【答案】(1)固氮;载体的种类和数量
(2)边行植物的光照和通风比中间行更有优势
(3)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当外界干旱气孔关闭时,C4植物能利用低(含量)浓度的CO2,C3植物却不能
(4)Ms6:6;减少灌浆期玉米干物质向茎叶的分配,增加向穗分配,有利于玉米单株产量提高
【解析】【解答】(1)大豆与根瘤菌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根瘤菌具有固氮能力,可以将大气中游离态的氮固定为化合态的氮,提升土壤的肥力,降低化肥使用成本。根据题意,玉米吸收土壤中的硅较大豆多,而大豆吸收土壤中的钙较玉米多,作为无机盐硅和钙都是以离子形式被植物根系主要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吸收的,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不同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因此玉米和大豆的根系吸收元素的差异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2)根据题意,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增产增收的原因之一是充分利用边行优势,边行优势指大田种植时,边行作物的生长发育比中间行作物表现好,由此推测在大田中边行与中间相比,植物的光照和通风较好,即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得到一定的提高,促进了植物的光合强度,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3)PEP羧化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识图分析可知,玉米含有的PEP羧化酶对CO2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可以把浓度很低的CO2固定下来供给植物体利用,在干旱环境导致植物部分气孔关闭进入植物内的CO2减少的情况下,仍可以维持细胞内较高的CO2浓度,促进光合作用加强,而C3植物干旱环境中由于部分气孔关闭导致进入植物细胞的二氧化碳减少后,Rubisco对二氧化碳的亲和力低,不能利用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因此使得光合强度降低。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Ms6∶6种植模式下,灌浆期玉米穗中干物质分配比例最高,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玉米增产效果最好,此模式下单株玉米通过减少灌浆期干物质向茎叶的分配比例,增加向玉米穗的分配比例,提高了玉米单株的产量。
【分析】1、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其中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温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过程中酶的活性;而二氧化碳浓度影响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
27.【答案】(1)互利共生;叶绿素,NADPH、光合作用有关的酶、ATP;豆科植物利用氧气的场所在线粒体,根瘤菌没有线粒体
(2)能够与氧气结合,为固氮酶创造低氧环境;为根瘤菌和被根瘤菌侵染的植物细胞呼吸提供氧气;若缺少NLP2,则豆血红蛋白基因无法表达合成豆血红蛋白,不能为固氮酶创造低氧环境,导致固氮酶活性下降,固氮的能力显著下降
(3)甲组取导入根瘤菌的小麦,乙组取等量且生长状况相同的未导入根瘤菌的小麦(或普通小麦),将甲、乙两组置于不含氮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甲、乙两组小麦植株的光合速率,再将上述乙组置于含氮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其光合速率
【解析】【解答】(1)结合题干“根瘤是根瘤菌接触到适宜的宿主”、“被根瘤菌侵染的植物细胞能够大量合成豆血红蛋白,以此来调节氧气的浓度”可知,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结合对彼此均有利,故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豆科植物吸收氮素,N是叶绿素、酶以及ATP等重要组成元素,进入叶肉细胞可用于叶绿素、NADPH、光合作用有关的酶、ATP 等物质的合成,进而促进光合作用;根瘤菌为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豆科植物为真核生物,故根瘤菌利用O2与豆科植物利用O2的不同之处是豆科植物利用氧气的场所在线粒体,根瘤菌没有线粒体。
(2)分析题图:豆血红蛋白可以与氧气结合,氧气本身抑制了固氮酶发挥作用,故豆血红蛋白可以解除氧气对固氮酶的抑制作用,同时结合氧气可供给根瘤菌进行有氧呼吸;结合题图:在有NLP2的条件下,基因可以表达出豆血红蛋白,进而解除氧气对固氮酶的抑制作用,当植物缺少NLP2后,根瘤的固氮能力显著下降。其可能的原因是若缺少NLP2,则豆血红蛋白基因无法表达合成豆血红蛋白,不能为固氮酶创造低氧环境,导致固氮酶活性下降,固氮的能力显著下降。
(3)分析题干“设计实验证明导入的根瘤菌能够为小麦生长提供氮元素”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根瘤菌的有无,结合题干“小麦植株会因缺氮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作物减产”可知本实验的因变量(测量指标)为小麦的光合速率,故实验设计思路为:甲组取导入根瘤菌的小麦,乙组取等量且生长状况相同的未导入根瘤菌的小麦(或普通小麦),将甲、乙两组置于不含氮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甲、乙两组小麦植株的光合速率,再将上述乙组置于含氮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其光合速率。
【分析】1、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4)寄生:一种生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2、生物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可重复原则,科学性原则。验证性实验的实验预期或结论与实验目的基本一致,一般只有一种情况,即实验目的所要验证的情况。
28.【答案】(1)标志重捕法;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个体数
(2)出生率和迁入率明显高于死亡率和迁出率(或出生率和迁入率高);1-2(答出2-3或1-3或1-2中一个均给分);8-9(答出8-9、9—10、8-10中一个均给分);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黄胸鼠挖造巢穴的场所;加强粮食储藏安全,断绝或减少食物来源
【解析】【解答】(1)黄胸鼠活动能力强,种群密度的调査方法为标志重捕法;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个体数。(2)根据图示信息,依据种群特征,4-6月份住宅区黄胸鼠数量高的最可能原因是黄胸鼠出生率提高,且有部分黄胸鼠从农田区向住宅区迁移,迁入率提高;要对黄胸鼠进行集中歼灭,且尽量降低该鼠对住宅区的危害,必须在该鼠种群数量未达到最大值前进行处理,故最佳歼灭时间应在上半年的1-2月和下半年的8-9月;从降低环境容纳量角度考虑,可以采取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黄胸鼠挖造巢穴的场所;加强粮食储藏安全,采取断绝或减少食物来源等措施对黄胸鼠数量进行控制。
【分析】1、关于调查种群密度,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2、分析坐标图:住宅区黄胸鼠捕获率较高的月份是4~6月;农田区黄胸鼠捕获率较高的月份是3~4月和7~9月。
29.【答案】(1)双子叶;随机取样;标记重捕法
(2)食物和栖息空间
(3)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空间充裕、没有天敌等;降低
【解析】【解答】(1)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因此,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 度;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应注意随机取样;鸟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应采用标记重捕法。
(2)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的空间;动物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3)若有物种入侵该林地时,由于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空间充裕、没有天敌等,该物种的种群增长曲线开始往往呈“J”形;入侵物种的爆发会使当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通常会使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降低。
【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2)样方法: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30.【答案】(1)捕食和竞争;该种鱼的幼年个体以肉食性为主,随着个体生长,肉食性比例减小,植食性比例增加;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偏高
(3)增长;b;d
【解析】【解答】1、分析图1:图1表示不同体长某种鱼的食性相对值,随着体长增长,植食性比例增加。2、分析图2:图2表示某种鱼在 10 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b点开始下降,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点。
(1)该种鱼和青虾都以绿藻为食,二者存在竞争关系,而青虾又是该种鱼的食物,二者存在捕食关系,因此该种鱼与虾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根据图1,推测该种鱼的食性特点是该种鱼的幼年个体以肉食性为主,随着个体生长,肉食性比例减小,植食性比例增加;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鱼的种群密度时,种群中的个体总数=(初次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则会使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变小,那么根据计算公式,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将偏高。
(3)图2内a-e五个点中,a点λ>1,说明a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增长型;b点之前,b点之前λ≥1,种群数量在增长,b点之后,λ<1,数量开始减少,所以b点种群数量最大,c、d点都是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d点数量比c点小,而e点λ>1说明种群数量已经开始增加,因此前8年a-e五个点中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点,种群数量最小的是d点。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3、种间关系包括:①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②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③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④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⑤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增长率:指新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是一个百分比,无单位)增长速率:是指新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如个/年,有单位)可用曲线的斜率来表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