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基础训练】
1.用来判断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发出耀眼的光 B.放出热量
C.镁条消失了 D.有白色粉末生成
2.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是指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颜色,状态有所不同的物质
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3.下列不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的是( )
A.密度比空气略大 B.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不易溶于水 D.能供给呼吸
4.下列行为与“轮胎爆炸”可以归为一类的是( )
A.稀有气体通电发光 B.一氧化碳中毒
C.用氢氧化钠溶液去油污 D.光合作用
【能力提升】
1.化学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生产资料。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海水制镁 B.钻木取火 C.粮食发酵 D.冰雪融化
2.描述物质变化的成语有:①滴水成冰;②死灰复燃;③木已成舟;④火烧赤壁;⑤沙里淘金;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⑧花香四溢,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②③④⑤⑥⑦ B.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⑤⑧ D.②④⑥⑦
3.中华古诗词也能体现化学之美。下列诗句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下列关于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小刀切割蜡烛,以研究石蜡的硬度
B.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以研究火柴梗能否燃烧
C.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以研究白烟能否燃烧
D.将石蜡放入水中,研究石蜡的密度,以及能否溶于水
【拓展培优】
1.化学让生活更美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利用的是其吸附性
B.氦气通电发出粉红色的光,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C.用干冰营造舞台意境时,看到的白雾是二氧化碳气体
D.硬水软化后口感更好,因煮沸时除去了硬水中的所有杂质
2.下列变化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汽车内胎爆炸,煤的干馏 B.动植物呼吸,植物光合作用
C.铁矿石炼铁,铁铸成铁锅 D.白磷自燃,工业制氧气
3.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不正确的是( )
A.熟石灰呈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B.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吸附性强,可用做冰箱除味剂
C.氮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可用于食品充氮防腐
D.浓硫酸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它做干燥剂
4.如图所示生产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B.火柴梗被折断
C.干冰升华 D.灯泡通电发光
5.下表的探究实验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实验方案设计”的是( )
选项 问 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未燃烧的石蜡蒸汽形成的固体小颗粒
B 火焰为什么会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还可补充氧气
C 蜡烛火焰温度哪层最高? 外焰氧气浓度大,反应剧烈,温度高
D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 用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稍后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
6.对如图所示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火柴梗的a点最先炭化,说明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B.乙:抽掉玻璃片后上面集气瓶出现红棕色,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丙:该实验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丁: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答案解析
【基础训练】
1.用来判断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发出耀眼的光 B.放出热量
C.镁条消失了 D.有白色粉末生成
【答案】D
【解析】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需抓住其本质特征产生新物质,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镁带变短消失,都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质;生成白色粉末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
2.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是指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颜色,状态有所不同的物质
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答案】 D
【解析】A.化学反应的中的新物质是区别于反应物的物质,A不符合题意;
B.新物质必须是结构和反应之前的物质不一样的物质,B不符合题意;
C.灯泡发光现象明显但是没有新物质生成,C不符合题意;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D符合题意。
3.下列不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的是( )
A.密度比空气略大 B.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不易溶于水 D.能供给呼吸
【答案】D
【详解】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属于物理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氧气不易溶于水属于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氧气是呼吸作用的反应物质之一,能供给呼吸,涉及氧气化学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下列行为与“轮胎爆炸”可以归为一类的是( )
A.稀有气体通电发光 B.一氧化碳中毒
C.用氢氧化钠溶液去油污 D.光合作用
【答案】A
【解析】轮胎爆炸是气体膨胀引起的,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A.稀有气体通电发光,没有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
B.一氧化碳中毒是一氧化碳和人体血红蛋白结合,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
C.用氢氧化钠溶液去油污是氢氧化钠和油污反应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
D.光合作用生成氧气和有机物,化学变化。
故选A
【能力提升】
1.化学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生产资料。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海水制镁 B.钻木取火 C.粮食发酵 D.冰雪融化
【答案】D
【解析】
A.海水制镁过程中有新物质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钻木取火过程中发生燃烧,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粮食发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冰雪融化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2.描述物质变化的成语有:①滴水成冰;②死灰复燃;③木已成舟;④火烧赤壁;⑤沙里淘金;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⑧花香四溢,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②③④⑤⑥⑦ B.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⑤⑧ D.②④⑥⑦
【答案】D
【解析】①滴水成冰、③木已成舟、⑤沙里淘金、⑧花香四溢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②死灰复燃、④火烧赤壁、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都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3.中华古诗词也能体现化学之美。下列诗句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案】A
【解析】A.“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思是说“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香炉峰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此选项正确;
B.该过程中主要指高温煅烧石灰石的反应,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此选项不正确;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的是草燃烧后,春天来了,又发出新的芽,包含着物质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正确;
D.“化作春泥更护花”包含着有机物发酵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此选项不正确。
故选A。
4.下列关于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小刀切割蜡烛,以研究石蜡的硬度
B.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以研究火柴梗能否燃烧
C.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以研究白烟能否燃烧
D.将石蜡放入水中,研究石蜡的密度,以及能否溶于水
【答案】B
【解析】A.蜡烛由石蜡和棉线组成,但用小刀容易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故说法正确;
B.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以研究蜡烛火焰三部分温度的高低,故说法错误;
C.熄灭蜡烛后,会看到一股白烟,是石蜡蒸汽冷凝产生的固体石蜡,若立即点燃,能够燃烧,故说法正确;
D.由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因此蜡烛放入水中,石蜡会浮于水面,这是用于验证石蜡的密度,以及能否溶于水,故说法正确。
故选:B。
【拓展培优】
1.化学让生活更美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利用的是其吸附性
B.氦气通电发出粉红色的光,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C.用干冰营造舞台意境时,看到的白雾是二氧化碳气体
D.硬水软化后口感更好,因煮沸时除去了硬水中的所有杂质
【答案】A
【解析】
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颜色和异味,则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该选项说法正确;
B.氦气通电时发出粉红色的光,过程中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时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出现白雾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煮沸能使硬水软化,是因为煮沸时能除去大量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但不能除去所有的杂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2.下列变化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汽车内胎爆炸,煤的干馏 B.动植物呼吸,植物光合作用
C.铁矿石炼铁,铁铸成铁锅 D.白磷自燃,工业制氧气
【答案】A
【解析】A汽车内胎爆炸是气压过大引起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煤的干馏是指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分解,生成焦炭、煤焦油、煤气等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
B.动植物呼吸、植物光合作用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铁矿石炼铁属于化学变化,铁铸成铁锅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白磷自燃属于化学变化,工业制氧气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将氧气和氮气分离,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不正确的是( )
A.熟石灰呈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B.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吸附性强,可用做冰箱除味剂
C.氮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可用于食品充氮防腐
D.浓硫酸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它做干燥剂
【答案】C
【解析】
A.熟石灰呈碱性,可和酸性物质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正确;
B.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吸附性强,可除去异味,用做冰箱除味剂,正确;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容易参加化学反应,可用于食品充氮防腐,错误;
D.浓硫酸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它做干燥剂,正确;
故选C。
4.如图所示生产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B.火柴梗被折断
C.干冰升华 D.灯泡通电发光
【答案】 A
【解析】A.淀粉转化成葡萄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火柴梗被折断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灯泡通电发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5.下表的探究实验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实验方案设计”的是( )
选项 问 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未燃烧的石蜡蒸汽形成的固体小颗粒
B 火焰为什么会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还可补充氧气
C 蜡烛火焰温度哪层最高? 外焰氧气浓度大,反应剧烈,温度高
D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 用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稍后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
【答案】 D
【解析】A.“主要成分是未燃烧的石蜡蒸汽形成的固体小颗粒”属于结论,故A不符合题意;
B.“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还可补充氧气”属于解释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
C.“外焰氧气浓度大,反应剧烈,温度高”,属于实验现象分析,故C不符合题意;
D.“用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稍后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属于设计的实验方案,故D符合题意。
6.对如图所示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火柴梗的a点最先炭化,说明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B.乙:抽掉玻璃片后上面集气瓶出现红棕色,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丙:该实验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丁: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答案】 C
【解析】A.火柴梗的a点最先炭化,说明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抽掉玻璃片后上面集气瓶出现红棕色,说明二氧化氮分子进入空气中,进一步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瓶内的气压几乎不降低,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不能测定氧气含量,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