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8 15:4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程标准: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社会与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一、经济之变——农业
发展概况 意义
耕作制度
经济结构
棉花种植
人口增长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提高了粮食产量
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
对传统的自然经济
结构有一定突破
宋朝开始种植,元朝大力推广
带动棉纺织业的发展
户口增长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北宋时,自越南引进良种——占城稻
纺织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推动了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农业领域新变化:
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租佃经济
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过程: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3、特征:
(1)租佃制下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
(2)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4、影响: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特点 意义
制瓷业
矿冶业
印刷
宋制瓷技术改进,出现五大名窑;
元朝烧出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业在手工业中找有重要地位;
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宋元时期发展迅速
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在辽夏金元的统治下,边疆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都有显著进步(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
一、经济之变——手工业
具体表现
市场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边境贸易 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货币流通 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城市兴盛 宋东京、临安;元大都、杭州
海外贸易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
一、经济之变——商业
(一)基层市场发展:
日中开市,日没前闭市
布局:坊市分离,商业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功能:城市经济功能得到加强;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娱乐场所增加。
一、经济之变——商业
(二)边疆贸易: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作用:
有利于边境的和平与稳定;
促进少数民族政权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
丰富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
加强各民族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促进民族交融。
思考:榷场互市有什么作用?
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
一、经济之变——商业
北宋钱币铸造量增多,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交钞”——
元朝纸币
“交子”——
北宋纸币
“会子”——南宋纸币
1、城市空前繁荣,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剧增;
2、纸币轻便易流转;
3、贸易发达,货币外流。
(宋代)“每一交易,动即十万”。
“北界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
民苦转贸重,故设法书纸代钱,以便市易。”
《宋史· 食货志下三》
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
原因:
(三)纸币的出现和使用:
一、经济之变——商业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
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四)海外贸易的繁荣:
一、经济之变——商业
(五)城市的繁荣:
①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②元朝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③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捶丸
蹴鞠
勾栏
客栈
一、经济之变——商业
1、过程及表现:
魏晋南北朝
奠定基础
唐安史之乱后
开始南移
北宋
南移继续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
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
南宋
完成南移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元朝
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经济重心南移】
影 响 经济格局 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文化重心 教育文化重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北宋科举实行南北分卷制度
交通贸易 促进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运输的发展
人口分布 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激化人地矛盾
民族关系 使各民族更好地交融,有利于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生态环境 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很长时间内是在北方,这是由历史文化渊源、战略地位、北方经济的不断恢复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所以经济重心南移不等于政治中心南移。
2、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
材料一:宋代科举更为完善。由唐朝的“工商不得入仕”到宋代的“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基本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强调公平竞争,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材料二:“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宋)蔡襄
二、社会的变化
(一)门第观念淡化:取士不问出身,婚姻不问阀阅。
材料三:
“奴婢贱人,律比畜产。”(世袭人身占有) ——《唐律疏议》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榜下捉婿
(二)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①贱民数量减少,奴婢更多来自雇佣;②农民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材料四:
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 ——南宋袁采
(三)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社会流动性加剧:
①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政府干预;
②“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③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更为松弛。
二、社会的变化
材料五:南宋时,临安“湖山游人,至暮不绝。……至如贫者,亦解质借兑,带妻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
——宋元之际 吴自牧《梦粱录》
(四)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二、社会的变化
社会的变化 原因
1、门第观念的淡化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流动性加强
4、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1.世家大族的衰落;
2.科举制度的完善;
4.商品经济的发展。
3.政府政策的调整;
白鹿洞书院,朱熹在此讲学,理学传播中心。“海内第一书院”之誉
岳麓书院 嵩阳书院 应天府书院
三、儒学的复兴
春秋(产生)
魏晋南北朝(遇挑战)
西汉武帝(正统)
秦朝(打击)
战国(发展)
宋明(?)
隋唐
(三教并存)
儒学复兴:形成新体系—理学
三、儒学的复兴
(一)儒学复兴的背景:
1、唐末以来社会动荡,儒家纲常受到巨大冲击;
2、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伦理道德;
3、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4、传统儒学日益僵化,缺乏创新与活力。
张 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理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
(二)代表人物:北宋程颐、程颢和南宋的朱熹。
(三)理学的概念: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四)理学的内容:
三、儒学的复兴
1、程朱理学: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1)世界观:“理”是万物本源(先有天理,后有万物);
天理在人类社会的表现就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
(2)“存天理,灭人欲”。
(四)理学的内容:
三、儒学的复兴
1、程朱理学:
(3)方法论:“格物致知”。
(通过接触、研究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最终贯通明理。)
“物皆有理,穷理格物。”
——程颢、程颐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加以注解《四书章句集注》--儒学基础读物(为统治者服务,巩固统治)。
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官方哲学),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程朱理学发展的表现
1、代表: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
2、主要观点:
(2)方法论:“发明本心”、“致良知”、“知行合一”
——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主张于人生日常处体悟天理。
“人心有弊,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理。”
(四)理学的内容:
三、儒学的复兴
2、陆王心学:
(1)世界观:“心”是万物的本原。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材料: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
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 世界观
方法论
哲学范畴
相同 内 容
实质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
“致良知”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以儒家伦理道德约束社会,维护等级秩序
宋代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格意识,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临危受命。据《宋季忠义录》所述,南宋末年抗元死节的英雄就有500多人。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公元1279年
崖山海战
南宋十万军民殉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1)积极:
①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②注重气节、道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③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凸显人性的庄严,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思考】如何评价理学?
郭巨埋儿:郭巨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水浒传》:李逵道:‘哥哥,几时起义兵?我那里也起军来接应。’宋江道:‘兄弟,你休怪我!前日朝廷差天使赐药酒与我服了,死在旦夕。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因此请将你来,相见一面。昨日酒中已与了你慢药服了,回至润州必死。’”
【思考】如何评价理学?
贞节牌坊群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我翻开历史一查……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2)消极:
①用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借此维系封建专制制度,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民思想的工具,阻碍了社会进步。
②存在不合理的观念:尊卑等级;重男轻女;轻视个体自由; 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
宋代说书人(话本)
清明上河图流动的勾栏瓦舍
宋朝重文轻武,培养一批优秀文人。商业经济发展,城市生活丰富,市民阶层兴起,娱乐场所的出现,文艺平民化世俗化趋势明显。
四、文学艺术
(一)宋词:
1、特点:填词配乐;格式固定。
2、宋词两流派:①豪放派: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
②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二)元曲:
散曲
句子灵活,用韵自由,可方言、衬字、配乐
杂剧
连缀散曲,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各种角色,形成完整故事情节
苏轼“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贴》
(三)书法:
“瘦金体”
宋徽宗赵佶人物画《听琴图》
代表: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
特点: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宋代,山水画成为画寄托思绪情怀的方式,成就突出(强调意境,有意无法);
风俗画的代表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绘画艺术的世俗化倾向加强)。
(四)绘画:
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1)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3)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女真文
西夏文
契丹文
蒙古文
辽代契丹人创制的文字
12世纪金国建立后创制
西夏党项族创制的文字
畏兀体蒙古文;
拼音符号,
拼写蒙古语。
(五)少数民族文字:
(一)印刷术: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二)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
这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指南针: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
五、科技成就
指南针
印刷术
火药
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1、沈括(北宋)
代表作:《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2、郭守敬(元朝)
3、王祯(元朝)
王祯《农书》中介绍的牛转翻车
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四)科学成果:
制作简仪,比欧洲同类发明早300多年;测定黄赤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编定历法《授时历》,其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五、科技成就
课堂小结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经济变化
社会变化
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性加强
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经济重心南移
商业和城市繁荣
民族交融加强
儒学的复兴
文学艺术
贯通古今的思辨性
雅俗共赏的多样性
登峰造极的创造性
科学技术
促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