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创造宣言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创造宣言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7 15:5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忽视人生中的创造,无疑也是对人生的懈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宣言》
导入新课
素 养 目 标
(一)
阅读课文,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
(二)
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明确材料与观点的联系。
(三)
品味本文逻辑谨严、气势充盈、热情洋溢的写作特点。
中伤( ) 遁词( ) 鲁钝( )
懦夫( ) 豢养( ) 灌溉( )
懒惰( ) 烟囱( ) 塑像( )
zhònɡ
dùn
dùn
nuò
huàn
ɡài
duò
cōnɡ


( )中伤
( )中间

( )监护
( )监生
zhònɡ
zhōnɡ
jiān
jiàn
读准字音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暴,糟蹋、损害。弃,鄙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
理解词义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shè)县人,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原名陶文濬,青年时期因推崇理学家王阳明“知者行之始”的学说,改名“陶知行”;实践使他认识到应该是“行而后知”,于是,第二次改名“陶行知”。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作者名片
自由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行文思路来发表自己的“创造宣言”的。完成下面表格。
点我放课文朗读
第一部分 (第1段) 开门见山,提出总论点: 。
第二部分 (第 2- 段) 阐释“教育要创造出 ”这一分论点。
第三部分 (第 - 段) 批驳五种“ ”的错误观点,
论述“ ”的观点。
第四部分 (第 -16段) 以 的故事为喻,论证失去创造力的可怕,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我们要创造
4
真善美的活人
不能创造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5
11
12
东山樵夫
本文主要探讨教育中的创造精神,作者在开始就提出了“教育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这一观点,他是怎样阐释自己的观点的
首先强调应该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教师如此,学生亦如此;一个人创造如此,集体创造亦如此。然后进一步阐释也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理论和技术,这就从个别上升到了一般,从实践升华到了理论,使论述更加深入。
文章第三部分像是片段性的驳论。作者驳斥了哪些错误的观点 是怎样批驳的 在批驳的同时又确立了怎样的观点
举八大山人等事例批驳环境平凡不能创造,举《易经)《正气歌》等事例批驳生活单调不能创造,进而总论所谓平凡单调不过是“懒惰者之遁词”。
举莫扎尔特、爱迪生等事例批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举曾参、慧能的例子批驳无能不能创造,并以蚕吃桑叶而能吐丝做比喻论证。
举玄奘、哥伦布等事例批驳陷入绝境不能创造,并引用歌德的话和古语,用道理论据加以论证。
得出结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小结:这一部分驳论和立论相结合,一般是先提出错误观点,再用相反的事例进行驳斥;在批驳五种错误观点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观点:处处、天天、人人都可以创造。
有人说,文章到这里观点已经很明确了,后边再举东山樵夫的例子,进一步论述显得有点多余,你怎么看
示例一:多余。文章先提出我们要有创造,然后重点讲教育者的创造,再通过批驳错误观点来推出自己的主张,论述得已经很完备了。
示例二:不多余。东山樵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如果失去了创造力就会很可怕,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先是正面说要创造,什么是创造,我们可以创造,然后从反面说不创造就会有可怕的局面,顺势呼吁“创造之神!你回来呀”,提出“创造宣言”。有了后面的内容,文章更完整,也更切合题意。
大声朗读最后两段,说说文章最后提出了怎样的“创造宣言”。
呼吁创造之神回来,号召用“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去浇灌创造之神,让其开花、结果。
根据对文本的理解,老师归纳了这样一段话,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括号中,使表达完整。
繁殖 灌溉 中伤 豢养 遁词 山穷水尽 走投无路 自暴自弃 在创造的路上,我们不能( )自己的懒惰,而应该积极( )希望的田园;我们即使在创造中受到别人的( ),也不能以此作为我们变成懦夫的( );我们在创造中哪怕走到了( )、( )的境地,也不能( ),而是要越挫越勇,积极( )创造之林。
豢养
灌溉
中伤
遁词
山穷水尽
走投无路
自暴自弃
繁殖
《谈创造性思维》作者认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这和本文“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一致。阅读下面《谈创造性思维》中的这段文字,同样的意思,陶行知先生是怎样表达的 请从文中找出。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谈创造性思维》)
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第10段)
解说:在这段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向创造之路迈进。用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有说服力。而《谈创造性思维》则是直接表述,“运用所得的知识”是智慧,“相信它的价值”是信念,“锲而不舍”是勇气和意志,这是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的必备要素。
说说下面句子中“刀法”一词的含义和效果。
(1)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第3段)
(2)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第4段)
“刀法”一词比喻教育方法。第(1)句中“刀法”比喻的是,在集体创造时每一个人的技法都要和谐、一致;第(2)句中“刀法”是泛指方法要恰当。采用比喻说理,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体现出较高的说理艺术。
议论文中的排比句式,能够增强语势,使论证有力,感情强烈。自选文章中的排比句式,读一读,说说各自在文中的作用。
“有人说……不能创造”(第5、6、8、9、10段五个排比段)。
五个“不能创造”,居于段首,树立批驳的五个靶子,从不同角度列出“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更好地论证“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
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
简洁凝练地列举四项事实,强调在单调恶劣的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有说服力。
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列举绝境中有创造的事实,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的观点。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使用排比,强调每个人时时处处都拥有创造的基本能力,给人留下强烈印象。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使人强烈地认识到,每个人都一定能有自己的创造。
小结:这些排比段或句的使用,使得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论证效果,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
陶行知先生以大量生动、典型、有说服力的事实,论述了教育者要有创造意识,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才能创造出真善美的具有创造力的学生,以达到教育的最大成功。
课堂小结
引出话题:创造
创造宣言
教育者的创造目的: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
反驳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太无能
陷入绝境
借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造促成成就。
板书设计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