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档属性

名称 邹忌讽齐王纳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3-05 12:2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8张PPT。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解题讽刺今义:古义: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理解正确的是 A.从反面讽刺 B.含蓄地嘲讽 C.从正面说服 D.委婉地规劝D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其体列为国别体,由西汉刘向编订,反映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共12策《战国策》简介昳    窥   间进
期年   燕  谤讥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听录音示范朗读,
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yìkuījiànjībàng jīzhāocháo听法指导:
a、思想专注;
b、在句中停顿处划“/”;
c、品味人物对话的语调和情感。yān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能谤讥于市朝
皆朝于齐朝吾孰与徐公美
徐公来,孰视之孰早晨朝廷泛指公共场合朝见谁,哪一个同“熟”,仔细一字多义通假字词语通今齐地方千里 古: 土地方圆  今:  某区域、地区古今异义解释下列斜体字1、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旦日
4、明日
5、闻寡人之耳者认为……美偏爱确实使……听到第二天又过了一天一、重点词句解释:昳丽:
服:
窥镜:
旦日:
不若:
孰视之:
暮寝而思之:
美我:
私:


光艳美丽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第二天
不如
仔细地看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认为我美照镜子动词,偏爱
诚知:
皆以美于徐公:
地方:
左右:
蔽甚矣:
善:
面刺:
谤讥:
市朝: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期年:


确实知道都认为比徐公美土地方圆
蒙蔽很深了好
当面指责
批评议论公共场合
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形容人很多有时候,偶尔有人进谏
满一年
国王旁边的近臣二、词类活用现象1、朝服衣冠。服:名词作动词,穿(戴)。2、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我)美。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寡人之耳)闻。三.一词多义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皆朝于齐
2. 时时间进
又何间焉
3. 吾妻之美我者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偏私(早晨)(朝庭)(间或,偶然,)(参与)(以…….为美)(漂亮好看)
(偏爱)(私情)(朝见)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哪一个)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 仔细)6、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上等)(送上,进献)7、乃下令
受下赏(颁布,下达)(下等)8、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门庭若市(及,比的上)(像,如)9、邹忌修八尺有余
欲有求于我也通 “又”连接整数和零数与“无”相对 1.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邹忌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 2.道理: 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3.启示:
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作为普通的人,在向别人提建议和意见的时候,要注意场合和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态度诚恳,语气委婉,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忠言顺耳”,便于对方接受。? 4.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邹忌从妻、妾、客赞自己比徐公美这件事悟出深刻的道理——进谏的缘由。
第二部分,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为例,讽谏齐王——进谏的内容。
第三部分,齐王虚心纳谏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功——进谏的结果。5.“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这些细节说明了什么? 细腻地揭示了邹忌刹那间复杂的内心活动:既有自我欣赏的心态,也有唯恐不及城北徐公美的轻微的惶惑。6.为什么插叙“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既补充说明邹忌向妻、妾、客发问的原因,也使下文“忌不自信”显得非常自然有据。7.“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 ”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1.“孰视之”表明邹忌的认真仔细,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表明邹忌是个善于思考的人。
2.交代了邹忌讽谏的缘由,为下文写邹忌的讽谏做铺垫。 8.妻、妾、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 ? 妻子的答话“君美甚”,先从正面肯定了邹忌之美,“徐公何能及君也”,后用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表现了对邹忌的偏爱的感情; 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一句,肯定程度有所不同,不像妻子那样热情称赞,表现出一种逢迎邹忌欢心的畏怯的心情; 客人的回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敷衍逢迎和礼节性应对的态度。9.邹忌讽谏齐王为什么能成功?
(1)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类比),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启发诱导齐王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巨大危害性、纳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语气委婉,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
(2)齐王是一个贤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纳谏除弊。
(3)齐国的确有许多弊端,需要改革。 10.邹忌进谏成功,这突出了邹忌的什么特点?突出了齐王什么特点?
邹忌:善于言辞。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以类比推理,得出结论。语言委婉,易于让人接受。
齐威王:重贤明理。邹忌 齐王 妻 → 私 → 宫妇左右 妾 → 畏 → 朝廷之臣 客 → 有求 → 四境之内 受蔽 受蔽(甚矣)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进谏艺术类比推理设喻说理通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 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示例1: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
示例2:我更欣赏齐王,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规劝。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
11.进谏,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需要气度和胸怀,齐威王和邹忌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 12.请分别找出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
明确:国内: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国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齐威王纳谏后取得了哪些成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一是国内政治清明;
二是提高了齐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 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14.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15.“令初下……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 (1)一方面说明进谏的人很多;
(2)另一方面说明在此之前,齐
国的确有许多积弊。 16.“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说明了什么?
(1)一方面说明进谏者逐渐稀少;
(2)另一方面说明进谏已经取得
预期的效果,齐王已根据人们的意
见,改革了时弊。 17.“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了什么?
说明齐王已经完全纠正了缺点和
错误,齐国政治清明。 齐王下令后,进谏到最后是“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说明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直至政治清明。 18.结尾说“燕、赵、魏、闻之,皆朝于齐”(四国朝齐),说明了什么? 1.说明了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2.从侧面反衬齐王纳谏的巨大成果。 19.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明确: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敢于采纳群臣的意见。
(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2)要虚心接受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 20.(1)怎样理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含义)指齐王广开言路,达到“四国朝齐”的效果;从而说明齐王纳谏后,修明政治,齐国内政修明,兴利除弊,富国强兵,因而不需用兵就能战胜别国。
(2)作用
以议论结束全文;
揭示了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的道理。邹 忌:人物分析邹忌、齐威王有何特点?头脑冷静、实事求是、
善于思考、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兴利除弊。齐威王:三思-三比-三赏—三变21.人物形象分析 邹忌:精细、明智的谋臣。有自知之明,能够冷静对待别人不切实际的赞誉,善于思考;劝谏别人讲究方法和技巧,语言委婉含蓄,易于对方接受。
齐王:贤明的君主。广开言路,胸怀宽广,虚心纳谏,知错就改。 22.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曹刿论战》中曹刿向鲁庄公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曹刿是主动面见鲁庄公向他直接进谏。 23.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这样的思考?? 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的方式,语言委婉含蓄,态度诚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24.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但有更多的谏难、纳谏更难的事例,请你举出这样的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 正面例子:
(1)唐朝的魏征敢于直谏,他多次上书劝谏唐太宗。唐太宗是一代明君,对于魏征所言,他多能采纳,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2)战国时期,鲁庄公听从曹刿的正确意见,取得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胜利。反面例子:
(1)商朝的大臣比干,他力谏商纣王不要虐待人民,被纣王剖心而死;(2)战国时楚国的杰出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因主张革新政治,联齐抗秦,遭到朝中亲秦派的陷害,被楚怀王流放,最后投汩罗江自尽。齐威王善于纳谏的做法,对于今天的人们有什么借鉴意义?请结合你身边的实例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作为学生,要虚心接受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实例略表演 探讨 这个故事给你哪些启示?讨论指导:
1、邹忌在妻妾客赞他后飘飘然了吗?
2、邹忌有没有实际观察?
3、邹忌没怪妻妾客先前的赞“美”,而是从他们各自的角度去分析赞他的原因。
4、进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谁?
5、说服齐王时若方法不对会有何后果?这个故事给你哪些启示?1、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 。
2、要多去实践,多去观察。   
3、要多角度看待问题。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体的史书《 》。该书是由 时期的 编订而成的。
2、给划线字注音 1) 时时而间进( ) 2)期年之后( )    3、判断下列读音停顿的正误。
(1)邹忌/修八尺/ 有余 ( )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3)王之蔽/甚矣!( )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5)今齐/地方千里  ( )   国别战国策西汉刘向jiànjī学习检测××√×√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