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狼牙山五壮士
课文导入
抗日战争期间,易水之畔,狼牙山巅,传颂着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这个故事曾经深深地震撼着当时的中国人,也必将带给现在的中国人和未来的中国人以深深的震撼。这个故事的主角却只有五个人,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看吧。
狼牙山位于河北易县,山上有一座纪念塔,塔上有聂荣臻将军缅怀五位抗日壮士的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为了人民的安危,为了国家的解放,五位英雄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壮歌。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战火纷飞的年代,去感受五壮士那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吧!
新
课
导
入
学习目标
1. 会写“寇、冀”等 12 个字,会写“日寇、进犯”等 27 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讲讲这个故事。
3. 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感受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4. 学习课文中运用的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学写生字,分类积累
抡
悬
沸
涧
雹
屹
悦
寇
副
榴
弹
屈
贯
棋
结构:上下
组词:日寇 敌寇
部首:宀
寇
笔画:十一
kòu
短撇到位
竖弯钩的弯要长,舒展有力
易错提示:
注意与“冠”的区分。
结构:左右
组词:副班长 副手
部首:刂
副
笔画:十一
fù
“田”要扁宽
“一”和“口”稍窄
“刂”窄长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2.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个小标题。
接受任务
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跳下悬崖
文章结构
本文是按照事件发展顺序记叙的,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七连六班接受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五个战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后再次痛击敌人。
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写五位壮士英勇跳崖。
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五壮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的?接受了什么任务?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敌人大举进犯,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接受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的任务。
大规模地侵犯
接受任务—见壮心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动作描写
人物个体
神态描写
虽然他们杀敌时的动作、神态不同,但他们想拖住敌人、消灭敌人的决心是一致的,对敌人的仇恨也是一致的。
狼牙山东西、东南各长15公里,面积为225平方公里。环山共有五陀36峰,主峰莲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均为悬崖峭壁,山势险峻。东西两面稍缓,各有一条羊肠小路通向主峰,“阎王鼻子”“小鬼脸”等险要之处非贴壁不可逾越。
为什么称这条路为绝路?
准备转移时,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他们选择了哪一条?
引上绝路—明壮志
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
绝路
牺牲自己
生
暴露主力部队
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这仅仅是把敌人引上绝路吗?
不是,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战士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为什么他们还紧跟着?
他们为了保证群众和部队主力安全转移,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敌人一网打尽。
深入探究:战士们在顶峰是如何英勇杀敌的?
第四部分“顶峰歼敌”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
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
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
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比喻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把石头比作“雹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头砸下时密集、迅猛、有力的特点,充分体现出了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拟声词
“叽里呱啦”是一个拟声词,形象地写出了敌人被五位战士打得狼狈不堪的情景。
深入探究:从五位壮士英勇跳崖的壮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第五部分“英勇跳崖”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这里的“眺望”和“望望”能否调换位置 为什么?
不能调换,“眺望”是从高处向远处看,此时,部队主力已经远去,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眺望”也含有五位战士对部队主力转移成功的喜悦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望望”指看不远的地方,此时敌人离五壮士不远,不能用“眺望”,“望望”也含有鄙视敌人的感彩,所以不能调换。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表现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指的是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
五壮士在任务胜利完成后选择了跳崖,这表现出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面对绝境,他们态度从容,脚步坚定,大义凛然。 他们好像不是走向死亡,而是又投身于一场新的战斗。 “说” “砸” “走” “ 跳” “昂首挺胸”等词准确生动地描摹了五壮士跳崖时的无畏与悲壮,表现出了他们英勇顽强、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这样的形势下接受这样艰巨的任务,体现出五壮士的什么精神
勇于承担重任,不怕牺牲的精神。
写了两次,第3自然段有一次,第6自然段有一次。重点写了第二次。这样写更突出了五位壮士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突出了他们高大的形象。
课文几次写了战士们胜利地完成了任务?重点写了哪一次?为什么这样写?
课文主旨
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顽强歼敌,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位战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独特感悟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可是,在日寇的铁蹄践踏我们的领土,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年代,为了抗战的胜利,为了人民的幸福,五位壮士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精神气壮山河,与天地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