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基础训练】
1.当我们打开汽水或啤酒瓶时,会看到有气体冒出,这种气体( )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氮气
2.向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再进行加热,溶液颜色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
A.红色——紫色——红色 B.紫色——红色——紫色
C.红色——紫色——蓝色 D.红色——无色——红色
3.用石灰浆(主要成分氢氧化钙 )抹墙,墙壁逐渐变得又白又硬的原因是( )
A.石灰浆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碳酸钙
B.石灰浆跟水反应生成碳酸钙
C.石灰浆的水分日渐蒸发
D.石灰浆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
4.下列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过氧化氢水+氧气 B.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C.镁+氧气氧化镁 D.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
5.下列关于CO2性质的信息,组合正确的是( )
①可以助燃
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可溶于水,但不能与水反应
④可供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6.下列反应中,前者属于化合反应,后者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铁在氧气中燃烧;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B.过氧化氢分解;硫在氧气中燃烧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加热氯酸钾分解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汞在空气中加热
7.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浸过紫色石蕊溶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是( )
A.④比①先红,②、③不变红
B.①比④先红,②、③不变红
C.④变红,①②③不变红
D.①变红,②③④不变红
8.请回忆老师做的“倾倒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并结合图回答问题。
甲、乙两名同学共同收集满两瓶质量相等的二氧化碳,并分别将二氧化碳慢慢倒入烧杯中。
a.甲同学用图A所示方式向烧杯中倾倒足够的二氧化碳,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__ 。
b.乙同学用图B所示方式向烧杯中倾倒足够的二氧化碳,观察到两根蜡烛都没有熄灭。
分析:甲、乙两名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不同点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此,乙同学直接将二氧化碳倾倒在火焰上方,由于蜡烛燃烧 ________ ,使二氧化碳的温度 ________ ,密度 ________ ,无法进入烧杯。
9.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________色,原因是: (用反应方程式表示);加热这红色液体,又褪为________色,原因是: (用反应方程式表示)。
【能力提升】
1.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2.如图所示装置有多种功能,如收集、洗涤、贮存气体等,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
A.气体从a 端进入集气,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B.气体从b 端进入集气,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C.将此装置倒置后,气体从a 端进入集气,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D.装置中预先盛满水,将水排出贮气,气体应从b 端进入
3.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打开K,将适量的澄清石灰水加入到充满CO2的锥形瓶中,立即关闭K,振荡,观察现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
C.装置内气体压强减小,最终与大气压相等 D.该实验说明CO2能与石灰水反应
4.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有关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将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见装置A),并轻轻振荡试管。
①产生的现象是 ;
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2)乙同学挤压装置B中滴管的胶头,使其中的澄清石灰水滴入烧瓶,并轻轻振荡,系在导气管一端的气球慢慢胀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如下实验来探究和验证CO2的部分性质,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实验一:探究CO2能否与水发生反应?
【设计实验】分别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进行如表实验:
序号 ① ② ③ ④
实验示意图
实验现象 紫花变红 紫花 紫花不变色 紫花变红
【分析讨论】实验④中紫花变红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结论】依据实验①~④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实验二:验证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方案设计】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1 向充满CO2气体的软质塑料瓶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盖紧瓶盖,上下振动软质塑料瓶 塑料瓶变瘪 CO2和NaOH溶液发生反应
方案2 向充满CO2气体的集气瓶中倒入适量的NaOH溶液,振荡,再向其中加入适量的CaCl2溶液 产生
【反思交流】小明指出根据上述方案1中的实验现象不能得出CO2一定与NaOH发生了反应,其理由可能是 。
【拓展应用】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某种反应物的消失或减少或验证
的方法来证明反应的发生。
【拓展培优】
1.“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不同点比较错误的是( )
A.结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CO2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C.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D.用途:CO2可用于制冷、灭火等;CO可做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2.下列是某兴趣小组制取、收集并检验CO2的有关实验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推动注射器时,长颈漏斗下端冒气泡,说明气密性良好
B.乙图中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气体逸出
C.丙图装置可以测量CO2的体积,植物油是为了防止CO2气体溶于水
D.丁图中为了检验CO2,滴入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
3.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打开K,向充满CO2的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立即关闭K,振荡,观察现象。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
C.关闭K后,装置内气体压强减小,最终与大气压相等
D.该实验说明CO2能与石灰水反应
4.某实验小组设计了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创新实验(如下图所示),取三通U型管连接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的导气管上,并点燃高低错落的小蜡烛,做实验①,然后拔下三通U型管,并夹紧上端,做实验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①和②都是低处蜡烛先熄灭
B.实验①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
C.实验②中U型管内壁可能会变黑
D.实验②中得到启示是: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
5.下列实验现象既能体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又能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
A.蜡烛自下而上熄灭 B.软塑料瓶变瘪 C.石蕊溶液变红 D.气球上浮
6.小明同学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a、d为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b、c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浸过的干燥棉花。垂直固定装璃管的装置未画出 )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装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d处的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先变成红色
B.通过推压注射器活塞,可以控制进入饮料瓶内液体的量
C.该装置的左半部也可用于制取氢气
D.利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注射器内的液体可为稀硫酸
答案解析
【基础训练】
1.当我们打开汽水或啤酒瓶时,会看到有气体冒出,这种气体( )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氮气
【答案】B
【详解】汽水或啤酒中含有二氧化碳,当打开瓶盖时,压强减少,气体的溶解度变低所以二氧化碳气体冒出,B选项正确。故选B。
2.向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再进行加热,溶液颜色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
A.红色——紫色——红色 B.紫色——红色——紫色
C.红色——紫色——蓝色 D.红色——无色——红色
【答案】B
【详解】CO2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CO2+H2O=H2CO3,H2CO3又是一种不稳定的酸,易分解重新放出CO2,使试液又由红色变成紫色:H2CO3=CO2↑+H2O,因此溶液的变化为紫色﹣红色﹣紫色。故选B。
3.用石灰浆(主要成分氢氧化钙 )抹墙,墙壁逐渐变得又白又硬的原因是( )
A.石灰浆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碳酸钙
B.石灰浆跟水反应生成碳酸钙
C.石灰浆的水分日渐蒸发
D.石灰浆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
【答案】D
【详解】石灰浆的成分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可以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坚硬的白色固体碳酸钙,D选项正确。故选D。
4.下列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过氧化氢水+氧气 B.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C.镁+氧气氧化镁 D.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
【答案】A
【详解】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总结为“一变多”,过氧化氢水+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是分解反应,A选项正确;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B选项错误。镁+氧气氧化镁,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不是分解反应,C选项错误;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不是分解反应,D选项错误。故选A。
5.下列关于CO2性质的信息,组合正确的是( )
①可以助燃
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可溶于水,但不能与水反应
④可供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答案】A
详解】①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错误;
②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会看到浑浊现象,正确;
③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是能溶于水,常温下,一体积水可溶解一体积二氧化碳,溶于水的二氧化碳中有少部分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错误;
④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正确;
故选A。
6.下列反应中,前者属于化合反应,后者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铁在氧气中燃烧;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B.过氧化氢分解;硫在氧气中燃烧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加热氯酸钾分解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汞在空气中加热
【答案】C
【解析】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属于化合反应;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
B.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属于分解反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属于化合反应;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加热氯酸钾分解为氧气和氯化钾,属于分解反应;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属于化合反应;汞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汞,属于化合反应。
7.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浸过紫色石蕊溶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是( )
A.④比①先红,②、③不变红
B.①比④先红,②、③不变红
C.④变红,①②③不变红
D.①变红,②③④不变红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故②、③不变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④比①先红。故选A。
8.请回忆老师做的“倾倒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并结合图回答问题。
甲、乙两名同学共同收集满两瓶质量相等的二氧化碳,并分别将二氧化碳慢慢倒入烧杯中。
a.甲同学用图A所示方式向烧杯中倾倒足够的二氧化碳,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__ 。
b.乙同学用图B所示方式向烧杯中倾倒足够的二氧化碳,观察到两根蜡烛都没有熄灭。
分析:甲、乙两名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不同点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此,乙同学直接将二氧化碳倾倒在火焰上方,由于蜡烛燃烧 ________ ,使二氧化碳的温度 ________ ,密度 ________ ,无法进入烧杯。
【答案】 ①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②倾倒二氧化碳时是否用玻璃片遮挡 ③放热 ④升高 ⑤变小
【详解】(1)甲倾倒二氧化碳时由于玻璃片存在,二氧化碳沿着容器壁慢慢流到底部,使最下层蜡烛先接触到二氧化碳而熄灭,而后二氧化碳由下而上充满烧杯,上面蜡烛也慢慢熄灭,所以能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2)观察图可知甲、乙两名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不同点在于:倾倒二氧化碳时是否用玻璃片遮挡;由于蜡烛燃烧放热,使得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往火焰上面运动,二氧化碳不能和火焰接触,从而蜡烛不会熄灭,所以(3)放热;(4)升高;(5)变小。
9.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________色,原因是: (用反应方程式表示);加热这红色液体,又褪为________色,原因是: (用反应方程式表示)。
【答案】 红;;紫;
【解析】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反应方程式为: ,加热这红色液体,碳酸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石蕊又会恢复原来的紫色,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红, ,紫色 。
【能力提升】
1.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答案】 D
【解析】A.实验将观察到低处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A不符合题意;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不明显,移开玻璃片,更有利于二氧化碳下降进入到烧杯中,B不符合题意;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着火点属于物质的固有属性,不会因为加入二氧化碳而改变,C不符合题意;
D.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烧杯与蜡烛的位置比集气瓶的位置低,烧杯中的蜡烛会熄灭,也能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的结论,D符合题意。
2.如图所示装置有多种功能,如收集、洗涤、贮存气体等,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
A.气体从a 端进入集气,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B.气体从b 端进入集气,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C.将此装置倒置后,气体从a 端进入集气,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D.装置中预先盛满水,将水排出贮气,气体应从b 端进入
【答案】 D
【解析】A.气体从a 端进入集气,相当于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小,故说法不符合题意;
B.气体从b 端进入集气,相当于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故说法不符合题意;
C.将此装置倒置后,气体从a 端进入集气,空气从b端被排出,说明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说法不符合题意;
D.装置中预先盛满水,将水排出贮气,因为气体的密度比水小,因此气体应从a端进入,故说法符合题意。
3.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打开K,将适量的澄清石灰水加入到充满CO2的锥形瓶中,立即关闭K,振荡,观察现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
C.装置内气体压强减小,最终与大气压相等 D.该实验说明CO2能与石灰水反应
【答案】 B
【解析】打开K,将适量的澄清石灰水加入到充满CO2的锥形瓶中,立即关闭K,振荡,滴入的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二氧化碳的体积减少,瓶内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
A.滴入的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不符合题意;
B.滴入的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二氧化碳的体积减少,瓶内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长颈漏斗的下端有气泡冒出,故符合题意;
C.滴入的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二氧化碳的体积减少,瓶内压强变小,最终与大气压相等,故不符合题意;
D.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CO2能与石灰水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4.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有关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将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见装置A),并轻轻振荡试管。
①产生的现象是 ;
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2)乙同学挤压装置B中滴管的胶头,使其中的澄清石灰水滴入烧瓶,并轻轻振荡,系在导气管一端的气球慢慢胀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答案】(1)① 试管内液面上升,同时试管内液体变成红色 ;
② 二氧化碳+水→碳酸 。
(2)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使烧瓶内的压强减小,外界气体进入气球,使气球膨胀 。
【解析】(1)①甲同学将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轻轻振荡试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由于气体减少,压强减小,试管内液面会上升。
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二氧化碳+水→碳酸。
(2)澄清石灰水滴入烧瓶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使烧瓶内的压强减小,外界气体进入气球,使气球膨胀。
故答案为:
(1)①试管内液面上升,同时试管内液体变成红色;②二氧化碳+水→碳酸;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使烧瓶内的压强减小,外界气体进入气球,使气球膨胀。
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如下实验来探究和验证CO2的部分性质,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实验一:探究CO2能否与水发生反应?
【设计实验】分别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进行如表实验:
序号 ① ② ③ ④
实验示意图
实验现象 紫花变红 紫花 紫花不变色 紫花变红
【分析讨论】实验④中紫花变红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结论】依据实验①~④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实验二:验证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方案设计】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1 向充满CO2气体的软质塑料瓶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盖紧瓶盖,上下振动软质塑料瓶 塑料瓶变瘪 CO2和NaOH溶液发生反应
方案2 向充满CO2气体的集气瓶中倒入适量的NaOH溶液,振荡,再向其中加入适量的CaCl2溶液 产生
【反思交流】小明指出根据上述方案1中的实验现象不能得出CO2一定与NaOH发生了反应,其理由可能是 。
【拓展应用】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某种反应物的消失或减少或验证
的方法来证明反应的发生。
【答案】
【分析讨论】 CO2+H2O=H2CO3
【实验结论】 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酸
【方案设计】白色沉淀
【反思交流】 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与水反应也能使软塑料瓶变瘪。
【拓展应用】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析】实验一:
【分析讨论】实验④中喷了水后的紫色小花放入二氧化碳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方程式为:CO2+H2O=H2CO3,故填:CO2+H2O=H2CO3;
【实验结论】依据实验①~④的现象可知,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且生成一种酸,故填: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酸;
实验二:
【方案设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填:白色沉淀;
【反思交流】向软塑料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或溶于水也能使软塑料瓶变瘪,故填: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与水反应也能使软塑料瓶变瘪;
【拓展应用】验证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可以通过检验某种反应物的消失或减少或验证有新物质产生,故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拓展培优】
1.“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不同点比较错误的是( )
A.结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CO2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C.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D.用途:CO2可用于制冷、灭火等;CO可做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答案】D
【解析】A.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即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选项A不符合题意;
B.CO2能溶于水,且部分溶于水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所以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呈酸性;CO难溶于水,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能燃烧,选项B不符合题意;
C.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选项C不符合题意;
D.CO2可用于制冷、灭火,还可用于人工降雨等;CO具有可燃性,可做气体燃料,选项D符合题意。
2.下列是某兴趣小组制取、收集并检验CO2的有关实验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推动注射器时,长颈漏斗下端冒气泡,说明气密性良好
B.乙图中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气体逸出
C.丙图装置可以测量CO2的体积,植物油是为了防止CO2气体溶于水
D.丁图中为了检验CO2,滴入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
【答案】A
【解析】A.甲图中推动注射器时,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说明气密性良好,故A符合题意;
B.乙图中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下,液封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是为了防止气体逸出,故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易溶于水,所以丙图装置可以测量CO2的体积,植物油是为了防止CO2气体溶于水,故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丁图中为了检验CO2,滴入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故D不符合题意。
3.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打开K,向充满CO2的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立即关闭K,振荡,观察现象。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
C.关闭K后,装置内气体压强减小,最终与大气压相等
D.该实验说明CO2能与石灰水反应
【答案】B
【解析】A.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而变浑浊,不符合题意;
B.反应消耗二氧化碳,锥形瓶内压强减小,空气会从长颈漏斗下端进入锥形瓶,使装置内气压最终与大气压相等,长颈漏斗中液面不会上升,符合题意;
C.空气会从长颈漏斗下端进入锥形瓶,使装置内气压最终与大气压相等,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说明CO2能与石灰水反应,不符合题意。
4.某实验小组设计了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创新实验(如下图所示),取三通U型管连接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的导气管上,并点燃高低错落的小蜡烛,做实验①,然后拔下三通U型管,并夹紧上端,做实验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①和②都是低处蜡烛先熄灭
B.实验①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
C.实验②中U型管内壁可能会变黑
D.实验②中得到启示是: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
【答案】A
【解析】A.实验①U型管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和空气的温度相同,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实验①低处蜡烛先与二氧化碳接触,先熄灭;实验②中蜡烛燃烧放热,使得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小于U型管上层空间的空气,二氧化碳先上升至高处,实验②高处蜡烛先熄灭。故错误,符合题意;
B.实验①低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实验②中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U型管内壁可能会变黑,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实验②中得到启示是:热的气体密度较小,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5.下列实验现象既能体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又能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
A.蜡烛自下而上熄灭 B.软塑料瓶变瘪 C.石蕊溶液变红 D.气球上浮
【答案】A
【解析】A.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蜡烛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既能反映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又能反映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软塑料瓶变瘪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减小,能反映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紫色石蕊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反映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气球上浮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反映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6.小明同学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a、d为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b、c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浸过的干燥棉花。垂直固定装璃管的装置未画出 )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装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d处的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先变成红色
B.通过推压注射器活塞,可以控制进入饮料瓶内液体的量
C.该装置的左半部也可用于制取氢气
D.利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注射器内的液体可为稀硫酸
【答案】D
【解析】A.利用该装置实验时,由d处的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遇到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后生成碳酸,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先变成红色,故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通过推压性注射器活塞,根据推压的速率可以控制进入饮料瓶内液体的量,故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该装置的左半部属于固液常温下反应制取气体,也可以利用该装置稀硫酸和锌粒制取氢气,故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于稀硫酸与碳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是微溶性的,利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注射器内的液体不可为稀硫酸,故D叙述错误,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