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微粒的性质
【基础训练】
1.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__________、__________等构成的,分子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如汞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水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而水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2.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说明( )
A.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是不断运动着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3.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
A.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 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
C.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小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4.下列对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B.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5.下列关于干冰升华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分子的体积变大
B.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变小
C.二氧化碳分子的种类改变
D.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6.下列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是
A.食盐 B.水 C.金刚石 D.空气
7.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A.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B.成熟的菠萝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D.水沸腾时,能掀起壶盖,说明分子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8.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降低温度使水结冰---分子停止运动
B.空气液化后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C.湿衣服在阳光下干得快---分子间隔变小
D.氧气和臭氧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9.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水结冰体积变大——分子大小发生改变
B.氧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C.氧化汞加热生成汞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D.湿衣服在太阳下干得快——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10.把分别充满红棕色NO2气体和无色H2的集气瓶,按照右图方式放置,然后把两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很长一段时间过后会看到上下两瓶气体的颜色一致,都变成浅红棕色.如何能快速的看到同样现象?由此现象直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
11.吴梁在距一支粉笔的粗端2 cm处点上一滴蓝墨水,将粉笔插入盛有酒精的培养皿中。过了一段时间,吴梁发现随着酒精的上升,蓝墨水也在粉笔上不断移动,最后蓝墨水在粉笔上分为两个区域,上半部分是蓝色,下半部分是紫色(如图所示)。根据上述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蓝墨水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由此实验可以作出的推测是 ①② (填序号)。
①用滤纸条代替粉笔重复上述实验,也能得到相似的实验现象
②不同分子在同种介质(如粉笔)中的运动速度不同
③不能用上述实验的原理分离混合物。
【能力提升】
1.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迈德泽维尔,开创了“飞秒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察进行化学反应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2.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十里桂花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分子体积变大
D.1克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液化石油气压缩到钢瓶中一一分子体积变小
B.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一一分子在不停的运动中
C.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一一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水通电分解得到氢气和氧气一一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4.下列课本中研究微粒特性的化学实验与其主要实验目的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主要实验目的
A 高锰酸钾溶于水的实验 证明物质是可分的且都由细小的微粒构成
B 氨水挥发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的实验 证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C 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证明微粒之间有空隙
D 酒精与水混合的体积变化的实验 证明不同的微粒化学性质不同
A.A B.B C.C D.D
5.研究发现,水能凝结成多种类型的结晶体。除普通冰外,还有-30℃才凝固的低温冰,180℃依然不变的热冰,比水密度大的重冰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热冰是一种不同于水的新物质
B.冰和水的化学性质相同
C.重冰中分子间间隔比普通水小
D.低温冰中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6.如图为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一段时间后滤纸条上小点依次变红,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滤纸条上的酚酞由下到上依次变红
D.将装置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变红
7.实验课中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四个实验,经分析推理可知,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探究分子运动 B. 探究活性炭的吸附性
C.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探究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拓展培优】
1.利用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甲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 。
(2)实验2如下操作:分别用两支胶头滴管吸入约1 mL浓氨水,立刻用单孔橡皮塞固定,如图将橡胶塞塞入试管中,并将B试管放置在盛 有热水的烧杯中,同时挤压胶头滴管,观察几分钟。 ①实验2的实验现象为 , ;实验2得出关于分子的结论是 ; 。
②请举生活实例,验证实验2得出的结论 。
2.如图所示,在小烧杯A中装入30 mL蒸馏水,再滴入3滴酚酞,在小烧杯B中装入30 mL浓氨水,用一大烧杯把A、B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过一段时间看到的现象是 ,该实验说明 。
一些同学对上述结论有不同看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猜测:
第一种:B烧杯中的蒸馏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第二种:B烧杯中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扩散到A烧杯中的溶液中使酚酞试液变红。
你认为 猜测正确,为证明这两种猜测,现设计如下的实验(请完成下表):
实验内容、方法 现象 结论
用洁净的小烧杯取20 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不变色 水 使酚酞变色(填“能”或“不能”,下同)
取一张滤纸,滴入酚酞试液,待晾干后,放在装有浓氨水的试剂瓶上方 酚酞不变色 氨气 使酚酞变色
将少量氨气通入含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 溶液变成 色 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氨水能使酚酞变色
3.图Ⅰ是小红设计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小红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 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蒸馏水,各滴入2滴无色酚酞,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 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Ⅱ所示装置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滴有酚酞的蒸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两条)。
4.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示意图,玻璃管a中的气体 (填“是”或“否”)可以燃烧;图2是水发生甲、乙两种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图2中的微观变化能与图1相对应的是 (填“甲”或“乙”)。
(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一定量的河水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肥皂水并振荡,发现烧杯中有大量浮渣,则说明河水是 (填“硬水”或“软水”);饮用水的硬度过大会对身体不利,生活中为了降低水的硬度并杀菌消毒,可采用的方法是 。
(3)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合理施用农药、化肥,以减少水体污染
C.凉开水不宜养鱼,是因为凉开水中不含氧元素
D.洗菜、洗衣后的水用来冲洗厕所
5.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根据电解水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宏观上观察:如图所示,试管a和b中产生气体的质量比约为 ,a中产生的气体是 (填名称)。
(2)从微观上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3)从符号上表示: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填化学式)。
(4)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 组成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属于 反应(填“化合”或“分解”)。
答案解析
【基础训练】
1.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__________、__________等构成的,分子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如汞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水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而水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答案】分子;原子;原子;汞原子;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
【解析】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2.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说明( )
A.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是不断运动着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答案】B
【解析】A.糖块能溶解在水中是构成糖的分子运动了水分子之中去了,主要说明了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不能说明分子体积和质量很小、也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故选:B。
3.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
A.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 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
C.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小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答案】D
【解析】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时,分子的运动快,温度低时,分子的运动慢,故当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的溶液变成了红色,因此可得出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的结论。
故选D。
4.下列对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B.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A
【解析】A.蔗糖加入水中后不久“消失”是因为蔗糖分子在不断运,进入水分子间隔中去的缘故,故选项解释不正确;
B.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是因为具有香味的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是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引起水的体积膨胀,壶盖被顶开,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所以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5.下列关于干冰升华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分子的体积变大
B.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变小
C.二氧化碳分子的种类改变
D.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答案】D
【解析】A.干冰受热升华,是因为温度升高,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不是CO2分子体积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B.干冰受热升华,是因为温度升高,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增大,CO2分子运动速率加快,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没有变化,故选项解释错误。
C.干冰受热升华,是因为温度升高,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增大,二氧化碳分子的种类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D.干冰受热升华,是因为温度升高,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D。
6.下列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是
A.食盐 B.水 C.金刚石 D.空气
【答案】C
【解析】A.食盐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C.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正确;D.空气是混合物,含有多种物质,故选项错误故选C。
7.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A.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B.成熟的菠萝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D.水沸腾时,能掀起壶盖,说明分子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答案】D
【解析】
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所以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的快,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成熟的菠萝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不断运动,香味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被人嗅到,这种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随着压力的增大,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水沸腾时能掀起壶盖,说明分子运动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分子的能量增大,分子之间间隔变大,但分子的体积不变,此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降低温度使水结冰---分子停止运动
B.空气液化后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C.湿衣服在阳光下干得快---分子间隔变小
D.氧气和臭氧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答案】D
【解析】
A.降低温度使水结冰说明分子运动变慢,分子间隔发生变化。所以A错误;
B.空气液化后体积变小是分子间隔变小。所以B错误;
C.湿衣服在阳光下干得快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隔变大。所以C错误;
D.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氧气和臭氧分子构成不同,因此,氧气和臭氧化学性质不同。D正确。
故选D。
9.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水结冰体积变大——分子大小发生改变
B.氧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C.氧化汞加热生成汞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D.湿衣服在太阳下干得快——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答案】A
【解析】
A.水结冰体积变大——分子间隔发生改变,分子本身没有改变,说法错误;
B.氧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加压后分子间隔变小,物质体积变小,说法正确;
C.氧化汞加热生成汞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和汞原子,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汞原子聚集金属汞,说法正确;
D.湿衣服在太阳下干得快——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说法正确。
故选A。
10.把分别充满红棕色NO2气体和无色H2的集气瓶,按照右图方式放置,然后把两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很长一段时间过后会看到上下两瓶气体的颜色一致,都变成浅红棕色.如何能快速的看到同样现象?由此现象直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
【答案】可以将两瓶气体的位置对调或给气体加热;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二氧化氮的密度比氢气大。
【解析】上瓶为氢气、下瓶为二氧化氮,而两种气体需很长时间才能颜色趋于一致,推测此时两种气体相对运动缓慢;
综合分析,可得知:二氧化氮的密度比氢气大,分子不断运动.快速的看到同样现象;可以将两瓶气体的位置对调或给气体加热;
故答案为:.可以将两瓶气体的位置对调或给气体加热;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二氧化氮的密度比氢气大。
11.吴梁在距一支粉笔的粗端2 cm处点上一滴蓝墨水,将粉笔插入盛有酒精的培养皿中。过了一段时间,吴梁发现随着酒精的上升,蓝墨水也在粉笔上不断移动,最后蓝墨水在粉笔上分为两个区域,上半部分是蓝色,下半部分是紫色(如图所示)。根据上述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蓝墨水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由此实验可以作出的推测是 ①② (填序号)。
①用滤纸条代替粉笔重复上述实验,也能得到相似的实验现象
②不同分子在同种介质(如粉笔)中的运动速度不同
③不能用上述实验的原理分离混合物。
【答案】(1)混合物;(2)①②。
【解析】(1)蓝墨水含有色素和水,故属于混合物;
(2)由此实验可以看出:酒精分子和色素分子在同种介质(如粉笔)中的运动速度不同;滤纸条和粉笔在该实验中所起作用相同,故用滤纸条代替粉笔重复上述实验,也能得到相似的实验现象。该实验的原理不能分离混合物。
【能力提升】
1.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迈德泽维尔,开创了“飞秒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察进行化学反应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答案】D
【解析】由于该题中观测到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可观测到分子和原子,而看不到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孙子兵法运动情况。故选D
2.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十里桂花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分子体积变大
D.1克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答案】C
【解析】A.十里桂花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花香的分子四处扩散,不符合题意;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C.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体积不变,符合题意;D.1克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符合题意。故选C。
3.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液化石油气压缩到钢瓶中一一分子体积变小
B.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一一分子在不停的运动中
C.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一一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水通电分解得到氢气和氧气一一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答案】A
【解析】A.液化石油气压缩到钢瓶中一一分子之间的空隙变小,不是分子变小,微观解释错误;B.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一一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中,微观解释正确;C.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一一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微观解释正确;D.水通电分解得到氢气和氧气一一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微观解释正确。故选A。
4.下列课本中研究微粒特性的化学实验与其主要实验目的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主要实验目的
A 高锰酸钾溶于水的实验 证明物质是可分的且都由细小的微粒构成
B 氨水挥发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的实验 证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C 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证明微粒之间有空隙
D 酒精与水混合的体积变化的实验 证明不同的微粒化学性质不同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A.物质都是由及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在不断地运动,高锰酸钾溶于水在水中的扩散,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运动的结果就是构成物质的细小粒子分开了,与实验目的相符;
B.氨水挥发是因为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与实验目的相符;
C.微粒间有间隔,所以物质可以被压缩,与实验目的相符;
D.不同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不同,所以不同的物质混合后体积减小,与不同粒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无关;与实验目的不相符。
故选:D。
5.研究发现,水能凝结成多种类型的结晶体。除普通冰外,还有-30℃才凝固的低温冰,180℃依然不变的热冰,比水密度大的重冰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热冰是一种不同于水的新物质
B.冰和水的化学性质相同
C.重冰中分子间间隔比普通水小
D.低温冰中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A
【解析】(1)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由于氨分子的运动,会观察到滤纸条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
故填:滤纸条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2)由题中信息可知,氨气分子的相对质量小于氯化氢分子的相对质量,由此可知,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故填: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6.如图为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一段时间后滤纸条上小点依次变红,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滤纸条上的酚酞由下到上依次变红
D.将装置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变红
【答案】D
【解析】
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酚酞试液上,使酚酞变红色,正确;
B.酚酞变红色,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正确;
C.氨气分子由下而上运动,故滤纸条上的酚酞由下到上依次变红,正确;
D.将装置浸入冰水中,分子仍然在不断运动,只是运动速率变慢了,滤纸条变红需要的时间变长,错误。
故选D。
7.实验课中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四个实验,经分析推理可知,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探究分子运动 B. 探究活性炭的吸附性
C.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探究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A.向试管中滴加浓氨水后,浓氨水中的氨分子从浓氨水中运动出来,通过导管逐渐运动到右侧烧杯中,与其中的水接触形成碱性的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该实验能够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选项正确;
B.实验中观察到左侧试管中的颜色逐渐褪去,说明活性炭吸附了试管中带颜色的气体,证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选项正确;
C.白磷燃烧放出热量,试管中的气体受热膨胀,膨胀的气体经导管由烧杯排到空气中,试管中的气体减少,实验后进入试管中的水的体积大于试管容积的1/5,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选项错误;
D.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热量,试管中的气体膨胀,膨胀的气体经导管由烧杯排到空气中,在右侧烧杯中形成气泡,该实验能够证明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时放出热量,选项正确,故选C。
【拓展培优】
1.利用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甲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 。
(2)实验2如下操作:分别用两支胶头滴管吸入约1 mL浓氨水,立刻用单孔橡皮塞固定,如图将橡胶塞塞入试管中,并将B试管放置在盛 有热水的烧杯中,同时挤压胶头滴管,观察几分钟。 ①实验2的实验现象为 , ;实验2得出关于分子的结论是 ; 。
②请举生活实例,验证实验2得出的结论 。
【答案】(1)溶液变红色; (2)①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变红色,并且B比A中的先变红色;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
②将相同质量的蔗糖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中,观察到热水的蔗糖首先完全溶解。
【解析】(1)甲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溶液变红色,是因为浓氨水中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甲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 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故填:溶液变红色;(2)①实验2中,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变红色,并且B比A中的先变红色,两个实验对比可得出关于分子的结论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 度越高运动的越快; 故填: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变红色,并且B比A中的先变红色;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 ②将相同质量的蔗糖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中,观察到热水的蔗糖首先完全溶解,这一现象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温度越高运 动的越快;故填:将相同质量的蔗糖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中,观察到热水的蔗糖首先完全溶解。
2.如图所示,在小烧杯A中装入30 mL蒸馏水,再滴入3滴酚酞,在小烧杯B中装入30 mL浓氨水,用一大烧杯把A、B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过一段时间看到的现象是 ,该实验说明 。
一些同学对上述结论有不同看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猜测:
第一种:B烧杯中的蒸馏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第二种:B烧杯中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扩散到A烧杯中的溶液中使酚酞试液变红。
你认为 猜测正确,为证明这两种猜测,现设计如下的实验(请完成下表):
实验内容、方法 现象 结论
用洁净的小烧杯取20 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不变色 水 使酚酞变色(填“能”或“不能”,下同)
取一张滤纸,滴入酚酞试液,待晾干后,放在装有浓氨水的试剂瓶上方 酚酞不变色 氨气 使酚酞变色
将少量氨气通入含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 溶液变成 色 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氨水能使酚酞变色
【答案】A烧杯中液体变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第二种;
不能;不能;红。
【解析】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浓氨水中的氨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A烧杯中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故答案为:A烧杯中液体变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碱性溶液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中性溶液(例如水)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因此我认为第二种猜测正确,故答案为:第二种;
用洁净的小烧杯取20 mL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酚酞变色;取一张滤纸,滴入酚酞试液,待晾干后,放在装上有浓氨水的试剂瓶上方,酚酞不变色,说明氨气不能使酚酞变色;将少量氨气通入含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结论是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氨水能使酚酞变色,则说明现象是溶液变成红色,故答案为:不能;不能;红。
3.图Ⅰ是小红设计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小红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 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蒸馏水,各滴入2滴无色酚酞,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 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Ⅱ所示装置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滴有酚酞的蒸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两条)。
【答案】(1)做对照实验
(2)C比B先变红
(3)减少污染(或不但证明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还证明了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合理即可)
【解析】(1)E试管放滴有酚酞的蒸馏水的目的是做对照试验。
(2)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胶塞的导管按题图II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在热水中分子的运动速率快,故可以观察到C中变红得快,B中变红得慢,即C比B先变红。
(3)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减少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另外改进后的实验不但证明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还证明了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4.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示意图,玻璃管a中的气体 (填“是”或“否”)可以燃烧;图2是水发生甲、乙两种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图2中的微观变化能与图1相对应的是 (填“甲”或“乙”)。
(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一定量的河水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肥皂水并振荡,发现烧杯中有大量浮渣,则说明河水是 (填“硬水”或“软水”);饮用水的硬度过大会对身体不利,生活中为了降低水的硬度并杀菌消毒,可采用的方法是 。
(3)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合理施用农药、化肥,以减少水体污染
C.凉开水不宜养鱼,是因为凉开水中不含氧元素
D.洗菜、洗衣后的水用来冲洗厕所
【答案】(1)甲;(2)硬水;加热煮沸;(3)AC。
【解析】(1)由图示可知,玻璃管a中的气体气体较大,该气体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可以燃烧;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所以图2中的微观变化能与图1相对应的是甲;故填:是;甲;
(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一定量的河水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肥皂水并振荡,发现烧杯中有大量浮渣,则说明河水是硬水;饮用水的硬度过大会对身体不利,生活中为了降低水的硬度并杀菌消毒,可采用的方法是加热煮沸;故填:硬水;加热煮沸;
(3)A.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原说法错误;
B.合理施用农药、化肥,以减少水体污染,原说法正确;
C.凉开水不宜养鱼,是因为凉开水中不含氧气,原说法错误;
D.洗菜、洗衣后的水用来冲洗厕所可以节约用水,原说法正确。
故选:AC。
5.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根据电解水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宏观上观察:如图所示,试管a和b中产生气体的质量比约为 ,a中产生的气体是 (填名称)。
(2)从微观上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3)从符号上表示: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填化学式)。
(4)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 组成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属于 反应(填“化合”或“分解”)。
【答案】(1)1:8;氢气;(2)C;(3)O2;(4)氢、氧元素;2H2O 2H2↑+ O2↑;分解;
【解析】(1)从宏观上观察:如图所示,试管a和b中产生气体分别是氢气和氧气,质量比约为1:8,a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2)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A错误;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B错误;
C.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故C正确。
(3)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化学式是O2。
(4)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