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部编版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七)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学校_______姓名_______班级_______考号_______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纪录片因其生动直观,真实客观等特性,一直被视作文化折扣率最低、情感投射度最高的文化“硬通货”,是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最佳载体之一。如何创新中国对外传播话语,更好展示中国形象,在刚过去的几个月里,有了最新的实践成果。
今年是中国与匈牙利正式建交70周年,为纪念两国70年友好交往而制作的专题纪录片《光阴的故事——匈牙利篇》播出后广受赞誉。其实,在共同纪念友好建交的重要时间节点上,总能看见《光阴的故事》系列作品。“老挝篇”献礼中老建交55周年,“哈萨克斯坦篇”献礼中哈建交25周年,“柬埔寨篇”献礼中柬建交60周年,《光阴的故事》已成为塑造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共同记忆的重要品牌。
在“纪录+”的产业趋势下,更加多元的节目元素被纳入中国故事的话语架构中。全球首档跨国联合制作职业体验纪实真人秀《功夫学徒》用纪实的节目形态,搭建符合年轻人欣赏习惯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在双向对话的叙事视野下,用异国青年的职业体验、文化碰撞展现年轻中国的形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故事的内涵外延已极大地丰富扩充,不仅仅局限在展示中国自身,而是在中国与世界联系不断深化的时代潮流下,将目光投向“一带一路”等人文汇集之地,创新借鉴其他节目形态,扩展记录边界展现当代中国的生动故事。
(选自2019年12月18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作为中国故事最好的载体,纪录片如何突破文化的边界,让世界“读懂中国”?
主旋律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每当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和时刻,创作和推出有时代担当精神的纪录片,再现历史沧桑,传承民族精神,表达国家话语,传递中国声音,这是我们纪录片的历史责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频道代表、著名纪录片导演闫东通过讲述《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拍摄历程,来分享他讲好中国故事的视角。《我们走在大路上》以中国风格、国际视野,通过沉浸式的纪实影像和镌刻新中国时代烙印的人物故事,直击观众的心灵。它讲述了约120个共和国红色经典故事。“这几年的创作经历让我最大的感悟是,主旋律纪录片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的纪录片,而是能够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纪录片。这是中国纪录片人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中国纪录片能够大踏步走向国际舞台的底气。”闫东说道。
寻找有“全球普适性”的故事。纪录片如何突破文化的边界,进行世界化传播?德国纪实娱乐公司的总监帕特里克·霍若表示,无论什么样的国际合作都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则,就是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故事。“故事是我们共有的语言,故事很容易在文化与文化之间传递。”帕特里克·霍若指出。这个故事必须是与众不同的、非常典型的、有全球吸引力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会有国际号召力和吸引力,有共性,有全球的普适性,而且在全球不同语境和文化背景下都有相关性。哔哩哔哩纪录片出品部制作人张博表示,他们正在创作“网生新派纪录片”,其中有不少中外合拍的优质作品在平台上大火。第一部合拍作品《未至之境》是个典型例子。“网生纪录片在保留纪录片真实内核的基础上,让纪录片的形态更加丰富多样,不拘一格,表现的手法会更加接地气,会更加关注观众们的体验和感受。”张博表示,这种形态也在国际上受到欢迎,为合拍片助力。
(选自2019年12月12日《羊城晚报》)
材料三
谈到世界电影票房冠军,也许你脑海里会马上跳出许多美国好莱坞大片,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的国产纪录片已经连续两年蝉联世界纪录电影票房冠军。一是2017年的《二十二》,约为1.7亿元人民币;另一个是2018年的《厉害了我的国》,票房约为4.8亿元。
据新出炉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9》透露,10年来,中国纪录片年生产投入和生产总值均逐年增长,从2009年5亿元人民币起步,逐步进入高速发展期,产业规模10年间增长了12倍。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46.02亿元,同比增长16.4%;生产总值为64.45亿元,同比增长接近7%。2009年以来,中国累计出品纪录电影286部,2018年生产纪录电影57部,16部在院线上映,半数以上为社会现实题材,累计票房5.26亿元。
如今,中国纪录片有三大主题称雄,分别是改革开放、历史文化与美食。《舌尖上的中国》诞生的2012年为品牌元年,由此开启了美食纪录片热潮。2018年,腾讯视频出品的《风味人间》以矩阵方式进行传播,获得超过10亿次点击量。哔哩哔哩播出的《人生一串》也受到年轻观众的追捧。文化纪录片引发大众关注,《如果国宝会说话》以轻盈的姿势讲述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宝,贴近时代;《历史那些事》则以另类视角重新诠释历史,既有热赞,也有争议。在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教授看来,中国纪录片发展是政策、平台与市场合力的结果。
国产纪录片的发展令人振奋,但同时也要看到,年轻一代的纪录片观看方式已然改变,网生代正在或将要成为主流受众,互联网思维将影响纪录片的未来。短视频最近两年的爆增长,令人瞩目。纪录片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个性,已经受到了很大挑战,如何建设纪录片良性文化生态成为业内人士的新课题。更重要的是,纪录片常常被看作国家的相册,纪录片代表中国声音走出去的力度越来越大,将承担更重要的角色,期待纪录片人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使命。
(选自2019年11月20日《解放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纪录片是一种文化折扣率最低、情感投射度最高的文化形式,具有生动直观、真实客观等特性。
B.主旋律纪录片就是讲述红色经典故事的、传统意义上的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的纪录片。
C.中国国产纪录片《二十二》和《厉害了我的国》分别获得2017年和2018年世界电影票房冠军。
D.当前,纪录片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个性已经受到短视频很大挑战,纪录片的文化生态也已经恶化。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专题纪录片《光阴的故事》已成为塑造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共同记忆的重要品牌,播出后广受赞誉。
B.纪实真人秀《功夫学徒》将多元的节目元素纳入国故事的话语架构中,展现了年轻中国的形象。
C.文化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以轻盈的姿势讲述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宝,既受到热赞,也存在争议。
D.纪录片常常被看作国家的相册,是中国声音的代表,所以纪录片人应该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使命。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纪录片《淮海战役启示录》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
B.纪录片《我们的男孩》从一段六十年的感恩回馈中,娓媚道出中俄两国跨越时空的友好情谊。
C.纪录片《长江之恋》以田野调查的形式,展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下长江经济带的创新发展。
D.纪录片《思想的田野》直观呈现各地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实践。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中国纪录片应如何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月香雪
铁凝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过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叫香雪。
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从京原线(北京-太原)出发,乘火车在京冀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就看见了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禁锢了这里的百姓和他们的日子,他们不知道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不知道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播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等于一只肥鸡!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
③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我以为她们是去看电影,问过之后才知道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为了这一分钟,她们仔细地洗去劳动一天蒙在脸上的黄土,她们甚至还洗脚,穿起本该过年才拿出来的家做新鞋,也不顾火车到站已是夜色模糊。这使我有点心酸——那火车上的人,谁会留神车窗下边这些深山少女的脚和鞋呢。然而这就是梦想的开始,这就是希冀的起点。她们会为了一个年轻列车员而吃醋、不和,她们会为没有看清车上某个女人头上的新型发卡而遗憾。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火车也会借了这一分钟欣赏窗外的风景——或许这风景里也包括女孩子们。火车上的人们永远不会留神女孩子那刻意的打扮,可她们对火车仍然一往情深。
④于是就有了小说主人公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的“惊险”。为了这件样式新颖、带有磁铁开关、被香雪艳羡不已的文具,她冒险跳上火车去交易,火车开动了,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下一站。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怀抱铅笔盒,在黑夜的山风里独自沿着铁轨,勇敢地行走三十华里回到她的村子。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火车冲进深山的同时也冲进香雪的心。
⑤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原本有着珍禽异兽出没的原始次生林,有着可与非洲白蚁媲美的成堆的红蚁,有着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有着清澈明丽的拒马河,从前那些无用的石头们在今天也变成可以欣赏的风景。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而香雪们的下一代也已成人。
⑥如今,养育我们的山川大地已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为什么许多读者还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中写到,纯净的香雪涤荡了我们心头征战生活多年的灰尘。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审视心灵的能力。遥远的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清新的美德,就依然值得我们葆有和珍惜。
⑦1983年3月的《人民日报》在我手上已经发黄发脆,但我面前呈现的却是一场晶莹的香雪过后,如云如烟的山桃花怒放之后,鸟儿鸣唱,满目青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三月香雪”在文中的含义就是实指三月里一场带着清香的、洁白的雪,文章结尾以“一场晶莹的香雪”对标题做了照应。
B.文中写“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到山村用一斤挂面换得一只肥鸡”的情节,借夸大的物品间的价值落差,突出了山村的拮据寒酸、封闭落后。
C.第⑥段写“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看似闲笔,实则表现了人们对温暖、清新的美德的珍惜,深化了主题。
D.文中作者讲述了小说《哦,香雪》的创作动机,开头写《哦,香雪》在《人民日报》发表,结尾又写到那张发黄发脆的《人民日报》,首尾照应。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以20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的一篇小说《哦,香雪》为线索,串联起三十五年来一个小山村的巨变,构思独特而巧妙。
B.“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少女们对火车到来的热切渴望。
C.文章生动描绘“香雪们”梳洗打扮赶着去看七点钟只停靠一分钟的火车的细节,突出了她们对火车在“这一分钟”所呈现的东西的期盼。
D.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山村鸟鸣山青图,寄托了作者对山村的美好怀念与诚挚期待。
8.本文善用对比手法,请简要概括。(6分)
在铁凝的《哦,香雪》和本文中,“火车”这一物象被寄寓了丰富的内涵,极具象征性。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物象的理解。(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宋湜,字持正,京兆长安人。曾祖择,牟平令。祖赞,万年令。父温故,晋天福中进士,至左补阙;弟温舒,亦进士,至职方员外郎,兄弟皆有时名。湜幼警悟,早孤,与兄泌励志笃学,事母以孝闻。温舒典耀州,湜侍行,代作笺奏,词敏而丽。温舒拊背曰:“此儿真国器,恨吾兄不及见也。”太平兴国五年进士,释褐将作监丞、通判梓州榷盐院,就迁右赞善大夫。宋准荐其文,拜著作郎、直史馆,赐绯。雍熙三年,以右补阙知制诰,与王化基、李沆并命,仍赐白金五百两、钱五十万。加户部员外郎,与苏易筒同知贡举,俄判刑部,赐金紫。淳化二年,道安讼大理断狱不当,湜坐累,降均州团练副使。时母老,湜留其室奉养。移汝州,与王禹偶并召入,为礼部员外郎、直昭文馆。五年,以职方员外郎再知制诰、判集贤院,知银壹、通进。至道元年,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三班。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丁内艰,起复。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驻跸数日,常召见便殿,方奏事,疾作仆地。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明年正月,真宗临视,许以先归,赐衾褥,曰:“此朕尝御者,虽故暗,亦足御道途之寒。”又遣内侍护送供帐,至澶州,卒,年五十一。废朝,赠吏部侍郎。真宗再幸河朔,追悼之,加赠刑部尚书,谥曰忠定。湜风貌秀整,有酝藉,器识冲远,好学,美文辞,善谈论饮谑,晓音律,妙于弈棋。笔法道媚,书帖之出,人多传效。喜引重后进有名者,又好趋人之急,当世士流,翕然宗仰之。有文集二十卷。
(选自《宋史·宋湜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B.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C.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D.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释褐,指新进士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换穿官服。后喻做官或进士及第授官。
B.金紫,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时期的官服和佩饰,因此也用金紫来指代贵官。
C.丁内艰,也称作丁家艰,指遭逢父母亲的丧事。“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D.赠,指朝廷给去世的官员或官员去世的父祖追封官爵,此指为宋湜追封官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湜富有才华。他幼时机敏聪慧,写文章下笔成文,辞句华美,受到叔父的赞许和宋准的推荐。
B.宋湜深爱重用。他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赐,仕途顺利,一路升迁,真宗皇帝因他去世而暂停朝事。
C.宋湜人品贵重。他宽容含蓄,喜欢引荐年轻人,能急人所难,士子们都敬慕他,把他当作宗师。
D.宋湜多才多艺。他通晓音律,擅长下棋,书法道劲且娟秀,人们喜爱他的书帖,纷纷传播效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温舒拊背曰:“此儿真国器,恨吾兄不及见也。”(4分)
(2)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4分)
宋湜病重之后,真宗皇帝是如何待他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与下文的“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感情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
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D.“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16.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人皆以为巧”,请分析这两句巧在何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时光流逝而壮志未酬的感叹,抒发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心情。
(3).白居易《琵琶行》,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9月30日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各界代表来到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一起向英烈敬献花篮。虎门销烟、武昌起义、“五四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百万雄师过大江……纪念碑上一幅幅浮雕,浓缩着一百多年来惊天动地的中国革命历史,展示了千千万万英烈的 ① 。
今日山河锦绣,国强民富,我们应 ② ,不可忘本。不能忘,在危难的关头,那一声声振臂高呼、鼓舞人心的呐喊;不能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一次次前仆后继、浴血向前的冲锋;不能忘,在灾难来临之时,那一幅幅 ③ 、火线救援的画面;不能忘,在疫情肆虐之际,那一个个义无反顾、逆行出征的身影……无数英烈,他们用滚烫热血染红飘扬的旗帜,以铮铮铁骨撑起民族的脊梁。
烈士纪念日,人们把最美的鲜花献给你,把最深的思念寄予你,把最高的敬意致以你——英雄烈士。你逝去了,但英灵不朽,山河永念。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文中对“英烈”的称呼,第二段用“他们”,第三段用“你”,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我站在旗津岛的海水浴场,看汪洋大海,宽阔无边的波涛,一排又一排地奔袭冲撞而来,也像是一座座山峦奔涌到你面前,崩塌溅落成美丽的水珠。极目远眺,恣肆沸腾的海水,没有尽头,没有边际线,真的是白茫茫水天一色。多么壮丽雄奇的大海!看,那海水是任何大江大湖都不能比拟的,它气势雄壮令人惊骇,它碧蓝得深不可测,它美丽魅惑使你晕眩。旗津岛像一把长长的利剑,又像一条长长的门闩,横卧在港湾前,守卫迎送来来往往的船只。从旗津岛看港湾沿岸码头停泊的轮船,一排排列队整齐,高举的起重机杆似乎显得遥远渺小,可见港湾是多么开阔水深,又有多少巨轮可以自由轻松驶入驶出。这不,说话间,一艘庞然大物快速驶来。漆黑的船身、大红的轮底,旁若无人地长驱直入,像是急着回家赶路那样轻快。
“你爷爷原来就是在这样的轮船上服务,对工作很尽责。”我对儿子说。
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中的“一排又一排”和“一排排”语意相近,亦有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中逗号的表现力。(3分)
请写出文中两个加点的“对”字的语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劳动是人类共同的主题。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曾说:“生活的花朵只有付出了劳动才会绽开”。我国伟大的革命先驱者李大钊先生认为: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时强调“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
劳动伴随着人们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它带给人们许多收获、感想……关于“劳动”,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自主立意,自拟标题。②700字左右。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A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B项,“主旋律纪录片就是讲述红色经典故事的、传统意义上的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的纪录片”理解有误,原文材料二是“主旋律纪录片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的纪录片,而是能够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纪录片”。
C项,“世界电影票房冠军”错误,原文材料三“中国的国产纪录片已经连续两年蝉联世界纪录电影票房冠军”,应为“世界纪录电影票房冠军”,选项偷换概念。
D项,“纪录片的文化生态也已经恶化”无中生有,原文最后一段“纪录片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个性,已经受到了很大挑战”只是说“已经受到了很大挑战”,没有说到“文化生态也已经恶化”。
故选A。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项,“既受到热赞,存在争议”有误,原文倒数第二段“《历史那些事》则以另类视角重新诠释历史,既有热赞,也有争议”中“既受到热赞,存在争议”说的是《历史那些事》,选项说的是“文化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张冠李戴。
故选C。
B
【解析】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
根据题干明确材料二围绕“纪录片如何突破文化的边界,让世界‘读懂中国’”,提出“主旋律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能够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纪录片”等观点。
B项,《我们的男孩》“道出中俄两国跨越时空的友好情谊”,突破了文化边界,属于能够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纪录片。
故选B。
①以设问开篇,引发读者注意。②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层次清晰。③论证中综合适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
【解析】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注意题干要求的范围“材料二”。从论证的结构上,材料二开篇“纪录片如何突破文化的边界,让世界‘读懂中国’?”,以设问开篇,引发读者注意;又从整体看,材料二分两个分论点“主旋律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和“寻找有‘全球普适性’的故事”回答开篇的问题,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一目了然,层次清晰。从论证方法看,论证中综合适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列举“《我们走在大路上》以中国风格、国际视野,通过沉浸式的纪实影像和镌刻新中国时代烙印的人物故事,直击观众的心灵。它讲述了约120个共和国红色经典故事”采用了例证法,引用闫东的话、帕特里克·霍若的话等用了引证法。
①以能够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②寻找有“全球普适性”的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③将目光投向“一带一路”等人文汇集之地,创新借鉴其他节目形态,扩展记录边界,展现当代中国的生动故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中国纪录片应如何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然后到材料中找到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做法的句子,再整合概括答案。
由材料二开篇“纪录片如何突破文化的边界,让世界‘读懂中国’?”可以分别找出其两个分论点即两种做法“主旋律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和“寻找有‘全球普适性’的故事”;又“主旋律纪录片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的纪录片,而是能够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纪录片”中概括出“以能够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由此整合出两种做法。由材料一最后一段“而是在中国与世界联系不断深化的时代潮流下,将目光投向‘一带一路’等人文汇集之地,创新借鉴其他节目形态,扩展记录边界展现当代中国的生动故事”得出第三点做法。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分析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6.【答案】A
【解析】“文中的含义就是实指三月里一场带着清香的、洁白的雪”理解错误,“三月香雪”含义丰富,指本文的主要人物“香雪”,渴望现代文明的乡村姑娘们,改革开放后走进现代文明的姑娘们,还指文末所写的雪景。
7.【答案】B
【解析】“用拟人手法”错误,本句运用比喻手法,把火车比作恋人,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少女对火车到来的热切渴望。
8.【答案】①物质生活方面:三十五年前,山区农村贫穷闭塞,三十五年后成为旅游风景区,开放富裕;
②人物方面:从前的香雪们贫穷卑微,向往美好,渴求变化;如今的香雪们从容自信,有经济意识。
③精神方面: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精神发展、心灵成长速度滞后。
【解析】对比,即正反对比。本文是叙事文,应主要从时间先后思考。
9.【答案】①“火车”是现代文明的象征。“火车”是“香雪们”了解现代文明的一个小小窗口,它让贫穷山区的女孩们有了向往与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带给女孩们美好的感受。
②“火车”又是富足美好的物质生活的象征。“火车”是本文中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的重要交通工具,火车带来了大批的游客,让当地人不用再只是向往美好生活,而是切实地改变了他们贫苦的条件,让他们过上了富足美好的生活。(每小点2分)
【解析】此课内课外相结考题,考查物象内涵。从课文及本文看,火车是改变农村落后的重要标志。
10.C【解析】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11.C【解析】丁内艰,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12.B【解析】“仕途顺利,一路升迁”错
13.(1)宋温舒抚摸着他的后背说:“这孩子真是治国的人才,遗憾的是我的哥哥见不到了。”
(4分。“拊”“国器”“恨”各1分,整体句意1分)
(2)内侍将他扶出来,太医前来诊视,前来探病抚问的人相继而来,太医把(宋湜)病重的情况上奏给皇帝。
(4分。“掖出”“抚问”“闻”各得1分,整体句意1分)
亲临探视,允许他先回去并赐给被褥,派遣内侍护送沿途供帐。
参考译文
宋湜,字持正,京兆长安人。曾祖父宋择,为牟平县令。祖父宋赞,为万年县令。父亲宋温故,为后晋天福年间进士,官至左补阙;他的弟弟宋温舒,也是进士,官至职方员外郎,兄弟当时都有名气。宋湜幼时便机敏聪慧,早年(父亲去世)便成了孤儿,与他的兄长宋泌励志苦学,侍奉母亲以孝闻名。叔父宋温舒掌管耀州,让宋湜随行,代作公文奏章,成文快且辞句华丽。宋温舒抚摸着他的后背说:“这孩子真是治国的人才,遗憾的是我的哥哥见不到了。”太平兴国五年宋湜考中进士,初仕为将作监丞、通判梓州榷盐院,就地升迁右赞善大夫。宋准推荐他的文才,被授为著作郎、直史馆,赐绯衣。雍熙三年,以右补阙知制诰,与王化基、李沅一同受命,并赐五百两白金、五十万钱。加任户部员外郎,与苏易简同知贡举,很快又受命刑部,赐金紫。淳化二年,道安诉告大理司审案判决不当,宋湜因这件事受连累,被降为均州团练副使。这时母亲已经年老,宋湜留下他的妻子在家奉养。又移任汝州,与王禹偁同时被召回朝中,任为礼部员外郎、直昭文馆。五年,以职方员外郎再任知制诰、判集贤院,知银壹、通进。至道元年,为翰林学士,主管审官院、三班。真宗即位,任命为中书舍人。母亲死后遵守丧制,起用复职。真宗皇帝北巡,将在大名府停留,以护卫军列为行军阵式,皇帝亲自统率身穿铠甲的护卫居于正中,诸王都披甲戴盔跟随左右,命令宋湜和王显分押后阵。驻扎停留了数日,经常在便殿召见宋湜,一次正要上前奏事,忽然病发倒地。内侍将他扶出来,太医前来诊视,前来探病抚问的人相继而来,太医把(宋湜)病重的情况上奏给皇帝。第二年正月,真宗皇帝亲临探视,并允许他先归,赐给被褥,说:“这被褥是我常用的,虽旧了些,也足可以抵挡路途中的寒冷。”并派遣内侍护送沿途供帐,行至澶州,病逝,享年五十一岁。真宗皇帝因而暂时停止朝事,追封他为吏部侍郎。真宗再次临幸河朔时,睹物思人,倍加追悼,因而加赠刑部尚书,谥号忠定。宋湜风貌齐整而俊秀,有宽容而含蓄的气度,器量见识冲和高远,爱好学习,文辞华美,善谈论,喜饮酒,言语诙谐,通晓音律,又擅长下棋。写字书法遒劲而娟秀,书帖一出,人们纷纷传播而效仿。(宋湜)喜欢引荐和看重有名的年轻人,又喜欢急人所难,当时士子一类人,一致把他当作宗师并且敬慕他。有文集二十卷。
1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恬然自适”错误,词中,云雾缭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虽不深而似深,这是对庭院之深的具体描写,而门窗“常扃”,则是词人自己关闭的了,这表明词人自我幽闭阁中,不愿步出门外,甚至不仅闭门,而且关窗,可知不是恬然自适之情,而是“孤寂之心,忧愤之情”。
故选B。
16.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意思是,在古秣陵城的周围,树木渐绿,宣告春已归来,但我却无家可归,看来要老死建康城了。
“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时间概念,“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创造出一种悲恸欲绝的境界。秣陵、建康,同地异名。它被分别置于上下对句之中。上句写春归,是目之所见;下句写人老,是心之所感。两句铺叙,合时、合地,境界自成。它把空间的感受转化为时间的感受,从初春来临联想起人的青春逝去。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写怕见春光的原因,内涵极其丰富,所蕴含的痛楚情怀是相当深沉的。
17.(1)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8.①丰功伟绩 ②饮水思源 ③争分夺秒/奋不顾身/赴汤蹈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由前文列举的“纪念碑上一幅幅浮雕”所显示的英烈们作出的伟大贡献可知,可填“丰功伟绩”。“丰功伟绩”,称颂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创造出巨大业绩的人。
第二空要注意后文“不可忘本。不能忘……”的提示,所填成语应强调不忘根本和来源。可填“饮水思源”。“饮水思源”,比喻不忘本。
第三空要围绕灾难来临时“火线救援”这一情境来写成语。可填“争分夺秒/奋不顾身/赴汤蹈火”。“争分夺秒/奋不顾身/赴汤蹈火”,形容充分利用时间/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比喻不避艰险,勇敢无畏。
19.①第二段用“他们”,这是面向读者,重在客观陈述,赞扬英烈的功绩和精神;②第三段用“你”,这是面对英烈,重在直接抒发主观感情,表达对英烈的敬意和悼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叙述人称及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
第二段是面向读者,重在叙写英烈的功绩和精神,用第三人称,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客观举例叙述,叙写英烈的功绩和精神。
第三段是直面英烈,表达自己的情感,用第二人称,便于抒情和拉近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和对话,表达对英烈的敬意和悼念。
20.①“一排又一排”和“一排排”都是指很多排。②前者更强调波涛一浪接一浪连续不断。③后者则更强调轮船的整齐程度,数量众多、空间上相连相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两词都有“一排一排”的意思,但“一排又一排”加一“又”字,表现出波浪一排一排之间有时间间隔,准确地表现了波浪连续不断、层次分明涌上岸的动态;而“—排排”表现的是停泊在码头的轮船静态地排在一起的状态,更多地表现了数量众多、空间上相连相的特点。
21.①逗号使“看”独词成句,突出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与赞美。②加强语气,突出强调大海气势雄壮、碧蓝美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表现力的能力。①看字后面第一个逗号将动作“看”与后面对海水的描写隔开,叙述完看后进行了一个停顿,更加突出了大海的壮丽雄奇。②看后的逗号进行停顿更便于作者抒发情感,使抒情意味更强烈,突出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与赞美。答对第①点给2分,答对第②点给1分。
22.第一个“对”有“对待”之意,第二个“对”有“向”“跟”“和”之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①第一个“对”的语意是对待的意思,指对待工作很尽职。
②第二个“对”表示一种对向性,对着,朝着。可解释为“向”“跟”“和”。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分析:本题围绕“劳动”铺设材料,指出“劳动是人类共同的主题”,“生活的花朵只有付出了劳动才会绽开”“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都是在讲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只有”“莫过于”“一切幸福的源泉”更是强调了“劳动”的绝对必要性。
任务要求:题目限制了作文的话题为“劳动”,体裁为“记叙文”。
考生写作时必须“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也可以是几段劳动经过或场面的集合。主题或是体现“劳动才会有收获”;或是体现劳动的艰辛,从而呼吁大家尊重劳动成果;或是表达对劳动者的敬意等等。总之要倡议同学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继承发扬劳模精神等。
立意:
1.致敬劳模,礼赞劳动。
2.人生在勤,不劳何取。
3.“劳动最光荣”是最强的时代音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