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部编版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十)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学校_______姓名_______班级_______考号_______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些年来,我们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建筑学院做过讲座,讲得最多的主题就是如何“重返自然之道”。对此,传统中国有几点基本理解:自然体现着比人类更优越的东西,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学生要对老师保持谦卑的态度;自然直接和道德准则相关,自然体现着比人类的所为更高的道德准则。
在我们考虑建筑、城市、生产、建造之前,首先应该反省我们面对自然的态度,我们需要重新树立自然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的观念。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意遍布城乡的国家,但是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种如同被时间机器挤压的快速发展,一切都无暇思考。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种自然、建筑、城市彼此不分的体系的价值,意识到它表达着比现在惯常的建筑观更高的道德与价值,我们就有必要在新的现实中重新创建它的当代版本。
不过,把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想象成与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完全不同的东西肯定是一种误解,在我们看来,它们之间只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却是决定性的。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里,自然曾经远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人们不断地向自然学习,使人的生活回复到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一直是中国的人文理想。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在每一处自然地形中总是喜爱选择一种谦卑的姿态,整个建造体系关心的不是人间社会固定的永恒,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建造方式力图尽可能少地破坏自然,材料的使用总是遵循一种反复循环更替的方式。在一栋被拆毁的民居里,我们经常可以发现1000年材料的累积。反复使用某些材料,这不仅是出于节约的考虑,实际上,我们从这种方式读出的是一种信念,人是有可能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的。而在西方建筑文化传统里,自然与建筑总是以简明的空间区隔方式区别开来,自然虽让人喜爱,但也总是意味着危险。
之所以要探索一种中国本土的当代建筑,是因为我们从不相信单一世界的存在。所以,我们工作的范围,不仅在于新建筑的探索,更加关注那个曾经充满自然山水诗意的生活世界的重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它们的建筑传统都曾经是生态的。而当今,东西方之间最具普遍性的问题就是生态问题。建筑学需要重新向传统学习,这在今天的中国更多意味着向乡村学习,不仅学习建筑的观念与建造,更要学习和提倡一种与自然彼此交融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意识里,这种形而上的思考从来不能和具体的建造问题分开。我们要想办法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们在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大量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技艺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统,传统仍然必死,而传统一旦死亡,可以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
(摘编自王澎《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
材料二: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当下,现代都市高楼林立,但古人笔下的绿水青山仍是令人神往的桃花源。作为承载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当代建筑,如何在钢筋水泥空间为人们营造栖息的诗意?如何以建筑寄托人文精神?追求自然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追求“自然”的建筑,不仅意味着从自然形象中汲取灵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建筑与自然发生关系;更意味着树立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美学追求。正如北宋山水画家郭熙所言,“身即山川而取之”。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追求的境界。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崇尚“自然”不是单纯模仿古典园林样式,也不是盲目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更不是为概念而概念,而是顺应生态环境、人文传统、建造法则,以独特的生命体验激发创造灵感。这样的创作观有利于设计者形成个人风格,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对话,解决“千城一面”之困境。
追求“自然”还意味着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观。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每年都有一批建筑尚未达到50年使用寿命便被拆除,既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又难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建筑遗产与历史文脉。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要从体制机制上着手改革,重视城市规划设计;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建筑师积极将节能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科技手段引入设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绿色,象征着自然、友好、创新与生机,也当成为中国建筑发展鲜亮的底色,为构筑和谐的人居环境提供指引。
(摘编自马苏薇《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人民日报》2019年05月2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建筑观把自然看得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并且认为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
B.中国古代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并反复使用,体现了古人向自然学习、使生活回复到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的人文理想。
C.中国与西方的建筑学都面临生态传统遭到破坏的问题,解决之道就是重新向传统学习,特别是向乡村学习建筑的观念与建造。
D.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有助于在城市中为人们营造栖息的诗意,也有助于解决“千城一面”的难题,构筑和谐的人居环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与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不同,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对自然十分排斥,所以要将建筑与自然区别开来,并赋予建筑独立的地位。
B.虽然今天的中国有着超常规的发展速度,但城乡却失去了原有的诗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缺乏对自然应有的谦卑。
C.传统建筑的材料、手工技艺由于与现代建筑的材料、技术的巨大差异,很难得到真正的应用,一旦沦为形式就会走向死亡。
D.当代中国不乏模仿古典园林样式、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表达特定的概念的建筑设计,但这些设计都与建筑的自然之道绝缘。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自然之道”的建筑观的一项是
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C.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D.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5.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应在哪些方面创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老橡树的歌
【韩】赵南柱
时间应该足够通过人行道,可是出租车就开始减速,没等红灯亮起,就停在了等待线前。
“想听首歌吗?”
突然,年纪大概有60多岁的出租车司机拿起放在副驾驶位置的木吉他,开始演奏。
“我的刑期已满,正要赶回家……”
一首常听的歌。《老橡树上的黄丝带》,这是结束监狱生活回家的男人送给妻子的歌。他对妻子说,如果你还在等我回家,那么请在村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条黄丝带。我记得很久以前在杂志上读过。绿灯亮起,司机赶忙把吉他放回副驾驶位置,重新握起方向盘。
“做歌手是我的梦想,以前还谱过曲,现在彻底放弃了。”
“原来是这样啊。”
我喝醉了,只是礼节性地回答。
司机并不介意,继续说道:“我想唱歌,也有想见的人。如果您不喜欢听,请告诉我。”
我偶尔会以大学生记者的身份在新闻网站上传文章,突然觉得弹吉他的出租车司机可以成为新闻主人公。在交叉路口,在人行道旁,我又听了几段,到达家门口的时候,我正式做了自我介绍,并且说我还想和他多聊会儿。司机有些尴尬,我决定不关里程表,问他想见的人是谁。
“我那时很不像话,说要做音乐,一分钱也不给家里,还指手画脚……”
很长时间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加入组合,前往音乐咖啡厅和活动现场唱歌,可是连零花钱都赚不够。也曾带着试音带找过多家唱片公司,最终也没有得到机会。他对通过媒人介绍认识的妻子没有丝毫感情。双胞胎女儿出生的瞬间,他还在和一起做音乐的人通宵喝酒,抱怨这个世界让他怀才不遇。即使如此,妻子也没有埋怨过他,而是独立抚养着两个女儿。直到现在,他也不知道妻子当时是怎样维持生计的。
除了这些,他还出过轨。任何情况下都没发过牢骚的妻子,唯独这件事不肯放过他。闻味道,翻口袋,不让他换电话。他外出的时候,妻子悄悄尾随,带着两个女儿去音乐咖啡厅,从早到晚监视他。有一天,妻子和两个女儿突然失踪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也没和亲戚朋友联系。这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
“现在我知道她们在哪儿。女儿们还是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我也帮不上忙,怎么好意思主动联系她们呢?我盼着她们偶然坐上我的车,曾经在她们附近转来转去。我在孩子们的学校附近转来转去,一次也没遇到,可能她们不坐出租车。我应该去开公交车……”
他搔着后脑勺,难为情地笑了。车费持续上涨,我说我想把歌听完。他又拿起吉他。
我觉得他可能会不喜欢露出自己的脸,就主动要拍摄他弹奏的手和轮廓。
“现在,整车的乘客都在欢呼。我无法相信我所看到的。我要回家。”
唱到“老橡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的时候,他的眼角含着泪水。我也有点儿感动。付他的车费比平时高出3万韩元。
报道反响不错,还上了门户网站的主页。大部分评论都说自己重新思考了家庭的意义,或者希望得到妻子的谅解,希望妻子幸福。几家电视台想要采访出租车司机,可我并不知道司机的联系方式。故事似乎就在余韵中结束了。
傍晚时分,有人留言说见过弹吉他的出租车司机-前面的头发已经花白的出租车司机,副驾驶位置上放着木吉他,每次等信号灯时都会弹唱经典老歌。不过每段留言提到的故事都不相同:为了寻找因为父母反对而分手的初恋,为了寻找离家出走的儿子,为了寻找贫穷而从小被人领养的小弟弟……有人像我一样,为了把歌听完而多付车费,有的只是想帮助他而随手给他些钱,更多的人不肯收他找回的零钱。
反对留言和抗议电话接踵而至,最后不得不发文道歉,撤回原来的报道。
我感到气愤而羞耻!我给留言的网友发邮件,向私人出租车工会咨询,辗转出租车停车场四处打听,还是没能找到他。当时为什么没想到记下他的车牌号呢?现在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可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些流传于世间的众多新奇的,令人惋惜、流泪的故事,不论真假,我们总被忏悔者的真诚所打动。但又有谁在忏悔者背后蜷缩着,无辜地承受着更多的伤痛?我讨厌自己的疏忽和无情。
从那之后,我再没有写过报道,仍然在寻找那夜的出租车司机。
(节选自中信出版社《她的名字是》有删改)
文本二:
我的刑期已满/正要赶回家/我必须知道有哪些东西还属于我/若你收到了我的信/告诉你我将重获自由/那么,你知道该怎么做/如果你还要我的话/在老橡树上系条黄丝带/漫长的三年过去了/你还要我吗/如果我看见老橡树上没有系黄丝带的话/我会留在巴士上/忘了我俩的过去/责怪我自己/如果我看见老橡树上没有系黄丝带的话/司机先生/请帮我看一下/因为我无法承受即将看到的/我其实仍在监牢/只有吾爱握有钥匙/我需要的仅是黄丝带/即可将我释放/我已写信告诉过她/现在/整车的乘客都在欢呼/我无法相信我所看到的/我要回家/老橡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
(《老橡树上的黄丝带》歌词)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时间足够通过人行道,但出租车却减速停车,可见司机的心里非常想在乘客的面前演奏一曲。
B.面对弹唱,“我”开始并不感兴趣,打算继续聊是因为“我”认为司机适合做新闻的主人公。
C.在到家之后,“我”仍想跟司机聊聊,而对陌生人突然好奇自己的过往经历,司机感到尴尬。
D.虽然司机有编故事谋钱财之嫌,但故事内容引发广泛共鸣,这说明社会生活中存在类似问题。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由有限视角展开叙述,逐步揭开司机“曲折的人生经历”,吸引读者逐步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B.作者采用“我”与司机的对话的方式来还原司机的故事,既保证小说的现场感,又让叙事集中紧凑。
C.作者选择普通人的生活场景作为叙事的切入点,真实自然,叙述语言平实质朴,使小说有很强的纪实色彩。
D.结尾写“我”再没有写过报道,但仍想寻找那夜的司机,小说到此戛然而止,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8.撤回报道后,“我”为什么会感到气愤、羞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请根据你对文本二歌词的理解,谈谈文本一中引用歌词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守仁①,字伯安,余姚人。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寻授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②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业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守仁移庐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亲率锐卒屯于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
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守仁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十余日诇③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
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安阳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节)
【注】 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②刘瑾:明朝武宗时权宦,专擅朝政,后被判以凌迟。③诇:音xiòng,刺探,得知。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守仁天资异A敏B年十七C谒上饶D娄谅E与F论朱子G格物H大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帽子,表示已经成人,文中“弱冠”指男子20岁刚成年。
B.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二、三甲各若干名。
C.兵部是我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晦,指阴历每月初一。“朝菌不知晦朔”一句中的“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不畏强权,正直敢言。曾因上奏章救戴铣等人得罪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B.王守仁擅长军事。上杭一战中,他佯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营寨,制敌获胜。
C.王守仁精于计谋。在平定朱宸濠叛乱时,王守仁审时度势,使用反间计迷惑了朱宸濠。
D.王守仁博学勤思,最终悟得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的道理,以此就创立了阳明学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2)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
14.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原因。他的这一做法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相吻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①。
【注】①(牛山何必独沾衣)《韩诗外传》载: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下沾襟”。牛山,在今山东临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与朋友提壶登上青山,远望雁过江上南飞的一幅美景,流露出诗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B.颔联写诗人意识到尘世实在难得开口一笑,故面对秋天的山光水色,应该插上满头菊花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
C.颈联直抒胸臆,诗人劝慰朋友和自己,只管酩酊大醉、抛开世事、尽情欢乐,无须因人生短暂而感慨、怨恨。
D.尾联“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是说: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一样对着牛山流泪。
16.本诗与杜甫《登高》同为七言律诗,请从意境、情感、手法、语言风格等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现状,反映了南宋百姓的精神状态,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沉痛。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对权贵的蔑视、对个性自由的向往。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诗经》中的诗句,借写姑娘思念恋人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从室内到户外,从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到地铁、公园、商场,艺术正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① 的地铁车厢,可能变身穿行在地下的流动艺术展;熙熙攘攘的商场中庭,也能举办一场“小而美”的展览活动;历经沧桑的历史街区,在艺术的装点下,碰撞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别样韵味……区别于传统的美术馆、画廊等展厅空间,这些艺术新空间与工业遗存、创意园区、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等公共空间叠加,营造出生活化的艺术展示,让人们在不经意间就能享用一顿艺术便餐。如今,漫步城市街头,或许就能在下一个转角与艺术 ② 。
城市之美,美在都市风光,美在自然山水,也美在内涵品质,美在艺术人文。艺术融入城市,更新了城市的外在面貌,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为城市注入更多人文气息。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20~22题。
大海为什么会流“蓝眼泪”?对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藻和海萤等大量繁殖而造成发光现象诗意描述的“蓝眼泪”其实是赤潮的另一种称谓。当夜光藻赤潮爆发时,夜晚的海面上就发出美丽的“蓝色荧光”,随着海浪起伏,就像大海流下了晶莹剔透的蓝色泪水。
当然,既然是夜光藻赤潮,( ① ),只有在晚上才会发出美丽的荧光。夜光藻细胞中都含有成千上万的包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的颗粒,胞质丝将这些颗粒像串珠子一样串起来,当夜光藻受到海浪拍打、划船等强烈扰动时,荧光素酶催化荧光素与氧气发生反应, ( ② ),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浅蓝的冷光。当海水中夜光藻密度很高时,浅蓝色的光汇聚在一起,就会形成肉眼可见的“蓝眼泪”!
原本,“蓝眼泪”只是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馈赠的美景。但是,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加剧,愈发频见的“蓝眼泪”,( ③ )。据研究显示,造成“蓝眼泪”的夜光藻虽不会像其他有毒赤潮藻类那样释放毒素的现象,但会导致其他生物无法呼吸。连续出现一两个月还没有消失的“蓝眼泪”会成为当地海域需氧生物的噩梦。
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案】①它在白天是毫无光彩的 ②会释放出能量 ③往往意味着海洋环境出现了恶化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夜光藻赤潮”“只有在晚上才会发出美丽的荧光”表明它白天没有光彩,应填:它在白天是毫无光彩的。
②结合“荧光素酶催化荧光素与氧气发生反应”“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浅蓝的冷光”可知,发生反应会释放能量,应填:会释放出能量。
③“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加剧”“‘蓝眼泪’会成为当地海域需氧生物的噩梦”强调“蓝眼泪”现象是海洋环境恶化的表现,应填:往往意味着海洋环境出现了恶化。
2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长句改为三个表意连贯的短句,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答案】“蓝眼泪”是对海洋生物发光现象的诗意描述,它其实是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藻和海萤等的大量繁殖造成的,“蓝眼泪”其实是赤潮的另一种称谓。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首先提取主干,单独成句:“蓝眼泪”其实是赤潮的另一种称谓。
然后把“蓝眼泪”的定语部分抽出来,单独成句:“对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藻和海萤等大量繁殖而造成发光现象诗意描述”,一是“对海洋生物发光现象的诗意描述”添加主语和谓语,改为“‘蓝眼泪’是对海洋生物发光现象的诗意描述”;二是“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藻和海萤等大量繁殖而造成”改为“‘蓝眼泪’其实是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藻和海萤等的大量繁殖造成的”。
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注意连贯和衔接。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据研究,造成“蓝眼泪”的夜光藻虽不会像其他有毒赤潮藻类那样释放毒素,但会导致其他生物无法呼吸。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一是句式杂糅,“据研究显示”,删除“据”或“显示”;二是成分残缺,“现象”缺少谓语,加上“出现”,或者删除“的现象”。
四、写作(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就是一场场美丽的相遇。在本月的学习中,我们得以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孙权、刘裕、廉颇、鲁迅等在语文课本中诗意地相遇。
假如可以穿越时空,你最愿意和其中的哪一位相遇呢?相信这相遇定会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或同情他们的遭遇,或羡慕他们的生活,或崇敬他们的精神,或共同探讨人生……
请以“当我与 相遇”为题目,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要有生动记叙和细腻描写;人物形象要鲜活生动、个性鲜明;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决之道就是重新向传统学习”错误。原文“而当今,东西方之间最具普遍性的问题……更要学习和提倡一种与自然彼此交融的生活方式”,重新向传统学习只是中国的解决之道,并不一定是西方的解决之道。
故选C。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对自然十分排斥”错误。原文“自然虽让人喜爱,但也总是意味着危险”最多算是一种警醒的态度,不能算“十分排斥”。“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以及“自然与建筑总是以简明的空间区隔方式区别开来”,只强调两者相对独立,有所区分,不能等同于将建筑与自然隔绝,所以也不能推出“排斥”的态度。再者,所谓的“排斥自然”也有违基本的生活常识。
C.“……由于与现代建筑的材料、技术的巨大差异,很难得到真正的应用”错误。原文“我们要想办法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们在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大量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可见,手工技艺已经得到运用,传统建筑的材料也在想办法运用。
D.“但这些设计都与建筑的自然之道绝缘”错误。“模仿古典园林样式、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表达特定概念的建筑设计”未必“与建筑的自然之道绝缘”。原文要否定的是“单纯模仿古典园林样式”“盲目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为概念而概念”。
故选B。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只描写了建筑的豪华气派,并未体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故选D。
4.示例一:材料二先指出城市建筑面临的现实困境,引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即“追求自然之道”,接着从美学追求和发展观两个方面阐述其具体做法。
示例二:材料二先指出城市建筑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接着从“怎么办”的角度,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追求自然之道”,并从美学追求和发展观两个方面详细说明。
【解析】材料二第一段“作为承载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当代建筑,如何在钢筋水泥空间为人们营造栖息的诗意?如何以建筑寄托人文精神?追求自然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材料二先指出城市建筑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城市建筑面临的现实困境);
然后第二“追求‘自然’的建筑,不仅意味着从自然形象中汲取灵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建筑与自然发生关系;更意味着树立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美学追求”,第三段“追求‘自然’还意味着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观”, 引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即“追求自然之道”,接着从美学追求和发展观两个方面阐述其具体做法。
5.①我们要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
②我们要着手改革体制机制,重视城市规划设计。
③建筑师要积极创新,引入节能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科技手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我们要想办法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技艺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统,传统仍然必死,而传统一旦死亡,可以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可知,我们要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
根据材料二“一方面要从体制机制上着手改革,重视城市规划设计”可知,我们要着手改革体制机制,重视城市规划设计。
根据材料二“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建筑师积极将节能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科技手段引入设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可知,建筑师要积极创新,引入节能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科技手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
6.C【解析】由上文司机主动提到自己经历来看,司机有一定的表达欲望;由下文“我”决定不关里程表后,司机即继续叙述的表现来看,司机尴尬并非因陌生人好奇自己。
7.B【解析】作者通过直接对话与间接转述两种方式来还原故事。
8.气愤:因自己付出精力与钱财,却原来是被司机欺骗,引来反对留言与抗议电话而不得不撤回道歉。羞耻:既因被骗受辱而感到羞耻,又因自己的疏忽与无情而羞耻,不论事件是否属实,自己把他人的不幸当做素材写成故事传播,对故事中的受害者也是一种伤害。【解析】“气愤”“羞耻”的原因各2分,大意对即可。
9.①推动情节发展,歌曲背景故事为后文我受到触动、司机形象的反转等情节做铺垫。②表现人物形象,司机把曲中浪子与生活中的追梦者的曲折人生都演绎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他的音乐才华和行骗时的精明。③暗示主题意蕴,歌曲引发“我”关于家庭关系、对“无辜的人承受着更多的伤痛”的思考。【解析】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10.BCE【解析】正确断句: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
句意:王守仁天资异常聪敏,十七岁时拜访上饶人娄谅,和他讨论朱子推究事理的主要意思。
解析 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查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上,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较容易,注意标志性的词语有“年”“谒”“与”
D【解析】 朔,指阴历每月初一;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12.D【解析】 “阳明学派”不是凭借“当自求诸心”而建立的。
13.(1)王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加以教化引导,这些少数民族人民很高兴,大家一起砍伐树木建造房子给守仁居住。
(2)(朱宸濠)留宜春王据守(本营),胁迫他的部下六万人,袭击攻下九江、南康,兵出长江,逼近安庆。
14.(1)原因:因为如果救援安庆会被断绝后路,以致腹背受敌。而假如攻打南昌,引叛军回救,安庆之围自解。(2)围魏救赵。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是余姚人。王守仁十五岁时,曾到居庸关、山海关访问客人,放眼观览山川壮美。二十岁乡试考中,学业大有长进。只是更加喜欢谈论军事,并且擅长射箭。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不久授官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守仁上奏章营救,刘瑾大怒,当廷杖打王守仁四十下,又把他贬到贵州的龙场做驿丞。龙场一带群山连绵,苗族、僚族人杂居。王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加以教化引导,这些少数民族人民很高兴,大家一起砍伐树木建造房子给守仁居住。刘瑾伏诛后,守仁调任庐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一向以为王守仁是个奇才。十一年八月(因为他的推荐)王守仁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贛。正当此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而起。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部队驻扎在上杭。又佯装撤兵,出其不意直捣敌人四十多个营寨,俘虏、杀伤七千多敌人。
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朱宸濠造反。王守仁于是召集众人商议说:“朱宸濠假如出兵沿长江顺流东下,那么南都就无法防守。我想用计阻挠他们,至少十天内没有忧患。”于是他派出很多间谍,用檄文传命府县说:“都督许泰、郤永率领边疆部队,都督刘晖、桂勇率领京城部队,各四万人,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领自己的部队合计十六万人,直接攻打南昌。”又写了封在蜡丸中的密信送交朱宸濠的丞相李士实、刘养正,内中说到他们归国的诚心,然后让间谍泄漏信的内容,朱宸濠果然心中怀疑。十多天后侦察得知朝廷和地方部队并没来到,才明白是王守仁欺骗了他。
七月初一日,(朱宸濠)留宜春王据守(本营),胁迫他的部下六万人,袭击攻下九江、南康,兵出长江,逼近安庆。有人请求出兵援助安庆,王守仁说:“不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被敌军占有,我们越过南昌和敌人在江面上相持,九江、南康两郡兵力断我后路,这样将会腹背两面受敌,不如直接攻打南昌,敌人守备空虚,我军进攻必胜。朱宸濠听到南昌被攻下,一定会解围自救,我们在湖中迎击他们,没有不能取胜的。”大家说“好”。宸濠果然从安庆撤兵而回,把战船连在一起组成方阵。官军用小船载着柴草,乘着风势放火。朱宸濠的船搁浅,仓促间换船逃跑,被(王守仁部下的士兵)追上活捉。总共三十五天朱宸濠的叛乱就被平定了。
王守仁(后来)病得很厉害,上书请求告老回乡,推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走到安阳就病死了,终年五十七岁。
王守仁天资异常聪敏,十七岁时拜访上饶人娄谅,和他讨论朱子推究事理的主要意思。回家后,每日端坐,研读《五经》。他在阳明洞中建造住室,广泛阅读程、朱两家的学说,几年下来没有什么收获。贬官于龙场,荒僻之地,无书可读,天天思索旧有知识。(一天,)忽然悟到要推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求于己心,而不应当求之于外物,(他)慨然感叹说:“道就在这里呀。”从此深信不疑。当世学者聚集在一起跟从他,所以社会上有“阳明学”的称法。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句表达技巧的能力。
“颈联直抒胸臆”错误,“酩酊酬佳节”“登临恨落晖”为叙述,“但将”“不用”为议论,颈联夹叙夹议,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
故选C。
16.①意境: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在意境上显得凄恻低徊;杜甫的《登高》是一种雄浑阔大的高远气象;
②情感: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抒写了诗人的抱负难以施展的愁闷情怀,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突出;杜甫的《登高》通过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愁苦的复杂情感,沉郁顿挫,慷慨激越,动人心扉。
③手法: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翠微”是借代,“牛山何必独沾衣”是用典等;杜甫的《登高》有以景写情、融情于景、动静结合等。
④杜牧诗:情韵跌宕、豪爽俊健、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壮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鉴赏诗歌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先看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诗歌意境:此诗通过记叙重阳登山远眺一事,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写出一种凄恻低徊的境界。
诗歌情感:“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这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整体上抒写了诗人的抱负难以施展的愁闷情怀。
手法: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其中“翠微”是借代,这里代指山。尾联“牛山何必独沾衣”是用典,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表现了这种旷怀中包含着一种苦涩。。
语言风格: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的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情韵跌宕、豪爽俊健、富有感染力。
再看《登高》。
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诗歌意境雄浑高远。
情感:前四句描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后四句直接抒情,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手法: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其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语言风格:《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17.①.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8.①人头攒动 ②不期而遇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根据空后的“地铁车厢”可知,此处语境是指人非常多,可用“人头攒动”。人头攒动:指人很多,且频繁移动。一般用于形容某些地方人口密度较大。
②处,根据前句“如今,漫步城市街头”可知,此处是指和艺术意外地相逢,可用“不期而遇”。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
19.①原句重复“美”,强调了“美”的重要性。②以重复“美”构成排比修辞,使原句语言有气势,结构整齐。③原句用“也”字,将并列成分分成具体和抽象两部分,使句子内容条理清晰。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原句重复使用了四次“美”,强调了“美”的重要性;改句只用了一个“美”,不能突出“美”的重要性。
②原句重复使用了四次“美”构成排比修辞,使原句语言有气势,结构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改句是一个长句,语言气势和句式结构上都不如原句的表达效果。
③原句用“也”字,将并列成分分成具体的“都市风光、自然山水”和抽象的“内涵品质、艺术人文”两部分,使句子内容条理清晰;改句没有具体划分。
20.①它在白天是毫无光彩的 ②会释放出能量 ③往往意味着海洋环境出现了恶化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夜光藻赤潮”“只有在晚上才会发出美丽的荧光”表明它白天没有光彩,应填:它在白天是毫无光彩的。
②结合“荧光素酶催化荧光素与氧气发生反应”“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浅蓝的冷光”可知,发生反应会释放能量,应填:会释放出能量。
③“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加剧”“‘蓝眼泪’会成为当地海域需氧生物的噩梦”强调“蓝眼泪”现象是海洋环境恶化的表现,应填:往往意味着海洋环境出现了恶化。
21.“蓝眼泪”是对海洋生物发光现象的诗意描述,它其实是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藻和海萤等的大量繁殖造成的,“蓝眼泪”其实是赤潮的另一种称谓。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首先提取主干,单独成句:“蓝眼泪”其实是赤潮的另一种称谓。
然后把“蓝眼泪”的定语部分抽出来,单独成句:“对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藻和海萤等大量繁殖而造成发光现象诗意描述”,一是“对海洋生物发光现象的诗意描述”添加主语和谓语,改为“‘蓝眼泪’是对海洋生物发光现象的诗意描述”;二是“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藻和海萤等大量繁殖而造成”改为“‘蓝眼泪’其实是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藻和海萤等的大量繁殖造成的”。
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注意连贯和衔接。
22.据研究,造成“蓝眼泪”的夜光藻虽不会像其他有毒赤潮藻类那样释放毒素,但会导致其他生物无法呼吸。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一是句式杂糅,“据研究显示”,删除“据”或“显示”;二是成分残缺,“现象”缺少谓语,加上“出现”,或者删除“的现象”。
23.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
题目要求我们走近中国文学文化史名人,在语文课本中与其诗意地相遇,对于名人的情感和人生,写出我们的理解、共鸣和感受,体会人物的内涵和精神,并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叙述你和他相遇的场景和情节,写出人物的风貌,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题目是“当我与________相遇”,可设计多个场景,以此体现场景的变化和转换;在人物的选择上,要明确相遇之“人”特定的精神气质,如狂放不羁、飘逸潇洒、斗酒百篇的李白;关心民众、忧心社稷的杜甫;横槊赋诗、文武兼备的曹操;才华出众、卓绝千古的李清照;豁达豪迈、诗画俱工的苏轼等。在时间的安排上,要有个“时间轴”,如两个或三个时间段的场景就可以充分体现人物精神和情态; 在思想上,名师大家们为当时的社会理想或个人理想而执着奋斗,也会为个人与家国的困顿挫折而忧恨,要体现出他们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襟怀,积极向上、风流倜傥的气质,意气风发、丰神俊秀的风采等突出特色,由此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深入体会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和追求。
写作时注意文体是记叙文。要结合自己对人物的了解,如其经历、思想、成就、影响等方面,设计特定的场景,构思合理的情节。如写李白,可选《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场面;如写廉颇,可以选取“将相和”“廉颇老矣”等情节;写苏轼,可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场景,学习他旷达乐观的胸襟。行文时,可用回忆式、记梦式、镜头切入式等开篇,以时间为线索,写与人物相遇的具体环境以及周围的特色场景,然后用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地刻画人物的气质风貌,如他们的语言、个性化动作、神情等,通过几个经典的情节片段的组合,来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你的感悟或共鸣。语言要生动、自然,表现手法可以多样,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可以综合运用。
立意:
1.文化历史名人是我们永远的丰碑。
2.新时代更需要历史名人的精神烛照。
3.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文化历史名人的情怀和思想。
【范文】
当我与李清照相遇
静静倚坐在窗前,点亮一盏台灯,握一卷诗书在手,伴一壶清淡的香茗,观看历史的风韵往事。微风轻轻起,吹起纱帘。我闭上双眼,沉浸在诗词的温柔乡里。
恍惚间,眼前是你——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外美如花,内秀如竹,名清,人清丽,词更清美。你一身素衣青纱,未施粉黛。你说那才是内心最真实的自己,天性使然。少女终长成,你与明诚情投意合,与他共享世间的美好。看尽庭前花开花落的淡雅,望尽空中云卷云舒的雅致。可是,最终留给你的只是无尽的思念,也独留你一人,忆往事,空怅惘。我不禁叹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是夜,一位词人挽幽帘梦一席,忧叹自己的流离,追忆那位已故的爱人。我的出现,暂时让你的忧郁孤单消散了。你深邃的眼眸里也多了一份欣喜。玉指划过窗外的郁郁竹叶,仿佛刹那间铅华已尽。你用一碟素菜、一壶清酒款待了我。你我虽素不相识,我却能体会你的孤寂,你的愁苦。萧萧的风带来瑟瑟的凉意,卷帘女子,竟比遍地的黄花还消瘦。我的心中便不禁生出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你随声而问:帘外海棠花依旧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话毕,你的眼神里便添了一份不可思议和赞赏!或许,是因为我说了诗书里你作就的诗词,又或许,你认为自己找到了知音……
随即你邀我,弹素琴,下围棋……终于没了“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愁苦和不安。面对我,你不禁取出了你最爱的竹笛,深褐色的笛身,七八个小孔,一络流苏。而你总爱在爬满藤蔓的窗边吹响它,声声清脆凄凉,扣人心弦,听了你的笛音,仿佛走进了你的心灵深处,感受了一番沧桑苦涩。我不禁惊叹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你忽一下抬起头来,望着窗边,默默呢喃着,又突然对我恍然一笑。这一笑,仿佛能倾倒帘外众生。我不禁想到,少女倚窗回首,却把青梅嗅。
我缓缓睁开眼睛,嘴角不自觉上扬,是夜,微风依旧。我依然沉浸在诗词中,品味李清照那或愁或苦或淡然的情韵,享得那份心灵的宁静与那份情怀的淡泊。她便是我心中永远的美好,她的词作,她的清丽,她的婉约让我久久为之动容。
今夜,我醉心于与你的相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