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部编版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十一)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学校_______姓名_______班级_______考号_______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近年来,在城市和乡镇的大街小巷,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空间层出不穷,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也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探索了新路径。
更好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一些地方进行了有益尝试。比如,福建福州的“三坊七巷”、广东广州的永庆坊、广东潮州的牌坊街等,近年来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保护工作,充分利用文化空间,保存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人们徜徉其间,能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底蕴、风土人情,无形中增强对城市的文化认同。当前,各地积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家文化公园等,反映出文化既是社会治理的对象和目标,也是社会治理的工具和路径。一方面,通过社会治理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认同,有助于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各类文化活动让人们受到文化的熏陶,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社会善治。
文化力量在乡村治理中也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这既强调了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也为确立乡村治理的文化内核指明了方向。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有助于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比如,一些地方通过建立村史馆、编辑整理村史村志等,塑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地标;一些地方深入阐发乡土文化中团结友爱,扶危济困等优良品德,发挥其道德教化、凝聚人心的功能;一些地方积极培育和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强化新乡贤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并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等。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寓文化于治理之中,进一步贴近群众,更好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必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摘编自张森《更好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
材料二:
诵读诗书古籍、“打卡”文博场馆、听学传统戏剧、参与非遗体验成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穿汉服、读红色经典,看国风动漫在中小学生中日渐流行……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热衷于国风文化。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华文化影响力极大提升,青少年儿童在多渠道和多样态的文化涵育中时刻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并主动参与中华文化的现代表达和创新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青少年儿童的文化素质涵育需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润物细无声中将中华文化基因根植于青少年儿童内心。而文化产品和服务正是进行青少年儿童文化涵育的重要手段,应通过喜闻乐见、“儿童友好”的表达形式、传播方式和服务模式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沁润,让“双减”政策的价值意涵落到实处。
“双减”后的第一个暑假,在寓教于乐中讲授传统文化知识的网络动画片——《故宫里的大怪兽》上线,全网播放量超过10亿。该剧原书作者常怡表示,“每个国家的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的童话故事,我想让自己的孩子能感受到中国的传统审美。有很多神奇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不是非要去欧洲、美国找寻”。
伴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针对青少年儿童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多元,并呈现垂直化、细分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图书出版、演艺娱乐、影视、动漫、游戏、旅游等文化行业纷纷瞄准青少年儿童的市场蓝海,开发推出适配青少年儿童需求的文化产品。如儿童图书出版发展日益规模化、精品化和科学化,并逐渐形成了分级阅读的科学体系。除此之外,面向青少年儿童的音乐剧、舞台剧、话剧等演艺作品层出不穷,各类剧场院团纷纷开设儿童专属的剧场和艺术节展。
(摘编自中国传媒大学调研组《以文化浇灌助“双减”扎根——青少年儿童文化产品供给调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保护工作,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底蕴、风土人情,增强人们对城市的文化认同。
B.在社会治理之中融入文化,进一步贴近群众,更好地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就有可能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
C.若不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恐怕难以有效进行青少年儿童的文化素质涵育工作。
D.儿童图书分级阅读、面向青少年儿童的演艺作品层出不穷,说明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显现了垂直化、细分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有助于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B.将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相结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这有助于增强乡民的文化自信。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其主要原因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热衷于我们的国风文化。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研究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呈现,才利于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史记 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B.《三皇设言民不违论》:“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
C.《司马温公行状》:“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D.《礼记 乐记》:“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5.如何实现“我想让自己的孩子能感受到中国的传统审美。有很多神奇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不是非要去欧洲、美国找寻”的梦想?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边夜话
李广田
山渐渐低,水渐渐阔,眼界逐渐扩大,心情也就更觉得舒畅些了。下午三点钟,我们就到达了高鼻梁。为什么叫高鼻梁呢?是因为本地人生的鼻梁特别高吗?还是这里有一个山头像人的鼻梁骨呢?向本地人打听,才知道原名是高北阳,讹为高鼻梁了。早早地到达,是行路人的愉快,不但觉得诸事从容,而且觉得可以做出些有趣的事来。但要做些什么呢?也不知道。除非等我们的小船,船来了,就搬行李,然后到江边打水盥漱,脱鞋濯足。等到队员们分配妥当晚餐后,已是暮色苍茫,江风也凛冽了。
“每小队一斤生萝卜,一两盐,每人还分两个馍。”队员们高兴地传语着。他们分住在人家屋里,借了炉灶自己炊食。我们几个在江边一个吴姓家里安顿下来。
这地方人家不多,都是低低的茅屋,没有庭院。有几家卖面食和酒肉的,大概最近才开始。远处,江水两岸的高高山头,有几座碉堡雄踞着,给这地方平添了一种特殊神色。
我们住的这个吴家,只有一大间草房,一大间内又分成几小间。进门一间,似乎是专为居留客人并招待买卖用的,门口挂着肉,门后放着几案。有两张木床,就是睡的地方。我们住在这里,仿佛会给人家不便,颇有些不安,但看到他们诚实而亲切的态度,倒觉得自己的多心是多余了。
“老先生今年多大年纪呀?”大队长问。
“啊,你说我吗?”吴老头惊异的望望我们,笑着回答,“哈哈,六十挂零啦。”
“好哇,你老人家很壮实啊!”
“嘿,穷人不壮实还行吗?”
他给我们张罗点灯,灯影里,看他那含在满脸皱纹和短短胡髭中的微笑,有一种深湛的和平之感。
他的女人,一个稍稍驼背的老妇人,偶尔从灶间出来,她似乎穿着宽博的古装,头上蒙着印花头巾。我们不曾看见他儿媳妇,只听见她在内间里忙活的声音。
“我们原是住在山后的,”老头在菜油灯上燃了烟斗,说道,“从去年,啊,是前年啦,听说外面又打起仗来,这里过路的客人多起来了,便搬到这里来住了。”
从他的叙述里,我们知道他原是船户出身,年轻时因为船上的生意赔了本钱,于是把船卖掉,只耕田度日。现在他做豆腐、馒头以及猪肉等生意,这是他儿子经营的。
“咳,什么都不容易,胡弄着吃口饭罢了!”他笑着说。
真是一个可爱的老人。我们行路人对于这样的老人是愿意把一切都予以信托的,我们将要吃些什么呢?这是当前的问题。“随便给我们弄点吧,老先生。”吴老头听了我们的话,到内间吩咐了一番,回来时两手向两边一分,抱愧地说:“唉,对不起,我们没有盐,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盐了!”
对此,我们并不觉得稀奇,我们沿途屡次经验过盐的恐慌。这些地方因交通不便,时常无盐可卖,大多数贫寒人家几乎永远吃着淡食。我们在一个有盐可买的地方,买了很多盐带着,预备分给队员,我们现在就要分给他一些,我们愿意把更宝贵的东西赠他,这是从河南买来的海盐,我们一直放在手提箱内,偶尔用过,但大部分还留着,我们拿一个沉甸甸的纸包递给老人。
“什么?”他惊异了。
“海盐啊,我们给你老人家。”
“海盐?——唵,海盐是香的,我们这地方是吃不到海盐的,我们这荒山里!”
不多时,就有香气传来,大盘的炒白肉和烙油饼端来了,我们像一群小孩子,贪馋地领受这一次盛馔,自从在白河吃过一次炙油饼后,我们许多日子不知肉味了。
“喝什么呢?请你们喝豆汁吧,现在就推磨子,一开锅就行。”老头指着内间里,我们听到碌碌声,知道在磨豆腐。豆腐磨子声中,我们有片刻寂静,似乎听到江水声。夜已经深了。
丁令丁令,我们猛然一怔。
“跑信的过去了。”老人低声说。
“邮差为什么带着铃铛呢?”我们不明白。
“怕有虎啊狼啊什么的。”老人回答。“它们怕响器,跑信的人夜晚把一个铃铛挂在身上,走起来丁令丁令的。”他说后山那些地方都是深山老峪。
内间里叫了一声,老人进去了,出来时端了豆汁,新鲜纯粹,我们每人都喝了几碗,淡淡的,甜甜的。我们问到了去安康的道里,老人说:“从脚下到安康七十五里,以前每十里一个探子,就和现在跑信的一样。”谈起过去,我们问他:“过去好呢还是现在好哇?”他用手拢了下胡子,“反正打仗,穷人还是穷人……”话未说完,他沉默了。我们把胜利的故事以及种种希望讲述给他听,他也起劲起来。
吃完豆汁,灯里的油已将尽,屋子里暗起来。忽然外面有橐橐的脚步声,老人机灵地站起来,自言自语,“小回来了”,一边说着去开门。门开处闪进一个魁梧的影子,这是他的儿子。这个“小”,可真不小。老人说:“天不早了,先生们休息吧。”
大概刚过半夜,老人一家已经起来操作,给我们预备水和饭,还准备一天的买卖。他们不惊扰我们,都轻手轻脚地活动,也不说什么话。
早晨七点半,我们就向安康出发了。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由“高鼻梁”的地名引发联想,向当地人打听名称的由来,颇具趣味,与人物“舒畅”“愉快”的心情相映衬。
B.文章主要写抗战时期的一个侧面,未正面写打仗却多处交待战争背景,如碉堡、吴家老人搬家、邮差挂铃铛等内容。
C.“我们”住宿的吴家条件简陋,一开始“我们”担心给吴家人添麻烦,后来被他们的亲切感染,一晚上都相处融洽愉快。
D.老人听“我们”讲述胜利的故事以及种种希望时很有兴致,体现了普通百姓朴素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回答大队长年纪问题时轻松随和,行文中多处写“笑”的细节,与“可爱”“深湛的和平”等词一并传神地刻画出老人的形象。
B.“我们像一群小孩子,贪馋地领受这一次盛馔”,用词活泼贴切,表达了“我们”享用美食的喜悦心情,同时流露出多重生活况味。
C.可口的菜肴、新鲜的豆汁,体现吴家人的款待。老人的妻子和儿媳在内间忙碌,她们的形象仅用侧面描写简单绘出,鲜活真实。
D.老人在儿子回家时一系列细微的动作和语言,可见他对儿子的关心。“这个‘小’,可真不小。”这句中的两个“小”含义不一样。
8.本文以时间为序安排内容,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在亲切自然的文字里,让人体味到淳朴人生”,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3山东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①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②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①醯壶酱甀:醋瓶子或酱罐子。②漓然:流动的样子。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周赖大国之义A得君臣B父子相保也C愿献九鼎D不识大国E何途之F从而致G之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是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象征九州。
B.“周君患之”与“不患人之不己知”(《论语·学而》)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C.弊邑,破败的小城镇。文中因东周时期天下支离破碎,故称之。
D.殷,商朝盘庚迁都于殷,商亦称为“殷”,后世称之为“殷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国兵临城下索要九鼎的要求,周君忧心忡忡,将这件事告诉了颜率,颜率主动请求为周君去齐国借兵救援。
B.颜率为了让齐国发兵救援东周,承诺将九鼎送给齐国,齐王权衡再三后,派遣五万大军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C.当齐王准备向周君索要九鼎,让东周兑现诺言时,周君忧心忡忡,颜率再次请求出使齐国,并为周君解除了忧患。
D.颜率见到齐王之后,先表示东周甘愿把九鼎献给齐王,然后又极力陈说运送九鼎的难处,最终打消了齐王的念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4分)
(2)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4分)
14.颜率前往齐国借兵和让齐国放弃九鼎,分别采用了怎样的劝说策略?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①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②,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宰相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胜金兵,当时张孝祥正任抚州(楚地)知州,捷报传来,他欣喜欲狂,当即写了该词。②剩喜:甚喜。然犀处:指采石矶,典出《晋书·温峤传》:相传采石矶下多怪物,温峤经过此地,便燃点犀角来照,奇形怪状的水怪不久便覆灭了。③周与谢:指三国的周瑜和东晋的谢玄。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约楚云留”中的“楚”字侧面交代了自己身在楚地后方,不能亲临战场杀敌的遗憾。
B.“剪烛看吴钩”一句借助夜看吴钩,塑造了宰相虞允文把玩宝剑,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C.结尾用祖逖“中流击楫”典故,与上阙“平生豪气”相呼应,表达恢复中原的报国志向。
D.全词运用联想和想象,将历史伟业与现实场景融合,用典贴切自然,喜中寓愁,悲中带壮。
16.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运用了周瑜的典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曲虽罢,但却余音绕梁,令人沉醉、沉浸其中。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然景观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明月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从室内到户外,从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到地铁、公园、商场,艺术正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① 的地铁车厢,可能变身穿行在地下的流动艺术展;熙熙攘攘的商场中庭,也能举办一场“小而美”的展览活动;历经沧桑的历史街区,在艺术的装点下,碰撞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别样韵味……区别于传统的美术馆、画廊等展厅空间,这些艺术新空间与工业遗存、创意园区、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等公共空间叠加,营造出生活化的艺术展示,让人们在不经意间就能享用一顿艺术便餐。如今,漫步城市街头,或许就能在下一个转角与艺术 ② 。
城市之美,美在都市风光,美在自然山水,也美在内涵品质,美在艺术人文。艺术融入城市,更新了城市的外在面貌,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为城市注入更多人文气息。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城市之美,美在都市风光、自然山水、内涵品质、艺术人文”,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岂不知,天地无需言,一千种生命有一千种语言,一万种生命有一万种语言,时时刻刻在诉说着天地的神谕,践行着天地的夙愿。例如芦苇,告诉了我们很多很多。
生长在中国最高纬度地段的呼伦贝尔,芦苇只能利用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和时间赛跑。从五月末到八月底,它们飞快地发芽,飞快地拔节,飞快地孕穗,飞快地开花结籽,飞快地在根下蕴积越冬茎块,然后听凭风运送生命的希冀,把种籽交给不可知的远方。当一个短促的生命季结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们再看芦苇,简直有点惊诧加惊喜,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残花败柳似的凋零,也不是瑟瑟发抖的萎靡,而是一片倔强地挺立于白雪和燕冰上的壮美。那些镀了淡金似的芦苇,高高地占据了地平线,就像太阳女神不肯离去的裙袂在悬移着。芦苇鳞次栉比,集体直指苍天,犹如姐妹一样互相依偎着,支撑着,拥抱着,看上去棵棵纤细,合起来众志成城。虽然它们茎秆壳里面已经空空如也,再没有可以滋养生命的汁液,但是似乎弱不禁风的芦苇姐妹,保持着原初的婀娜和力度,犹如伊人倾城,临风于旷野一方,切割出三米高的灿烂风景线。
20.文中画横线处连续使用五个“飞快地”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为什么先写两个“不是”,再写“而是”?(4分)
22.文中加点语句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文本表现力的?(5分)
四、写作(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观察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总结出令人警醒、可资借鉴的生活道理,例如先秦的荀况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涅:黑土),与之俱黑。”晋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言:“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誉:“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名言警语对当今时代的我们也应该还有启示作用。
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解析】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儿童图书分级阅读、面向青少年儿童的演艺作品层出不穷”是“针对青少年儿童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多元”的表现,不能说明“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已经呈现垂直化、细分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2.C【解析】强加因果。材料二原文“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热衷于国风文化……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华文化影响力极大提升,青少年儿童在多渠道和多样态的文化涵育中时刻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并不能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其主要原因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热衷于我们的国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魅力还跟政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等因素有关。
3.B【解析】材料一强调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A项意思是百姓粮食充足才会懂得礼仪,穿的吃的都丰富充足才会知道荣誉耻辱,强调要先保证百姓的物质生活,再进行教化。B项意思是要以道德使百姓顺服,用教育感化的手段使百姓逐渐受到感染,强调用道德、教化等文化力量治理百姓。C项意思是修身养性最重要的是做到孝顺父母,而治理国家最先要做到的是公平,强调孝道对于个人、公平对于国家的重要性。D项意思是礼仪、音乐、刑法、政令,四者互相通达而不违逆,这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正道。其中“刑、政”不够符合本文的“文化”内涵,本文的“文化”更多指向的是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部分。故B项最符合题意。
4.①举例论证,如举福建福州的“三坊七巷”等事例,论证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②引用论证,如材料一第三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论证了文化力量在乡村治理中也大有可为。(每点2分。其他论证方法,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
5.①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从而开发适配青少年儿童需求的文化产品;②通过喜闻乐见、“儿童友好”的表达形式、传播方式和服务模式为青少年儿童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③继续致力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多样态,为青少年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沁润。(每点2分,3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筛选整合信息首先找到题干中引用的话在材料二中的位置,其出现在材料二第三段的最后,这是《故宫里的大怪兽》原书作者常怡的话,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要发掘我们自身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内容。分析如何实现这一梦想,可在其前后的段落中寻找答案。其中材料二第二段有两层意思:一是青少年儿童的文化素质涵育需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二是应通过喜闻乐见、“儿童友好”的表达形式、传播方式和服务模式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沁润。第四段概括了当前文化产业在为青少年儿童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的状况,态势良好,应该继续发扬。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到答案要点。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邮差挂铃铛”错误。邮差挂铃铛“怕有虎啊狼啊什么的”,不是“多处交待战争背景”的一种表现。
故选B。
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特色的能力。
“她们的形象仅用侧面描写”错误。“他的女人,一个稍稍驼背的老妇人,偶尔从灶间出来,她似乎穿着宽博的古装,头上蒙着印花头巾”这是正面肖像描写。
故选C。
8.①符合生活实际,行文有条不紊。“下午三点钟”“暮色”“点灯”“夜已经深了”“油已将尽”“刚过半夜”“早晨七点半”,真实记录一行人在高鼻梁的留宿经历。②随着时间推移,一方面,“我们”与吴家老人交谈逐渐深入,双方形象更加清晰立体;另一方面,对地域环境、风俗民情的认识和感受,愈加清晰深刻完整。【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线索的作用的能力。
①“下午三点钟,我们就到达了高鼻梁”,时间充足可以打听“高鼻梁”名字的由来,符合实际;“已是暮色苍茫,江风也凛冽了”需要住宿;“他给我们张罗点灯”初到老人家里,初见老人的和蔼微笑;“夜已经深了”才可听到邮差的“丁令丁令”声;“吃完豆汁,灯里的油已将尽,屋子里暗起来”以油灯将尽表明老人忙碌良久;“大概刚过半夜,老人一家已经起来操作”表明老人一家的辛劳;“早晨七点半,我们就向安康出发了”,作者用时间来真实记录一行人在高鼻梁的留宿经历。符合生活实际,且行文有条不紊。
②随着“下午三点钟”“暮色”“点灯”“夜已经深了”“油已将尽”“刚过半夜”等时间的推移,“我们”与吴家老人交谈逐渐深入,“我们”的革命者形象和老人热情善良的形象更加清晰立体;另一方面,通过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夜已经深了”邮差的“丁令丁令”声等地域环境、风俗民情的认识和感受,愈加清晰深刻完整。
①人物对话真挚亲切、充满信任,让人感受到村民的纯朴善良、爽快明朗、热情好客,以及“我们”对村民真切关心与感激的情意。②叙述语言质朴,写出环境的荒凉、物质的贫穷,反映村民自然的生活状态、平和的人生态度。③以第一人称写,真实自然,便于抒情,让人体会到抗战期间“我们”一行人在迁徙跋涉的艰辛中,依然充满希望、保持乐观的朴素美好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
①“嘿,穷人不壮实还行吗?”“喝什么呢?请你们喝豆汁吧,现在就推磨子,一开锅就行”,人物对话真挚亲切、充满信任,让人感受到村民的纯朴善良、爽快明朗、热情好客;“海盐啊,我们给你老人家。”“我们”把百姓最渴望获得的生活必需品送给老人,表达了对村民真切的关心与感激的情意。
②“真是一个可爱的老人。我们行路人对于这样的老人是愿意把一切都予以信托的,我们将要吃些什么呢?这是当前的问题”,体现了作者的叙述语言质朴;“我们沿途屡次经验过盐的恐慌。这些地方因交通不便,时常无盐可卖,大多数贫寒人家几乎永远吃着淡食”写出环境的荒凉、物质的贫穷;“‘咳,什么都不容易,胡弄着吃口饭罢了!’他笑着说”老人质朴的语言反映村民自然的生活状态、平和的人生态度。
③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体现了作品的真实自然,第一人称便于作者抒发自己的情感,让人体会到抗战期间“我们”一行人在迁徙跋涉的艰辛中,依然充满希望,“早早地到达,是行路人的愉快,不但觉得诸事从容,而且觉得可以做出些有趣的事来”,可见,保持乐观的朴素美好品质。
10.A C D【解析】句子的意思是:这回我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保全,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借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
11.C【解析】古代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
12.B【解析】“权衡再三后”错。文中“大悦”一词,说明齐王非常高兴,马上同意了派兵救援。
13.(1)保全面临危亡的国家,这是美好的声名啊;得到九鼎,这是尊贵的宝物啊。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
【解析】根据上下文,存与厚的含义是:保全、尊贵。
(2)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出呢?我私下为大王担忧这事啊。
【解析】根据上下文,“纵”即纵使;“何途之从”即从哪条途径出去。
14.【答案】①向齐国借兵:诱之以名利。②让齐国放弃九鼎:畏之以难。
【解析】颜率前往齐国借兵和让齐国放弃九鼎,采用的劝说方略各不相同。从文章看,借兵是诱以名利,让齐国弃九鼎是以难去说服。
参考译文:
秦国兴师兵临城下威胁东周,而且向东周君索要九鼎(国宝),周君为此忧心忡忡。就将这件事告诉了颜率。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我们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保全面临危亡的国家,这是美好的声名啊;得到九鼎,这是尊贵的宝物啊。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君又一次忧心忡忡。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回我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保全,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借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粱国。”颜率说:“不可以借道梁国,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不会再运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不行,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那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所谓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式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九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士兵、工匠,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条件都具备才能完成此事。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出呢?我私下为大王担忧这事啊。”齐王说:“您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了!”颜率赶紧解释说:“我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们东周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齐王终于打消了获得九鼎的念头。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塑造了宰相虞允文把玩宝剑,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说法有误。这句话是说自己夜间燃烛抚摸宝剑,心潮难平,表现的是作者自己的抱负。
故选B。
16.同:两词均表露出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均反映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业与风流意气于一身的人生观。
异:(1)《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中,赞美虞允文深得周瑜风流儒雅之余风,表达对虞允文战功卓著、建功立业的赞美和仰慕;但同时词人自负年少有为,渴望建功立业,也借此流露出触景伤情之感。(2)苏词则借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反衬自己年华老去却功业无成的感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两词中,“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表现的都是周瑜早年人生得意完满,意气风发的景象,都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歌颂。而他们之所以歌颂周瑜,是因为他身上寄寓着作者同样的人生态度与抱负,那就是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业与风流意气于一身的人生观。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巧妙地举出两大战役的名将,破曹的周瑜和击溃苻坚的谢玄以喻虞允文。虞和他们一样年丰力强而战功卓著,都是从容不迫地建立了功业。因此,本词引用周瑜典故有表达对虞允文战功卓著、建功立业的赞美和仰慕。但如此重要的场合,词人却不能亲身参与,而只能“剪烛看吴钩”,因此这里也暗含了自己虽有抱负却没有机会得以施展的触景伤情之感。
苏轼词中极写周瑜的年轻英俊,而功业盖世,塑造出其风度翩翩又年少即建功立业的儒将形象,其实是为了反衬出自己已近中年,却被贬黄州,可以说“一事无成”的怅然失意,表达自己年华已逝而“早生华发”,难以实现壮志的伤感。
17. ①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②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舫”“唯”“掇”等。
①人头攒动 ②不期而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根据空后的“地铁车厢”可知,此处语境是指人非常多,可用“人头攒动”。人头攒动:指人很多,且频繁移动。一般用于形容某些地方人口密度较大。
②处,根据前句“如今,漫步城市街头”可知,此处是指和艺术意外地相逢,可用“不期而遇”。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
19.①原句重复“美”,强调了“美”的重要性。②以重复“美”构成排比修辞,使原句语言有气势,结构整齐。③原句用“也”字,将并列成分分成具体和抽象两部分,使句子内容条理清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原句重复使用了四次“美”,强调了“美”的重要性;改句只用了一个“美”,不能突出“美”的重要性。
②原句重复使用了四次“美”构成排比修辞,使原句语言有气势,结构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改句是一个长句,语言气势和句式结构上都不如原句的表达效果。
③原句用“也”字,将并列成分分成具体的“都市风光、自然山水”和抽象的“内涵品质、艺术人文”两部分,使句子内容条理清晰;改句没有具体划分。
20.五个连续的“飞快地”构成排比,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芦苇从发芽到传播种子的迅速,具体写出了芦苇的生长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修辞上看,“飞快地发芽,飞快地拔节,飞快地孕穗,飞快地开花结籽,飞快地在根下蕴积越冬茎块”,五个连续的“飞快地”构成排比,增强语势;
“发芽”“拔节”“孕穗”“开花结籽”“在根下蕴积越冬茎块”,按照顺序写出芦苇的生长过程,而五个“飞快地”突出强调了芦苇从发芽到传播种子的迅速。
两个“不是”与“而是”形成对照,寒冬时节,芦苇并未凋零、萎靡,反而倔强挺立,突出强调了芦苇旺盛的生命力,更体现了“我们”惊诧又惊喜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不是残花败柳似的凋零,也不是瑟瑟发抖的萎靡”两个不是强调了芦苇在寒冬季节并未凋零、萎靡;“而是一片倔强地挺立于白雪和燕冰上的壮美”一个“而是”与前面两个“不是”形成对照,突出了芦苇与众不同的姿态——倔强地挺立,壮美。
这样写既强调了芦苇的旺盛生命力,也突出了我们的感受,“简直有点惊诧加惊喜”,表达了对芦苇的赞美与钦佩。
22.两个逗号将“依偎”“支撑”“拥抱”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在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表现了芦苇生长时的不同状态,突出了芦苇生长的茂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分析其效果的能力。
逗号的使用将句子隔成了三个短句,“依偎着”“支撑着”“拥抱着”,逗号的作用是停顿,这样读起来一句一顿,突出了芦苇的三种状态,表现了这一方芦苇生长的茂盛。
23.【作文审题】本次作文考查学生对环境影响的认识,所选用的名言警句通俗易懂,审题难度不大;我们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中,学生对此有切身体会,都有话可说;学生联系实际来认识环境,有现实意义。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助于考查学生的思辩能力。
写好本次作文,要认真审读材料。材料列举的三句话,从不同角度写出了环境的多方面影响。荀子的名句写出了外在环境对个体的巨大影响;而傅玄的名言则强调了个体的主观意识对个体在外在环境中所受影响有重要作用;周敦颐对莲的赞誉则突出了个体的强大可以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综合分析,环境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环境影响的大小与个体有直接的紧密的关系。
【评分标准】结合高考考查的目的,由此可以正面立意。
谈好的环境对人的正面影响,努力营造好的环境,或者是谈坚定个人信念、强化个人能力、增强个人抵抗力免疫力来对抗外在不好环境,可以视为一类卷。
营造良好环境,共建和谐社会;守正不移,自成风景。谈到环境的重要作用,要重视环境的影响,没有谈到个体的主观意志在环境中的作用或者是环境的正面作用,可视为二类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