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部编版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二)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学校_______姓名_______班级_______考号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苏轼认为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用舍之间,安危攸寄。”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的苏轼文艺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他的“诗画一律”精辟地阐述了诗画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绘画过分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作诗仅仅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也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诗画都要遗貌取神,抓住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这就是诗与画共同的本质特点。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苏轼在评论诗歌时,常常用天工清新作为审美标准。苏轼提出的天工清新的审美标准,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感情率真。苏轼在很多诗文中,都以感情是否真实作为评诗的标准。苏轼特别推崇陶潜,就因为陶诗情真:“渊明独清真,谈笑过此生。”其二,意境清新。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它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苏轼用“境与意会”概括意境的含义,认为诗歌应有清新的、超尘脱俗的意境。
苏轼“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法天贵真”等,就已道出了不事人工雕琢的“天工”的实质。苏轼追求自然之美,实际上是以他最理想的、至高无上的“道”或“自然”作为他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
(摘编自文师华《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材料二:
如果就东坡的词学观念而言,“词体之尊,自东坡始”的判断似失之过率。事实上,东坡是轻视词体的,他认为词乃“闲居之鼓吹”的“小词”观,与陈世修谓冯延巳填乐府新词以“娱宾而遣兴”的观点实无很大区别。只是轻视词体的他并不排斥填词,尤其在词已经渗透到官僚文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时候。而从东坡不满柳永词俚俗但又独赏其“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来看,清旷当是东坡所追求的词学审美理想。
东坡的人生态度是旷达的,他拥有闲心的寓物观,能以变换视角的办法来承认悲哀存在的普遍性并以此否定对悲哀的执着。因此,假借词以表现自我人格与性情抱负的东坡乐府,其词风趋向必然是清旷的,因为风格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成就或语词上的和谐。《燕喜词序》所云:“盖东坡平日耿介直谅,故其为文似其为人。”
东坡的清旷词学审美理想在当时不是孤立地呈现为偶见独悬的形态。黄庭坚对苏词“落笔皆超轶绝尘”极为赞赏,他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认为“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实际上接触到东坡雅化词风趋于清旷的深层问题。肯定了东坡不向音律做无条件皈依的晁补之,一如东坡“以诗为词”,把抒发一己情性作为词创作的首要目的。
尽管如此,东坡词学审美理想在北宋末年“鲜与同调”却是事实。一方面是因为此时颂歌频奏,艳词遍行;另一方面是因为对词之体性的认识大多仍囿于所谓“本色”论,即便在苏门之中也是如此。《后山诗话》谓苏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李方叔坚持词乃妙龄少女演唱,当具婉媚风调。徐度《却扫编》卷下谈到柳永时说:“其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柳氏之作,殆不复称之文士之口,然流俗好之自若也。”可见东坡之词学审美理想与当时流俗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且并不占主流地位,而柳词也并不仅称于“流俗人”,靖康元年冬宰相何栗“日于都堂饮醇酒,谈笑自若,时一复讴词”,便是佐证。因此,北宋末年的词坛总体上是为侧艳之词所笼罩的,即便是如张元千这些南渡后杰出的词人,也未跳出时尚之外。
(摘编自李康化《从清旷到清空——苏轼、姜夔词学审美理想的历史考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
B. 一些诗好奇务新,或者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苏轼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文章要“以体用为本”。
C. 苏轼词风趋向清旷,因为他对人生持旷达态度,承认悲哀存在的普遍性并以此否定对悲哀的执着。
D. 北宋的词坛总体上是为侧艳之词所笼罩的,苏轼的词学审美理想与当时流俗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苏轼的“诗画一律”认为绘画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作诗满足于摹写物象,就是成功的艺术作品。
B. 苏轼认为诗画有共同美学标准,只要出自“天工”者,有着创作者的个性,就能给人以清新之感。
C. 庄子不事人工雕琢的“天工”的美学思想对苏轼影响很大,使得苏轼以此作为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
D. 苏轼词学审美理想在当时“鲜与同调”,是因为人们对词之体性的认识大多仍囿于所谓“本色”论。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苏轼“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的一项是( )(3分)
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4. 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与词学审美理想有何共同点?他是如何达到这种美学境界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花与诗
王往
那一年三月,我们市的作协与石湖镇联办了一个笔会,就是冲着当地千亩桃园美景去的。
春光大好,吃饱喝足,既可亲近乡土,又可借物咏怀,还可以营造一下和谐局面,谁不高兴呢?市内的、各县区的大大小小的人物装了一辆大巴车,另有领导专车和个别自驾者,一路欢歌,奔向了石湖镇。
镇长也是个诗人,特别热心此项活动,在桃园里辟了一块地,搭了舞台。上午开完会后,下午就是歌咏会:作家们自娱自乐,以唱歌、朗诵为主。与会者都夸这个策划好,别出心裁。我没报表演节目,就在台下看着,好看的就多看一会儿,不好看的就随意走动走动。
当我走到舞台前方西北角时,看到一个小媳妇拉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站在舞台边。因为眼前总有人走动,她不时地左右侧着身子。小男孩想挣脱她的手,被她一用力又拉住了。小男孩说:“妈妈,我看不见。”她说:“妈妈抱你。”说着,就去抱孩子。孩子往后一退说:“我不要你抱,你抱不动我。”她笑笑:“那你自己玩,别瞎跑啊。”孩子笑
她身材娇小,瓜子脸上有一双漂亮的凤眼。不过,脸色有些憔悴。别人都穿着夹克,她还穿着羽绒衣,和这桃花朵朵开的春色极不协调。
她看得很投入。有一个诗人朗诵得比较动情,她的眼里就溢出了泪水。
这时候,一个老妇走到她身边,半是抱怨半是心疼地说:“三蝶,你在这儿干什么?你这身体能出来吗?走,跟我回去,孩子呢?”这个叫三蝶的少妇指着人群里的孩子说:“在那儿呢!妈,你回去,我看一会儿再走。”老妇说:“你怎么不听话呢?快带孩子回去,别受了凉。”少妇有些着急,眉头拧了一下说,“我自己知道,一点儿风没有,哪会受凉?”
老妇很无奈地叹着气。
我挪了个地方,又站下了。这时候,老妇走到我身边,嘀咕了一句:“唉,好话也不听。”
我朝老妇看了一下,老妇似有好多苦恼急于说出,朝小媳妇的方向望了一眼对我说:“那是我媳妇,她的病不轻呢。”
我说:“哦?”
老妇说:“生的是那种病,治不好了。”
我很吃惊。“那种病”是我们这里人对“癌症”的讳称。
老妇又说:“这孩子命苦,十几岁就出去打工了,得了这病时才25岁,就在去年。”
我一阵难过,问老妇:“治了多长时间?”
老妇说:“去了几回医院,就没钱了,男人现在还在外头挣钱呢,她在家吃点儿中药,拖着。唉,也不晓得能拖多长时间,要是能拖下去就好了……有病了,脾气不好,不听话……”老妇说完,擦了一下眼睛。我不忍心看,低下头去。
这时候,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把野花上了台,献给了正唱歌的一位作家,作家显然很感动,接过花后给小女孩鞠了一躬,观众们也很意外,想不到小女孩会有这么个机灵劲儿。台下响起一阵掌声。
一位女诗人朗诵完了,那个小媳妇的儿子跑了上去,也献上了一束野花。主持人煽情地说:“这是最朴素的花,也是最有原生态气息的花,最美的花。鲜花送诗人,说明我们石湖镇是个有情有义的地方,说明我们石湖镇的孩子天生具有诗的品性,让我们为孩子、为诗人、为这春天的聚会鼓掌!”主持人一讲话,小男孩倒紧张了,又抹鼻涕又挠耳朵,不知怎么办好,突然拔腿就跑,跑到台边时跌了一跤,马上爬起来,又跑走了。台下笑成一片,再次鼓掌。
我看到小男孩跑到了他母亲身边。他大口喘着气,鼻尖冒着汗,小脸蛋涨得通红。他一到母亲身边,就紧紧依偎着母亲。他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发,朝他笑着。她的脸色好像不再那么憔悴了,呈现出淡淡的红晕。
歌咏会结束了,离晚宴还有一段时间,我和几个文友就往桃园深处走去,边走边聊。走了一段路,我看见了那个小媳妇和她的儿子。小男孩又采了一把野花,递给他的母亲。
小男孩说:“妈妈,你也会写诗,刚才人家说有花送诗人,我要送你花。”
小媳妇纠正儿子说:“是鲜花送诗人,不是有花送诗人,懂不懂?”
小男孩说:“嗯,懂了,是鲜花。”
小媳妇接过花说:“好看!宝贝,妈妈以后不写诗了,你送不送妈妈花?”
小男孩说:“你写嘛,写那么长那么长-”小男孩伸开胳膊比画着。
小媳妇笑了:“好的,妈妈写,以后,妈妈就在这桃园里写了,天天在这儿,年年在这儿,想妈妈时,就给妈妈送花,好不好?”
小男孩说:“好!”
小媳妇又笑了,想要亲儿子时,看见了我们,有些羞,拉起儿子的手说:“宝贝,走,回家去。”
小男孩挣脱小媳妇的手,在前面蹦蹦跳跳,小媳妇加快了步子。
很快,他们就走远了,隐入花海中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介绍作协和石湖镇联办笔会,诗人们热热闹闹地登台表演,在这种背景下,主人公小媳妇出场了。
B.小媳妇向小男孩许诺在桃园里天天写诗、年年写诗,让小男孩想她时就给她送花,蕴含着小媳妇对儿子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眷恋。
C.老妇两次对“我”说起小媳妇的“不听话”,表现出她对小媳妇的不满,也体现出她对小媳妇患病无钱医治的一种无奈。
D.“这是最朴素的花,也是最有原生态气息的花,最美的花。”主持人既赞美小男孩献上的野花的自然美丽,又赞美小男孩的纯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较多地描述了人物的对话,不仅使故事情节得以自然推进,而且能够比较直观地表现人物性格。
B.小说中,小媳妇与到石湖镇参加笔会的诗人形成对比,突出了这些热衷于参加笔会的人不是真正地喜爱诗歌。
C.“脸色有些憔悴。别人都穿着夹克,她还穿着羽绒衣……”中对“她”神色、衣着的描写,为下文做了铺垫。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见证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便于抒发情感,引发读者思考。
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小媳妇的形象特点。(4分)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花与诗”的内涵和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将军广者,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士皆解鞍纵马卧。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生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广家居数岁。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B.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C.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D.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良家子,汉代良家子是个特定阶层,他们拥有一定资产,遵循伦理纲常,是从事正当职业的人。
B.平旦,指太阳停留在地平线上,即平明。平旦属于天色纪时法,对应地支纪时法中的卯时。
C.麾下,将帅的大旗之下,借指将帅的部下,也可以是对将帅的敬称。文中指李广的部下。
D.《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列传七十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广是名将之后且骑射技艺高超。李广的先祖李信,秦朝时任将军,追获了燕太子丹;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他也从小练就了一身高强的射技。
B.李广心胸狭窄。家居时曾被霸陵尉拘留,后来李广被重新起用,特意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这说明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
C.李广深受官兵爱戴。他治军简易,体恤士卒,能够与士卒同甘共苦,带兵遇到粮食和水缺乏的情况,他总是让所有士卒先喝水、先吃饭。
D.李广令匈奴闻风丧胆。他有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量,在上郡时多次打败匈奴,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
(2)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专以射为戏,竟死。
文章为了突出表现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量,精心选择了一些典型事例和生动细节。试从文中举出两例作具体评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这首词当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期的作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开篇从居住环境写起,“茅檐”“蓬窗”表明寓所的简陋,暗示客居的萧条。
B.“常”点出鹃啼的频繁,啼声分外清晰与刺耳衬托出莺燕间的无声、月夜的静寂。
C.词人“孤梦”被“惊残”,“催成清泪”,可见鹃啼成了心理重负,深感无可奈何。
D.本词借物寓情,以环境的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啼声引发人生的感慨,结构谨密。
16.词中说鹃啼“不堪听”,白居易《琵琶行》中则说“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同是鹃啼引发的情感,两种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大自然的雄伟画卷,锦绣山河,地灵人杰,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北平的夏天是很可爱的。从十三陵的樱桃下市到枣子稍微挂了红色,这是一段果子的历史。 看到梨枣,人们便有①“一叶知秋”之感,而天气是热的,一早一晚却是相当的凉爽,还可以作事。会享受的人,屋里放上冰箱,院内搭起凉棚,他就会不受到暑气的侵袭。假若不愿在家,他可以到北海的莲塘里去划船,或在太庙的老柏树下品茗或摆棋。 ②“通俗”一点的,什刹海畔借着柳树支起的凉棚内,也可以爽适的吃半天茶,咂几块酸梅糕,或呷一碗八宝荷叶粥。 愿意洒脱一点的,可以拿上钓竿,到积水滩或高亮桥的西边,在河边的古柳下,作半日的垂钓。好热闹的,听戏是好时候,天越热,戏越好,名角儿们都唱双出。夜戏散台差不多已是深夜,凉风儿,从那槐花与荷塘吹过来的凉风儿,会使人精神振起,于是便哼着《四郎探母》什么的高高兴兴的走回家去。天气是热的,而人们可以躲开它!在家里,在公园里,在城外,都可以躲开它。假若愿远走几步,还可以到西山卧佛寺,与静宜园去住几天。
18.下列句子中的“会”和文中加点的“会”,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老张又对这位顾客说:“这块糖等会儿一块儿算账。”(《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B、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C.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人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为了忘却的记念》)
D.声韵的发展,使会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秦腔》)
19. 引号在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语言符号,可以为作品增强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引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 (3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写成“天气是热的,而人们可以在家里、公园、城外躲开它”,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陕北窑洞历史悠久。②最早始于周代的窑洞为半地穴式,③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④明朝时,用石块开始做窑面墙。⑤明末清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⑥后来,窑洞建筑风格和模式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⑦勤劳的陕北人依山挖洞,⑧智慧修葺毛坯子,⑨根据生活的需求建起院落,⑩直至一个完整的院落呈现在眼前。
一般常见窑洞有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接口窑洞。窑洞的变迁经历了从原始穴居到人工穴居、半穴居,到后来成了土窑洞的出现,最后发展成砖窑洞或石窑洞。而今在陕北依然能看到许许多多破损不堪的土窑洞,居住在土窑洞的人少之又少。从陕北人起初挖洞___A ___,到建窑洞满足各种各样生活需求,这一发展史见证了陕北人的生活从贫穷落后迈向幸福大道的光辉历程,体现了陕北劳动人民和民间巧匠的审美追求。走进院内,你会发现___B___,陕北人亲昵地称为窗格格。窑洞内的全部采光均通过窗户透了进来,每孔窑洞的窗户做工非常精致,均为雕刻的镂花空格,巧妙地镶嵌着形式美观的图案。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鲁迅先生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请以“我的一点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D
【解析】“北宋的词坛总体上是为侧艳之词所笼罩的”说法错误
2. C
【解析】 A.“作诗满足于摹写物象,就是成功的艺术作品”说法错误,原文为“作诗仅仅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也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B.关联词“只要……就”是充分条件,表述绝对化。原文是“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选项改变了句子关系。D.“是因为人们对词之体性的认识大多仍囿于所谓‘本色’论”说法不全面,原文为“一方面是因为此时颂歌频奏,艳词遍行;另一方面是因为对词之体性的认识大多仍囿于所谓‘本色’论”,可见还有一个原因是颂歌频奏,艳词遍行。
3. 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诗中营造了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意境,而不是清新脱俗的意境。
4. ①强调“诗须要有为而作”。②主张诗贵在传神。③崇尚“天工与清新”。(答出两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4分)
5. 第一问: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与词学审美理想共同点是都追求“清”。
第二问:①人生态度的旷达,拥有闲心的寓物观,能以变换视角的办法来承认悲哀存在的普遍性并以此否定对悲哀的执着,使得苏轼的词风趋向清旷。②苏轼的清旷词学审美理想在当时不是孤立的,受到黄庭坚、晁补之的赞赏。苏词立意高妙,胸有万卷书,笔无尘俗气,不向音律做无条件皈依,把抒发一己情性作为词创作的首要目的。(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C(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思想内容的能力。“表现出她对小媳妇的不满”理解错误,从小说内容来看,老妇对儿媳有疼爱、关心,也有无钱治病的无可奈何,但并没有内容体现她对小媳妇的不满。此处老妇对小媳妇的感情应是一种怜惜、疼爱之情。)
7.B(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突出了这些热衷于参加笔会的人不是真正地喜爱诗歌”错误,的确形成了对比,但突出的是小媳妇这个乡村诗人对诗歌的喜爱及其生命的冷寂。)
8.①疼爱儿子。儿子说看不见舞台,她不顾体弱要抱儿子。
②热爱诗歌。她喜欢写诗,看诗人朗诵看得很投入。
③坚强乐观。身患癌症,脸色憔悴,却总是面带笑容。
④娇小漂亮。她身材娇小,瓜子脸,有一双凤眼。(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小媳妇的形象特点”,要回到原文,找到关于小媳妇言行的描述,从中概括形象特点。如从“她说:“妈妈抱你。'说着,就去抱孩子”“抚摸着他的头发,朝他笑着”中,可以概括出她疼爱儿子;从她生病还来听诗歌朗诵,可以看出她热爱诗歌;从她婆婆的话语里知道她身患癌症,但她常面带笑容,由此可以看出她乐观坚强。娇小漂亮等形象特征则是外在的形象。
9.(1)花,既指献给诗人和小媳妇的实际的花,也是美好情感的象征。(2分)
(2)诗,既指诗人朗诵的诗篇,也指小媳妇创作的诗篇和她的诗一样的生命。(2分)
(3)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小媳妇不幸人生的同情和对其诗一样的生命的礼赞。(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内涵和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目设置了两个问题,要求考生理解小说标题的内涵,并探究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首先理解标题,既要答出表层意思,又要答出深层意思。“花”“诗”在小说中很容易就能找到对应内容,而深层意思则要结合小说主旨去理解。“花”是美丽的,从给诗人献花、小媳妇让儿子以后想自己时就送花给自己等情节可知花象征着美好的情感。“诗”的深层意思则要联系小说的主人公小媳妇的精神世界来分析。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要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来分析,小说讲的是一个身患重病、热爱写诗的小媳妇的故事,展现的是她的苦难和美好,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对她的同情和赞美。
10.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立尽”是“追射我”的补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大军”是“之诱”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11.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对应地支纪时法中的卯时”说法错误,卯时指早晨五点钟到七点钟的时间。而平旦对应的是寅时,也就是夜里三点钟到五点钟的时间。
1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李广心胸狭窄”“这说明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说法错误,根据原文“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可知霸陵尉是一个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人,所以李广处置他并不能说明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
13.(1)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将军迁调右北平。
(2)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他专门以射箭为消遣,一直到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题得分点:“居”,用在时间词语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无何”,不久,没多久;“入”,入侵;“徙”,调动官职。第(2)题得分点:“讷”,言语迟钝;“居”,和……在一起;“戏”,游戏,消遣;“竟”,直到……终了。
14.典型事例一:中贵人受伤,李广追杀匈奴三人,遇险后成功逃脱。
细节描写:①见到数千敌兵上山列阵,李广让手下骑兵继续前进,让敌人以为自己有伏兵。②离敌军阵地二里左右时,令手下士兵解下马鞍躺卧过夜,让敌军坚信自己不走。敌军感到奇怪,不敢进击,半夜引兵退去。
典型事例二:李广出雁门关攻打匈奴时,匈奴兵多,李广兵败被活捉后机智逃生。
细节描写:李广被抓后,走了十多里,假装死去,斜视到他旁边有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跳跃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少年的弓与马。随后在逃跑途中带领残部,射杀追击的敌人,最终得以逃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原文中为了表现李广的机智主要选取了两个事例。典型事例一:中贵人受伤,李广追杀匈奴三人,遇险后成功逃脱。典型事例二:李广出雁门关攻打匈奴时,匈奴兵多,李广兵败被活捉后机智逃生。
事例一的细节描写:由原文“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令诸骑曰:‘前!’”“令士皆解鞍纵马卧。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皆引兵而去”可知,见到数千敌兵上山列阵,李广让手下骑兵继续前进,让敌人以为自己有伏兵,而后又从容地让士兵们原地解鞍休息,使敌人更坚信自己有伏兵,最终让敌人自行离去。突出了李广的机智勇敢。
事例二的细节描写:由原文“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可知李广兵败被匈奴抓住后,在被押送的途中假装死去,找准时机抢了一个匈奴少年的马与弓,随后在逃跑途中带领残部,射杀追击的敌人,最终得以逃脱。突出了李广的机智和超人的胆量。
参考译文:
将军李广,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时任将军,就是追获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孝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
天子派一名受宠的宦官跟随李广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李广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命令士兵全体(下马)解下马鞍,和马躺卧。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大军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没有前往接应。
过了四年,李广从卫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生擒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视到他旁边有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跳跃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赶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几百名追捕的骑兵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
李广在家闲居了数年。曾在一天夜里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呵斥,禁止李广通行。就把李广扣留在霸陵亭住了一宿。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年。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他专门以射箭为消遣,一直到死。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不全都喝到水,李广就不靠近水,士兵没全都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从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
15.B.“啼声分外清晰与刺耳衬托出莺燕间的无声、月夜的静寂”错误,由“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可知,应该是“莺燕无声”反衬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
16.①本诗表达了诗人因为杜鹃鸣叫引起的思乡之情。诗人淹留西川,夜闻杜宇,于是生发出思乡而不得归的悲慨。
②白诗表达了诗人因为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白居易因上书为同僚说情,触怒权贵,于是无辜被贬,所以在江州夜闻杜鹃悲啼,不禁出发出深切的愤慨之情。
17.(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2)此时无声胜有声(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8. (3分)D(会, 擅长。)
19. (3分)
示例一:第①处,①引号表示引用,彰显文章底蕴,②突出梨枣给人们带来的由夏入秋的细微感触;
示例二:第②处: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增强文章趣味性,②突出容易被大众广泛接受的纳凉方式。
(答出一点给 1分,答出两点给3分;若答其它,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4分)①原文使用反复的修辞,强调可以躲开暑热的地方多;②原文使用短句,语言简洁,活泼有趣。(答出一点给 2分;答出两点给4分,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A.只为安身 B.窑洞的窗别具一格
(评分参考:每处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2.④“开始”调至“用石块”之前⑥“发展”改为“发生”⑧“智慧”前面加“用”
(评分参考:每处2分,指出序号1分,修改1分。共6分)
23.【审题立意】以“我的一点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这是命题作文。立意的关键是“一点光”。一点光是比喻说法。
就议论文而言,可以参考以下立意:勿以自小而不为,青年必须发光发热;你我一点光,事业必燎原。
就记叙文而言,应具体写出我的“一点光”之事。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