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4)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部编版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4)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7 16:2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部编版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四)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学校_______姓名_______班级_______考号_______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歌语言的成熟与时代的精神面貌是分不开的。诗歌语言的成熟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这要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唐诗的归真返璞,自然并不等于一味的素朴;所谓深入浅出更不就只是浅近而已。没有建安以来四百年诗坛的发展,唐诗的语言也不会一下子就立地成熟。但是时代的条件又决定着诗歌语言成熟得是否充分以及快慢如何。没有唐代那种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面貌,五七言诗究竟能取得多高的成就,绝句是否就那么风靡诗坛等,就都难免会打个问号。所谓“盛唐之音”一下子就爆发出满园春色,展现出那么绚丽的奇花异果,这乃是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成熟的共同产物。这两个发展成熟的汇合,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那波澜的壮阔,气象的高远,在古典诗坛上是空前绝后的。在这空前绝后的诗坛上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歌唱,那就是边塞诗。
唐诗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边塞题材也不过是其中之一。其所以特别引人瞩目,就因为它仿佛是只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盛唐之前既颇少见,盛唐之后乃几成为绝响;李益几乎就是边塞诗的最后一个诗人。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最为平静的时刻。边塞诗因此主要并不在于写战争,而是一种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边防歌。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击溃东突厥,收编其残部,贞观九年又大破吐谷浑之后,边塞上的形势基本上就稳定了下来,到开元年间就更为缓和;而一百年间唐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国势不断走向鼎盛的高峰,边防上的威望这时也就与日俱增,实际上完全掌握了和平的主动权,边塞诗就正是在这样条件下的产物。安史之乱后,边防的和平已如明日黄花,边塞诗也就随着唐王朝的鼎盛之成为过去而同时成为过去。边塞诗由于只属于盛唐时代,它因此也就更具有时代的特征与诗歌高峰上最鲜明的标志。
王维的山水诗绝不只是“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那些远离人世间的作品所能代表的。王维早年的精神状态乃是“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之一)那种生气蓬勃的少年精神。没有这种精神状态,就没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的山水诗,也就不会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的边塞诗。边塞风光其实正是时代豪情的考验。高适的《别董大》(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没有这种坚强的生活信心,黄云蔽天、北风刺骨之下,还有什么风光之可言呢?为什么盛唐高峰一过去,这些风光的歌唱也就一去不复返了?边塞诗的涌现,因此乃正是时代精神的产物。那辽阔的视野,奔放的豪情,反映着整个时代高视阔步的足音,这也就是历代称誉的盛唐之音的特色。而边塞诗又是以七绝、七言古诗的作品最为出色。从王昌龄的七绝到李益的七绝,边塞诗的歌唱又一次证明了绝句的广阔天地。而七言诗在整个唐诗高潮中的作用,在这里也就特别容易看得清楚。五七言古诗作为一个整体的完全成熟其实乃正是以七言古诗的成熟为标志的。这些既是诗歌语言自身的发展,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边塞诗就恰好可以说明这之间的血肉关系。
(摘编自林庚《唐代这一诗歌高潮得来不易》)
材料二:
初唐时期的四杰是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知识分子,各个才华横溢、胸怀大志、高高在上,创作的边塞诗作中充满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希望以此来获取君主的重用,从而平步青云直达卿相,他们创作的许多边塞诗中都蕴含着这样的情绪表达,例如杨炯的《从军行》中写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骆宾王在《从军中行路难》中叙述到“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等。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中不仅涵盖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同时还表达着高尚的社会愿望,体现出了和平民百姓同甘共苦的意愿,反映出了浓烈的社会责任心,这样的诗作情感在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代表作品,例如王昌龄在《出塞》中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盛唐时期的诗作相比较初唐时期,更加地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凸显出了对人们和国家命运的关心。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主要书写了战乱时的艰辛和无奈,营造出了一种悲壮的情境,例如卢照邻在《结客少年场行》中写到“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表达出了战乱时期人们生命的卑微,在进入盛唐时期,边塞诗中情感的叙述逐渐向乐观、浪漫的方向发展,虽然盛唐时期边塞的战事频繁,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多的是传达出一种正能量,去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树立唐代军队的强大和勇往直前的气势,让人们能够通过诗句联想到战争胜利的欢快感,巩固百姓和将士对于战争的自信心。例如,高适在边塞诗《塞下曲》中写到“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初唐时期由于其处于唐朝建立的开始阶段,使得诗人在边塞诗中进行丰功伟业的情感表达时流露较为透彻,降低了旧社会生活对诗人创作的影响,让诗人能够随着自己的心境进行自由的创作,无所畏惧地诉说着对社会的不满,引导着唐朝诗歌逐渐走向激扬、豪迈的创作风格。在进入盛唐时期以后,也出现了许多放荡不羁的诗歌风格,但是相比较于初唐时期的边塞诗,语句中蕴含了更多的浑厚感和优美感,在整体意境构造上较初唐时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同时在文字的运用上也更加地精练、准确。
(摘编自周文慧《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以前,诗坛不重视建安以来诗坛的成就,诗歌的语言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B.没有盛唐的精神面貌这种时代的条件,唐代的五七言诗和绝句就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C.边塞诗似乎只属于盛唐,成就非凡,引人瞩目,这使得盛唐是边塞最为平静的时刻。
D.王维诗歌中反映的精神早年和晚年不一样,他早年的山水诗和边塞诗有一种昂扬之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从贞观到开元年间,边境比较稳定,社会也得到巨大发展,国势走向强盛,这是唐代边塞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B.唐代边塞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属于盛唐;唐朝安史之乱后,边境的安稳和平的环境被破坏,边塞诗也成为过去。
C.高适的《别董大》(其一)描绘了边塞的风光,反映出诗人坚强的生活信心,盛唐以后,边塞这些风光消失了。
D.七言古诗的成熟是诗歌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而边塞诗说明了诗歌语言与时代精神的密切关系。
3.从材料阐述的观点看,下列唐代边塞诗中,不属于盛唐边塞诗的一项是( )(3分)
A.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C.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有哪些区别?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被施了魔的花园
[意]卡尔维诺
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在路上走着。底下是鳞光闪闪的大海,上头是白云隐约浮现的天空。他们之前去捉过螃蟹,现在决定勘探一下没走过的路。
往海边去的路上有着无数大株龙舌兰。往山上跑着一排甘薯的篱笆,上面重压着没花的叶子。乔瓦尼诺在篱笆间找到一处裂口,两人毫不犹豫地钻了进去。
他们来到了花园一角。四周一切寂静无声,树叶都不会动一下。那里有棵高大古老的桉树,还有砾石铺出的小路。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踮着脚尖在小路上走着,小心不使脚下的砾石发出窸窣声。
一切是如此的美丽:被拳曲的桉树树叶勾勒出的拱顶细窄而高耸,还有那被树叶切碎的天空。只是他们满怀焦虑,在这个不属于他们的花园,他们随时可能被赶出去。但是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在一个拐角处的杨梅丛间,一群麻雀扑腾起来,叽叽喳喳地叫唤了一阵,然后又回复了宁静。也许是个被抛弃的花园?
可是走着走着,他们就来到一片开阔的天空下,来到一个种满花的花坛前,然后是林荫小道和排排栏杆,还有行行的锦熟黄杨。花园的高处,是一幢硕大的别墅,别墅装着亮闪闪的玻璃,还有黄色和橘色的窗帘。
整个房子是荒凉的。两个孩子小心翼翼地踩着砾石,走上前去。也许玻璃窗会被突然打开,苛刻的先生和夫人就要出现在阳台上,肥大的狗就要被松开锁链,跑到路上来了。他们在路边找到一辆独轮小推车。赛来内拉坐在车上,乔瓦尼诺推着车,他们就这样一声不吭地前进着。
“那个……”赛来内拉不时地低声说道。乔瓦尼诺就停好车,去把花采下来。她手里已经攥满一束漂亮的花了。但逃跑时要从篱笆缝里钻出去,可能得把它们都扔掉!
砾石路也走到了尽头。空地的中间,劈开了一块庞大空旷的长方形:一个游泳池。“我们跳进去?”乔瓦尼诺问赛来内拉。如果他是询问她,而不是单说一句“下去!”,那就肯定说明是相当的危险。但水是那么澄净与碧蓝,而赛来内拉又是从不害怕的。他们已经是穿着泳衣的——这之前他们一直都在逮螃蟹。乔瓦尼诺怕溅泼声会太响,于是从池边上下去。他睁大眼睛,不断地往下游啊游,却只能看见蓝色,双手就好似玫瑰色的鱼;这跟在大海里的水下不同,那里的水中全是无形的绿黑色阴影。一片玫瑰色的阴影出现在自己上方——赛来内拉!他们手牵着手,从池子的另一头冒出来,他们有一点点的焦虑。不,实在没有任何人在看他们。这不如他们想象美妙:总是有那么一种酸楚而担心的基调,那就是,这一切都不属于他们,而他们也可能会被随时赶走。
从水里出来,在游泳池的边上,他们找到了一张乒乓球桌。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轻轻地击打着。突然一球高高地弹起,而乔瓦尼诺把球打飞了,球撞上了挂在藤廊支架上的一面铜锣,铜锣就低沉而持久地颤响起来。两个孩子赶紧蜷缩在花坛的后面。很快来了两个穿着白上衣的佣人,端着宽阔的托盘,把托盘搁置在一张圆桌上后,就走掉了。
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来到圆桌旁。上面有茶、牛奶和面包。他们只得坐下享用起来。但他们坐得不是很安稳,只是坐在板凳边缘那一点点的地方,不停地挪动着膝盖。他们一点都感受不到甜点、茶和牛奶的味道。那个花园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如此:美妙而难以受用,带着那种内心的不适与恐慌。这也许只是命运的什么消遣吧,而他们可能很快就会被叫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们悄无声息地靠近了别墅。在一扇木制对开的百叶窗叶片之间,他们看见一间漂亮荫蔽的房间,墙上尽是蝴蝶标本。一个苍白的男孩——应该就是这幢别墅和花园的主人,幸运的他,正坐在一张躺椅上,翻着一本厚厚的带插图的书。他的双手纤细白皙,睡衣的扣子一直系到脖子上,尽管那是夏天。
现在,这两个窥视的孩子紧张的心跳缓缓减弱下去。事实上,那个富有的男孩望着自己的周围时,显得比他们还要焦虑与局促,就好像他感到那本书,那张躺椅,墙上那些被装上框的蝴蝶,下午茶,游泳池,林荫小道,都只是因为一个巨大的错误才被授予他的;而他也是不能享用它们的,却只感受到那个错误的痛楚。
苍白的男孩在他阴翳的房间里转来转去,脚步偷偷摸摸的。他用那白皙的手指摩挲着镶有玻璃的蝴蝶标本的边框,并时不时地停住听着什么。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刚缓下来的心跳声又密集起来。那是一种对什么魔法的害怕,那魔法正压迫在那幢别墅、那个花园上,压迫在所有那些美丽而舒适的东西上,就好像一种古老的不公。
太阳被云朵遮住了。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默不作声地离开了。他们再次匍匐着穿过那排篱笆。在龙舌兰丛间,他们找到通往海边的一条小路。于是他们发明出来一个有意思极了的游戏——用海带打仗。他们将一把把海带摔到对方的脸上,一直摔到晚上。好在赛来内拉从来不哭。(马小漠译,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丽的花坛,硕大的别墅,澄净碧蓝的游泳池,以及佣人们一听到锣声就端上来的下午茶,这些都表明了花园里的生活十分富足。
B.乔瓦尼诺用小推车推着赛来内拉走,为她采摘鲜花,两人用海带打仗,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这两个小伙伴相处融洽,亲密无间。
C.苛刻的先生、夫人和肥大的狗虽然没有真正出现,却给这两个闯入的孩子带来不适与恐慌,也似乎时刻影响着小说中的其他人物。
D.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对花园里的事物感到十分新奇,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自己并不属于这里,最后只好在沉默中依依不舍地离开。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与结尾都写到龙舌兰与篱笆,首尾呼应,意味深长,通向海边与通向花园是两条不同的道路,指向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B.小说多次提到的蝴蝶标本,与房间里的男孩的处境形成微妙呼应;男孩用手指摩挲标本边框的细节,进一步突出他内心的渴望。
C.小说的叙述从容不迫却又富于变化,在游泳池里游水的刺激,掀起了小小的波澜;无意中敲响铜锣的紧张,更是将情节推向了高潮。
D.小说主要以闯入花园的孩子的视角,展现美丽却又如同“被施了魔”的花园;在孩子的真切感受中,暗含作者对某类病态生活的否定。
8.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的心理变化主要经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括。(4分)
小说中的矛盾冲突通常涉及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人物内心等三个方面。请以这篇小说中房间内的男孩为例,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马绛,大名人。景德元年,诏下贡举。诸举子推绛就试,守令劝驾,遂首荐登甲科。释褐,试秘省校书郎,出知婺州义乌县。至则開县扉,凡辩讼者径造于一庭,为之别白是非,因勉之以义教,民辄听命罢去,无复词牒,案牍大治。后十年,父老犹有称道绛者。再调寿州录事参军。还,赴铨部,引对御前,选补职事官,除莱州防御判官。时蔡齐在诸生,未知名。绛一见曰:“海滨有此奇士!”忘年定交,日与游甚欢。是秋,主试贡士,首送蔡齐。春榜至,齐冠天下士,绛得知人之名。秩满,改著作佐郎。丁艰。既除,迁秘书丞、知梧州。绛性刚直,不屈上官,耻焉苟合,以是滞留常调官不遂。尝曰:“吾资不适时,与其求容之辱,不若全吾道。”故于鄠、杜终南圭峰之下,就水竹营别墅,为栖逸之地。及自岭外归,称疾罢官,慨然有丘壑志。故枢相王曙在西府,雅知绛。蔡齐亦在内署,数勉绛起还朝,相与称荐,遂以太常博士通判秦州。时河阳相王钦若知州事,多回挠,绛持法不阿,河阳不悦。僚佐为绛言,宜姑为和。绛曰:“守正之谓和。朝廷置吏,岂使苟相顺适以为和哉?吾知奉公而已。”内珰乘传奏边事,承河阳指,阴诬中绛,遂徙延州。代还,知坊州,赐五品服章。蔡齐拜御史中丞,被命举御史,而以绛名上,时王钦若作相,三奏而三却之。齐怀敕至中书曰:“被命举御史,某之所知,无易马某。朝廷不用,请纳此敕。”执政不得已,除绛殿中侍御史,寻改侍御史。绛素厉风节,及在司察之职,危言无顾惮。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真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绛曰:“良农能稼而不能穑。士固有道,违道干誉,非鄙志者。”其自守如此。庆历八年六月卒,享年七十有五。
(节选自《张方平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软/
B.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C.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D.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引对,又称“赐对”指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
B.春榜,科举考试中,会试一般在春季举行,也称春闱。考中者张榜公布,故名春榜。
C.丁艰,又称丁忧,指遭遇父母丧,朝廷官员必须回原籍守丧。
D.服章,“服”指“服饰;“章”指帽子,用来表示官员的品阶身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绛才干卓著,勤政爱民。他担任义乌知县时,专门营造一庭院,替百姓明辨是非,并注重教化,深受百姓的爱戴。
B.马绛慧眼独具,荐举英才。他发现莱州蔡齐是难得的奇才,不顾其年轻无名,与之订交,并荐举他赴京应试。
C.马绛性情刚直,守正不阿。他因王钦若做事多苟且顺服、没有原则而拒绝与之同流合污。后来马绛被举荐做御史时,遭王钦若再三阻挠。
D.马绛淡于名利,重于义节。他在官场虽然屡屡受挫,但志向不改。面对宰相的直言劝告,他却不为所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吾资不适时,与其求容之辱,不若全吾道。
(2)被命举御史,某之所知,无易马某。朝廷不用,请纳此敕。
马绛被调往延州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在开篇指出弟侄虽然生活贫穷,但意志并未消沉,依然执着于学业。
B.诗人赞美自己的弟侄处于世道纷乱之时,却不受外界的影响,勤奋修业。
C.虽处“干戈地”,却修“礼乐风”,颔联凸显了诗人弟侄卓然高洁的品格。
D.诗人勉励弟侄不要荒废学业、虚度光阴,年少时付出的辛苦于终身有益。
16.诗歌的颈联有怎样的作用 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眼中的天姥山巍峨险峻,气势非凡。
(3)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近几年人们对健康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①______。虽然如此,但是如何科学地减,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有些人觉得,减盐很简单,炒菜时少放一勺盐就可以了。②______在饮食上,科学“减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首先,要做到厨房里科学用盐。可以在厨房准备一把限盐勺,根据家庭成员年龄及身体的具体情况而制定每天的盐摄入量,其次,要对味精,酱料等调味品多加注意,盐摄入包含显性盐和隐性盐,显性盐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烹调用盐,隐性盐包括酱油、酱类等调味品和饼干、咸菜等高盐食品,再次,除了摄入的盐要控制外,体内多余的盐分也要想办法排出,饮食中要增加蔬菜、水果的比例,这些食物含钠元素较少,水分也多,对排盐有一定帮助。③______,吃盐较多的人需要多运动、多喝水,通过汗液,尿液把身体内多余的钠离子排出,进一步清理人体的内环境.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请依据上文,为社区“健康生活”宣传栏拟写宣传语,要求列举科学减盐的三条措施,句式整齐,每条不超过9个字。(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春雪》中,乖巧懂事的男孩三江有个嗜酒如命的爸爸,妈妈多次规劝无果后一气之下回了娘家。面对即将 ① 的家庭,三江下决心帮爸爸摆脱那如影随形的酒瘾。在一次次与爸爸的“斗智斗勇”中,【A】温室里的花朵逐渐蜕变为了坚强的小男子汉。而在儿子的监督下艰难戒酒的过程,也是三江爸爸走出心理阴霾,直面人生缺憾的“再成长”过程。
小说没有什么 ② 、曲折离奇的情节,藏于每个人物潜意识中的那些浓得化不开的“心事”才是叙事的核心驱动力。小说写道:“山区的夏夜那么宁静,却又翻腾着这么多心事,【B】人就像这夜空中的星星一样密密麻麻的,而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心事。”而这些“心事”又与人物的“记忆”或“梦呓”有着 ③ 的联系。它们使人物时常处于欣喜与落寞相交织的复杂心境或心绪中。作者巧妙采用儿童的限制视角来勾勒三江的微妙心情:“大人总是把一些事情,尤其是过去的旧事,像用过的一个旧竹帘子,卷起来,藏起来,不愿意对小孩子说。”正是在天马行空的孩童的想象中,使故事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三江爸爸的人物形象也由此慢慢地逐渐丰满、立体起来。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比喻修辞有怎样的区别?请简要分析。(4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云:“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后汉书·张衡列传》)
闻一多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红烛》)
以上材料对青年的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诗坛不重视建安以来诗坛的成就,诗歌的语言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错误。从材料一第一段“没有建安以来四百年诗坛的发展,唐诗的语言也不会一下子就立地成熟”“所谓‘盛唐之音’一下子就爆发出满园春色,展现出那么绚丽的奇花异果,这乃是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成熟的共同产物”来看,可知“盛唐之音”的爆发建立在之前诗歌语言发展的基础之上,故不能说“诗歌的语言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诗坛不重视建安以来诗坛的成就”的说法也于文无据。
B项,“唐代的五七言诗和绝句就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的表述是“没有唐代那种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面貌,五七言诗究竟能取得多高的成就,绝句是否就那么风靡诗坛等,就都难免会打个问号”,故“盛唐的精神面貌这种时代的条件”是唐代的五七言诗和绝句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选项说法绝对。
C项,“这使得盛唐是边塞最为平静的时刻”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唐诗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边塞题材也不过是其中之一。其所以特别引人瞩目,就因为它仿佛是只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盛唐之前既颇少见,盛唐之后乃几成为绝响;李益几乎就是边塞诗的最后一个诗人。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最为平静的时刻”来看,“边塞诗似乎只属于盛唐,成就非凡,引人瞩目”与“盛唐是边塞最为平静的时刻”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2.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盛唐以后,边塞这些风光消失了”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盛唐以后,人们没有了坚强的生活信心,面对黄云蔽天、北风刺骨,认为没有什么风光可言了,而不是客观的边塞风光“消失了”。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项,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体现了盛唐边塞诗豪迈、正能量的风格特点。
B项,为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一》,体现了盛唐边塞诗乐观、浪漫的风格特点。
C项,为卢照邻的《雨雪曲》,情感肃穆、悲凉,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未体现盛唐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D项,为王维的《使至塞上》,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具有浑厚感和优美感,符合盛唐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4.首先提出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的成熟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这方面的代表是边塞诗。接着阐述盛唐相对和平的环境与边塞诗的关系,最后阐述盛唐生气蓬勃、充满豪情的精神与边塞诗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有三段。第一段,结合“这乃是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成熟的共同产物。这两个发展成熟的汇合,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那波澜的壮阔,气象的高远,在古典诗坛上是空前绝后的。在这空前绝后的诗坛上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歌唱,那就是边塞诗”分析可知,材料一首先提出了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的成熟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这方面的代表是边塞诗。
第二段,结合“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最为平静的时刻。边塞诗因此主要并不在于写战争,而是一种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边防歌”分析可知,材料一接着阐述了盛唐相对和平的环境与边塞诗的关系。
第三段,结合“边塞诗的涌现,因此乃正是时代精神的产物”“这些既是诗歌语言自身的发展,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边塞诗就恰好可以说明这之间的血肉关系”分析可知,材料一最后阐述了盛唐生气蓬勃、充满豪情的精神与边塞诗的关系。
5.①主题有所不同: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功名欲望,缺少盛唐的边塞诗中的社会愿望。②意境有所不同: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战乱环境,没有盛唐边塞诗的乐观、浪漫意境。③风格有所不同:初唐的边塞诗风格放荡不羁,没有盛唐边塞诗的浑厚感和优美感。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结合材料二第一至二段“初唐时期的四杰是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知识分子,各个才华横溢、胸怀大志、高高在上,创作的边塞诗作中充满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中不仅涵盖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同时还表达着高尚的社会愿望,体现出了和平民百姓同甘共苦的意愿,反映出了浓烈的社会责任心”分析可知,二者的主题有所不同: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功名欲望,缺少盛唐的边塞诗中的社会愿望。
②结合材料二第三段“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主要书写了战乱时的艰辛和无奈,营造出了一种悲壮的情境……表达出了战乱时期人们生命的卑微”“在进入盛唐时期,边塞诗中情感的叙述逐渐向乐观、浪漫的方向发展,虽然盛唐时期边塞的战事频繁,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多的是传达出一种正能量,去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树立唐代军队的强大和勇往直前的气势,让人们能够通过诗句联想到战争胜利的欢快感,巩固百姓和将士对于战争的自信心”分析可知,二者的意境有所不同: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战乱环境,没有盛唐边塞诗的乐观、浪漫意境。
③结合材料二第四段“初唐时期由于其处于唐朝建立的开始阶段,使得诗人在边塞诗中进行丰功伟业的情感表达时流露较为透彻,降低了旧社会生活对诗人创作的影响,让诗人能够随着自己的心境进行自由的创作,无所畏惧地诉说着对社会的不满,引导着唐朝诗歌逐渐走向激扬、豪迈的创作风格。在进入盛唐时期以后,也出现了许多放荡不羁的诗歌风格,但是相比较于初唐时期的边塞诗,语句中蕴含了更多的浑厚感和优美感,在整体意境构造上较初唐时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同时在文字的运用上也更加地精练、准确”分析可知,二者的风格有所不同:初唐的边塞诗风格放荡不羁,没有盛唐边塞诗的浑厚感和优美感。
D
C
8.①由海边进入花园,心情由轻松变得紧张、焦虑。②看到房间里的男孩,紧张感暂时减弱,又马上感受害怕与压抑。③离开花园来到海边,重新找回快乐的感觉。
9.①人与人的矛盾:外来的孩子有着自由快乐的天性,男孩却如此局促不安;
(或:父母严厉苛刻,男孩却渴望更多的自由)
②人与环境的矛盾:花园的生活美丽而富足,小男孩却苍白病态,无法享受。
③内心矛盾:男孩渴望自由,却又不得不服从安排、压抑自己。
10.C句子大意是:当时在御史台,王曾、吕蒙正担任宰相,看重马绛方正耿直有操守,私下与马绛聊天说:“正直而温和,宽厚而庄重,是成就德望的原因。你的做事的原则稍微变通一下,不就很宽裕了吗?”
11.C项,“朝廷官员必须回原籍守丧”太过绝对,应该是“一般情况下,朝廷官员必须回原籍守丧”,若遇特殊情况也可酌情处理。
12.A项,“专门营造一庭院”错。原文是“出知婺州义乌县。至则開县扉,凡辩讼者径造于一庭,为之别白是非”,意思是“出任婺州义乌知县。马绛到任后打开县衙大门,凡是打官司的人都可以直接进入庭堂,马绛给他们辨别是非对错”,“造”是“到、前往、拜访”之意,不是“专门营造一庭院”
13.(1)我的性情不合时宜,与其遭受乞求接纳的污辱,不如保全自己的志节。(2)奉命举荐御史,据我所知道,没有能替代马绛的。朝廷如果不能任用,请收回这诏令。
14.奉命出使的太监,回奏边境的事务时,为迎合讨好王钦若,暗中诬陷中伤马绛,于是被调往延州。
参考译文:
马绛,大名人。景德元年,诏令举荐乡贡,很多举子都推荐马绛参加考试,太守亲自动员他前往,于是考中进士第一名。初入仕途,担任秘省校书部,出任婺州义乌知县。马绛到任后打开县衙大门,凡是打官司的人都可以直接进入庭堂,马绛给他们辨别是非对错,并乘机用道义教化勉励他们,百姓都服从判决而离开,没有再告状的了,社会安定,太平无事。后来过了十年,父老乡亲中还有称赞马绛的。又调任寿州录事参军。回京后,到吏部候选,被皇帝召见答问,选派职事官位,授予莱州防御判官。当时蔡齐在读书学生中间,没有名声。马绛一见他说:“海滨之地竟有这样的奇士俊才。”结为忘年交。每天与他交游,很是快乐。这一年,马绛主试乡试,首先选送蔡齐。会试张榜,蔡齐位居天下举子之首。马绛因此赢得慧眼识人的名声。任期满,改任著作左郎。遭遇亲丧回乡守制,结束后。调任秘书丞、梧州知府。马绛性情刚直,不屈服于上司,以同流合污为耻,因此官位一直得不到升迁。马绛曾说:“我的性情不合时宜,与其遭受乞求接纳之辱,不知保全自己的志节。”因而在鄠、杜两县之间的终南高峰之下,靠近水边竹林除营造别墅,作为隐居之地。等到从岭南归来,称疾辞官。慨然有隐居山林的志向。前宰相王曙尚在任上,平素了解马绛,蔡齐也在翰林院,多次勉励马绛出仕回朝。一起举荐他,于是凭借太常博士的身份担任秦州通判。当时,河阳相王钦若担任秦州知州,做事多是一味顺服,毫无原则,马绛持法公正,刚直不阿。王钦若很不高兴,手下对马绛说:“应该姑且顺和。”马绛说:“坚守正道叫做和,朝廷设置官吏,怎能把苟且顺应作为和呢?我只懂的一心奉公。”太监奉命出使回奏边境事务,为迎合王钦若旨意,暗中诬陷中伤马绛,于是被调往延州。返回朝廷,出任坊州,赐穿五品服饰。蔡齐拜受御史中丞,奉诏令举荐御史,于是把马绛的名字写上,当时王钦若做宰相,三次奏请三次被拒绝,蔡齐怀揣诏令到中书省说:“奉令举荐御史,据我所知道,没有能替代马绛的。朝廷如果不能任用,请收回这诏令。”当权者不得已,授予马绛殿中侍御史之职,不久,改为侍御史。马绛平素严谨自守,出任监察之职,正言正行,不惧惮权威。当时在御史台,王曾、吕蒙正担任宰相,看重马绛方正耿直有操守,私下与马绛聊天说:“正直而温和,宽厚而庄重,是成就德望的原因。你的做事的原则稍微变通一下,不就很宽裕了吗?”马绛说:“优良的农夫能够耕种却不一定能收割。读书人本有原则,违背原则来求取名声,不是我的追求。”他像这样爱惜名节。庆历八年六月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15.A【解析】【分析】(1)A项,“虽然生活贫穷”错
16.①颈联通过对书堂环境的描写,体现了环境的清幽高雅,以及人物内心的宁静(喜爱之情)。②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表现诗人对弟侄勤奋刻苦的赞美之情。
17.(1)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2)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8.①减盐的重要性②这一想法很片面(或“减盐远非如此简单”)③为了彻底排盐
19.过量食盐莫摄入,蔬菜水果宜多吃,运动喝水要牢记。
20.①支离破碎 ②跌宕起伏 ③千丝万缕
21①A处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喻体是“温室里的花朵”,本体句中没有出现,是“三江”。②B处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人”,喻体是“星星”,比喻词是“像”。
22.正是在孩童的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故事的神秘面纱被揭开,而三江爸爸的人物形象也由此逐渐丰满、立体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
画线句语病有:语序不当: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天马行空”应修饰“想象”,所以应置于“想象”之前;成分残缺: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在……中,使……”介词淹没主语,删掉“使”,让“神秘面纱”作主语;或删去“在”“中”让“想象”作主语;成分赘余:“慢慢地逐渐”语意重复,可以删掉“慢慢地”。
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
23.【范文】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句为古人所说的,意思为人生只有勤劳不辍才会有所收获;第二句为闻一多所说的,他认为不用去问收获与否,只管去劳作。两句话的共同话题为“收获”,但是侧重不同。
前者认为,要想有所收获必须要勤奋劳作,也就是说勤奋是收获的必要条件,这句话重要强调勤奋的重要性。后者认为,只管去耕耘劳作,不用去问收获与否,或者收获多少。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实际上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勤奋与收获的关系,但是后者并没有否定收获,闻一多只是认为,勤奋即可,劳作即可,至于收获多少就不要去计较。或者说,只要有过程即可,不用考虑结果。我们只需要付出,不需要回报,这样体现的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但是,结合两句话来看,第一句话只是强调勤奋的重要作用,第二句话则强调只需要勤奋劳作即可,不用考虑结果。写作的时候,不能断章取义,认为只需要分析勤奋的重要作用即可,或者是分析不要过问收获等。我们可以分析,勤奋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但是不用过分计较结果。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点:人生在勤,结果不论。文章主体可以先分析勤奋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可以选择古今中外勤奋者的例子;然后分析勤奋必不可少,但是不要过分计较收获是什么,只需付出即可。文章最后,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立意:
1.只需勤奋,收获不问。
2.勤奋必不可少,收获交给天意。
3.只重勤奋的过程,不重收获的结果。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