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5)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部编版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5)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7 16:2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部编版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五)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学校_______姓名_______班级_______考号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以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 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②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③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经过逻辑的陶镕,科学的锻炼。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绝对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又如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④其次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锒铛,饱受铁窗的风味。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虽然他们因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像这种对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⑤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受过去时代留下的最好的精神遗产。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禀赋 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 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 知识分子在中国向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
(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
B.有求得知识机会的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
C.文中以布鲁诺、伽利略为例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
D.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坚持真理时不惧牺牲,是出于对知识的责任感。
2.第⑤段中说,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下列材料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国势倾颓,文天祥苦苦支撑,领兵报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光耀青史。
B.面对反动派,闻一多拍案而起,大声地说了个痛快,来唤醒民众追求民主。
C.面对黑暗的官场,陶渊明拂袖而去,在田园“著文章自娱”,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
D.面对麻木的国民,鲁迅毅然弃医从文,在茫茫的黑夜中呐喊,激励爱国者不断前行。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从艰苦危难之中获得的思想认识,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负责的思想。
B.掌握了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指挥物质生活”,就不能被称作知识分子。
C.某科学家得出了划时代的科学真理,虽然没有发表,但同样是负责的知识分子。
D.拥有天然的禀赋、国家民族的赐予、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就配称知识分子。
4.第④段开头说,“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结合文章分析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4分)
依据文意,结合你所了解的袁隆平的事迹,分析他是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信封上的大头菜
马 犇
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
这个行当无须太多东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
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
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20世纪80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
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加之其价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
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败退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
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自己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
令哥俩终生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
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
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淮城有民谚:“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往外带。”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
《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
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大头菜·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含泪盼复。
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
20世纪90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
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虽然没有复杂而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但叙写了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既表现了代写冯对哥哥的兄弟情深,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B.“大头菜”本是一种平常的农家蔬菜,在小说中却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成了代写冯寻找哥哥的信物,也是故乡的代表,更是亲情的象征。
C.“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别人的信封上写“大头菜·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从侧面表现了国家的面貌日新月异。
D.代写冯的哥哥从友人家信中信封背面盖着大头菜的印而推想代写摊可能是自己的弟弟所设,兄弟得以信息相通,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交代了代写行当的出摊位置、用具、代写内容等,既向读者介绍了这一传统行当,又为引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做了铺垫。
B.小说插叙了淮城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败退台湾前带走亲友的情节,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也解释了代写冯选择代写的原因。
C.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说明大头菜是淮城人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语言通俗直白,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方色彩。
D.“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小说通过人物外貌细节的描写,再现了在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沧桑后,兄弟俩终于得以团聚时的感人场面。
8.请概括代写冯的形象特征,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大头菜”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葛洪,字稚川,丹杨句容人也。祖系,吴大鸿胪。父悌,吴平后入晋,为邵陵太守。洪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诵习,遂以儒学知名。性寡欲,无所爱玩,不知棋局几道,摴蒱齿名。为人木讷,不好荣利,闭门却扫,未尝交游。于余杭山见何幼道、郭文举,目击而已,各无所言。时或寻书问义,不远数千里崎岖冒涉,期于必得,遂究览典籍。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玄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传玄业,兼综练医术,凡所著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赡。太安中,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为义军都督,与周玘等起兵讨之,秘檄洪为将兵都尉,攻冰别率,破之,迁伏波将军。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征镇檄命一无所就。后还乡里,礼辟皆不赴。元帝为丞相,辟为掾。咸和初,司徒导召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谘议参军。干宝深相亲友,荐洪才堪国史,选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洪固辞不就。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 至广州,刺史邓岳留不听去,洪乃止罗浮山炼丹。岳表补东官太守,又辞不就。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自号抱朴子,因以名书。其余所著碑诔诗赋百卷,移檄章表三十卷,神仙、良吏、隐逸、集异等传各十卷,《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后忽与岳疏云“当远行寻师,克期便发”,岳得疏,狼狈往别。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岳至,遂不及见。时年八十一。
(节选自《晋书·葛洪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
B.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
C.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
D.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史,古代国家史官,负责修纂本朝历史;后也指一国或一朝的历史。
B.碑诔是刻在碑上的文字,多用于叙述死者生前事迹并表示哀悼或赞颂。
C.江左,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古人在地理上以西为左,故江西又名江左。
D.班马一般指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文中借以说明葛洪的著述非常丰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葛洪勤学不倦,儒道兼修。他从小刻苦好学,家境贫寒但勤学不辍;虽以儒学知名,但仍不畏路途遥远崎岖,到处寻书问义,充实学问。
B.葛洪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他为人木讷,不喜欢结交朋友,也没有下棋之类的爱好;身处乱世,多次推辞各级官府征召,不愿意去赴命。
C.葛洪潜心著述,思想精邃。他一生笔耕不辍,著述丰富,著有《抱朴子》《金匮药方》《肘后要急方》等书,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D.葛洪醉心炼丹,精研医学。他努力学习前人的成果,为了专注炼丹、钻研医学,没有接受邓岳的挽留,执意前往罗浮山隐居,直至终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
(2)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自号抱朴子,因以名书。
邓岳接到葛洪的书信后,为什么“狼狈往别”?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金塘路中
李群玉①
山连楚越复吴秦,蓬梗何年是住身。
黄叶黄花古城路,秋风秋雨别家人。
冰霜想度商於②冻,桂玉③愁居帝里贫。
十口系心抛不得,每回回首即长颦。
[注]①李群玉(808-862),字文山,澧州(今湖南灃县)人,晚唐诗人,工书能诗,不乐仕进。开成初,东游吴越,又曾西入三峡。大中八年,裴休为相,荐之,徒步入京,进诗三百首,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请告东归,复东游,卒于洪州。此诗为李群玉离乡赴京之作。②商於:为古代秦楚边境地域名。③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两句即景抒情。诗人看着远处峰峦叠嶂,山路漫漫,不禁感慨自身漂泊流离,犹如飞蓬断梗,飘荡无定。
B.颔联紧承首联,对仗工整。第三句承接第一句,第四句承接第二句,“黄叶黄花”对应“秋风秋雨”,上句写路途环境,下句寓离人心情。
C.颈联两句指明时间。“冰霜”二字写出诗人在秋日离家后于寒冷的冬日抵京,因清贫无居处而心情苦闷。
D.尾联两句和首联相呼应,并照应诗题,表明缘由。诗人的频频回首、蹙眉长叹的动作和神态颇具画面感。
16.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对偶和比喻表达了作者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
(2)杜甫一生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有两句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与“思”关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老家的村子,曾是青瓦房的天下。我从小就生活在那片鳞次栉比的青瓦房里。古老的村庄里,一座挨着一座的青瓦房,像一个又一个手挽着手的兄弟,肩并着肩的君子,伫立在一条条或宽或窄的巷子两边,默默地收存着岁月悲欢离合的故事。
青瓦房的记忆是温馨而美好的。巷子里有玩耍的孩童、闲聊的老人以及走村串巷的呼郎客,让人心生踏实又温暖无比。院子里栽着桃树、杏树、苹果树,树枝上有自来自去的麻雀、相亲相爱的燕子。青瓦覆盖的屋檐下,温温软软的土墙上,悬挂着红红的辣椒、白白的大蒜和金黄的玉米,还有破旧的草帽、锋利的镰刀以及常用的农具。屋顶上铺满鱼鳞般的瓦片,或青灰,或苍黛,静默无声,像一叶叶小舟,停泊在土屋的头顶,停泊在村庄的额头。日子久了,一些不知名的小草小花就从瓦下悄无声息地钻出来。
如今,老家村庄里的青瓦房只剩几家,都是老年人住着。小楼多了起来,个个楼高院深。然而,老家的青瓦房,我们虽然离得愈来愈远,因而永远是温情的所在,乡愁的归处。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0~22题。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曾批评秦始皇说:“天假其私,以济天下之大公。”他的意思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立郡县,筑万里长城,种种伟绩,无非是出于 ① ,替万代子孙作打算,但是从全部历史进程来看,秦始皇毕竟做了些对全中国全民族有利的事业,而他主观上所怀抱的私心却成了未能满足的幻梦。所以在王船山眼中,那一世之雄、 ② 的秦始皇,也不过成了天道的工具、命运的玩物。小己的私心,敌不住天道的公正;个人的小智,比不上宇宙的大智;独夫的武力,胜不过历史的命运。秦始皇的一切私心,私智,私力,皆被那无声无息、施无言之教的“天”,利用来作“济天下之大公”的手段与工具。因此,王船山的这种说法,不仅可提供给我们对于目前这天翻地覆、 ③ 的世界大变局一个新的超脱的看法,并且也给我们一个很健全的宇宙观。王船山这句话中“天”的概念,最难理解。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还是盲目的命运就是信仰宗教的人和相信宿命论的人的两种不同的看法。我们还是采取宋儒“天者理也”的说法,将“天”解释为支配自然与人事的天理天道,也许较合王船山的本意。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将文中画波浪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姚胜旺,家里有6口人,爷爷和父亲有肢体残疾,只靠母亲在外打零工维持家用。高考过后,姚胜旺每天都坚持要做数小时兼职。即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他也从未在学习上有过懈怠。邮递员送来录取通知书时,他背着刚从地里挖的姜回来,手上沾满泥土,接过通知书,他哽咽地读着录取通知书上的内容:“姚胜旺同学,你已经成功被大连理工大学录取……”
挖姜少年看到录取通知书泣不成声的视频,感动了众多网友。对于网友想积极帮助他的热心,他连声说了几个“特别感谢”,但他表示,现阶段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国家、学校的政策来供自己读书。
同为追梦的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A.“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养成道德的勇气”错误,原文首句说的是“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以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B.“就是负责的思想”错误,这只是一种负责的表现。C.文中以布鲁诺、伽利略为例是为了说明“像这种对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2.C 相比较而言,陶渊明的态度是一种消极逃避的态度。
3.B A.强加因果,原文表述是“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C.从第④段第三句可知,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D.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知识分子还“应该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
4.答案 第一个“负责”是形容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有周密系统的”;第二个“负责”是动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推进和扩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章主旨、上下文语境,在具体情境中去把握词语的含义。“负责的思想”是第③段阐释的内容,这里的“负责”是一个形容词,即指“有周密系统的”;第二个“负责”是动词,联系“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等可知,其含义为“推进和扩充”。
5.答案 ①有负责的思想: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②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袁隆平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③负起更重大的责任:袁隆平不仅要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肩负着解决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的责任。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知识的责任”,再分析“怎样负起知识的责任”。全文围绕“负起知识的责任”立论,从三个层面阐释了“知识的责任”: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其次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从这三个层面结合对袁隆平事迹的了解,具体分析和阐述即可。
6.C “从侧面表现了国家的面貌日新月异”分析不准确,文中无此意。
7.D “外貌细节的描写”分析不全面,“老泪纵横”是外貌细节,但“夹起大头菜”属于动作细节。
8.①有智慧。老家街巷的地址更名数次,哥哥的地址一无所知,代写冯利用替别人代写家信时在信封上留下独特标志的方式,寻找哥哥。②重亲情。代写冯六岁时哥哥被舅舅带去台湾,他一直在寻找哥哥。③有耐心(坚持不懈)。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④做事有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⑤谦和有礼。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
9.①“大头菜”是小说的线索。代写冯借“大头菜”标志寻亲,兄弟俩因大头菜得以相见。小说围绕“大头菜”行文,有利于展开故事情节,让情节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清晰。
②“大头菜”是主人公感情的载体,是兄弟联系的纽带。以“大头菜”为中心,有利于突出代写冯有智慧、重亲情的形象。
③“大头菜”是亲情、乡情的象征。以“大头菜”为中心,表达了亲情难断、故土难舍的主题思想。(每点2分,其中概括1分,联系文本分析1分)
10.(3分)A(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址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
11.(3分)C(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东又名江左。)
12.(3分)D(“没有接受邓岳的挽留”不当,葛洪接受了邓岳的挽留,并留在罗浮山。)
13.【文言翻译】(1)石冰之乱被平定后,葛洪不计较自己的功劳和赏赐,径直去了洛阳,想要搜求奇书秘籍来充实自己的学问。 [4分。大意2分,“径”“广”各1分。]
(2)葛洪在罗浮山多年,悠闲自在,闲静养生,著述不停,他自号抱朴子,于是就以此给他的书命名。[4分。大意2分,“积年”“辍”各1分。]
14.【内容理解】(3分)①葛洪的来信告诉邓岳自己快要离世了,②邓岳想赶在葛洪去世前与他告别。[答对1点2分,答对2点3分。]
【参考译文】
葛洪字稚川,丹杨句容人。祖父葛系,在吴国担任过大鸿胪。父亲葛悌,吴国灭后入仕晋,任过邵陵太守。葛洪从小就刻苦好学,家中贫穷,自己白天上山打柴以换取笔墨纸张,夜晚读书抄写记诵,于是以精通儒学而知名于世。他性格清淡寡欲,没有玩耍之类的爱好,不知道棋盘上有多少条线,也不知摴蒱之类的赌具叫什么名称。葛洪为人木讷少言,不喜欢名利,时常闭门不出,也很少与人交游。他曾在余杭山见到何幼道和郭文举,互相对视了一阵,双方没有说一句话。他时常寻访典籍探究学问,哪怕是千里之遥道路崎岖艰险,也一定去寻访,直到有了结果才罢休,就这样得以博览群书。后来又从师于南海太守上党人鲍玄。鲍玄见到葛洪,非常器重他,把自己的女儿许配与他为妻。葛洪继承了鲍玄的学业,同时又兼攻医术,所撰写的文章著作,无不透彻精妙,而文辞也很华美。太安年间,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是义军都督,与周玘等发兵讨伐石冰,顾秘传檄书召葛洪为将兵都尉,让他攻击石冰的策应部队,葛洪打败了这支敌军。石冰之乱被平定后,葛洪不计较自己的功劳和赏赐,径直去了洛阳,想要搜求奇书秘籍来充实自己的学问。葛洪见当时天下已乱,想到南方去躲避,他对各地长官邀请入幕的召书一概不应。后来回到故乡,礼请征聘一概不接受。元帝为丞相时,任他为掾属。咸和初年,司徒王导召葛洪补州主簿,再转为司徒掾,迁谘议参军。干宝与他关系亲密,举荐他,(认为他的)才华可承担国史的编修工作,选他为散骑常侍,授大著作之职,葛洪坚决推辞不受。因年岁已高,想要炼仙丹以求长寿。听说交址出产仙丹,请求担任句漏县令。皇帝因他资历声望高不答应他的请求,葛洪说:“我并非要求荣耀,只因为那里有丹。”皇帝这才同意。葛洪于是带着儿子侄儿一起上路。到了广州,刺史邓岳挽留不放他走,他只好留在罗浮山炼丹。邓岳上表要补葛洪为东官太守,他坚辞不受。葛洪在罗浮山多年,优游闲养,著述不停。葛洪自号“抱朴子”,于是就以此给他的书命名。其他所著碑记诔文诗赋百卷,移檄章表三十卷,神仙、良吏、隐逸、集异等传各十卷,又抄有《五经》《史记》《汉书》、百家之言、方技杂事三百一十卷,《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葛洪博学精识,在江东无人可比。著述篇章丰富,超过班固、司马迁。他又能精辟入微地分析论辩玄妙的理义。后来他忽然写信对邓岳说:“当远行去寻找仙师,即刻就要启程。”邓岳收到书柬,慌慌张张地赶去道别。而葛洪端坐到中午,竟像熟睡一样去世了。邓岳赶来,已来不及见他一面。葛洪卒年八十一岁。
15.C【解析】“‘冰霜’二字写出诗人在秋日离家后于寒冷的冬日抵京”错误,颈联“冰霜想度商於冻,桂玉愁居帝里贫”意思是在这寒冷的暮秋天气赴京谋职,可是京师长安之地,不是那么好安置的,再加上自己清贫无居处,因而心情苦闷,悲怆凄凉之情涌上心头;“冰霜”本意指冰和霜,在这里并非指冬天,而是指清清操守,也指冷峻的心境。故选C。
16.一个远离故乡家人漂泊在外的人。①诗人对远离故乡和家人,感到恋恋不舍,不忍别离。②诗人对前去长安的前途,感到迷茫无助。③诗人无意仕途却又不得不为生计上京求职的苦闷与无奈。
17.(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8.老家的青瓦房,虽然离我们愈来愈远,却永远是温情的所在,乡愁的归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语病有二:
一是语序不当,前面主语是青瓦房,此处承前省略,应把“我们虽然离得愈来愈远”改为“虽然离我们愈来愈远”;
二是不合逻辑,前后句子都是转折关系,应把“因而”改为“却”。
19.①将瓦片比喻成鱼鳞,形象地写出屋顶上的瓦片多而整齐有序的样子;②将瓦片比喻成停泊的小舟,写出瓦片见证了青瓦房和村庄的历史变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句子结构看,本体为“瓦”,喻体为“鱼鳞”“小舟”,鱼鳞的排列整齐有序,将瓦片比喻成鱼鳞,形象地写出屋顶上的瓦片多而整齐有序的样子;
从句子的表达效果看,此处将瓦片比喻成小舟,以“停泊在土屋的头顶,停泊在村庄的额头”描写其观察的状态,写出瓦片见证了青瓦房和村庄的历史变迁,形象生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0.①一己之私;②叱咤风云;③亘古未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结合下句“替万代子孙作打算”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立郡县,筑万里长城,种种伟绩,是为了自己的私心,所以应填”一己之私”。一己之私:指个人的私心、私利。
第②空,“废封建,立郡县,筑万里长城”等事可以说轰动一时,显示其威力极大,所以此处可用“叱咤风云”。叱咤风云:形容轰动一时的人物。今多指将帅或左右时局者的威风气势。
第③空,根据前面的成语“天翻地覆”可知,世界大变局是从古到今都没有过的,故此处可填“亘古未有”。亘古未有:从古到今不曾有过。
21.①排比突显内容上的铺展,从个人格局、个人智慧、外部行为,从内到外对秦始皇进行全面否定;①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语气,突出了秦始皇的一己之私不过是天道的工具、命运的玩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中“小己的私心”“个人的小智”“独夫的武力”,都是指的秦始皇的一己之私;“敌不住”“比不上”“胜不过”,说明天道的强大,排比的运用,突显了内容上的铺展,从个人格局、个人智慧到外部行为,由内到外对秦始皇进行全面否定;
由后文“秦始皇的一切私心,私智,私力,皆被那无声无息、施无言之教的‘天’,利用来作‘济天下之大公’的手段与工具”可知,此句运用排比的手法,突出了秦始皇的一己之私不过是天道的工具、命运的玩物,增强了文章的语气。
22.在信仰宗教的人看来,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在相信宿命论的人看来,天是盲目的命运,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时先要抽取句子主干,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主干为: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
然后把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分别变成短句,两种看法是“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和“天是盲目的命运”,这两种看法分别对应两种人,“信仰宗教的人”对应的是“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相信宿命论的人”对应的是“天是盲目的命运”,把这两种人变成状语成分,修饰两种看法。
故文中画波浪的句子可改写为:在信仰宗教的人看来,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在相信宿命论的人看来,天是盲目的命运,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
22.【解析】这是一则给材料作文。
从材料中不难看出,挖姜少年身上表现出珍贵的品质:勤于学习、善于吃苦、懂事孝顺。而这些品质正在生活优越的当代青年身上逐渐流失,可见材料意在启发我们,既要不辜负自己的大好青春,刻苦学习;还要敢于吃苦,勇于担当,这才是当代青年应有的本色。
【参考立意】
1.敢于吃苦,勇于担当,莫被物欲所淹没。
2.勤于学习,不负韶华,才是当代学子应有的自觉与本分。
敢于吃苦,勇于担当,勤勉刻苦才是当代青年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