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化学九上层级提分练:4.1.2 完全燃烧 爆炸和安全常识(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化学九上层级提分练:4.1.2 完全燃烧 爆炸和安全常识(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0-27 16:4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2 燃烧和灭火
【基础训练】
1.今年我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中,禁止燃放的区域除城区外新增了部分乡镇。下列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图标是
A.B.C. D.
2.安全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发生室内着火,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B.发现CO中毒者,迅速将其转移到室外通风处
C.为防止火腿肠变质,加工时加入大量亚硝酸钠
D.误食重金属盐中毒后,可服用大量食盐水自救
3.下列所采取的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A.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B.煤气泄漏迅速打开排气扇
C.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D.在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开辟一条“隔离带”,以控制火灾
4. “安全重于泰山”。以下应张贴在“防火”场所的标志是
A. B. C. D.
5.202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B.扑灭森林火灾时,可设置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D.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6.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D.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方式跑离着火区域
7. 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可燃物只有在空气中才能燃烧
B. 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C. 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
D. 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
8.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
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
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应减小灶具的进风口
D.甲烷和乙醇燃烧产物均为水和二氧化碳,说明二者均为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9.下表是几种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据此判断在空气中最易爆炸的是
气体 CH4 H2 CO C2H2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5%~15% 4%~75% 12.5%~74% 2.5%-80%
A.CH4 B.H2 C.CO D.C2H2
10.用白色瓷片接近酒精灯外焰时,瓷片没有明显变化;接近焰心时,在瓷片上出现黑色粉末状固体,这是酒精没有完全燃烧时生成的炭黑。用水壶烧开水,开始时会发现:与火焰接触的壶底出现水珠和黑色的炭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燃料本身也可能含有水分子
B.加热时应把物体放在内焰上加热
C.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
D.适当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B.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遇火一定能发生爆炸
C.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都可能发生爆炸
D.家庭中若发现煤气或液化气泄漏时,应杜绝一切明火,以防发生爆炸
12.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为防止事故发生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安全措施正确的是
A.冬天用煤取暖时封闭门窗
B.油锅中的油起火用锅盖盖灭
C.厨房内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通风
D.掏空沼气池前进行灯火试验
13.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火上浇油”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A.增加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
B.增大氧气的浓度,可以使燃烧更旺
C.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
14.燃烧前常将汽油(含C8H18等)喷成雾状,可以( )
A.减少O2消耗量 B.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
C.减少CO2生成量 D.使C8H18等分子变得更小
【能力提升】
1.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接触到明火有发生爆炸的危险的是
① 氢气 ②一氧化碳 ③ 面粉 ④天然气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图b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C.图c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D.图d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3.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
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
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应减小灶具的进风口
D.甲烷和乙醇燃烧产物均为水和二氧化碳,说明二者均为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4.有关粉尘爆炸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剧烈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B.燃着的蜡烛可升高面粉着火点
C.鼓空气是为了增大氧气的含量
D.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5.如图,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一会后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下列方法中错误的是
A. 用湿毛巾捂住鼻子 B. 成站立姿势跑出
C. 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 D. 不要轻易开窗
6.如图所示的两只烧杯(250 mL)中分别放有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烧的蜡烛,有关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两个实验中,蜡烛都是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B.A实验中只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C.A、B实验中蜡烛熄灭的原理是隔绝了空气
D.B实验可知,逃离火灾现场应成站立姿势逃跑
7.亮亮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粉尘爆炸实验,相关操作及现象如下:在一右侧开口的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用打气筒迅速压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上的塑料盖掀起。
(1)该实验中的面粉属于_____,在塑料筒中放点燃的蜡烛是为了_____,鼓入空气的作用是_____。实验中发生爆炸,除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外,同时还必须发生在_____。
(2)请你提出一条生产面粉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_____。
8. (1)有位同学家中使用的燃料是天然气,为安全起见,计划在厨房安装天然气泄漏报警器。该同学认为报警器安装的位置应如下图所示:你认为这样安装是否合理________ ,请说明理由________ ;
(2)如果报警器显示有天然气泄漏,下列应急措施可行的有(填编号)________。
A.检查并关闭气源阀门,防止气体进一步泄漏
B.轻轻打开门窗通风
C.立即打开电动抽风机抽风,把泄漏出的天然气尽快排出室外
【拓展培优】
1.关于燃烧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燃烧
(1)酒精、煤(含硫)、天然气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下列不属于三者燃烧共有的现象是 (填字母序号)。
A.发光 B.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放热 D.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任务二】探究燃烧的条件及质量变化
(3)该小组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开展探究。
步骤1:室温下,按如图组装装置,装入药品,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1 g。
步骤2:将锥形瓶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3: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打开止水夹K1,和K2,从K1处缓慢通入约50 mL氧气,再关闭K1和K2,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2 g。
步骤4:将锥形瓶再次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5: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3 g。
① 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
② m1、m2、m3的大小关系是 。
【任务三】调控燃烧
(4)报道显示:国内外一些煤田因发生煤层自燃,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一旦煤层自燃,请给出一条合理的灭火建议 。
【任务四】再探铁的燃烧
(5)查阅文献:颗粒直径为20~30 nm的铁粉,在空气中会发生自燃生成氧化铁。
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 影响铁燃烧的因素有 、 (至少答出2点)。
2.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于蜡烛的燃烧进行再探究。他们首先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有二氧化碳气体,方法为  。
其次熄灭燃烧蜡烛采用以下方法:
(1)用嘴吹灭
【提出问题】蜡烛为什么熄灭?
【猜想假设】猜想①:使温度降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猜想②:呼出气体隔绝了氧气。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用注射器收集氧气,对着燃着的蜡烛,慢慢推进注射器 蜡烛燃烧旺 /
用注射器收集氧气,对着燃着的蜡烛,快速推进注射器     猜想②不成立
【拓展延伸】同学们继续探究,发现生活中扇子扇蜡烛火焰,一扇就灭,而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请分析原因   。
(2)烧杯盖灭
【猜想假设】猜想③:氧气被消耗使蜡烛熄火;猜想④:产生二氧化碳浓度高使蜡烛熄灭。
【实验验证1】同学们收集一瓶80%二氧化碳与20%氧气的混合气体,将燃着的蜡烛伸入混合气体中,发现蜡烛正常燃烧,从而证明猜想   不成立。
【实验验证2】为了进一步验证猜想,实验小组用氧气、二氧化碳传感器检测在密闭容器中蜡烛燃烧到熄火过程中的气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
剩余氧气浓度14.11%,二氧化碳浓度3.019%。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不多,而氧气浓度明显下降。由此你对燃烧新的认识为   。
3.燃烧与灭火紧密联系着我们的生活。请你依据下列实验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1)在空气中点燃镁条,观察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说明该反应_________(填“放出”或“吸收”)能量,生成白色固体MgO,说明镁发生了__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2)CO2可用于灭火,是否也可熄灭燃着的镁呢?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①实验探究
取两块大小相同的干冰,在一块干冰中央挖一个小穴,放入一些镁屑,用红热的铁棒点燃镁屑。(见图1)
迅速将另一块干冰盖上,镁在两块干冰间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白光,像冰块中装入一个明亮的电灯泡一样。(见图2和图3)
取走上面一块干冰,观察到有白色固体产生(见图4),用铁片拨开图4产物的表面(见图5),还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思交流
小组实验后讨论,对初中教材中燃烧的条件有了新的认识,请你代为表达。_________
答案解析
【基础训练】
1.今年我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中,禁止燃放的区域除城区外新增了部分乡镇。下列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图标是
A.B.C. D.
【答案】B
【解析】A.该图标是当心爆炸标志,故选项错误;
B.是禁止燃放鞭炮,故选项正确;
C.是禁止烟火,故选项错误;
D.表示禁止吸烟,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安全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发生室内着火,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B.发现CO中毒者,迅速将其转移到室外通风处
C.为防止火腿肠变质,加工时加入大量亚硝酸钠
D.误食重金属盐中毒后,可服用大量食盐水自救
【答案】B
【解析】A.发生室内着火,打开门窗通风会引入更多氧气,导致火灾更严重,错误;
B.发现CO中毒者,迅速将其转移到室外通风处,正确;C.亚硝酸钠有剧毒,加工时香肠时不能加入大量亚硝酸钠,错误;D.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失去生理活性,误食重金属盐中毒后,可服用大量生鸡蛋清自救,错误。故选B。
3.下列所采取的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A.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B.煤气泄漏迅速打开排气扇
C.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D.在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开辟一条“隔离带”,以控制火灾
【答案】B
【解析】A.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隔绝氧气盖灭,A正确。B.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容易产生电火花容易发生爆炸,B错误。C.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迅速用湿抹布扑盖,隔绝氧气灭火,C正确。D.在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开辟一条“隔离带”,清除可燃物,可以控制火灾,D正确。故选:B。
4. “安全重于泰山”。以下应张贴在“防火”场所的标志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A. 是防火标识,符合题意;B. 是循环利用标识,不符合题意;C. 是节能标识,不符合题意;D. 是节约用水标识,不符合题意;故选A。
5. 202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B.扑灭森林火灾时,可设置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D.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答案】A
【解析】
A.遇到室内起火,不能迅速打开门窗通风,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故选项说法错误;
B.扑灭森林火灾时,可设置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利用了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6.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D.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方式跑离着火区域
【答案】A
【解析】A.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会增加空气的流动,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火燃烧的更旺,符合题意;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会因留下痕迹而损坏图书,不符合题意;C.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不符合题意;D.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过滤有毒烟尘,迅速跑离着火区域,不符合题意。故选A。
7. 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可燃物只有在空气中才能燃烧
B. 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C. 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
D. 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A.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发生了燃烧,没有氧气参加,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可燃物不一定在空气中才能燃烧,故错误;
B.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会发生变化,故错误;
C.空气中有氧气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达到着火点可能发生爆炸,正确;
D.氢气燃烧只生成水,故错误。
故选C。
8.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
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
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应减小灶具的进风口
D.甲烷和乙醇燃烧产物均为水和二氧化碳,说明二者均为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答案】B
【解析】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或电火花一定会发生爆炸,并不是可燃性气体的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选项说法错误;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造成空气污染,选项说法正确;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这是因为燃料燃烧不充分造成的,此时应增大灶具的进风口,选项说法错误;D.甲烷和乙醇的燃烧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CO2和H2O两种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甲烷和乙醇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
9.下表是几种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据此判断在空气中最易爆炸的是
气体 CH4 H2 CO C2H2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5%~15% 4%~75% 12.5%~74% 2.5%-80%
A.CH4 B.H2 C.CO D.C2H2
【答案】D
【解析】爆炸极限所表示的范围越大,该气体发生爆炸的可能性越强,在四种气体中C2H2的爆炸范围最大,是最容易发生爆炸的气体。
故选D
10.用白色瓷片接近酒精灯外焰时,瓷片没有明显变化;接近焰心时,在瓷片上出现黑色粉末状固体,这是酒精没有完全燃烧时生成的炭黑。用水壶烧开水,开始时会发现:与火焰接触的壶底出现水珠和黑色的炭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燃料本身也可能含有水分子
B.加热时应把物体放在内焰上加热
C.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
D.适当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
【答案】B
【解析】
A.燃料本身也可能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而含有水分子,正确;
B.酒精灯外焰与氧气接触充分,燃烧充分温度高,加热时应把物体放在外焰上加热,选项错误;
C.氧气浓度越大,燃料燃烧越充分,故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正确;
D.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使燃烧更充分,所以减少炭黑的生成,正确。
故选:B。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B.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遇火一定能发生爆炸
C.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都可能发生爆炸
D.家庭中若发现煤气或液化气泄漏时,应杜绝一切明火,以防发生爆炸
【答案】B
【解析】
A.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以免发生爆炸,氢气是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需要验纯,正确;
B.氢气和氧气或空气混合,在一定比例范围内才会发生爆炸,所以氢气不纯不一定会发生爆炸。错误;
C.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都可能发生爆炸,正确;
D.煤气或液化气都是可燃气体,如果泄漏一定要杜绝一切明火,以防发生爆炸,正确。
故选B。
12.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为防止事故发生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安全措施正确的是
A.冬天用煤取暖时封闭门窗
B.油锅中的油起火用锅盖盖灭
C.厨房内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通风
D.掏空沼气池前进行灯火试验
【答案】B
【解析】
A.冬天用煤取暖时封闭门窗,煤不充分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使人中毒,选项A错误;
B.油锅中的油着火可盖上锅盖,隔绝氧气而熄灭,选项B正确;
C.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炸,煤气有可燃性,厨房内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会产生电火花引爆可燃性气体,选项C错误;
D.沼气池里常常含有一定量的甲烷,如果甲烷的浓度达到了甲烷的爆炸极限,遇明火会发生爆炸,选项D错误。
故选:B。
13.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火上浇油”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A.增加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
B.增大氧气的浓度,可以使燃烧更旺
C.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
【答案】A
【解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三个条件都能满足时,可燃物才能发生燃烧。“火上浇油” 增加了可燃物,会使燃烧更旺。答案选A。
14.燃烧前常将汽油(含C8H18等)喷成雾状,可以( )
A.减少O2消耗量 B.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
C.减少CO2生成量 D.使C8H18等分子变得更小
【答案】B
【解析】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气缸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故选B。
【能力提升】
1.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接触到明火有发生爆炸的危险的是
① 氢气 ②一氧化碳 ③ 面粉 ④天然气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可燃性的气体及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后,遇明火或静电或电火花都可能发生爆炸。氢气、一氧化碳和天然气是可燃性的气体,所以正确。面粉是可燃性的粉尘,所以正确。答案选D。
2.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图b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C.图c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D.图d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答案】C
【解析】煤做成蜂窝状,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A项错误;金属具有导热性,是热的良导体,当金属丝制成的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金属丝由于吸热,致使燃烧产生的热量被快速传递,温度降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从而使蜡烛火焰熄灭,B项错误;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则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C项正确;当火柴头斜向下时,燃烧产生的热量能给火柴梗预热,容易达到其着火点,所以更容易持续燃烧。而火柴头向上时,燃烧产生的热量随热空气上升,不能给火柴梗加热,火柴梗达不到其着火点,容易熄灭,D项错误。答案选C。
3.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
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
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应减小灶具的进风口
D.甲烷和乙醇燃烧产物均为水和二氧化碳,说明二者均为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答案】B
【解析】
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才会发生爆炸,不是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不符合题意;
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说明此时氧气不足,碳不完全燃烧,这时应调大进风口,不符合题意;
D.甲烷和乙醇燃烧产物均为水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明二者均含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氧元素,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有关粉尘爆炸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剧烈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B.燃着的蜡烛可升高面粉着火点
C.鼓空气是为了增大氧气的含量
D.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答案】D
【解析】
A.剧烈燃烧发生在有限空间会引起爆炸,A错误;
B.面粉着火点没有升高,B错误;
C.鼓空气是为了增大面粉和空气接触面积,C错误;
D.面粉容易发生爆炸,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D正确。
故选:D。
5.如图,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一会后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下列方法中错误的是
A. 用湿毛巾捂住鼻子 B. 成站立姿势跑出
C. 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 D. 不要轻易开窗
【答案】B
【解析】A. 用湿毛巾捂住鼻子,防止烟尘进入人体,正确;B. 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低处氧气含量较高,要成弯腰姿势跑出,错误;C. 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低处氧气含量较高,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正确;D. 打开窗户,空气进入,火势更大,正确。故选B。
6.如图所示的两只烧杯(250 mL)中分别放有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烧的蜡烛,有关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两个实验中,蜡烛都是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B.A实验中只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C.A、B实验中蜡烛熄灭的原理是隔绝了空气
D.B实验可知,逃离火灾现场应成站立姿势逃跑
【答案】C
【解析】
A.实验A中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而实验B中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温度高,所以密度小于空气密度,上升到顶部,较高的蜡烛因缺氧气而先熄灭,所以B中的蜡烛由高到低依次熄灭,A错误;
B.A实验中不但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而且证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B错误;
C.A、B实验中蜡烛熄灭的原理是隔绝了空气,故C正确;
D.B实验可知,逃离火灾现场应成匍匐姿势逃跑,而不是站立,故D错误。
故选:C。
7.亮亮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粉尘爆炸实验,相关操作及现象如下:在一右侧开口的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用打气筒迅速压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上的塑料盖掀起。
(1)该实验中的面粉属于_____,在塑料筒中放点燃的蜡烛是为了_____,鼓入空气的作用是_____。实验中发生爆炸,除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外,同时还必须发生在_____。
(2)请你提出一条生产面粉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_____。
【答案】可燃物 引燃面粉 使面粉充满整个金属筒,使面粉与空气混合均匀,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有限空间内 有良好的通风设备
【解析】
(1)面粉可以在实验中点燃,故该实验中的面粉属于可燃物,在塑料筒中放点燃的蜡烛是为了引燃面粉,鼓入空气的作用是使面粉充满整个金属筒,使面粉与空气混合均匀,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实验中发生爆炸,除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外,同时还必须发生在有限空间内。
(2)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会发生爆炸,生产面粉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良好的通风设备。
8. (1)有位同学家中使用的燃料是天然气,为安全起见,计划在厨房安装天然气泄漏报警器。该同学认为报警器安装的位置应如下图所示:你认为这样安装是否合理________ ,请说明理由________ ;
(2)如果报警器显示有天然气泄漏,下列应急措施可行的有(填编号)________。
A.检查并关闭气源阀门,防止气体进一步泄漏
B.轻轻打开门窗通风
C.立即打开电动抽风机抽风,把泄漏出的天然气尽快排出室外
【答案】 ①合理 ②因为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③AB
【解析】(1)天然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泄漏后会很快上升到室内的上方,接触报警器,故答案为合理,因为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2)A.可以清除可燃物,破坏燃烧的条件,故A正确;B.开窗通风可以冲淡室内的易燃气体不在爆炸极限的范围内,故B正确;C.天然气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而打开电器会产生电火花,会将气体引燃,故C错误。
【拓展培优】
1.关于燃烧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燃烧
(1)酒精、煤(含硫)、天然气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下列不属于三者燃烧共有的现象是 (填字母序号)。
A.发光 B.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放热 D.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任务二】探究燃烧的条件及质量变化
(3)该小组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开展探究。
步骤1:室温下,按如图组装装置,装入药品,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1 g。
步骤2:将锥形瓶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3: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打开止水夹K1,和K2,从K1处缓慢通入约50 mL氧气,再关闭K1和K2,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2 g。
步骤4:将锥形瓶再次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5: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3 g。
① 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
② m1、m2、m3的大小关系是 。
【任务三】调控燃烧
(4)报道显示:国内外一些煤田因发生煤层自燃,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一旦煤层自燃,请给出一条合理的灭火建议 。
【任务四】再探铁的燃烧
(5)查阅文献:颗粒直径为20~30 nm的铁粉,在空气中会发生自燃生成氧化铁。
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 影响铁燃烧的因素有 、 (至少答出2点)。
【答案】(1)B
(3)① 步骤2中白磷未燃烧,步骤4中白磷燃烧,产生白烟 ② m1>m2=m3
(4)取土填埋,隔绝空气
(5)① 铁的表面积 氧气的浓度(温度)
【解析】(1)燃烧一般都会发光、放热,由于这3种物质中都含有碳元素,燃烧后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酒精和天然气中没有硫元素,不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① 步骤2中锥形瓶中是二氧化碳,白磷没有燃烧,而步骤4中通入了氧气,白磷燃烧,产生白烟,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② 由于开始装置中充入的是二氧化碳时装置总质量为m1,通入50 mL氧气后,由于氧气的密度比二氧化碳的密度小,所以m1>m2,白磷燃烧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装置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m2=m3;
(4)煤层自燃我们可以用隔绝空气的方法取土填埋,也可以用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的原理用水灭火等方法合理均可;
(5)① 影响铁燃烧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铁的表面积、氧气的浓度、温度等都会影响铁燃烧的生成物。
2.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于蜡烛的燃烧进行再探究。他们首先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有二氧化碳气体,方法为  。
其次熄灭燃烧蜡烛采用以下方法:
(1)用嘴吹灭
【提出问题】蜡烛为什么熄灭?
【猜想假设】猜想①:使温度降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猜想②:呼出气体隔绝了氧气。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用注射器收集氧气,对着燃着的蜡烛,慢慢推进注射器 蜡烛燃烧旺 /
用注射器收集氧气,对着燃着的蜡烛,快速推进注射器     猜想②不成立
【拓展延伸】同学们继续探究,发现生活中扇子扇蜡烛火焰,一扇就灭,而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请分析原因   。
(2)烧杯盖灭
【猜想假设】猜想③:氧气被消耗使蜡烛熄火;猜想④:产生二氧化碳浓度高使蜡烛熄灭。
【实验验证1】同学们收集一瓶80%二氧化碳与20%氧气的混合气体,将燃着的蜡烛伸入混合气体中,发现蜡烛正常燃烧,从而证明猜想   不成立。
【实验验证2】为了进一步验证猜想,实验小组用氧气、二氧化碳传感器检测在密闭容器中蜡烛燃烧到熄火过程中的气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
剩余氧气浓度14.11%,二氧化碳浓度3.019%。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不多,而氧气浓度明显下降。由此你对燃烧新的认识为   。
【答案】把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有二氧化碳气体。
(1)【实验验证】蜡烛熄灭
【拓展延伸】蜡烛燃烧放热较少,扇子扇蜡烛火焰,能使温度降低至蜡烛着火点以下,蜡烛熄灭;煤燃烧放热较多,用扇子扇煤炉火焰,不能使温度降低至煤的着火点以下,补充了氧气,越扇越旺。
(2)【实验验证1】④
【实验验证2】燃烧需要氧气达到一定浓度
【解析】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有二氧化碳气体,方法:把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有二氧化碳气体,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1)【实验验证】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用注射器收集氧气,对着燃着的蜡烛,慢慢推进注射器 蜡烛燃烧旺 /
用注射器收集氧气,对着燃着的蜡烛,快速推进注射器 蜡烛熄灭 猜想②不成立
【拓展延伸】同学们继续探究,发现生活中扇子扇蜡烛火焰,一扇就灭,而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原因:蜡烛燃烧放热较少,扇子扇蜡烛火焰,能使温度降低至蜡烛着火点以下,蜡烛熄灭;煤燃烧放热较多,用扇子扇煤炉火焰,不能使温度降低至煤的着火点以下,补充了氧气,越扇越旺。
(2)【实验验证1】同学们收集一瓶80%二氧化碳与20%氧气的混合气体,将燃着的蜡烛伸入混合气体中,发现蜡烛正常燃烧,证明不是因为产生二氧化碳浓度高使蜡烛熄灭,从而证明猜想④不成立。
【实验验证2】剩余氧气浓度14.11%,二氧化碳浓度3.019%。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不多,而氧气浓度明显下降,由此可知,燃烧需要氧气达到一定浓度。
3.燃烧与灭火紧密联系着我们的生活。请你依据下列实验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1)在空气中点燃镁条,观察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说明该反应_________(填“放出”或“吸收”)能量,生成白色固体MgO,说明镁发生了__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2)CO2可用于灭火,是否也可熄灭燃着的镁呢?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①实验探究
取两块大小相同的干冰,在一块干冰中央挖一个小穴,放入一些镁屑,用红热的铁棒点燃镁屑。(见图1)
迅速将另一块干冰盖上,镁在两块干冰间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白光,像冰块中装入一个明亮的电灯泡一样。(见图2和图3)
取走上面一块干冰,观察到有白色固体产生(见图4),用铁片拨开图4产物的表面(见图5),还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思交流
小组实验后讨论,对初中教材中燃烧的条件有了新的认识,请你代为表达。_________
【答案】(1) 放出 氧化(2) 有黑色固体产生
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合理即可)
【解析】
(1)镁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说明该反应是放出能量;反应后得到氧化镁,则镁与氧元素发生了氧化反应。
(2)①镁和二氧化碳反应,得到了白色固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白色固体是氧化镁,生成物中还缺少碳元素,结合图5的现象,应该产生黑色的固体碳;
②根据实验,发现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