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教学】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单元整体分析
一、单元学习内容
本单元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七个主题中的第三大主题“生物与环境”,属于新课标九个大概念中的第三大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从属于这个大概念中的第一个重要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如图所示: 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同时生物又能适应和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维护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系统与整体的思维方式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形成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确立生态文明观念。
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形式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生物与非生物区别的科学思维。 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理解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统一整体,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培养学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的生命观念。 尝试运用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进行探究实践,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编写体例 1、章节设置与课程安排相适应,1章对应1个课时; 2、每节设置“想一想、议一议”问题或情境导入,均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 3、每节重难点以小标题形式呈现,简约清晰; 4、每节安排有“探究实践”、“观察与思考”、“小资料”等模块,任务突出; 5、课后有“练习”和“课外实践”,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教材编写特点 1、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设置多个模块实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满足新课标中实现培养学生逐步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的生命观念。它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对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也体现出教学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的表现形式很独特,图文并茂,并且附上了很多的颜色。在生物教学课堂上,教师所讲解的一些内容学生不能理解的时候,就可以参照书上的图文进行理解,这样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直观。另外,教材中的内容都是跟我们的生活相关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相对轻松一些,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探究实践活动。教材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因此设计了多个模块,通过多种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锻炼。如“探究实验”、“观察与思考”模块,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探究力和思考能力;“资料分析”模块,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教材编写意图 本套教材将生物和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①所有的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②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③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从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④本套教材的内容框架特点是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单元按照生物一生物与环境一生态系统一一生物圈的思路,让学生初步建构生物圈的概念,便于后续单元内容的学习。由此可见,在整套教材中,本单元起着打基础的作用。
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和应用 1、合理利用已有教材。根据学情和班级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选择对应的教学模块,有所取舍。如每一节开头的“想一想,议一议”,如果觉得有更合适的问题和情景取代可以有所改变。 2、科学选择网络资源。根据教学过程和与知识的关联,科学选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的呈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辅助教师将知识形象化展示。如:播放“我国三北防护林建设成就,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与生态环境改善的资料,长江禁渔、中国沿海定期禁渔与资源保护政策,全球变暖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举措”等等。 3、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进行学习活动。调查与交流活动:在学校生物园或附近的小池塘、农田等环境中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收集和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收集和交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调查人类活动破坏或改善生态环境的实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生物圈国际保护”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
二、单元学情分析
已知内容学习方法生活经验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 喜欢不断追问“为什么”,并且乐于对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同时他们正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阶段,逻辑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因此在教学上多采用一些视频和图片素材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利用他们亲手制作的生态瓶以及在此过程中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和主动思考获得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新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设计 (1)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分析或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 (2)通过资料分析、调查、实验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并用恰当的形式呈现,发展学生的建模思维。
主要学习障碍有效突破方法 1、学生会误以为能生长、能运动的就是生物。 突破方法:教师强调“满足全部生物的基本特征的才是生物,只满足其中一项的不一定是生物”,如钟乳石。可提供一些图片 (如植物、动物、微生物、机器人和一些软体动物的贝壳等),让学生辨别是否属于生物,并说出理由。 2、学生会误以为各种调查都要对所有的样本逐一进行调查。 突破方法:教师提供需要用“抽样调查法”进行的活动:有时调查的范围较大,调查的对象太多,或者是具有破坏性的调查,不可能逐一调查,往往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学生学习本单元表现出的特点、习惯、兴趣 1、课堂上能够快速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但长时间后注意力容易下降,需要教师把控时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探究实践、动手操作、言语表达等能力两极分化严重,需要每堂课至少安排一次小组讨论或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提升班级综合素养。 3、课后实践任务完成质量两极分化严重,需要教师及时强化、鼓励学生的科学探究,从而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三、单元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认识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理解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统一整体的生命观念。
探究实践 尝试运用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进行探究实践,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科学思维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兴趣点出发,每节课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生物与环境的欲望。课堂上将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对比,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科学思维。
态度责任 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四、单元学习评价
知识评价 节名 基本知识点 学习情况自评
很好 一般 不好
生物的特征 科学方法:观察
生物的共同特征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科学方法:调查
生物归类的方法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圈的概念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科学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范围
生物圈的不同类型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考核方式 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实例——P8 2.题 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及步骤——学习了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后,明明产生了一些疑问,鸟的骨真的比其他动物的轻吗?为此,他选择家鸽和鱼的骨若干,进行了相关实验:( ) ①在带有刻度的水槽中放入一定量的水,记录刻度。 ②将一定量的家鸽骨放入水槽,记录水面上升的高度,然后取出;把鱼骨放入水槽,使水面上升到记录的刻度,然后取出。 ③将两种骨烘干后称量,发现家鸽骨的质量小,鱼骨的质量大。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划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作出假设 B,步骤②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体积相等的家鸽骨和鱼骨 C.由实验可知,家鸽的骨比鱼骨轻 D.鸟类的骨骼轻,有利于减轻体重,适于飞行生活 生物的归类——下列选项符合图中1~4所示关系的是( ) A.1脊椎动物、2鸟类、3爬行动物、4乌龟 B.1孢子植物、2蕨类植物、3藻类植物、4水绵 C.1种子植物、2被子植物、3裸子植物、4水杉 D.1无脊椎动物、2扁形动物、3节肢动物、4祸虫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P18 1.题 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P18 2.题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P18 4.题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P24 5.题 食物链和食物网——P24 2.题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P32 1.题 生物圈的范围——P32 1.题 生物圈的类型——P32 2.题
能力、态度、小组合作评价表(见下页)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
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
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
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
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生物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生物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生物术语 ,过于口语化
五、单元教学实施
整体教学 思路 关键问题子问题核心任务评价设计生物与环境是如何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有什么区别?通过图片分析哪个是生物,哪个是非生物能叙述生物的7大基本特征生物与环境是关系?根据生物现象描述判断生物与环境所属的关系能针对生物现象准确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什么是生态系统?观看课本图文,理解内化生态系统的概念能举例说出周围存在的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小组讨论: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中哪个是最大的?能阐述生物圈的意义
学习方法 和策略 1、落实基础知识。通过理解和记忆掌握最基础的知识点。 2、横纵向分析比较。加强章节直接的联系,帮助形成大概念。 3、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帮助课堂的知识点更加内化。 4、探究实践活动。以实验探究出发,参与调查与交流活动,提升探究能力。
课程资源 多媒体资源:生物与非生物高清图片、动植物名称与分类拓展资料 实验室资源:实验装置、鼠妇 数据资源:三北防护林、环境空气颗粒物检测数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生活资源:学校生物园、附近的小池塘、农田 硬件设施资源:希沃白板、投影仪、扩音器
单元教学 结构图
课时课型 分配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内容 课时分配 课型
生物的特征 1 新授课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2 新授课+活动课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新授课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2 新授课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 新授课
个性化单元作业设计 教学内容 个性化作业
生物的特征 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请根据所学“生物的特征”知识,联想课本以外的实例,举例说明。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完成一篇放学路上生物的调查报告。内容应包括时间、地点、天气、所见生物种类、数量和生活环境、调查后的体会等。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找个身边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并拍照。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用水族箱做一个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请你在熟悉的当地找一处生态系统并拍照,说明是什么类型的生态系统。(共21张PPT)
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第1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能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所起的作用。
新知导入
草原上的部分生物
影响牧草生存的生态因素有哪些?
非生物因素:
阳光、空气、水等
鹰、云雀、麻雀、蝗虫、兔、蚯蚓、草、蘑菇、土壤中的细菌
生物因素:
鹰
云雀
麻雀
蝗虫
兔
蚯蚓
牧草
蘑菇
土壤中的细菌
草
它们是如何影响牧草的生存的?
新知导入
1.用网罩起来的草几乎被虫吃光了,而未加罩网的牧草却生长良好,这是什么原因?
草被网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吃草的蝗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
2.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呢?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草原上的部分生物
鹰
云雀
麻雀
蝗虫
兔
蚯蚓
牧草
蘑菇
土壤中的细菌
草
新知讲解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
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木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一片森林中所有的动物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一块农田
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各项能否构成生态系统。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动物。
2.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鱼类。
3.海南岛上四季常有的一片红树林。
4.一根朽木上面生长着的苔藓、蚂蚁、真菌等所有生物。
否
否
是
否
新知讲解
啄木鸟在树干上找虫吃
腐烂的树桩上长出许多真菌
生态系统包括了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它们各自都有什么作用呢?
分析
生态系统包含什么?
新知讲解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会消失;树桩腐烂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细菌、真菌将树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
1.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是什么关系?
2.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为什么?
3.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各自扮演什么角色?
新知讲解
大多数植物
角色:生产者
地位: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
有机物不仅供给自身,也为动物提供食物来源。
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新知讲解
角色:消费者
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大多数动物
新知讲解
角色:分解者
真菌、细菌等
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
新知讲解
角色:分解者
如果地球上没有分解者,人类将会面临怎样的情景?
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集中餐厨垃圾?
新知讲解
被取食
被捕食
被分解
被分解
被分解
生产者
消费者
消费者
分解者
产物被吸收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课堂练习
1.下列可以看作生态系统的是( )
A.森林里所有的鸟
B.河里所有的鱼
C.草原上所有的动物
D.一片森林
D
课堂练习
2.周末,小明和同学们在一片小树林里玩儿,他们发现了下列生物:小草、鸟、大树、野兔、苔藓、蘑菇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草、大树、蘑菇、苔藓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鸟、野兔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树林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D.树林里的土壤、空气等非生物部分不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
课堂练习
3.下图表示的是生态系统部分组成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表示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
B.乙表示消费者,包括人和各种动物
C.丙主要是能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D.甲、乙、丙三类生物成分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D
课堂总结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
植物
消费者
细菌、真菌
生产者
动物
分解者
水、空气、阳光等
作业布置
实践活动:制作微生态瓶装置,设计实验,检验生态瓶与阳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拓展延伸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扮演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和非生物成分,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不同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活动扮演:我最重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课题名称 1.2.2.1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了解生物圈”中的第二节。这一节是对前面“生物与环境”总结和深化,又是学习后面一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理论依据,因此在第二章中起到了归纳总结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分析 基于新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等”理念,通过本课学习后,使学生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概念,培养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并树立很强的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其组成成分。 难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学情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这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较密切,而且学生对生物圈、生物与环境等知识有所了解,因此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学生分组讨论即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所以设计了很多有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也能基本掌握教材的重点,根据刚学过的第一章认识生物,比较容易判断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而生物成分按照其作用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有点模糊不清,这时要适当加以讲解,让他们有更为清晰的理解。这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能量流动的单向性、逐级递增和不可逆性;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是可循环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的一面,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其实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学习目标 1.生命观念: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2.明确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2.科学思维 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明确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 3.态度责任: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形成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意识。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知道生态系统的概念
2 能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类型。
3 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探究能力 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归纳能力。
科学态度 通过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学习,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
初步树立生态的观点,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节课前“想一想,议一议”导入,认识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之后,通过实例来例证,再通过练习来强化生态系统的概念。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料分析,学生观察图片,宏观上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再从微观上通过讨论树、昆虫幼虫、啄木鸟、真菌之间的关系,理解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作用,从而得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定义。三者之间的作用,借助图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理解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师也要强调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成分是重点,但是非生物成分也不能忽略。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想一想,议一议”,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影响牧草生存的生态因素有哪些?进而回顾“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内容。 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继续分析“想一想,议一议”的插图,引发学生思考: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是如何影响牧草生存的? 继续让学生观察“想一想,议一议”的插图,并出示问题: 1.用网罩起来的草几乎被蝗虫吃光了,而未加罩网的草却生长良好,这是什么原因呢? 2.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 观察插图,结合已有知识进行观察,思考并回答。 思考并回答:阳光、空气、水、土壤为牧草提供必需的生存条件;蝗虫吃草,鸟吃蝗虫,兔吃草等,生物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学生思考、分析,得出答案: 1.草被网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吃草的蝗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 2.这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运用课前“想一想,议一议”导入,认识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引发了学生学习的生物间相互关系的兴趣,引导学生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分析“想一想,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念。
新知探究 生态系统的概念 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展示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个湖泊、一条河流、一块农田等的图片,分析判断它们是否是生态系统。 过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都具备相同的组成成分。那么,生态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并判断给出的例子能否构成生态系统。 通过判断给出的例子能否构成生态系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同时完成对新知的巩固应用。
生态系统的组成 展示教材第20页的“资料分析”中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讨论。 出示问题:1.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是什么关系? 2.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为什么? 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展示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各自扮演什么角色? 对学生的总结作出评价并补充:在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部分以外,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它们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非生物部分能为生物部分提供生存空间、阳光、空气等。 组织学生归纳总结生态系统的组成,建构知识框架,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 思考、讨论,回答:1.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是吃与被吃(或捕食)关系。 2.会消失;树桩腐烂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细菌、真菌将树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 结合老师给出图示,得出结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扮演的角色是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扮演的角色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扮演的角色是分解者。 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5题,总结并建构生态系统的组成。 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料分析,学生观察图片,宏观上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再从微观上讨论树、昆虫幼虫、啄木鸟、真菌之间的关系,理解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作用。 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思考、回答,归纳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得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定义。理解不同成分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作用,理解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通过总结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联关系”等,初步树立生态观点、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课堂小结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物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学生与老师一起总结归纳,说出本课学到的内容和感悟收获。 通过梳理小结,不仅巩固了本课核心知识,还培养了归纳总结能力。
拓展延伸 活动扮演:我最重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扮演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和非生物成分,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不同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扮演,各自对扮演的角色进行提前排演和研究,说出自己的角色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组成和功能,且能明白它们缺一不可。
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制作微生态瓶装置,设计实验,检验生态瓶与阳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