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
1.如图表示用云母片(具不透水性)插入燕麦胚芽鞘的尖端部分,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A.甲向右弯、乙向左弯 B.甲向左弯、乙向右弯
C.甲不弯曲、乙向左弯 D.甲不弯曲、乙向右弯
2.(2023九上·温州开学考)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球王梅西带领阿根廷队获得冠军。他在11岁时被诊断为侏儒症,经激素治疗身高达到169cm。梅西幼年时体内缺乏的激素是( )
A.胰岛素 B.生长激素 C.肾上腺素 D.甲状腺激素
3.(2023八下·镇海期末)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是因为它能分泌生长激素
B.当人体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甲状腺因此而萎缩
C.“望梅止渴”、“红灯停,绿灯行”等生命活动是后天性反射
D.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人体代谢增强,对环境适应性也增强
4.(2023·绍兴)当无意中碰到高温的物体时,我们的手会立即缩回,这是一种简单的、人生来就有的反射。如图是完成缩手反射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为①,效应器为⑤
B.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在③大脑
C.如果结构④受损,该反射活动仍能完成
D.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为⑤→④→③→②→①
5.(2023八下·余姚期末)激素在人体中的含量较少,但是作用很大,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是由垂体、甲状腺、唾液腺等内分泌腺分泌的
B.激素通过导管流入血液并被输送到全身各处
C.胰岛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D.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可能会患上呆小症
6.(2023八下·海曙期末)小曙将家中的某一盆栽横放,一段时间后,盆中的植物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 B.植物进行了呼吸作用
C.植物对重力发生了特定的反应 D.植物对光照发生了特定的反应
7.(2023八下·奉化期末)“双减”政策要求保证中小华生的睡眠时间。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将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人体的生长。以下是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疾病是( )
A.呆小症 B.侏儒症 C.甲亢 D.巨人症
8.(2023八下·宁波期末)下列使幼嫩植株向右上方生长(如图)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花盆右侧的土壤中多浇水施肥
B.把花盆放在窗台让它受单侧光照射
C.人工控制植株按要求的方向生长
D.把花盆在室外空旷处横放一段时间后再正放
9.(2023九下·永嘉月考)糖尿病人口服某“降糖药”后血糖会明显降低。该“降糖药”会促进人体分泌( )
A.肾上腺素 B.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 D.肠液和胰液
10.(2023·路桥模拟)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够通过理解和学习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理解和学习人类语言时,ChatGPT相当于反射弧中的( )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神经中枢 D.效应器
11.(2023·西湖模拟)环境温度稳定在25℃,在t1时环境温度从25℃骤降到10℃并稳定一段时间,记录人体散热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t1到t2时,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体温与环境温度相差增大造成
C.t2以后,由于体温调节,散热量减少
D.t3以后,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12.(2023·金东模拟)去年底,许多人都成了“小羊人”。在感染期间,有些“小羊人”的体温忽高忽低,在此过程中,人体会有一个调节过程:体温过低→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调节活动X。下列关于活动X的说明,合理的是( )
A.皮肤血管舒张 B.汗液分泌增加
C.浑身肌肉颤抖 D.皮肤发热发红
13.(2023·宁波模拟) 2022年12月18日在我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举办马拉松赛事。中国运动员李子成以2小时17分45秒的成绩夺得冠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李子成加速跑时的惯性比减速跑时大
B.李子成听到枪声立马起跑,属于条件反射
C.比赛中若以跑道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
D.李子成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14.(2023·鹿城模拟)如图是小明绘制的膝跳反射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大腿肌肉”属于反射弧中的( )
A.感受器 B.神经中枢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15.(2023·舟山模拟)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如图所示,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E和F散热
B.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可通过E使皮肤血管扩张,增加散热
C.人体体温只依靠神经调节来完成
D.人生病体温处于上升阶段时,其产热小于散热
二、填空题
16.图甲所示为捕蝇草,在叶的顶端长有一个酷似“贝壳”的捕虫夹,捕虫夹上有感觉毛,其基部有感觉细胞。如图乙所示,昆虫闯人时会推动感觉毛并压迫基部的感觉细胞,感觉细胞便会发出一股微弱电流,捕虫夹内侧的细胞受到电流刺激,其液泡会快速失水收缩,使捕虫夹向内弯,闭合后夹住闯人的昆虫。
(1)捕蝇草捕捉昆虫的反应属于植物的 (选填”向性”或”感性”)运动。
(2)捕虫夹捕虫时弯曲的原因 (填“不同”或”相同”)于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17.(2023九上·温州开学考)月亮鱼(如图甲)是目前已发现的唯一“全身恒温”的鱼类。研究团队通过监测绘制了月亮鱼体温随水温变化情况(如图乙)。月亮鱼在水中胸鳍会持续快速摆动,解剖发现其胸鳍基部有发达的肌肉,周身覆盖着厚达1厘米的脂肪层。
(1)月亮鱼为恒温动物,则可推测月亮鱼的产热 散热。(“>”、“<”或“=”)
(2)根据图乙,判断月亮鱼属于恒温动物的证据是 。
(3)在低温环境下,哪些结构有利于月亮鱼保持恒定的体温。例举一点结构 。
18.(2023·杭州模拟) 2021年5月22日13:00左右,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进行到高海拔赛段20km至31km处,出现了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部分参赛人员出现了失温现象: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症状。
(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是由于人体的产热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
(2)失温时,人体感受到外界的寒冷刺激会不由自主地发生战栗,此反射类型属于 。此时人体四肢慢慢僵硬,呼吸更加急促,这是为了进行 呼吸产生更多的热量。
19.(2023八下·鄞州期末)植物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会向光生长,可能是生长素朝背光部分的运输比朝向光部分要 。为探究在单侧光照射下燕麦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如图A段)还是尖端下面的一段(如图B段),某项目化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云母片的作用是阻断物质运输)。若观察到甲中胚茅鞘直立生长,乙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则燕麦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是发生在燕麦胚芽鞘的 (填“A段”或“B段”)。
20.(2022八上·临海期末) 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在卡塔尔举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赛前训练时,某队员不小心碰到同伴而迅速缩手,其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是 (用序号表示)。
(2)开赛时,运动员听见哨声就立即发球,这种反射属于 (填“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完成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图中的 (填序号)。
(3)比赛结束后,冠军队获得热烈的掌声,队员情绪激动,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流下激动的泪花,这是神经调节和 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21.(2023八下·奉化期末)失温症又称低体温症,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导致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0℃,
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
(1)比较甲、乙两幅图,当人体处于低温环境中时,人体皮肤中的血管情况如图 (选填“甲”或“乙")。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内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选填字母)
A.产热量减少 B.骨骼肌颤抖增加
C.汗毛竖直,汗腺几乎不分泌 D.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分泌增加
(3)通常情况下,人体都可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是人体通过 调节控制完成的。
22.(2023八下·宁波期末) 2022年4月30日,我国11名登山者顺利从珠峰北坡登顶,成为今年登顶珠峰的首支队伍。
(1)珠峰上的气温是-25℃,登山队员的体温始终保持37℃左右。在登山过程中,登山队员的产热 散热。
(2)调节人体体温的神经中枢位于 。
(3)队员在登山过程中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有______。(填字母)
A.骨骼肌收缩增强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皮肤血管舒张
23.(2023·慈溪模拟)2023年花滑世锦赛于3月20日在中国举行。
(1) 如图速度滑冰运动员穿的滑冰鞋下面带有冰刃,通过增大对冰面的压强,来降低冰的熔点,使得冰刀划过的冰面容易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从而减小运动员与冰面的阻力。
(2)运动员在滑冰过程中通过出汗来保持自身体温相对稳定,此时人体的产热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
24.(2023·义乌模拟)榴莲被誉为“水果之王”,是一种巨型的热带常绿乔木,叶片长圆,顶端较尖,聚伞花序,花色淡黄,果实足球大小,果皮坚实,密生三角形刺,果肉是由假种皮的肉包组成,肉色淡黄,粘性多汁是一种极具经济价值的水果。
(1)如图榴莲花,它是植物一个 。(填“细胞”,“组织”,“器官”或“系统”)
(2)榴莲果肉中含有大量的糖分,小宁食用榴莲后体内血糖含量和胰岛素含量的变化如图,试分析小宁体内血糖含量变化的原因
25.(2023九下·龙湾模拟)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运动疗法在糖尿病整体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图为正常人与糖尿病人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曲线图。
(1)图甲中进食后血糖含量上升是由于食物中的淀粉被消化成 经吸收进入血液中。
(2)如图乙是某同学绘制的人体血糖含量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胰腺中的胰岛”属于反射弧中的
_ 。
(3)为使降糖效果更佳、医生往往建议糖尿病人在餐后Ⅰ小时开始运动。请结合图甲分析医生建议的理由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3八下·镇海期末)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等情况而改变。那体温会随运动强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吗?小科在家里利用体温计、跑步机等器材进行了下述实验:
Ⅰ.小科在安静状态下,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36.7℃;
Ⅱ.小科在跑步机上快走10分钟,再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37.2℃;
III.休息30分钟后,小科在跑步机上快跑10分钟,再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37.5℃;
(1)进行剧烈运动后,小科脸变得通红,这是由于运动时人体的 产生大量的热,脸部皮肤中的血管处于 (填“收缩”或“舒张”)状态,导致皮肤中血流量增加,从而出现满脸通红的情况。这一情况可帮助人体散热。
(2)根据以上实验,小科得出结论 。
27.(2022八上·临海期末)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时通常保持高代谢水平,研究表明,这可能与人体分泌的肾上腺素有关。为了探究肾上腺素的作用,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
小鼠若干只、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注射器、检测耗氧量的装置。
[实验步骤]
①将体重约20g、生长状况相似的正常小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只。
②给甲组小鼠注射0.1mL含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乙组小鼠注射______。
③将小鼠分别放入检测耗氧量的装置中,整个装置放在相同环境中。10分钟后,记录耗氧量。
组别 平均耗氧量(×103mL)
甲 2.5
乙 2.0
(1)请指出实验中明显的不足之处 。
(2)步骤二中给乙组小鼠注射 。
(3)[结果分析]
改进后继续实验,结果如右上表所示,兴趣小组得出了肾上腺素可提高小鼠代谢水平的结论,作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 。
28.(2023·湖州)人类的许多科学发现需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研究植物向光性时,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历时半个世纪。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探究历程。
詹森和拜尔的实验初步证明这种“影响"是某种物质。1926年,温特在他们的基础上做了如下的实验。
(1)温特设计乙组实验的目的是 。
(2)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的顶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能够促进胚芽鞘的生长,他将其命名为生长素。根据温特的结论和拜尔的实验,请推测甲乙两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填选项)
A.②① B.④① C.② ③
(3)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给我们很多启示。下列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有 。(可多选)
①科学发现要善于观察和思考。
②科学理论建立是一个不断继承、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③植物的向光性和生长素有关的结论凝聚了多位科学家的智慧,关于向光性的原因不会再有争议。
29.(2023八下·宁波期末)小科同学将生长状况相似的①、②两盆蚕豆幼苗分别置于两个暗箱中,在②盆蚕豆幼苗的暗箱右侧开一小窗口,并在窗口外侧装一个固定光源,保持其它环境条件适宜并相同。一星期后,①、②两盆蚕豆幼苗的生长状况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同学认为用成熟的蚕豆植株取代蚕豆幼苗进行实验现象会更明显,你认为小明的观点正确?并说明理由。
(2)图乙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根(或芽、茎)生长的关系。图甲②中蚕豆幼苗向光弯曲生长时,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接近图乙中 (填图中字母)点浓度。
(3)小红同学提出为使实验更严密,应另取一盆蚕豆幼苗,在暗箱右侧也开一小窗口,在窗口外侧装一个固定光源,并且在花盆底部再装一个旋转器。当旋转器以一定速度匀速旋转时,花盆也随之一起旋转,但暗箱和光源都不转,如图甲③所示。设置这一实验的目的是与②形成 ,当图③中的花盆连续旋转一星期以后,请你预测装置中的蚕豆幼苗的生长或弯曲情况是 。
30.(2023·杭州模拟)已知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能促进子宫发育。研究人员为探究垂体能分泌促性腺激素影响卵巢和子宫的发育,用一批幼鼠做了如下实验:
组别 处理措施 相同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卵巢平均质量/mg 相同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子宫平均质量/mg
1 不作处理 68 216
2 A 36 93
3 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雌性激素 37 219
4 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促性腺激素 66 218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组时应将 的雌性幼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
(2)表中第1组是本实验的 。(填“对照组”或“实验组”)
(3)表中A处的处理方法是 。
(4)第3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是 。
四、解答题
31.(2023·杭州模拟)我们看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往往会因为异常兴奋或紧张而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如图是整个反射过程示意图,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当精彩的画面进入你的眼球,会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而视觉是在 形成的。
(2)B肾上腺产生的肾上腺素进入肾上腺毛细血管,通过血液循环调节心脏等的机能,从而出现图甲中C现象,这一调节过程叫做 ,通过图示的反射过可以看出此调节过程是在 调节控制下完成的。
(3)人体皮肤血管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会出现舒张或收缩状态,那么面红耳赤时皮肤血管口径应为图乙 中的(选填A或B)
32.(2023·镇海区模拟)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分析回答
(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甲图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 。
(2)为探究侧芽生长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小科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根据图中的①③组所示结果进行比较,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小科设置第②组实验与哪一组实验进行对比,想要探究的问题是 。
33.(2022·温州模拟)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近几年来,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如图为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
变化和血糖调节部分过程。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 。
(2)若长时间处于N点状态,人体会表现出肢体乏力,其原因是 。
(3)医生建议糖尿病人适当吃些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慢的糙米,少吃粥,其理由是: 。
34.(2022·温州模拟)“调定点学说”是解释机体维持体温稳定的一种学说,如图1:类似于恒温器的原理,人体调定点一般为37℃,当体温偏离调定点(37℃)时,机体会通过相应的调节机制使其恢复至调定点附近。如病毒感染等不利因素能引起人体产生致热源,致热源会引起体温调定点改变进而导致发热。
(1)体温上升过程中,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是 。
(2)根据图1分析,人体参与体温调定的系统有 。 (写出两个)
(3)图2为体温上升期和高温持续期两个阶段的曲线图,在发热初期,随着体温的逐渐升高,患者反而会感觉“浑身发冷”,请结合图像用调定点学说解释体温升高及浑身发冷的原因: 。
35.(2023·绍兴)2023年4月,由我国研发的全球首创新药——口服胰岛素肠溶胶囊,国内上市申请获得国家受理,糖尿病患者即将迎来治疗新选择。
口服胰岛素胶囊具有三大特点:pH保护盾,蛋白酶抑制剂,吸收增强剂。口服胰岛素能够模拟生理条件下胰岛素的分泌与代谢模式,大大降低了注射给药带来的副作用。我国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口服胰岛素胶囊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均符合要求。
结合你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请阐述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机理,分析口服胰岛素胶囊特点的作用并对口服胰岛素胶囊作出简单评价。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燕麦胚芽鞘的弯曲取决于其生长素含量多少的差异,生长素含量高的那部分向含量低的那部分弯曲生长。
【解答】甲中插入的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的向下运输,所以甲不弯曲;乙中插入的云母片阻断了右侧生长素的向下运输,而左侧生长素的向下运输不受影响,因此左侧生长得快,乙向右弯。
故答案为:D
2.【答案】B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胰岛素具有调节血糖的作用;肾上腺素能够扩张通心脏和肌肉的血管;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生物的生长发育以及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解答】侏儒症是由于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母不足引起的,所以选B;
故答案为:B
3.【答案】C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A.垂体是内分泌腺之王;
B.甲状腺激素减少,会患大脖子病;
C.后天性反射是后天学习形成的反射;
D.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解答】A.垂体是内分泌腺之王,能分泌多种激素;
B. 当人体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甲状腺因此而肿大;
C.该行为为后天学习形成的反射;
D.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人体代谢增强 。
故答案为:C
4.【答案】A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一条完整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解答】 A.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为①,效应器为⑤ ,A正确;
B. 缩手反射是简单反射,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在③脊髓中,B错误;
C. 如果结构④传出神经受损,该反射活动不能完成,效应器无法工作,C错误;
D. 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为①→②→③→④→⑤,D错误;
故答案为:A.
5.【答案】D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五大内分泌腺是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和胰腺;激素不通过导管,直接流入血液并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具有调节血糖的功能;
【解答】A.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五大内分泌腺是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和胰腺;唾液腺是外分泌腺,所以A错误;
B. 激素不通过导管,直接流入血液并被输送到全身各处,B错误;
C. 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错误;
D.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可能会患上呆小症 ,D正确;
故答案为:D.
6.【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由重力引起的,根具有向地性,茎具有负向地性;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解答】如图植物的变化主要是有重力引起的,根具有向地性,茎具有负向地性;
故答案为:C.
7.【答案】B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不同的激素具有各自独特的生理功能,它们与神经系统一起指挥或协调人体内的各项生理活动。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引起侏儒症。
【解答】A、呆小症是因为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A不符合题意;
B、侏儒症是因为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B符合题意;
C、甲亢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分旺盛引起的,C不符合题意;
D、巨人症是因为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生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做应激性。植物的根向地生长和向水性、向肥性,植物的叶有向光性,都属于应激性。
【解答】A.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和向水性、向肥性,在花盆右侧的土壤中多浇水施肥,会看到浇水施肥一侧的根长得旺盛,而植株不会向右上方生长,故A错误。
B.植物的叶有向光性,把花盆放在窗台让其单侧(光源位于右上方)照光,幼嫩植株会向有光源的右上方生长,故B正确。
C.人工控制植株按要求的方向生长,也能达到目的,故C正确。
D.把花盆在室外空旷处横放一段时间后再正放,也能达到目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9.【答案】C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 肾上腺素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 胰岛素,对血糖具有调节作用; 甲状腺激素有调节身体生长发育的效果,年龄越小甲状腺激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越是明显;甲状腺激素可以增加身体的基础代谢率,加速身体中营养物质的消耗;
【解答】降糖药会促进人体分泌胰岛素,对血糖具有调节作用;
故答案为:C
10.【答案】C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一条完整的反射弧包含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高级神经中枢是脑,低级神经中枢是脊髓;
【解答】感受器是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入神经是传入信息;神经中枢是处理信息;传出神经是传出信息;效应器是做出反应;所以理解和学习人类语言时,ChatGPT相当于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
故答案为:C
11.【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主要依靠自身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以维持自身的体温不变。
【解答】A.外界温度变化时,正常人体温不变,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当人体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会加速皮肤热量散失,并且温差越大,热量散失越多。
C.温度降低后,由于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人体散热量减少,以维持体温。
D.t3后当体温稳定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故答案为:D
12.【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一条完整的反射弧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时,主要的产热是骨骼肌;散热的方式有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
【解答】 在此过程中,人体会有一个调节过程:体温过低→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使得温度升高;体温过低时,应该要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所以增加产热的方式是浑身肌肉颤抖;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故选C;
故答案为:C.
13.【答案】B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机械运动的分类;参照物及其选择;惯性
【解析】【分析】惯性是指物体维持原有的运动状态的性质,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条件反射是指经过后天的学习后做出的反应;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谁为参照物,谁就是静止的;
【解答】A. 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所以李子成加速跑时的惯性比减速跑时大是错误的;
B.条件反射是指经过后天的学习后做出的反应,所以李子成听到枪声立马起跑,属于条件反射,正确;
C. 比赛中若以跑道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C错误;
D. 李子成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的运动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D错误;
故答案为:B.
14.【答案】D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叫做反射;膝跳反射是低级反射,也是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学习就有的与生俱来的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一条完整的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解答】一条完整的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大腿肌肉的收缩,属于膝跳反射中的效应器,负责做出反应;
故答案为:D.
15.【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散热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皮肤直接散热;二是汗液蒸发;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所有的生命的活动都是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共同完成的;人体是恒温动物,即人体的温度在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中实现动态平衡;
【解答】A.散热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皮肤直接散热;二是汗液蒸发;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E和F散热,正确;
B. 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应该要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所以可通过E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B错误;
C. 人体体温依靠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腺的共同调节来完成 ,错误;
D. 人生病体温处于上升阶段时,其产热大于散热 ,错误
故答案为:A.
16.【答案】(1)感性
(2)不同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1)感性运动指感受机械刺激并产生运动,向性运动指受到刺激后的运动;
(2)植物的弯曲原因为生长素含量的分布不均匀。
【解答】(1)植物能感受机械刺激并产生运动,这种运动叫做感性运动。捕蝇草捕捉昆虫的反应属于植物的感性运动。
(2)捕虫夹捕虫时弯曲的原因是捕虫夹内侧的细胞受到感觉毛基部的感觉细胞发出的电流刺激,液泡快速失水收缩: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因此捕虫夹捕虫时弯曲的原因不同于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17.【答案】(1)=
(2)在水中的温度不会随着水温的变化而改变
(3)月亮鱼周身覆盖着厚达1厘米的脂肪层,脂肪层有保温作用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
【解答】(1)月亮鱼为恒温动物,则可推测月亮鱼的产热=散热;
(2)根据图乙,判断月亮鱼属于恒温动物的证据是在水中的温度不会随着水温的变化而改变;
(3)月亮鱼周身覆盖着厚达1厘米的脂肪层,脂肪层有保温作用,有利于维持恒定的体温;
故答案为:(1)=(2)在水中的温度不会随着水温的变化而改变(3)月亮鱼周身覆盖着厚达1厘米的脂肪层,脂肪层有保温作用
18.【答案】(1)下丘脑;小于
(2)非条件反射;有氧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恒温动物能保持体温恒定的原理是其产生的热量等于散失的热量,当处于寒冷的环境时,动物会增加产热(如骨骼肌颤栗等),减少散热(如血管收缩等)从而保持体温恒定
【解答】(1)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是由于人体的产热小于散热
(2)人体感受到外界的寒冷刺激会不由自主地发生战栗,此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没有通过后天训练就有的,因此是非条件反射;
此时人体四肢慢慢僵硬,呼吸更加急促,这是为了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更多的热量
故答案为(1)下丘脑 小于 (2)非条件反射 有氧
19.【答案】多;A段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植物的向光生长是由于单侧光会导致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引起的。
【解答】植物向光生长,可能是生长素朝背光部分的运输比朝向光部分要多,背光测生长的要快;
甲中用云母片阻断在A段,发现胚茅鞘直立生长,说明生长素不能横向运输了;乙中云母片阻断在B段,发现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说明生长素能横向运输,故可以得出燕麦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是发生在燕麦胚芽鞘的A段
故答案为: 多 A段
20.【答案】(1)①③⑤④②
(2)条件反射;⑧
(3)激素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效应器、③传入神经、④传出神经、⑤神经中枢。
【解答】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效应器、③传入神经、④传出神经、⑤神经中枢。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导神经中枢,神经中枢的神经元接受冲动信号,并将冲动传到传出神经,神经冲动沿着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效应器接收到指令做出反应。所以无意中手指突然碰到同伴的硬质首饰,立即缩回手,这时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是①→③→⑤→④→②;
(2)复杂反射是高级的反射活动,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听到哨声后立即发球,此反射应属于复杂反射,是由⑧大脑皮层的参与完成的;
(3)当人情绪激动时,大脑皮层就会特别兴奋,并通过支配肾上腺的神经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并且促使皮肤因血管扩张而显得面红耳赤。因此,当情绪激动,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时,这是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受到神经和激素的共同调节。
故答案为:(1)①③⑤④②;(2)条件反射;⑧;(3)激素。
21.【答案】(1)乙
(2)B;C;D
(3)神经系统和激素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低温时,人体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热量增大,散热量减少。
(3)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的。
【解答】(1)乙皮肤血管收缩,符合低温环境的血管变化;故答案为:乙。
(2)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热量增大,散热量减少。故答案为:B C D。
(3)人体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下,可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故答案为:神经系统和激素。
22.【答案】(1)等于
(2)脑干
(3)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能始终维持在37 ℃左右是因为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维持平衡,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中。当外界环境温度较高时,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加快汗液蒸发来加快散热。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骨骼肌颤抖来增加产热。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来减少散热。
【解答】(1)登山队员的体温始终保持37℃左右。说明体内产热散热平衡,所以登山队员的产热=散热。
(2)调节人体体温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
(3)珠峰上的气温是-25℃,外界环境温度远低于人体温度,所以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
A.骨骼肌收缩增强,属于增加产热,故A正确;
B.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属于增加散热,故B错误;
C. 皮肤血管舒张 ,属于增加散热,故C错误;,所以选A。
23.【答案】(1)熔化
(2)等于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1)熔化指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2)人体体温的控制主要通过调节产热量和散热量来实现的。
【解答】(1)冰的熔点降低使其更容易熔化;
(2) 保持自身体温相对稳定,此时人体的产热 等于散热。
24.【答案】(1)器官
(2)进食后小宁体内血糖含量升高,刺激胰岛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含量逐渐升高,吸收和利用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下降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植物五大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植物没有系统。人体内胰岛素可以调节血糖。
【解答】(1)、榴莲花由保护,输导组织等多种组织构成的,属于植物的器官。
(2)、结合图可知:进食后小宁体内血糖含量明显升高,胰岛素含量也逐渐升高。所以血糖含量变化的原因是:进食后 小宁体内血糖含量升高,刺激胰岛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含量逐渐升高,吸收和利用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下降
25.【答案】(1)葡萄糖
(2)效应器
(3)据图甲可知,血糖含量在餐后Ⅰ小时左右达到最高峰,由于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分泌少,餐后血糖下降慢,此时开始运动,随着运动消耗能量,血糖下降更加明显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一条完整的反射弧包含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糖类最终在小肠中被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最终在小肠中被消化为氨基酸;脂肪最终被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胰岛素具有调节血糖的作用,糖尿病患者是因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
【解答】(1)图甲中进食后血糖含量上升是由于食物中的淀粉被消化成葡萄糖经吸收进入血液中。
(2)一条完整的反射弧包含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图中 “胰腺中的胰岛”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用来做出反应的,该反应是增加或减少胰岛素的含量;
(3)因为据图甲可知,血糖含量在餐后Ⅰ小时左右达到最高峰,由于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分泌少,餐后血糖下降慢,此时开始运动,随着运动消耗能量,细胞有氧呼吸或者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增加,会使血糖下降更加明显;
故答案为:(1)葡萄糖(2)效应器(3) 据图甲可知,血糖含量在餐后Ⅰ小时左右达到最高峰,由于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分泌少,餐后血糖下降慢,此时开始运动,随着运动消耗能量,血糖下降更加明显
26.【答案】(1)骨骼肌(肌肉也正确);舒张
(2)人体体温的变化受运动强度的变化影响,体温会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升高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人体在运动时的产热主要依靠骨骼肌的收缩;
(2)人体体温不变的原因为其产热量始终等于散热量。
【解答】(1)运动时骨骼肌产生大量的热量;产热增大,散热也应增加,故血管舒张;
(2)结论为: 人体体温的变化受运动强度的变化影响,体温会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升高。
27.【答案】(1)小鼠数量过少,具有偶然性
(2)0.1mL生理盐水
(3)甲组小鼠的平均耗氧量大于乙组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
由本实验的过程可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心得安和肾上腺素对小鼠耗氧量(或呼吸速率、心脏活动、心率)的影响。注意实验变量的设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对实验结果要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实验过程中要设计好对照试验。
【解答】
(1)在实验过程中,只做了一组对比实验,实验次数过少,实验的结论具有偶然性;
(2)甲、乙两次实验是对比实验,因此给乙组的小鼠注射0.1mL生理盐水;
(3)从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甲组小鼠的平均耗氧量大于乙组,兴趣小组得出了肾上腺素可提高小鼠代谢水平的结论。
故答案为:(1)小鼠数量过少,具有偶然性;(2)0.1mL生理盐水;(3)甲组小鼠的平均耗氧量大于乙组。
28.【答案】(1)设置对照,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2)B
(3)①②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植物的向光性原理: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测生长素多,生长的快,向光测生长素少,生长慢,导致植物向光生长
【解答】(1)乙组实验用了未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其的目的是设置对照,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2)甲组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左侧,使左侧生长素浓度高,左侧生长的快,胚芽鞘应向右生长,符合的是④;乙组用了未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琼脂块中不含生长素,因此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不会生长,符合的是①,故B正确,A、C错误
(3)①科学发现要善于观察和思考,①正确
②科学理论建立是一个不断继承、发展和完善的过程,②正确
③ 科学是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可能在将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观测手段提升,可能会发现更加完善的理论,故③错误
故选① ②
故答案为(1)设置对照,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2)B (3)①②
29.【答案】(1)不正确;蚕豆幼苗长势旺盛,实验现象更明显。
(2)B
(3)对照;直立生长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用成熟的蚕豆植取代蚕豆幼苗进行实验现象会更明显不正确;蚕豆幼苗长势旺盛,实验现象更明显。
(2)生长素浓度与根(或芽、茎)生长的关系。蚕豆幼苗向光弯曲生长时,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接近图乙中B点浓度。
(3)小红设置这一实验③的目的是与②形成对照,虽然暗箱和光源都不转,但是由于旋转器以一定速度匀速旋转时,蚕豆幼苗受到光的均匀照射,生长激素分布均匀,细胞生长速度相同,因此装置中的蚕豆幼茎直立生长,而不会弯曲。
30.【答案】(1)健康的生长发育状况和个体大小相近(合理即可)
(2)对照组
(3)切除垂体,同时注射等量(或适量)生理盐水
(4)切除垂体后,促性腺激素减少,导致卵巢不能正常发育,而定期注射的雌性激素促进了子宫发育。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本题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促性腺激素是本实验的变量。所以实验对象的身体状况和个体大小要相近,避免无关变量影响实验结果。对照组不作处理。
【解答】(1)本实验是探究促性腺激素对子宫和卵巢的发育的影响,所以选择的幼鼠的基本体况特征应尽量相近,答案为:健康的生长发育状况和个体大小相近
(2)对照组不作处理,所以答案为:对照组
(3)因为实验组3、4都切除垂体,又同时注射适量激素,根据对照实验中的单一变量原则,所以答案为:切除垂体,同时注射等量(或适量)生理盐水
(4)第4组与第1组、第2组比较,可知道促性腺激素能促进卵巢和子宫的发育;第3组与第2组比较,多了雌性激素促进子宫发育。所以第3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是: 切除垂体后,促性腺激素减少,导致卵巢不能正常发育,而定期注射的雌性激素促进了子宫发育。
31.【答案】(1)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2)激素调节;神经系统
(3)B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人体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皮层相应的神经中枢中形成;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在神经和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皮肤直接散热,当温度升高时,皮肤中血管扩张,血管的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
【解答】(1)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皮层相应的感觉中枢形成,所以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的。
(2)从图中可以看出,肾上腺素之间进入血液,然后过血液循环调节心脏等的机能,从而出现图甲中C现象,这一调节过程叫做激素调节;从图中可以看出激素调节是在神经调节的控制下完成的;
(3)面红耳赤时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所以图图乙中的B;
故答案为:(1) 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2)激素调节、神经系统(3) B
32.【答案】(1)Ⅱ
(2)顶芽会抑制侧芽的生长;与③对比,探究细胞分裂素能否降低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或探究细胞分裂素能否促进侧芽生长)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 指植物的主茎顶端生长占优势,同时抑制着它下面邻近的侧芽生长,使侧芽处于休眠状态的现象。原因是茎尖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抑制了侧芽生长。为了促使主干长得又高又直,就要维护植物的顶端优势,任它自由生长并及时除去侧芽。在农作物(如棉花)的栽培中,也常根据其原理进行摘心,来达到增产的目的。
【解答】(1)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所以改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增加时,对双子叶植物是一抑制作用,对单子叶植物是促进作用,所以曲线II符合;
(2)从图乙的曲线图上可以看出,①摘除顶芽中侧芽快速生长,③保留顶芽中侧芽不生长,说明顶芽会抑制侧芽的生长;根据控制单一变量的原理,可知设置第②组实验与第③组实验进行对比,主要探究的问题是探究细胞分裂素能否降低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
故答案为:(1) Ⅱ (2)顶芽会抑制侧芽的生长、与③对比,探究细胞分裂素能否降低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或探究细胞分裂素能否促进侧芽生长)
33.【答案】(1)胰岛素
(2)血糖浓度长时间低于正常水平,能量供应不足
(3)膳食纤维可以延长食物胃肠排空的时间和肠道运送速度,很好地降低餐后的血糖。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1)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浓度降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发生障碍,从而使血糖始终维持在高水平。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血液)运输到全身,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故要证实这种推测还应检测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
(2)人体血糖的来源主要有3条,①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原的分解,③非糖物质的转化。B曲线3小时后未进食血糖浓度上升,此时血糖的来源主要是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解答】(1)根据分析可知: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胰岛素。
(2)若长时间处于N点状态,人体会表现出肢体乏力,其原因是血糖浓度长时间低于正常水平,能量供应不足。
(3)医生建议糖尿病人适当吃些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慢的糙米,少吃粥,其理由是:膳食纤维可以延长食物胃肠排空的时间和肠道运送速度,很好地降低餐后的血糖。
34.【答案】(1)糖类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3)病毒感染等不利因素能引起人体产生致热源,致热源会引起体温调定点升到37℃以上(如39℃)。而低于调定点的温度会刺激冷觉感受器使其产生兴奋,一方面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后产生冷觉,另一方面行风传至下丘脑再经传出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同时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使体温升高,最终使体温恢复至调定点(39℃)附近。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察了体温调节,并以信息题的形式结合发烧的调定点机制综合考察。
1.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约70%)主要来自糖类,而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所以物质氧化分解的同时,蕴藏其中的能量被释放出来,主要用于维持人体各项生命活动和维持人体体温。人体生命活动和维持体温恒定的能源物质是主要是糖类。
2.人体的温度感受器可以接受寒冷或炎热刺激产生兴奋,后将兴奋传递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再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维持体温的稳定。识记体温调节和过程并能据此分析调定点学说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解答】(1)人体生命活动和维持体温恒定的能源物质是主要是糖类,体温上升过程中,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是糖类。
(2)根据图1分析,人体参与体温调定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3)根据图2分析,在发热初期,随着体温的逐渐升高,患者反而会感觉“浑身发冷”,主要原因:病毒感染等不利因素能引起人体产生致热源,致热源会引起体温调定点升到37℃以上(如39℃)。而低于调定点的温度会刺激冷觉感受器使其产生兴奋,一方面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后产生冷觉,另一方面行风传至下丘脑再经传出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同时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使体温升高,最终使体温恢复至调定点(39℃)附近。
35.【答案】答题要点:从①胰岛素调节血糖;②口服胰岛素三个特点作用;③与传统注射胰岛素的对比评价三方面回答问题。
示例:胰岛素能调节血糖含量,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口服胰岛素胶囊的特点使药效不被胃、肠等消化系统破坏分解;口服胰岛素胶囊使用方便,同时也没有因长期注射带来的不便和痛苦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能调节血糖含量,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一般情况下,胰岛素经过消化系统会被消化成氨基酸,破坏了它的作用,但是该技术大大的减轻了病人注射带来的痛苦,并且使;口服胰岛素胶囊的特点使药效不被胃、肠等消化系统破坏分解,是技术的一大突破;
【解答】 胰岛素能调节血糖含量,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口服胰岛素胶囊的特点使药效不被胃、肠等消化系统破坏分解;口服胰岛素胶囊使用方便,同时也没有因长期注射带来的不便和痛苦
故答案为: 胰岛素能调节血糖含量,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口服胰岛素胶囊的特点使药效不被胃、肠等消化系统破坏分解;口服胰岛素胶囊使用方便,同时也没有因长期注射带来的不便和痛苦
1 / 1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
1.如图表示用云母片(具不透水性)插入燕麦胚芽鞘的尖端部分,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A.甲向右弯、乙向左弯 B.甲向左弯、乙向右弯
C.甲不弯曲、乙向左弯 D.甲不弯曲、乙向右弯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燕麦胚芽鞘的弯曲取决于其生长素含量多少的差异,生长素含量高的那部分向含量低的那部分弯曲生长。
【解答】甲中插入的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的向下运输,所以甲不弯曲;乙中插入的云母片阻断了右侧生长素的向下运输,而左侧生长素的向下运输不受影响,因此左侧生长得快,乙向右弯。
故答案为:D
2.(2023九上·温州开学考)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球王梅西带领阿根廷队获得冠军。他在11岁时被诊断为侏儒症,经激素治疗身高达到169cm。梅西幼年时体内缺乏的激素是( )
A.胰岛素 B.生长激素 C.肾上腺素 D.甲状腺激素
【答案】B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胰岛素具有调节血糖的作用;肾上腺素能够扩张通心脏和肌肉的血管;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生物的生长发育以及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解答】侏儒症是由于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母不足引起的,所以选B;
故答案为:B
3.(2023八下·镇海期末)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是因为它能分泌生长激素
B.当人体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甲状腺因此而萎缩
C.“望梅止渴”、“红灯停,绿灯行”等生命活动是后天性反射
D.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人体代谢增强,对环境适应性也增强
【答案】C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A.垂体是内分泌腺之王;
B.甲状腺激素减少,会患大脖子病;
C.后天性反射是后天学习形成的反射;
D.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解答】A.垂体是内分泌腺之王,能分泌多种激素;
B. 当人体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甲状腺因此而肿大;
C.该行为为后天学习形成的反射;
D.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人体代谢增强 。
故答案为:C
4.(2023·绍兴)当无意中碰到高温的物体时,我们的手会立即缩回,这是一种简单的、人生来就有的反射。如图是完成缩手反射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为①,效应器为⑤
B.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在③大脑
C.如果结构④受损,该反射活动仍能完成
D.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为⑤→④→③→②→①
【答案】A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一条完整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解答】 A.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为①,效应器为⑤ ,A正确;
B. 缩手反射是简单反射,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在③脊髓中,B错误;
C. 如果结构④传出神经受损,该反射活动不能完成,效应器无法工作,C错误;
D. 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为①→②→③→④→⑤,D错误;
故答案为:A.
5.(2023八下·余姚期末)激素在人体中的含量较少,但是作用很大,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是由垂体、甲状腺、唾液腺等内分泌腺分泌的
B.激素通过导管流入血液并被输送到全身各处
C.胰岛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D.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可能会患上呆小症
【答案】D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五大内分泌腺是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和胰腺;激素不通过导管,直接流入血液并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具有调节血糖的功能;
【解答】A.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五大内分泌腺是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和胰腺;唾液腺是外分泌腺,所以A错误;
B. 激素不通过导管,直接流入血液并被输送到全身各处,B错误;
C. 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错误;
D.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可能会患上呆小症 ,D正确;
故答案为:D.
6.(2023八下·海曙期末)小曙将家中的某一盆栽横放,一段时间后,盆中的植物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 B.植物进行了呼吸作用
C.植物对重力发生了特定的反应 D.植物对光照发生了特定的反应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由重力引起的,根具有向地性,茎具有负向地性;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解答】如图植物的变化主要是有重力引起的,根具有向地性,茎具有负向地性;
故答案为:C.
7.(2023八下·奉化期末)“双减”政策要求保证中小华生的睡眠时间。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将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人体的生长。以下是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疾病是( )
A.呆小症 B.侏儒症 C.甲亢 D.巨人症
【答案】B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不同的激素具有各自独特的生理功能,它们与神经系统一起指挥或协调人体内的各项生理活动。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引起侏儒症。
【解答】A、呆小症是因为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A不符合题意;
B、侏儒症是因为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B符合题意;
C、甲亢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分旺盛引起的,C不符合题意;
D、巨人症是因为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2023八下·宁波期末)下列使幼嫩植株向右上方生长(如图)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花盆右侧的土壤中多浇水施肥
B.把花盆放在窗台让它受单侧光照射
C.人工控制植株按要求的方向生长
D.把花盆在室外空旷处横放一段时间后再正放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生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做应激性。植物的根向地生长和向水性、向肥性,植物的叶有向光性,都属于应激性。
【解答】A.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和向水性、向肥性,在花盆右侧的土壤中多浇水施肥,会看到浇水施肥一侧的根长得旺盛,而植株不会向右上方生长,故A错误。
B.植物的叶有向光性,把花盆放在窗台让其单侧(光源位于右上方)照光,幼嫩植株会向有光源的右上方生长,故B正确。
C.人工控制植株按要求的方向生长,也能达到目的,故C正确。
D.把花盆在室外空旷处横放一段时间后再正放,也能达到目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9.(2023九下·永嘉月考)糖尿病人口服某“降糖药”后血糖会明显降低。该“降糖药”会促进人体分泌( )
A.肾上腺素 B.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 D.肠液和胰液
【答案】C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 肾上腺素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 胰岛素,对血糖具有调节作用; 甲状腺激素有调节身体生长发育的效果,年龄越小甲状腺激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越是明显;甲状腺激素可以增加身体的基础代谢率,加速身体中营养物质的消耗;
【解答】降糖药会促进人体分泌胰岛素,对血糖具有调节作用;
故答案为:C
10.(2023·路桥模拟)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够通过理解和学习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理解和学习人类语言时,ChatGPT相当于反射弧中的( )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神经中枢 D.效应器
【答案】C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一条完整的反射弧包含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高级神经中枢是脑,低级神经中枢是脊髓;
【解答】感受器是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入神经是传入信息;神经中枢是处理信息;传出神经是传出信息;效应器是做出反应;所以理解和学习人类语言时,ChatGPT相当于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
故答案为:C
11.(2023·西湖模拟)环境温度稳定在25℃,在t1时环境温度从25℃骤降到10℃并稳定一段时间,记录人体散热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t1到t2时,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体温与环境温度相差增大造成
C.t2以后,由于体温调节,散热量减少
D.t3以后,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主要依靠自身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以维持自身的体温不变。
【解答】A.外界温度变化时,正常人体温不变,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当人体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会加速皮肤热量散失,并且温差越大,热量散失越多。
C.温度降低后,由于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人体散热量减少,以维持体温。
D.t3后当体温稳定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故答案为:D
12.(2023·金东模拟)去年底,许多人都成了“小羊人”。在感染期间,有些“小羊人”的体温忽高忽低,在此过程中,人体会有一个调节过程:体温过低→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调节活动X。下列关于活动X的说明,合理的是( )
A.皮肤血管舒张 B.汗液分泌增加
C.浑身肌肉颤抖 D.皮肤发热发红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一条完整的反射弧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时,主要的产热是骨骼肌;散热的方式有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
【解答】 在此过程中,人体会有一个调节过程:体温过低→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使得温度升高;体温过低时,应该要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所以增加产热的方式是浑身肌肉颤抖;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故选C;
故答案为:C.
13.(2023·宁波模拟) 2022年12月18日在我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举办马拉松赛事。中国运动员李子成以2小时17分45秒的成绩夺得冠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李子成加速跑时的惯性比减速跑时大
B.李子成听到枪声立马起跑,属于条件反射
C.比赛中若以跑道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
D.李子成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B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机械运动的分类;参照物及其选择;惯性
【解析】【分析】惯性是指物体维持原有的运动状态的性质,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条件反射是指经过后天的学习后做出的反应;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谁为参照物,谁就是静止的;
【解答】A. 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所以李子成加速跑时的惯性比减速跑时大是错误的;
B.条件反射是指经过后天的学习后做出的反应,所以李子成听到枪声立马起跑,属于条件反射,正确;
C. 比赛中若以跑道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C错误;
D. 李子成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的运动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D错误;
故答案为:B.
14.(2023·鹿城模拟)如图是小明绘制的膝跳反射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大腿肌肉”属于反射弧中的( )
A.感受器 B.神经中枢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答案】D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叫做反射;膝跳反射是低级反射,也是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学习就有的与生俱来的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一条完整的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解答】一条完整的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大腿肌肉的收缩,属于膝跳反射中的效应器,负责做出反应;
故答案为:D.
15.(2023·舟山模拟)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如图所示,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E和F散热
B.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可通过E使皮肤血管扩张,增加散热
C.人体体温只依靠神经调节来完成
D.人生病体温处于上升阶段时,其产热小于散热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散热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皮肤直接散热;二是汗液蒸发;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所有的生命的活动都是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共同完成的;人体是恒温动物,即人体的温度在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中实现动态平衡;
【解答】A.散热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皮肤直接散热;二是汗液蒸发;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E和F散热,正确;
B. 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应该要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所以可通过E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B错误;
C. 人体体温依靠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腺的共同调节来完成 ,错误;
D. 人生病体温处于上升阶段时,其产热大于散热 ,错误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
16.图甲所示为捕蝇草,在叶的顶端长有一个酷似“贝壳”的捕虫夹,捕虫夹上有感觉毛,其基部有感觉细胞。如图乙所示,昆虫闯人时会推动感觉毛并压迫基部的感觉细胞,感觉细胞便会发出一股微弱电流,捕虫夹内侧的细胞受到电流刺激,其液泡会快速失水收缩,使捕虫夹向内弯,闭合后夹住闯人的昆虫。
(1)捕蝇草捕捉昆虫的反应属于植物的 (选填”向性”或”感性”)运动。
(2)捕虫夹捕虫时弯曲的原因 (填“不同”或”相同”)于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答案】(1)感性
(2)不同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1)感性运动指感受机械刺激并产生运动,向性运动指受到刺激后的运动;
(2)植物的弯曲原因为生长素含量的分布不均匀。
【解答】(1)植物能感受机械刺激并产生运动,这种运动叫做感性运动。捕蝇草捕捉昆虫的反应属于植物的感性运动。
(2)捕虫夹捕虫时弯曲的原因是捕虫夹内侧的细胞受到感觉毛基部的感觉细胞发出的电流刺激,液泡快速失水收缩: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因此捕虫夹捕虫时弯曲的原因不同于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17.(2023九上·温州开学考)月亮鱼(如图甲)是目前已发现的唯一“全身恒温”的鱼类。研究团队通过监测绘制了月亮鱼体温随水温变化情况(如图乙)。月亮鱼在水中胸鳍会持续快速摆动,解剖发现其胸鳍基部有发达的肌肉,周身覆盖着厚达1厘米的脂肪层。
(1)月亮鱼为恒温动物,则可推测月亮鱼的产热 散热。(“>”、“<”或“=”)
(2)根据图乙,判断月亮鱼属于恒温动物的证据是 。
(3)在低温环境下,哪些结构有利于月亮鱼保持恒定的体温。例举一点结构 。
【答案】(1)=
(2)在水中的温度不会随着水温的变化而改变
(3)月亮鱼周身覆盖着厚达1厘米的脂肪层,脂肪层有保温作用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
【解答】(1)月亮鱼为恒温动物,则可推测月亮鱼的产热=散热;
(2)根据图乙,判断月亮鱼属于恒温动物的证据是在水中的温度不会随着水温的变化而改变;
(3)月亮鱼周身覆盖着厚达1厘米的脂肪层,脂肪层有保温作用,有利于维持恒定的体温;
故答案为:(1)=(2)在水中的温度不会随着水温的变化而改变(3)月亮鱼周身覆盖着厚达1厘米的脂肪层,脂肪层有保温作用
18.(2023·杭州模拟) 2021年5月22日13:00左右,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进行到高海拔赛段20km至31km处,出现了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部分参赛人员出现了失温现象: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症状。
(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是由于人体的产热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
(2)失温时,人体感受到外界的寒冷刺激会不由自主地发生战栗,此反射类型属于 。此时人体四肢慢慢僵硬,呼吸更加急促,这是为了进行 呼吸产生更多的热量。
【答案】(1)下丘脑;小于
(2)非条件反射;有氧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恒温动物能保持体温恒定的原理是其产生的热量等于散失的热量,当处于寒冷的环境时,动物会增加产热(如骨骼肌颤栗等),减少散热(如血管收缩等)从而保持体温恒定
【解答】(1)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是由于人体的产热小于散热
(2)人体感受到外界的寒冷刺激会不由自主地发生战栗,此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没有通过后天训练就有的,因此是非条件反射;
此时人体四肢慢慢僵硬,呼吸更加急促,这是为了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更多的热量
故答案为(1)下丘脑 小于 (2)非条件反射 有氧
19.(2023八下·鄞州期末)植物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会向光生长,可能是生长素朝背光部分的运输比朝向光部分要 。为探究在单侧光照射下燕麦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如图A段)还是尖端下面的一段(如图B段),某项目化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云母片的作用是阻断物质运输)。若观察到甲中胚茅鞘直立生长,乙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则燕麦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是发生在燕麦胚芽鞘的 (填“A段”或“B段”)。
【答案】多;A段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植物的向光生长是由于单侧光会导致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引起的。
【解答】植物向光生长,可能是生长素朝背光部分的运输比朝向光部分要多,背光测生长的要快;
甲中用云母片阻断在A段,发现胚茅鞘直立生长,说明生长素不能横向运输了;乙中云母片阻断在B段,发现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说明生长素能横向运输,故可以得出燕麦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是发生在燕麦胚芽鞘的A段
故答案为: 多 A段
20.(2022八上·临海期末) 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在卡塔尔举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赛前训练时,某队员不小心碰到同伴而迅速缩手,其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是 (用序号表示)。
(2)开赛时,运动员听见哨声就立即发球,这种反射属于 (填“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完成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图中的 (填序号)。
(3)比赛结束后,冠军队获得热烈的掌声,队员情绪激动,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流下激动的泪花,这是神经调节和 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1)①③⑤④②
(2)条件反射;⑧
(3)激素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效应器、③传入神经、④传出神经、⑤神经中枢。
【解答】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效应器、③传入神经、④传出神经、⑤神经中枢。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导神经中枢,神经中枢的神经元接受冲动信号,并将冲动传到传出神经,神经冲动沿着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效应器接收到指令做出反应。所以无意中手指突然碰到同伴的硬质首饰,立即缩回手,这时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是①→③→⑤→④→②;
(2)复杂反射是高级的反射活动,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听到哨声后立即发球,此反射应属于复杂反射,是由⑧大脑皮层的参与完成的;
(3)当人情绪激动时,大脑皮层就会特别兴奋,并通过支配肾上腺的神经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并且促使皮肤因血管扩张而显得面红耳赤。因此,当情绪激动,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时,这是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受到神经和激素的共同调节。
故答案为:(1)①③⑤④②;(2)条件反射;⑧;(3)激素。
21.(2023八下·奉化期末)失温症又称低体温症,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导致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0℃,
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
(1)比较甲、乙两幅图,当人体处于低温环境中时,人体皮肤中的血管情况如图 (选填“甲”或“乙")。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内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选填字母)
A.产热量减少 B.骨骼肌颤抖增加
C.汗毛竖直,汗腺几乎不分泌 D.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分泌增加
(3)通常情况下,人体都可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是人体通过 调节控制完成的。
【答案】(1)乙
(2)B;C;D
(3)神经系统和激素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低温时,人体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热量增大,散热量减少。
(3)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的。
【解答】(1)乙皮肤血管收缩,符合低温环境的血管变化;故答案为:乙。
(2)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热量增大,散热量减少。故答案为:B C D。
(3)人体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下,可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故答案为:神经系统和激素。
22.(2023八下·宁波期末) 2022年4月30日,我国11名登山者顺利从珠峰北坡登顶,成为今年登顶珠峰的首支队伍。
(1)珠峰上的气温是-25℃,登山队员的体温始终保持37℃左右。在登山过程中,登山队员的产热 散热。
(2)调节人体体温的神经中枢位于 。
(3)队员在登山过程中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有______。(填字母)
A.骨骼肌收缩增强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皮肤血管舒张
【答案】(1)等于
(2)脑干
(3)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能始终维持在37 ℃左右是因为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维持平衡,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中。当外界环境温度较高时,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加快汗液蒸发来加快散热。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骨骼肌颤抖来增加产热。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来减少散热。
【解答】(1)登山队员的体温始终保持37℃左右。说明体内产热散热平衡,所以登山队员的产热=散热。
(2)调节人体体温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
(3)珠峰上的气温是-25℃,外界环境温度远低于人体温度,所以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
A.骨骼肌收缩增强,属于增加产热,故A正确;
B.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属于增加散热,故B错误;
C. 皮肤血管舒张 ,属于增加散热,故C错误;,所以选A。
23.(2023·慈溪模拟)2023年花滑世锦赛于3月20日在中国举行。
(1) 如图速度滑冰运动员穿的滑冰鞋下面带有冰刃,通过增大对冰面的压强,来降低冰的熔点,使得冰刀划过的冰面容易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从而减小运动员与冰面的阻力。
(2)运动员在滑冰过程中通过出汗来保持自身体温相对稳定,此时人体的产热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
【答案】(1)熔化
(2)等于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1)熔化指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2)人体体温的控制主要通过调节产热量和散热量来实现的。
【解答】(1)冰的熔点降低使其更容易熔化;
(2) 保持自身体温相对稳定,此时人体的产热 等于散热。
24.(2023·义乌模拟)榴莲被誉为“水果之王”,是一种巨型的热带常绿乔木,叶片长圆,顶端较尖,聚伞花序,花色淡黄,果实足球大小,果皮坚实,密生三角形刺,果肉是由假种皮的肉包组成,肉色淡黄,粘性多汁是一种极具经济价值的水果。
(1)如图榴莲花,它是植物一个 。(填“细胞”,“组织”,“器官”或“系统”)
(2)榴莲果肉中含有大量的糖分,小宁食用榴莲后体内血糖含量和胰岛素含量的变化如图,试分析小宁体内血糖含量变化的原因
【答案】(1)器官
(2)进食后小宁体内血糖含量升高,刺激胰岛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含量逐渐升高,吸收和利用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下降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植物五大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植物没有系统。人体内胰岛素可以调节血糖。
【解答】(1)、榴莲花由保护,输导组织等多种组织构成的,属于植物的器官。
(2)、结合图可知:进食后小宁体内血糖含量明显升高,胰岛素含量也逐渐升高。所以血糖含量变化的原因是:进食后 小宁体内血糖含量升高,刺激胰岛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含量逐渐升高,吸收和利用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下降
25.(2023九下·龙湾模拟)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运动疗法在糖尿病整体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图为正常人与糖尿病人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曲线图。
(1)图甲中进食后血糖含量上升是由于食物中的淀粉被消化成 经吸收进入血液中。
(2)如图乙是某同学绘制的人体血糖含量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胰腺中的胰岛”属于反射弧中的
_ 。
(3)为使降糖效果更佳、医生往往建议糖尿病人在餐后Ⅰ小时开始运动。请结合图甲分析医生建议的理由是:
。
【答案】(1)葡萄糖
(2)效应器
(3)据图甲可知,血糖含量在餐后Ⅰ小时左右达到最高峰,由于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分泌少,餐后血糖下降慢,此时开始运动,随着运动消耗能量,血糖下降更加明显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一条完整的反射弧包含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糖类最终在小肠中被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最终在小肠中被消化为氨基酸;脂肪最终被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胰岛素具有调节血糖的作用,糖尿病患者是因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
【解答】(1)图甲中进食后血糖含量上升是由于食物中的淀粉被消化成葡萄糖经吸收进入血液中。
(2)一条完整的反射弧包含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图中 “胰腺中的胰岛”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用来做出反应的,该反应是增加或减少胰岛素的含量;
(3)因为据图甲可知,血糖含量在餐后Ⅰ小时左右达到最高峰,由于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分泌少,餐后血糖下降慢,此时开始运动,随着运动消耗能量,细胞有氧呼吸或者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增加,会使血糖下降更加明显;
故答案为:(1)葡萄糖(2)效应器(3) 据图甲可知,血糖含量在餐后Ⅰ小时左右达到最高峰,由于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分泌少,餐后血糖下降慢,此时开始运动,随着运动消耗能量,血糖下降更加明显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3八下·镇海期末)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等情况而改变。那体温会随运动强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吗?小科在家里利用体温计、跑步机等器材进行了下述实验:
Ⅰ.小科在安静状态下,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36.7℃;
Ⅱ.小科在跑步机上快走10分钟,再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37.2℃;
III.休息30分钟后,小科在跑步机上快跑10分钟,再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37.5℃;
(1)进行剧烈运动后,小科脸变得通红,这是由于运动时人体的 产生大量的热,脸部皮肤中的血管处于 (填“收缩”或“舒张”)状态,导致皮肤中血流量增加,从而出现满脸通红的情况。这一情况可帮助人体散热。
(2)根据以上实验,小科得出结论 。
【答案】(1)骨骼肌(肌肉也正确);舒张
(2)人体体温的变化受运动强度的变化影响,体温会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升高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人体在运动时的产热主要依靠骨骼肌的收缩;
(2)人体体温不变的原因为其产热量始终等于散热量。
【解答】(1)运动时骨骼肌产生大量的热量;产热增大,散热也应增加,故血管舒张;
(2)结论为: 人体体温的变化受运动强度的变化影响,体温会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升高。
27.(2022八上·临海期末)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时通常保持高代谢水平,研究表明,这可能与人体分泌的肾上腺素有关。为了探究肾上腺素的作用,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
小鼠若干只、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注射器、检测耗氧量的装置。
[实验步骤]
①将体重约20g、生长状况相似的正常小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只。
②给甲组小鼠注射0.1mL含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乙组小鼠注射______。
③将小鼠分别放入检测耗氧量的装置中,整个装置放在相同环境中。10分钟后,记录耗氧量。
组别 平均耗氧量(×103mL)
甲 2.5
乙 2.0
(1)请指出实验中明显的不足之处 。
(2)步骤二中给乙组小鼠注射 。
(3)[结果分析]
改进后继续实验,结果如右上表所示,兴趣小组得出了肾上腺素可提高小鼠代谢水平的结论,作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 。
【答案】(1)小鼠数量过少,具有偶然性
(2)0.1mL生理盐水
(3)甲组小鼠的平均耗氧量大于乙组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
由本实验的过程可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心得安和肾上腺素对小鼠耗氧量(或呼吸速率、心脏活动、心率)的影响。注意实验变量的设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对实验结果要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实验过程中要设计好对照试验。
【解答】
(1)在实验过程中,只做了一组对比实验,实验次数过少,实验的结论具有偶然性;
(2)甲、乙两次实验是对比实验,因此给乙组的小鼠注射0.1mL生理盐水;
(3)从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甲组小鼠的平均耗氧量大于乙组,兴趣小组得出了肾上腺素可提高小鼠代谢水平的结论。
故答案为:(1)小鼠数量过少,具有偶然性;(2)0.1mL生理盐水;(3)甲组小鼠的平均耗氧量大于乙组。
28.(2023·湖州)人类的许多科学发现需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研究植物向光性时,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历时半个世纪。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探究历程。
詹森和拜尔的实验初步证明这种“影响"是某种物质。1926年,温特在他们的基础上做了如下的实验。
(1)温特设计乙组实验的目的是 。
(2)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的顶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能够促进胚芽鞘的生长,他将其命名为生长素。根据温特的结论和拜尔的实验,请推测甲乙两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填选项)
A.②① B.④① C.② ③
(3)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给我们很多启示。下列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有 。(可多选)
①科学发现要善于观察和思考。
②科学理论建立是一个不断继承、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③植物的向光性和生长素有关的结论凝聚了多位科学家的智慧,关于向光性的原因不会再有争议。
【答案】(1)设置对照,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2)B
(3)①②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植物的向光性原理: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测生长素多,生长的快,向光测生长素少,生长慢,导致植物向光生长
【解答】(1)乙组实验用了未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其的目的是设置对照,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2)甲组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左侧,使左侧生长素浓度高,左侧生长的快,胚芽鞘应向右生长,符合的是④;乙组用了未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琼脂块中不含生长素,因此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不会生长,符合的是①,故B正确,A、C错误
(3)①科学发现要善于观察和思考,①正确
②科学理论建立是一个不断继承、发展和完善的过程,②正确
③ 科学是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可能在将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观测手段提升,可能会发现更加完善的理论,故③错误
故选① ②
故答案为(1)设置对照,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2)B (3)①②
29.(2023八下·宁波期末)小科同学将生长状况相似的①、②两盆蚕豆幼苗分别置于两个暗箱中,在②盆蚕豆幼苗的暗箱右侧开一小窗口,并在窗口外侧装一个固定光源,保持其它环境条件适宜并相同。一星期后,①、②两盆蚕豆幼苗的生长状况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同学认为用成熟的蚕豆植株取代蚕豆幼苗进行实验现象会更明显,你认为小明的观点正确?并说明理由。
(2)图乙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根(或芽、茎)生长的关系。图甲②中蚕豆幼苗向光弯曲生长时,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接近图乙中 (填图中字母)点浓度。
(3)小红同学提出为使实验更严密,应另取一盆蚕豆幼苗,在暗箱右侧也开一小窗口,在窗口外侧装一个固定光源,并且在花盆底部再装一个旋转器。当旋转器以一定速度匀速旋转时,花盆也随之一起旋转,但暗箱和光源都不转,如图甲③所示。设置这一实验的目的是与②形成 ,当图③中的花盆连续旋转一星期以后,请你预测装置中的蚕豆幼苗的生长或弯曲情况是 。
【答案】(1)不正确;蚕豆幼苗长势旺盛,实验现象更明显。
(2)B
(3)对照;直立生长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用成熟的蚕豆植取代蚕豆幼苗进行实验现象会更明显不正确;蚕豆幼苗长势旺盛,实验现象更明显。
(2)生长素浓度与根(或芽、茎)生长的关系。蚕豆幼苗向光弯曲生长时,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接近图乙中B点浓度。
(3)小红设置这一实验③的目的是与②形成对照,虽然暗箱和光源都不转,但是由于旋转器以一定速度匀速旋转时,蚕豆幼苗受到光的均匀照射,生长激素分布均匀,细胞生长速度相同,因此装置中的蚕豆幼茎直立生长,而不会弯曲。
30.(2023·杭州模拟)已知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能促进子宫发育。研究人员为探究垂体能分泌促性腺激素影响卵巢和子宫的发育,用一批幼鼠做了如下实验:
组别 处理措施 相同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卵巢平均质量/mg 相同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子宫平均质量/mg
1 不作处理 68 216
2 A 36 93
3 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雌性激素 37 219
4 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促性腺激素 66 218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组时应将 的雌性幼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
(2)表中第1组是本实验的 。(填“对照组”或“实验组”)
(3)表中A处的处理方法是 。
(4)第3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是 。
【答案】(1)健康的生长发育状况和个体大小相近(合理即可)
(2)对照组
(3)切除垂体,同时注射等量(或适量)生理盐水
(4)切除垂体后,促性腺激素减少,导致卵巢不能正常发育,而定期注射的雌性激素促进了子宫发育。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本题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促性腺激素是本实验的变量。所以实验对象的身体状况和个体大小要相近,避免无关变量影响实验结果。对照组不作处理。
【解答】(1)本实验是探究促性腺激素对子宫和卵巢的发育的影响,所以选择的幼鼠的基本体况特征应尽量相近,答案为:健康的生长发育状况和个体大小相近
(2)对照组不作处理,所以答案为:对照组
(3)因为实验组3、4都切除垂体,又同时注射适量激素,根据对照实验中的单一变量原则,所以答案为:切除垂体,同时注射等量(或适量)生理盐水
(4)第4组与第1组、第2组比较,可知道促性腺激素能促进卵巢和子宫的发育;第3组与第2组比较,多了雌性激素促进子宫发育。所以第3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是: 切除垂体后,促性腺激素减少,导致卵巢不能正常发育,而定期注射的雌性激素促进了子宫发育。
四、解答题
31.(2023·杭州模拟)我们看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往往会因为异常兴奋或紧张而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如图是整个反射过程示意图,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当精彩的画面进入你的眼球,会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而视觉是在 形成的。
(2)B肾上腺产生的肾上腺素进入肾上腺毛细血管,通过血液循环调节心脏等的机能,从而出现图甲中C现象,这一调节过程叫做 ,通过图示的反射过可以看出此调节过程是在 调节控制下完成的。
(3)人体皮肤血管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会出现舒张或收缩状态,那么面红耳赤时皮肤血管口径应为图乙 中的(选填A或B)
【答案】(1)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2)激素调节;神经系统
(3)B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人体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皮层相应的神经中枢中形成;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在神经和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皮肤直接散热,当温度升高时,皮肤中血管扩张,血管的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
【解答】(1)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皮层相应的感觉中枢形成,所以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的。
(2)从图中可以看出,肾上腺素之间进入血液,然后过血液循环调节心脏等的机能,从而出现图甲中C现象,这一调节过程叫做激素调节;从图中可以看出激素调节是在神经调节的控制下完成的;
(3)面红耳赤时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所以图图乙中的B;
故答案为:(1) 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2)激素调节、神经系统(3) B
32.(2023·镇海区模拟)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分析回答
(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甲图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 。
(2)为探究侧芽生长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小科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根据图中的①③组所示结果进行比较,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小科设置第②组实验与哪一组实验进行对比,想要探究的问题是 。
【答案】(1)Ⅱ
(2)顶芽会抑制侧芽的生长;与③对比,探究细胞分裂素能否降低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或探究细胞分裂素能否促进侧芽生长)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 指植物的主茎顶端生长占优势,同时抑制着它下面邻近的侧芽生长,使侧芽处于休眠状态的现象。原因是茎尖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抑制了侧芽生长。为了促使主干长得又高又直,就要维护植物的顶端优势,任它自由生长并及时除去侧芽。在农作物(如棉花)的栽培中,也常根据其原理进行摘心,来达到增产的目的。
【解答】(1)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所以改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增加时,对双子叶植物是一抑制作用,对单子叶植物是促进作用,所以曲线II符合;
(2)从图乙的曲线图上可以看出,①摘除顶芽中侧芽快速生长,③保留顶芽中侧芽不生长,说明顶芽会抑制侧芽的生长;根据控制单一变量的原理,可知设置第②组实验与第③组实验进行对比,主要探究的问题是探究细胞分裂素能否降低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
故答案为:(1) Ⅱ (2)顶芽会抑制侧芽的生长、与③对比,探究细胞分裂素能否降低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或探究细胞分裂素能否促进侧芽生长)
33.(2022·温州模拟)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近几年来,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如图为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
变化和血糖调节部分过程。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 。
(2)若长时间处于N点状态,人体会表现出肢体乏力,其原因是 。
(3)医生建议糖尿病人适当吃些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慢的糙米,少吃粥,其理由是: 。
【答案】(1)胰岛素
(2)血糖浓度长时间低于正常水平,能量供应不足
(3)膳食纤维可以延长食物胃肠排空的时间和肠道运送速度,很好地降低餐后的血糖。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1)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浓度降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发生障碍,从而使血糖始终维持在高水平。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血液)运输到全身,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故要证实这种推测还应检测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
(2)人体血糖的来源主要有3条,①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原的分解,③非糖物质的转化。B曲线3小时后未进食血糖浓度上升,此时血糖的来源主要是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解答】(1)根据分析可知: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胰岛素。
(2)若长时间处于N点状态,人体会表现出肢体乏力,其原因是血糖浓度长时间低于正常水平,能量供应不足。
(3)医生建议糖尿病人适当吃些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慢的糙米,少吃粥,其理由是:膳食纤维可以延长食物胃肠排空的时间和肠道运送速度,很好地降低餐后的血糖。
34.(2022·温州模拟)“调定点学说”是解释机体维持体温稳定的一种学说,如图1:类似于恒温器的原理,人体调定点一般为37℃,当体温偏离调定点(37℃)时,机体会通过相应的调节机制使其恢复至调定点附近。如病毒感染等不利因素能引起人体产生致热源,致热源会引起体温调定点改变进而导致发热。
(1)体温上升过程中,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是 。
(2)根据图1分析,人体参与体温调定的系统有 。 (写出两个)
(3)图2为体温上升期和高温持续期两个阶段的曲线图,在发热初期,随着体温的逐渐升高,患者反而会感觉“浑身发冷”,请结合图像用调定点学说解释体温升高及浑身发冷的原因: 。
【答案】(1)糖类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3)病毒感染等不利因素能引起人体产生致热源,致热源会引起体温调定点升到37℃以上(如39℃)。而低于调定点的温度会刺激冷觉感受器使其产生兴奋,一方面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后产生冷觉,另一方面行风传至下丘脑再经传出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同时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使体温升高,最终使体温恢复至调定点(39℃)附近。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察了体温调节,并以信息题的形式结合发烧的调定点机制综合考察。
1.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约70%)主要来自糖类,而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所以物质氧化分解的同时,蕴藏其中的能量被释放出来,主要用于维持人体各项生命活动和维持人体体温。人体生命活动和维持体温恒定的能源物质是主要是糖类。
2.人体的温度感受器可以接受寒冷或炎热刺激产生兴奋,后将兴奋传递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再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维持体温的稳定。识记体温调节和过程并能据此分析调定点学说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解答】(1)人体生命活动和维持体温恒定的能源物质是主要是糖类,体温上升过程中,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是糖类。
(2)根据图1分析,人体参与体温调定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3)根据图2分析,在发热初期,随着体温的逐渐升高,患者反而会感觉“浑身发冷”,主要原因:病毒感染等不利因素能引起人体产生致热源,致热源会引起体温调定点升到37℃以上(如39℃)。而低于调定点的温度会刺激冷觉感受器使其产生兴奋,一方面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后产生冷觉,另一方面行风传至下丘脑再经传出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同时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使体温升高,最终使体温恢复至调定点(39℃)附近。
35.(2023·绍兴)2023年4月,由我国研发的全球首创新药——口服胰岛素肠溶胶囊,国内上市申请获得国家受理,糖尿病患者即将迎来治疗新选择。
口服胰岛素胶囊具有三大特点:pH保护盾,蛋白酶抑制剂,吸收增强剂。口服胰岛素能够模拟生理条件下胰岛素的分泌与代谢模式,大大降低了注射给药带来的副作用。我国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口服胰岛素胶囊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均符合要求。
结合你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请阐述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机理,分析口服胰岛素胶囊特点的作用并对口服胰岛素胶囊作出简单评价。
【答案】答题要点:从①胰岛素调节血糖;②口服胰岛素三个特点作用;③与传统注射胰岛素的对比评价三方面回答问题。
示例:胰岛素能调节血糖含量,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口服胰岛素胶囊的特点使药效不被胃、肠等消化系统破坏分解;口服胰岛素胶囊使用方便,同时也没有因长期注射带来的不便和痛苦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能调节血糖含量,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一般情况下,胰岛素经过消化系统会被消化成氨基酸,破坏了它的作用,但是该技术大大的减轻了病人注射带来的痛苦,并且使;口服胰岛素胶囊的特点使药效不被胃、肠等消化系统破坏分解,是技术的一大突破;
【解答】 胰岛素能调节血糖含量,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口服胰岛素胶囊的特点使药效不被胃、肠等消化系统破坏分解;口服胰岛素胶囊使用方便,同时也没有因长期注射带来的不便和痛苦
故答案为: 胰岛素能调节血糖含量,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口服胰岛素胶囊的特点使药效不被胃、肠等消化系统破坏分解;口服胰岛素胶囊使用方便,同时也没有因长期注射带来的不便和痛苦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