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一)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一)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8 16:2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卷(一)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证明,距今5300年到4000年期间,中华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都有了很大发展。各地人们在相互交流中逐渐形成共同的信仰,在此过程中,中原地区汇聚了各地先进的文化因素。据此可知( )
A.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真实可信 B.中原文化独树一帜
C.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据史料记载,汉武帝严格规定刺史“六条问事”的督察内容,第一条就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其他五条是惩治二千石郡太守的不法行为。同时又明确规定刺史不得越过“六条”之外问事。由此可知,当时的监察制度( )
A.推动地方政权规范运作 B.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
C.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 D.遭到了豪强地主抵制
3.宋朝,饮茶之风盛行,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描写当时的斗茶活动:“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图1《撵茶图》中细致描绘了磨茶、点茶、挥翰、赏画的文人雅士茶会场景。这反映了宋代( )
A.佛道精神渗入茶文化
B.饮茶习俗从官方传到民间
C.宗教画和人物画盛行
D.时人精神世界的外在寄托
4.18世纪末,清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议定了“藏内善后章程”。该章程规定,在处理政务方面,驻藏大臣的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监督办理西藏事务;西藏军政官员由驻藏大臣同达赖喇嘛拣选,其升迁赏罚由驻藏大臣全权处理。该章程的颁行从法律上( )
A.确立了驻藏大臣在西藏的统治地位 B.体现了清政府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C.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D.明确了清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5.图2是中国批发物价总指数的周期性波动表(1868—1935)。其中,1868—1885年期间,中国的批发物价指数是下降的趋势。这一变化说明(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春天
B.洋务运动走向失败成为必然
C.传统自然经济逐步濒临崩溃
D.中国经济日益卷人世界市场
6.五四运动后,列强对中国民间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日本外交官芳泽谦吉到中国来要先拜访学生代表,代表英美法三国到中国来组织新银行团的拉门德,花费了大量时间征求中国各民众团体的意见。这从侧面表明( )
A.列强对华外交的重心转向民间 B.五四运动推动了国民公民意识的觉醒
C.中国主要矛盾已变为阶级矛盾 D.民众的态度可以左右政府的对外政策
7.有学者指出,井冈山等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土地革命,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劳动者重新成为生产与生活的主人。通过政权建设,依靠组织和协作,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手段,建立了劳动者是主人的秩序。这表明“工农武装割据”(  )
A.开启了农村革命历程 B.促进了农民收益的增加
C.完善了政治组织形式 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重构
8.下表为1949~1957年新中国建制市统计表(单位:个)。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数量 136 144 153 159 164 165 164 174 176
A.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助推城市发展
C.国家重视城市规划 D.工业建设影响城市布局
9.图3反映了2015~2021年中美进、出口商品总值变化情况。下面对这一时期中美贸易解读正确的是( )
A.因中美矛盾加剧而趋向于萎缩 B.影响了世界局势的稳定
C.在合作与摩擦中得以曲折发展 D.受中美政治体制的影响
10.图4 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地图局部,图中箭头路线所展示的是( )
A.腓尼基字母的外传 B.伊斯兰教的传播路线
C.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D.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
11.11—12世纪的西欧城市中,农奴和有农奴身份的手工业者都是商品的私有者和交易者。封建主参加交易,必须承认对方的独立意志和平等身份,因而吸引大批农奴、自由农和小贵族抛弃庄园奔向城镇。这说明城市的兴起( )
A.刺激了庄园经济商业化 B.提高了世俗君主的地位
C.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促进了封建关系的解体.
12.伦敦的一位医生发现,在1795年和1796年这两年里,他的病人中共有246人死亡,其中死于结核病的高达77人,占总死亡人数的31.4%。此外,1839年,根据注册总处总登记官的分析,死于结核病的人口在总死亡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7.6%。这一现象揭示出( )
A.工业革命伴生的社会问题 B.城市化发展降低了人口死亡率
C.英国政府不重视民众生命 D.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13.图5所示为1921年刊载于英国报刊上的一幅漫画,标题是《无法令人满意的金蛋》。该漫画意在揭示( )
A.凡尔赛体系违背了英法两国意志
B.凡尔赛体系对德制裁过于严苛
C.英法在一战后积极争夺欧洲霸权
D.一战后欧洲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14.1965 年在美国国会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生效后,在来自德国、奥地利和瑞典等国的移民中,技术类移民分别占 72%、41%和 32%,在来自亚洲和非洲移民中分别占 40%和 49%,高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这反映出( )
A.美国移民政策歧视性消失 B.亚非移民技术水平高于西欧
C.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 D.全球性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
15.2022年7月,在美国国会参议院举行的外交关系听证会上,美国驻联合国常驻代表公开表示,目前美国拖欠联合国的会费已经高达数十亿美元。事实上,美国拖欠联合国的会费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自里根总统上台之后,美国便开始了“欠费”行为。这反映出美国( )
A.经济走向持续低迷 B.意欲退出全球治理体系
C.缺乏大国担当意识 D.不承认联合国合法地位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计55分。
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代中叶冀鲁豫三省商业城镇空间分布图
图6
——许檀《明清时期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
据图6指出清代中叶冀鲁豫三省商业城镇分布的两个特点,并分别予以说明。(12分)
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材料一 辛亥革命爆发数天后,在汉口一家外国商行任职的美国人鲍布写给母亲的家书:“亲爱的妈妈,我从来没有想到会看见一场革命,但是现在我正在目睹着一场真正的革命。”
——据【美】鲍布《辛亥首义目睹记》
材料二 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经被辛亥革命彻底埋葬,这个腐朽的封建帝国已经轰然倒塌,中国人民迎来了更加自由和光明的时代。放眼全球,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还有比辛亥革命胜利更加激动人心的时刻吗? ——【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
材料三 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致对外新闻部主任的信(1911年10月27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加以阐释。(13分)(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8.(14分)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地位的提高”这一主题时,搜集到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7
材料二
图8
1952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李顺达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的妇女识字小组在上课
材料三
1949—1956年全民所有制各部门女职工年末人数表
单位:万人
年份 合计 工业 建筑业和资源勘探 农林、水利、气象 运输和邮电 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和物资供销 城市公用 事业 科、学文教卫生 金融 保险 机关 团体
1949 60.0 32.5 0.1 0.1 1.0 5.1 13.4 0.5 7.3
1952 184.8 93.1 1.1 0.5 3.2 16.8 0.2 41.6 4.1 24.2
1953 213.2 105.9 3.0 1.0 4.0 19.9 0.5 46.0 4.9 28.0
1954 243.5 114.6 3.6 2.0 5.5 29.1 0.4 53.9 5.6 28.8
1955 247.3 110.3 4.1 2.4 6.5 31.3 0.8 55.1 5.3 31.5
1956 326.6 129.8 9.0 4.6 7.0 68.2 1.7 67.1 5.6 33.6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陕西省妇女联合会研究室《中国妇女统计资料》
(1)材料一对我们研究的主题有何重要价值?(4分)
(2)材料二、三作为研究主题的证据,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7分)
(3)考量新中国初期妇女地位的变化,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3分)
19.(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以来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图9
材料二 二战结束初期,大量亚欧苦役劳工返回祖国,战败国日、德士兵和平民被遣返回国;50年代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许多西方殖民者被迫回国。60年代以来,欧洲的向外移民越来越少,而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向外移民显著增加,整个欧洲都在吸收大量外来移民。70年代后,随着石油价格的迅速增长,波斯湾许多产油国由于劳工的短缺,也开始吸收外来劳工。到了80年代,除日本之外,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也开始大量吸收外来劳工移民。
——摘编自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1)请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70年代劳务移民的流向区域,并说明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两个时期,并对该时期的全球人口流动现象予以说明。(12分)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据材料“各地区在相互交流中形成共同的信仰”及“中原地区汇聚了各地先进文化因素”可知中华各地区文明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并在中原地区汇聚,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以考古说明中华各地区文明的交融,意不在其真实与否,排除A项;由“中原地区汇聚了各地文化因素”便可知其受到其他地区文明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明的融合,文化交流未必能代表民族交融,其次,国家是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诞生开始,材料中“距今5300年到4000年期间”这一时间不符,排除C项。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监察制度。从题干“惩治二千石郡太守的不法行为”“明确规定刺史不得越过‘六条’之外问事”可知,汉代刺史的职权明确,有利于地方政权规范运作,故 A 项符合题意;监察制度的规定可以缓和社会矛盾,但不一定能解决社会矛盾,排除 B 项;题干中仅仅是对刺史监察职权的规范,无法得出监察体系是否完备,排除 C 项;题干中有皇帝对刺史职权的限制,而非豪强地主的抵制,排除 D项。答案选 A。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生活习俗与精神寄托。范仲淹以《斗茶歌》来赞扬斗茶,同样表达了儒家积极入世、养廉励志的思想,由此可见其儒家俭朴、清白而有德义的精神,故D项符合题意;应为儒家思想渗入茶文化,而不是佛道精神,排除A项;范仲淹虽为官员但其《斗茶歌》是在饮茶之风盛行的背景下描写的,这种风气从材料中无从得知是官方传到民间还是民间传到官方的,排除B项;《撵茶图》通过5个人物,将各茶艺细节呈现给世人,虽画中有一个佛教人物,但它不是宗教画而是写实画,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处理政务方面,驻藏大臣的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监督办理西藏事务”,西藏军政官员的升迁赏罚“由驻藏大臣全权处理”,据此可知,这从法律上明确了清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故D项符合题意;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办理西藏事务”,
说明其并不是“统治地位”,排除A项;“因俗而治”指的是统治阶级根据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制定的、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边政策,但是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这些信息,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清政府与达赖、班禅是如何管理西藏地区的,并没有述及“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状况。根据题干中的周期性波动表,自19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西方列强加速对华商品输出,扩大中国市场,以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对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引发各种生产原料和成品价格大幅下跌,表明中国经济日益卷人世界市场,故D项符合题意;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春天是在一战期间,故排除A项;洋务运动未能触动封建专制体制,注定走向失败,材料体现不出,故排除B项;仅从这一时期批发物价指数不能反映自然经济发展状况,故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五四运动使得列强对中国民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说明五四运动使得国际社会关注到了中国民众的力量,这从侧面表明五四运动使得民众爱国意识增强,关注国家和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公民意识增强,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只是说五四运动后列强对中国民众开始有所关注,由“微妙变化”可知,列强对华外交的重点依然是政府,而不是民间,排除A项;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中国人民与列强支持的北洋政府之间的矛盾,并未发生实质变化,且不仅仅是阶级矛盾,排除C项;民众的态度可以影响政府的对外政策,但是“左右”的说法过于绝对,不合史实,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据题干“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使劳动者重新成为生产与生活的主人。通过……,建立了劳动者是主人的秩序”可知众多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人,也就是说,诸多措施的实施,重新建构了社会秩序,故选D项;题干述及的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并没有涉及农村革命,排除A项;题干“使劳动者重新成为生产与生活的主人”、“建立了劳动者是主人的秩序”强调的是农民的政治地位,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建立了劳动者是主人的秩序”,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完善了政治组织形式”,排除C项。
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读表格可知,1949~1957年我国建制市呈上升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当时我国经济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根据表格信息,无法判断城市规模大小,故排除A项;“新中国建制市”、“城市布局”与“城市规划”是两码事,“工业建设”从属于“经济发展”,可排除C项、D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当代中美贸易关系。据柱状图可知2015年到2021年间中美贸易的进出口商品总值时增时减,说明两国在贸易中既有合作也有冲突,在这种合作和摩擦中不断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中美贸易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2021年甚至是其最高值,因此“萎缩”一词错误,排除A项;中美贸易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稳定,不会从根本影响世界局势,排除B项;材料中的“这一时期”中美政治体制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该时期的中美贸易受体制影响不大,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及考查学生阅读并提取地图类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判断的能力。地图中的箭头从阿拉伯半岛上的麦地那出发,主要向北非、西亚、中亚一带传播,图中还存在拜占庭帝国,从而可以判断图中箭头展示的是中古时期伊斯兰教的传播,故 B 项符合题意;腓尼基字母的传播应该始于地中海东岸,故 A 项错误;奥斯曼帝国没有扩张到西班牙和中亚,故 C 项错误;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应该涉及到印度洋沿岸乃至东亚,远超这张图的范围,故 D 项错误。
11.【答案】D【解析】据材料“封建主参加交易,必须承认对方的独立意志和平等身份,因而吸引大批农奴、自由农和小贵族抛弃庄园奔向城镇”可知,大批农奴、自由农抛弃庄园奔向城镇使得庄园内的劳动力减少,迫使原来庄园严密的控制制度发生松动,促进了封建关系的解体,故D项符合题意;A项是城市兴起的影响,而材料探讨的是城市兴起的原因,排除A项;城市与国王联合提高了世俗君主的地位,属于城市兴起的影响,材料分析的是城市形成的原因,排除B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
1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795年至1839年正处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死于结核病的人口在总死亡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表明在此期间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伴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民众生命遭受威胁等众多社会问题,故A项符合题意;随着城市化发展,工业污染严重,结核病增多,人口死亡在上升,故B项与史实不符;题干无法体现英国政府对民众生命的重视程度,可排除C项;政府职能是否转变,题干无从得知,更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21”年可知是一战刚结束,法国和英国将德国视为“无法令人满意的金蛋”,体现凡尔赛体系战胜国英法对德的剥削和制裁,故B项符合题意;凡尔赛体系是英法意志的体现,排除A项;英国在一战后争夺世界霸权,试图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排除C项;材料反映一战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剥削,并非局势动荡不安,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美国移民问题,及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题干中美国新法案推出后,技术类移民增加,说明美国更愿意接受有技术的移民,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才的需求,故C 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亚非移民技术水平高于西欧,排除 A 项;B 项“歧视性消失”说法错误,可排除;题干不能体现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排除 D 项。
15.【答案】C
【解析】从材料看到,美国长期拖欠联合国会费,这反映出美国缺乏应有的大国担当意识,C项符合题意;A项“持续低迷”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退出全球治理体系”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6.【答案】(12分)
特点1:多分布于水路交通沿线。(2分)
说明:清代中叶,黄河和大运河沟通各地,为商业发展创造条件。故山东商业城镇许多分布于大运河沿线,河南很多商业城镇则分布于黄河沿线。(4 分)
特点2:商业城镇具有层次性。(2分)
说明: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商业城镇分为流通枢纽城市、地区性商业中心,地区性商业中心又分A.B两个不同层级。(4分)
特点3:山东的商业城镇数量较多,且集中在中西部地区。(2 分)
说明:鸦片战争以前,山东中西部地区因运河经济相对发达,故多数商业城镇分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后来依靠海上贸易才发展为商业城镇。(4分)
(可从其他角度作答,如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受行政地位影响;河南商业城镇较多;河北商业城镇较少等)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地图信息可知,在清朝中期,冀鲁豫三省的商业城镇大多分布在水路交通沿线,如京杭大运河(天津、德州、临清、聊城、济宁等)、黄河(洛阳、开封、朱仙镇等);就山东而言,其商业城镇数量比较多,且大部分都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如德州、临清、聊城、济南、周村等。第二小问,在作答时,要结合地图相关信息进行具体阐述,清代中叶,黄河和大运河沟通各地,为商业发展创造条件,故山东商业城镇许多分布于大运河沿线,河南很多商业城镇则分布于黄河沿线;鸦片战争以前,山东中西部地区因运河经济相对发达,故多数商业城镇分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后来依靠海上贸易才发展为商业城镇。
17.【答案】(13分)
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四个角度:
①概括材料的相关观点。分别或综合概括材料,得出观点。(3分)
②阐释所持观点的原因。对材料观点差异的原因进行多角度解读。(2分)
③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结合背景,对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历史局限等进行叙述。(6 分)
④明确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要实事求是,运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问题。(2分)
【示例】
美国人鲍布和布朗都高度肯定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英国人莫理循认为辛亥革命是历史必然,但是中国不宜直接进入共和制。
他们对辛亥革命有不同的认识,首先是基于不同国情和历史,美国人看重革命的彻底性,英国人更注重政治变革的渐进性。另外,个人立场、认识方法的差异等也是他们观点不同的原因。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处于积贫积弱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革命还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辛亥革命是“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对待任何历史事性,我们都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辩证地分析认识。
【解析】第一,据材料一“我(美国人鲍布)从来没有想到会看见一场革命,但是现在我正在目睹着一场真正的革命”、材料二中美国人布朗所记述的“放眼全球,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还有比辛亥革命胜利更加激动人心的时刻吗”、材料三中“但我(英国人莫理循)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可得美国人鲍布和布朗都高度肯定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英国人莫理循认为辛亥革命是历史必然,但是中国不宜直接进入共和制。第二,具体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之所以对辛亥革命有不同的认识,首先是基于不同国情和历史,美国人看重革命的彻底性,英国人更注重政治变革的渐进性,除此之外,个人立场、认识方法的差异等也是产生他们观点不同的原因。第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进行具体阐述: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处于积贫积弱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革命还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辛亥革命是“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最后,要明确认识历史的最基本方法,即实事求是,运用唯物史观来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
18.【答案】(14分)
(1)材料一作为国家法律文件,属于文献史料,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它规定了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以及妇女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研究新中国初期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4分,类型和价值分别2分)
(2)材料三。(1分) 材料二是个案,只能反映1952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李顺达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开展扫盲教育的状况,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社妇女的识字水平,但不具有普遍性意义。(3分)
材料三选自官方数据统计,反映了妇女在各部门就业与工作的状况,更能充分说明这一时期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3分)
(3)应坚持全面的原则。(1分) 应该搜集不同类型的史料,注意不同史料之间的互证;研究内容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才能完整准确的了解当时妇女地位变化的全貌。因此我们要用全面的原则来进行考量。(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1)材料一两则史料出自《婚姻法》和《选举法》,均属于国家法律文件,属于文献史料,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婚姻法》中规定了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选举法》中规定妇女与男子享有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研究新中国初期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第一小问优先选择材料三。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史学研究中选择史料要遵循科学性、全面性等原则,材料二是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李顺达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的妇女识字小组上课的图片史料,反映1952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李顺达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开展扫盲教育的状况,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社妇女的识字水平,但只能反映李顺达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的妇女受教育情况,属于个案,不具有普遍性意义;材料三是1949—1956年全民所有制各部门女职工年末人数表,该表反映了妇女在全国各部门就业与工作的状况,具有普遍性,且数据来源于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陕西省妇女联合会研究室,属于官方统计数据,更能充分说明这一时期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3)第一小问原则,根据所学可知,在研究新中国初期妇女地位的变化时应坚持全面的原则。第二小问看法,从史料类型上看应该搜集不同类型的史料,注意不同史料之间的互证;从研究内容上看不能仅局限于就业情况、婚姻等方面分析妇女地位的变化,更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才能完整准确的了解当时妇女地位变化的全貌。因此我们要用全面的原则对妇女地位的变化进行分析考查。
19.【答案】(16分)
(1)区域:中东地区。(1分)
理由:中东地区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吸引劳动力流人。(3分)
(2)示例一 选择50年代和60年代
说明:二战结束后,旧的国际格局被打破,50年代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主要是政治性流动,有利于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和战后经济的恢复。(6分)60年代,欧美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力匮乏,该时期人口由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经济落后地区流向欧美发达国家,为欧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6分)
示例二 选择80年代和90年代
说明:80年代,全球化快速发展加之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国经济高速发展,吸引了许多外来移民。(4分)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劳动力大量涌向西欧和北美。(4分)
劳动力的全球流动促进了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全球流动,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同时也对当代国际安全构成了重大挑战,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4分)
【解析】(1)第一小问区域,本题目较为简单,主要考察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材料一中的地图内容可知,20世纪70年代劳务移民的流向区域主要是中东地区,即地中海东部地区;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劳动力的流入。(2)在材料一中提及了一个时间点:20世纪90年代,在材料二中主要提及了三个时间点,即20世纪50年代之后、20世纪60年代以来、20世纪80年代,为便于分析流向和原因,我们应该选择两个关联比较密切的时间点,如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或者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在具体作答时,我们首先要明确具体所要选择的时间点,如果我们选择前者,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格式进行作答:选择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具体“说明”阶段,我们一方面要明确该时间点劳务移民的流向,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背景,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等等,具体阐述产生这种流向的“原因”,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明确这种“流向”的作用是什么,如二战结束后,旧的国际格局被打破,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主要是政治性流动,有利于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和战后经济的恢复。到了60年代,欧美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力匮乏,该时期人口由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经济落后地区流向欧美发达国家,为欧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