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0-27 17:5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时,某些物质的相对能量如图:
请根据相关物质的相对能量计算反应
的焓变(忽略温度的影响)为
A. B. C. D.
2.有关能源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煤、石油、天然气均为化石能源
B.化石能源是非再生能源
C.氢能是可再生能源
D.氢能、核能均是无污染的高效能源
3.已知0.1 mol硫黄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29.6 kJ,对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A.S+O2=SO2 ΔH=-296 kJ·mol-1
B.S(s)+O2(g)=SO2(g) ΔH=-29.6kJ·mol-1
C.S(s)+O2(g)=SO2(g) ΔH=-296kJ·mol-1
D.S(s)+O2(g)=SO2(g) ΔH=+296kJ·mol-1
4.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断裂键和键能放出的能量
C.断裂键需要吸收ykJ的能量
D.的总能量高于1molA2和1molB2的总能量
5.碳酸钠晶体()失水可得到或,两个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B.碳酸钠晶体()失水是化学变化
C.向中滴加几滴水,温度升高
D.失水生成:
6.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突破性发展。有关空间站建设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蓄热材料可以实现化学能与热能的直接转换
B.“太阳翼”及光伏发电系统能将太阳能变为化学能
C.“长征五号”火箭使用的液氢燃料具有无污染的特点
D.“天和”核心舱使用电推发动机,比化石燃料更加环保
7.根据如图所示的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O(g)分解为N2(g)和O2(g)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2 mol O原子结合生成O2(g)时需要吸收498 kJ能量
C.1 mol NO(g)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1264 kJ能量
D.2 mol N(g)和2 mol O(g)的总能量为1444 kJ
8.将盛有NH4HCO3粉末的小烧杯放入盛有少量醋酸的大烧杯中。然后向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反应剧烈,醋酸逐渐凝固。由此可见
A.NH4HCO3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该反应中,热能转化为产物内部的能量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该反应进行时,系统向环境释放了能量
9.环己烷有多种不同构象,其中椅式、半椅式、船式、扭船式较为典型。各构象的相对能量图(位能)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条件下船式最稳定
B.扭船式结构转化成椅式结构释放能量
C.
D.的燃烧热小于
10.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的绝对值均正确)
A. kJ·mol(反应热)
B. kJ·mol(燃烧热)
C. kJ·mol(中和热)
D.C(金刚石、s)(石墨、s) kJ·mol(反应热)(已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二、填空题
11.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工业上采用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来制备CO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已知CO2经催化加氢可合成低碳烯烃:2CO2(g)+6H2(g)=CH2=CH2(g)+4H2O(g) ΔH
(2)几种物质的能量(kJ·mol-1)如表所示(在25 ℃、101 kPa条件下,规定单质的能量为0,测得其他物质生成时的反应热为其具有的能量):
物质 CO2(g) H2(g) CH2=CH2(g) H2O(g)
能量/(kJ·mol-1) -394 0 52 -242
则该反应的ΔH= kJ·mol-1。
(3)几种化学键的键能(kJ·mol-1)如表所示:
化学键 C=O H—H C=C C—H H—O
能量/(kJ·mol-1) 803 436 615 a 463
a= 。
12.科研工作者目前正在尝试以二氧化钛催化分解汽车尾气的研究。
已知:反应Ⅰ:
反应Ⅱ:
反应Ⅲ:
则反应 。
13.人类利用化学反应不仅可以创造新物质,还可以获取能量或实现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内部储存着能量, 是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与化学键等有关的能量。用柴木可以取暖和照明,在这个过程中 转化成了 、 等。
(2)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其中揭示的物质能量变化为 。
14.甲烷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工业中。
(1)已知:①CH4(g)+H2O(g)=CO(g)+3H2(g) H1
②2CO(g)+O2(g)=2CO2(g) H2=-566kJ mol 1
③H2(g)O2(g)=H2O(g) H3=-242kJ mol 1
相关化学键的键能数据如下:
共价键 H O C≡O H H C H
键能/(kJ mol 1) 463 1076 436 413
由此计算 H1= kJ mol 1,CH4超干重整CO2技术得到CO和H2的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15.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八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的相对大小、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根据判断出的元素回答问题:
(1)f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是 。
(2)比较y、z简单氢化物的沸点(用化学式表示,下同) > ;比较g、h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 。
(3)下列事实能说明d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的是 。
a.d单质与H2S溶液反应,溶液变浑浊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1mold单质比1molS得电子多
c.d和S两元素的简单氢化物受热分解,前者的分解温度高
(4)任选上述元素组成一种四原子18电子共价化合物,写出其电子式 。
(5)已知1mole的单质在足量d2中燃烧,恢复至室温,放出255.75kJ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16.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研究热量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可通过实验测定,也可通过计算间接获得。
(1)下列变化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填序号)。
①液态水气化 ②胆矾加热变成白色粉末 ③浓硫酸稀释 ④氢气还原氧化铜 ⑤碳酸钙高温分解
⑥氢氧化钾和稀硫酸反应 ⑦灼热的木炭与的反应 ⑧晶体与晶体的反应 ⑨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2)在25 ℃、101 kPa下,23 g乙醇完全燃烧生成和被态水时放热638.4 kJ。则表示乙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Ⅰ.中和反应反应热的实验测定
(3)某化学兴趣小组要完成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桌上备有大、小两个烧杯、泡沫塑料、泡沫塑料板、胶头滴管、量筒2支、醋酸、 NaOH溶液,实验尚缺少的玻璃用品是 、 。
(4)在量热计中将100 mL 的醋酸溶液与100mL 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温度从298.0 K升高到300.7 K,已知量热计的热容常数(各部件温度每升高1 K所需的热量)是,溶液密度均近似为,充分混合后溶液的比热容。求醋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小数点后保留1位数字)
(5)若用KOH代替NaOH,对测定结果 (填“有”或“无”)影响;若用盐酸代替醋酸做实验,则测定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无影响)。
Ⅱ.通过计算间接获得反应热
(6)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和)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发生的主要反应如下:


③ ,已知反应①中相关的化学键键能数据如下:
化学键
436 343 1076 465 413
(已知结构式为)
由此计算 ;已知,则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该反应的,故选A。
2.D
解析:A.煤、石油、天然气均为化石能源,A正确;
B.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是非再生能源,B正确;
C.氢能是可再生能源(可通过分解水得到氢气),且是无污染的高效能源,C正确;
D.核能利用的是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巨大能量,虽然高效,但会产生放射性物质,有一定的污染性,不过人们可以采用技术控制这种污染,D错误;
故选D。
3.C
解析:0.1mol硫黄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29.6kJ,则1mol硫磺完全燃烧放出296kJ的热量,焓变ΔH<0,热化学方程式为:S(s)+O2(g)=SO2(g) ΔH=-296kJ·mol-1,答案选C。
4.C
解析:A.由图示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选项A错误;
B.化学键的断裂需要吸收能量,而不是释放能量,选项B错误;
C.化学键的断裂吸收能量,由图可知,断裂2mol A-B键需要吸收y kJ的能量,选项C正确;
D.由图示可知,的总能量低于和的总能量,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5.D
解析:A.1mol和9molH2O(g)的总能量大于1mol(s)的能量,故,故A正确;
B.碳酸钠晶体()失水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故B正确;
C.1mol和9molH2O(g)的总能量大于1mol(s),向中滴加几滴水,放出能量,温度升高,故C正确;
D.
根据盖斯定律②-①得,故D错误;
选D。
6.B
解析:A.可利用可逆化学反应通过热能和化学能的转换进行蓄热的,因此蓄热材料可以实现化学能与热能的直接转换,故A正确;
B.“太阳翼”及光伏发电系统能将太阳能直接变为电能,故B错误;
C.“长征五号”火箭使用的液氢燃料,燃烧以后产物是水,具有无污染的特点,故C正确;
D.电能相对于化石燃料更加环保,故D正确;
故选B。
7.A
解析:A.N2(g)+O2(g)=2NO(g)的焓变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则NO(g)分解为N2(g)和O2(g)的反应是放热反应,A正确;
B.成键放出能量,2 mol O原子结合生成O2(g)时需要放出498 kJ能量,B错误;
C.1 mol NO(g)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632 kJ能量,C错误;
D.946 kJ和498 kJ分别是1 mol N2(g)和1 mol O2(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2 mol N(g)和2 mol O(g)的总能量不能确定,D错误;
答案选A。
8.B
解析:A.醋酸逐渐凝固说明反应吸收热量导致醋酸溶液温度降低,即NH4HCO3与HCl的反应为吸热反应,A错误;
B.反应为吸热反应,即吸收的热量转化为产物内部的能量,B正确;
C.因反应为吸热反应,则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C错误,
D.该反应进行时,系统从环境吸收了能量,D错误;
故选B。
【点睛】根据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为反应的总能力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9.B
解析:A.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相同条件下,椅式最稳定,A错误;
B.扭船式结构的能量高于椅式结构,扭船式结构转化成椅式结构释放能量,B正确;
C.图像可知,,C错误;
D.能量较低,燃烧放出的热量小,但是为负值,所以的燃烧热大于,D错误;
故选B。
10.C
解析:A.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时需注明各物质所处的状态,故原热化学方程式错误,A错误;
B.燃烧热是指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指定稳定的物质时放出的热量,水也液态水,故 kJ·mol不是表示燃烧热,B错误;
C.中和热是指强酸和强碱稀溶液反应生成1molH2O时放出的热量,故 kJ·mol表示中和热,C正确;
D.已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即石墨具有的总能量比金刚石低,故金刚石转化为石墨是一个放热反应,即C(金刚石、s)(石墨、s) kJ·mol,D错误;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1.(1) CaCO3CaO+CO2↑ 吸热
(2)-128
(3)409.25
解析:(1)根据信息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备CO2,可写出化学方程式,该反应为分解反应,反应过程吸收热量;
(2)ΔH=E(生成物能量总和)-E(反应物能量总和)=(52-242×4-0+394×2) kJ·mol-1=-128 kJ·mol-1;
(3)ΔH=E(反应物键能总和)-E(生成物键能总和)=(803×4+436×6-615-4a-463×8)kJ·mol-1=-128 kJ·mol-1,解得a=409.25。
12.
解析:已知:反应Ⅰ:;反应Ⅱ:;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Ⅱ-反应Ⅰ) ×=[-()]×=。
13.(1)化学能 化学能 热能 光能
(2)水转化为冰,放出能量
解析:(1)化学能是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化学键形成释放能量;柴木燃烧过程中,发光发热,化学能转化为了热能和光能;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水的能量高,冰的能量低,水转化为冰会放出能量。
14. +194 CH4(g)+CO2(g)= 2CO+2H2(g) △H=+235 kJ mol 1
解析:(1)化学反应的△H=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新键形成放出的能量,根据表格数据计算△H1=463 kJ mol 1×2+413 kJ mol 1×4-1076 kJ mol 1-436kJ mol 1×3=+194kJ mol 1,根据盖斯定律,第①个方程式减去第②个方程式的一半,在加上第③个方程式得到CH4超干重整CO2技术得到 CO 和H2 的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CO2(g)= 2CO+2H2(g) △H=+235 kJ mol 1;故答案为:+194;CH4(g)+CO2(g)= 2CO+2H2(g) △H=+235 kJ mol 1。
15. 第三周期第IIIA族 NH3 CH4 HClO4 H2SO4 ac 2Na(s) + O2(g) =Na2O2(s) ΔH =-511.5 kJ mol 1
【分析】根据原子序数、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分析得到x为H、y为C、z为N、d为O、e为Na、f为Al、g为S、h为Cl。
解析:(1)f为Al,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是第三周期第IIIA族;故答案为:第三周期第IIIA族。
(2)y、z简单氢化物分别CH4、NH3,NH3存在分子间氢键,因此NH3沸点高,它们大小关系为NH3>CH4;根据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增强,因此g、h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HClO4>H2SO4;故答案为:NH3;CH4;HClO4;H2SO4。
(3)a.氧气与H2S溶液反应,溶液变浑浊,生成硫单质,发生置换反应,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故a符合题意;b.非金属性与得电子数目多少无关,因此不能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故b不符合题意;c.非金属越强,其简单氢化物稳定性越强,O和S两元素的简单氢化物受热分解,前者的分解温度高,因此能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故c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答案为:ac。
(4)任选上述元素组成一种四原子18电子共价化合物为H2O2,其电子式;故答案为:。
(5)已知1molNa的单质在足量O2中燃烧,恢复至室温,放出255.75kJ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Na(s) + O2(g) =Na2O2(s) ΔH =-511.5 kJ mol 1;故答案为:2Na(s) + O2(g) =Na2O2(s) ΔH =-511.5 kJ mol 1。
【点睛】元素推断是常考题型,主要考查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元素的非金属性、元素的性质、电子式的书写,热化学方程式书写。
16.(1)②④⑤⑦⑧
(2)
(3)玻璃搅拌器 温度计
(4)
(5)无 偏小
(6)
解析:(1)①液态水气化小于吸收能量,不是反应,故①错误;
②胆矾加热变成白色粉末发生了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故②正确;
③浓硫酸稀释过程中放出能量,故③错误;
④氢气还原氧化铜是加热发生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故④正确;
⑤碳酸钙高温分解是分解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故⑤正确;
⑥氢氧化钾和稀硫酸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故⑥错误;
⑦灼热的木炭与CO2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故⑦正确;
⑧Ba(OH)2 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故⑧正确;
⑨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故⑨错误;
故答案为:②④⑤⑦⑧②;
(2)燃烧热是指:在25℃、101KPa时,1mol纯净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放出的热量;23 g乙醇的物质的量为,0.5mol乙醇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638.4 kJ,则1mol乙醇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放出的热量为:2×638.4 kJ =1276.8kJ,乙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3)中和热的测定过程中,需要用量筒量取酸溶液、碱溶液的体积,需要使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测量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所以还缺少的玻璃用品是环形玻璃搅拌棒、温度计;
(4)温度差△t=300.7K-298.0K=2.7K,Q=cm△t=2.7K×4.184J (g K)-1×200g+150.5J K-1×2.7K=2665.71J=2.67kJ,△H=-=-53.3 kJ/mol;
(5)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若用KOH代替NaOH,测定结果无影响;醋酸为弱酸,电离过程为吸热过程,所以用盐酸代替醋酸做实验,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56.8kJ,导致测定结果△H偏小;
(6)ΔH1=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1076kJ mol-1+2×436kJ mol-1-(3×413+343+465)kJ mol-1=-99kJ mol-1;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②-反应①=反应③,故△H3=△H2-△H1=-58kJ mol-1-(-99kJ mol-1)=+41kJ mo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