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基础复习 5.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基础复习 5.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27 17:40:01

文档简介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基础复习 5.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选择题
(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下图示意局部大气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大气层属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
2.该层大气(  )
A.适合飞机高空飞行 B.产生极光现象
C.天气现象显著 D.平流运动显著
(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臭氧空洞主要出现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中X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大气的(  )
A.温度 B.密度 C.压强 D.水汽含量
5.下列有关④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B.流星现象多出现在该层
C.飞机飞行的最理想环境 D.对人类社会没有任何影响
(2023高一上·中牟月考)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6.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有关图示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②有利于高空飞行
③上部冷下部热,大气稳定,以平流运动为主④有臭氧层,能吸收大量的紫外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23高一上·郑州月考)读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太阳辐射能力最强部分主要集中的波长范围是(  )
A.0.2-10微米 B.大于0.76微米
C.0.4-0.76微米 D.小于0.4微米
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是(  )
A.为生物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光和热
B.造成火山等自然灾害
C.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能源
D.使地球上出现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
10.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与下列因素呈正相关的是(  )
A.植被覆盖度 B.地理纬度 C.云层厚度 D.海拔高度
(2023高一上·郑州月考) 2014年10月12日,艾伦。尤斯塔斯从41419米高空以超音速的速度降落,打破了由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在2012年创下的39045米记录,再一次证明了人类的挑战是没有极限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39045米~41419米高空大气层的特点是(  )
A.对流运动旺盛 B.大气水平运动
C.处于高度电离 D.臭氧含量最大
12.从41419米到地面,垂直方向上大气层气温的变化是(  )
A.持续升高 B.持续降低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13.尤斯塔斯所处4万米高空时身穿特制宇航服,是因为这里(  )
A.氧气稀薄 B.二氧化碳含量大
C.氮气为主 D.水汽含量大
(2023高一上·郑州月考)晴朗的天空,喷气式飞机在高空飞行时,飞机发动机排出来的高温高湿的废气与周围环境空气混合后,水汽凝结而成的特殊云系,称为飞机尾迹。通常只有当环境温度在-41℃~-60℃时,才有可能出现飞机尾迹。飞机尾迹出现的频率和高度有一定的季节差异。下图为太原市的航迹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1月份,在太原市上空出现的飞机尾迹最可能位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散逸层
15.太原市飞机尾迹下限高度最高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6.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农民开始广泛使用一种银黑双色复合功能地膜,改善了传统地膜的不足。该地膜使用时(  )
A.黑膜朝上增加土壤温度 B.黑膜朝下抑制杂草生长
C.银膜朝上降低作物光照 D.银膜朝下降低土壤湿度
(2023高二下·溧水期中)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从地面开始的逆温称为接地逆温,从离地面一定高度处开始的逆温称为悬浮逆温。逆温厚度是指出现逆温现象上、下限的高度差。图反映甘肃省酒泉市2009~2018年8时和20时平均逆温厚度的年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逆温厚度年内变化最小的是(  )
A.8时悬浮逆温 B.20时悬浮逆温
C.8时接地逆温 D.20时接地逆温
18. 8时接地逆温厚度比20时接地逆温厚度大,原因是8时(  )
A.地面温度较低 B.大气的对流较强
C.太阳辐射较弱 D.大气逆辐射较强
19.影响夏季与冬季逆温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风速 B.昼夜长短 C.降水 D.气温日较差
(2023高二下·临潼月考)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0~30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0.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21.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
A.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
C.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 D.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22.(2023高二下·上海市期中)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返回地球,标志着中国向航天强国迈出坚实的一步。嫦娥五号返回过程中依次穿过地球大气层的(  )
A.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B.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C.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D.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23.(2023高二下·上海市期中)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不包括(  )
A.上冷下热 B.水汽、杂质含量多
C.对流旺盛 D.二氧化碳含量多
24.(2023高二下·上海市期中)许多田径运动员的训练基地设在高原地区,主要是因为高原地区(  )
A.适度缺氧 B.气温适宜 C.湿度适中 D.气压较高
25.(2023高二下·上海市期中)2010年冰岛多次发生火山喷发,严重影响欧洲航空运输业。这主要是因为火山灰进入到了大气层中的(  )
①对流层 ②平流层 ③高层大气 ④外层大气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6.(2023高二下·上海市期中)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  )
A.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
B.对流层空气上热下冷,空气不稳定
C.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对流层大气有利于飞机飞行
(2023高一上·枣庄月考)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然而,从1740年到2011年,短短不到300年的时间里,二氧化破体积分数显著增加。读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27.从1740年到2011年,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  )
A.1.5倍 B.50% C.40% D.30%
28.下列关于二氧化碳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B.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C.二氧化碳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D.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29.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化石燃料的燃烧 ③毁林 ④大量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23·广州)为减少近地轨道报废卫星对正常工作卫星的影响,科学家研制了离轨帆。卫星报废后,离轨帆展开,增加了卫星受到的阻力,加快了卫星减速降轨,使其在距地数百千米的大气层中开始销毁。下图示意卫星离轨帆。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0.报废卫星对正常工作卫星造成的最严重危害是
A.阻挡光照 B.干扰信息传输
C.阻碍观察 D.增加撞击风险
31.加快报废卫星减速降轨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离轨帆受到的
A.地球引力 B.太阳辐射 C.空气阻力 D.天体撞击
32.报废卫星开始销毁于
A.高层大气 B.平流层 C.臭氧层 D.对流层
(2023高三上·宁德月考)雨幡洞云是一种奇特的天气现象(图),薄薄的云层出现一个空洞,一缕缕"云丝”似乎从洞中心部分落下,犹如“空中水母”。专家解释,这是由于大气层中存在低于0℃而仍然保持液态的过冷液滴,受飞机飞行产生扰动而产生云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雨幡洞云位于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平流层 B.对流层 C.中间层 D.逸散层
34.发生雨幡洞云的云层温度较低,是由于(  )
A.距离太阳较远 B.距离地面较远
C.距臭氧层较远 D.距电离层较远
二、综合题
35.(2023高一上·郑州月考)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A层在   (填高/中/低纬地区)纬度地区最厚,说明其原因。   。
(2)电离层分布在   (填字母)层,说出电离层的主要作用。   
(3)简述B层气温的垂直变化特征,并分析该层适合航空飞行的原因。
36.(2023高一上·枣庄月考)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A层大气在气温、气流状况和天气现象方面的特点。
(2)在图中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描述B层气温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3)如果有足够的动力,热气球能否到达大气的上界 试说明其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它受地面的影响最大。因为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空气下沉,这样就发生了对流运动,所以把这层叫做对流层。它的下界是地面,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平流层在对流层的顶部,直到高于海平面50-55公里的这一层,气流运动相当平衡,而且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
1.读图可知,图示大气层高度位于50千米以上,表示高层大气,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易与太阳活动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发生摩擦,产生极光,对无线电短波有影响,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3.B
4.A
5.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它受地面的影响最大。因为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空气下沉,这样就发生了对流运动,所以把这层叫做对流层。它的下界是地面,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平流层在对流层的顶部,直到高于海平面50-55公里的这一层,气流运动相当平衡,而且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存在于平流层中,读图可知,②是平流层,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4.根据图可分析,海拔高度与大气温度相关,温度越低,高度越高,因此,X的大小主要与温度有关,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5.④层属于高层大气,在80km以上存在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有影响,在极地地区能看到极光,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6.A
7.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3.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6.根据图示的纵坐标、该大气层的高度位置可判断,该大气层为平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结合温度范围判断①曲线符合,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7.该大气层为平流层,高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①错误;由于平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利于高空飞行,②正确;该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所以大气上部热下部冷,③错误;平流层的气温升高,主要由于该层大气有臭氧层,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平流层温度升高,④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8.C
9.B
10.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光能和热能;2.为大气、水体和生命活动提供动力;3.目前主要的能源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时期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4.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能是一种新型、清洁、可再生的能源。
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能力最强部分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即波长范围为0.4-0.76微米,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9.太阳辐射为为生物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光和热,A错误;
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形成的,与太阳辐射无关,B正确;
太阳辐射可以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能源,C错误;
太阳辐射为大气、水体运动提供动力,所以会使地球上出现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D错误。
故答案为:B。
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呈正相关,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11.B
12.D
13.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在中间层(高层大气底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热层(中间层顶之上),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11.A.39045米-41419米高空大气层位于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A错误;
B.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B正确;
C.高空大气层受太阳辐射影响,存在电离层,C错误;
D.在距地22—27千米范围内,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D错误。
故答案为:B。
12.从41419米到地面,是从平流层到对流层。对流层中,大气的温度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因此垂直方向上大气层气温的变化是先降后升,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3.4万米高空位于平流层,海拔高,氧气稀薄,氧气含量少,所以需要穿特质的宇航服,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4.A
15.B
16.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从地球表面开始向高空伸展,直至对流层顶,即平流层的起点为止。平均厚度约为12千米,它的厚度不一,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2千米,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千米,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14.根据材料可知,飞机尾气是由水汽凝结而成的特殊云系,且通常只有当环境温度在-41℃~-60℃时,才有可能出现。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圈几乎全部的水汽,并且对流层顶部气温可降至-60℃,因此太原市上空出现的飞机尾迹最可能位于对流层,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5.太原市位于北半球,夏季气温最高,环境气温在-41℃~-60℃的海拔高度在一年四季中最高,形成的飞机尾迹下限高度最高,冬季反之,春、秋季温度比夏季地面温度低,飞机尾迹层的下限高度比夏季低,比冬季高,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银黑双色复合功能地膜中的黑膜朝下,可以增加土壤温度,抑制杂草生长,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7.B
18.A
19.B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逆温的影响因素:①地理位置:中纬度地区更容易产生下沉逆温现象。②时间因素:逆温层的分布则会随时间产生变化,以赤道为例,夏至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中纬度地区更容易产生逆温现象。③天气因素:夜间少云时,地面热量散发较快,温度下降速度也随之增加,使地面温度和上部空气温度的差值降低,第二日早上出现辐射逆温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降水天气则会减少逆温的出现概率,大雾天气将增加逆温的出现概率。④地形情况:多山谷多丘陵时,夜间冷空气停滞在山谷中,不随上层热气流通过,局部满足逆温形成条件,会更易导致逆温的出现。临海地区则由于海面冷空气吹入内陆而导致逆温层变窄,随后在沿岸地面产生逆温。⑤大气污染程度:大气污染越重,逆温层厚度越高,逆温现象越严重。
17.根据“甘肃省酒泉市2009~2018年8时和20时平均逆温厚度的年内变化”图可看出,8时悬浮逆温最大值约为410m,最小值约为190m,二者相差220m;20时悬浮逆温最大值约为360m,最小值约为180m,二者相差180m;8时接地逆温最大值约为530m,最小值约为190m,二者相差340m;20时接地逆温最大值约为280m,最小值约为50m,二者相差230m;由此可知,20时悬浮逆温年内变化最小,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8.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所以逆温层下冷上热,近地面的温度低,会导致近地面大气温度低,有利于接地逆温层的形成,会导致接地逆温层较厚,因此8时地面温度较低会导致8时接地逆温厚度比20时接地逆温厚度大,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9.影响逆温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的温度。由于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所以逆温层下冷上热,近地面的温度低,会导致近地面大气温度低,有利于接地逆温层的形成,会导致接地逆温层较厚。冬季夜晚长,地面辐射冷却强,所以逆温厚度较大,夏季夜晚短,地面辐射冷却弱,所以逆温厚度较小,因此影响夏季与冬季逆温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昼夜长短,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20.B
21.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1.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3.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20.根据所学知识“大气的垂直分层”可知,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平流层,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1.A.对流层垂直对流运动旺盛,近地面水汽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伴随着温度降低,容易成云致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A正确;
B.极光出现在高层大气,B错误;
C.对流层是大气最下面一层,C错误;
D.对流层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D错误。
故答案为:A。
22.【答案】C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嫦娥五号返回过程中依次穿过地球大气层的由外到里为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大气层按照自下而上垂直方向上可以分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23.【答案】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云雨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主要是对流层上冷下热,易发生对流现象,水汽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易凝结成雨,AC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水汽、杂质含量多,且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B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对流层二氧化碳含量多与云雾雨雪现象关系小,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形成降水的条件主要是凝结核的存在,空气垂直上升所进行的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
24.【答案】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高原地区适度缺氧,氧气含量比平原低,在此训练能使运动员更好适应缺氧的环境,有效提高运动员成绩,A正确;气温适宜、湿度适中都不利于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且不是高原地区的主要特征,BC错误;高原地区气压较低,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前常常到海拔较高的高原训练一段时间,主要是因为高原海拔高,氧气稀薄,能够搬炼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提高了最大摄氧量,保证比赛时细胞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能量供给。
25.【答案】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飞机主要在对流层和平流层飞行,火山喷发释放的火山灰进入大气的对流层和平流层,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飞机的飞行安全。故答案为:A。
【点评】大气层按照自下而上垂直方向上可以分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26.【答案】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A、“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A正确;
B、对流层空气上冷下热,空气不稳定,B错误;
C、对流层大气热量主要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C错误;
D、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强烈且天气多变,不利于飞机飞行,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对流层大气气温变化特点为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答案】27.C
28.D
29.B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
【解析】【点评】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27.从图中可知,1940年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约是275,到了2011年约是385,增长率计算公式为:(385-274)/275=0.4,即增加了40%,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8.A.氧气是 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A错误;
B.氮气是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B错误;
C. 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C错误;
D.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D正确。
故答案为:D。
29.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才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①因果关系错误;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毁林开荒等会促使二氧化碳含量增加,②③正确,大量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会破坏臭氧层,造成臭氧层空洞,加大紫外线,④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30.D
31.C
32.A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大气的垂直分层;探索宇宙
【解析】【点评】报废卫星销毁的好处包括:1. 空间环境保护:随着卫星数量的增加,太空垃圾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销毁报废卫星可以减少太空垃圾的数量,从而保护太空的环境。太空垃圾对其他卫星和航天器造成碰撞风险,并可能导致连锁反应,进一步增加碰撞风险。2. 增加轨道资源:销毁报废卫星可以释放出被占用的轨道资源,使得这些资源可以被其他卫星使用。有效利用轨道资源有助于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并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和通信提供更多空间。3. 维护航天安全:受控销毁报废卫星可以减少在轨道上的碰撞风险。太空垃圾的速度非常高,即使是小碎片也有可能对卫星和航天器造成严重破坏。销毁报废卫星可以减少这些碰撞威胁,提高航天活动的安全性。4. 法律和国际责任:按照国际法和空间活动规范,卫星运营商有责任管理和处理其报废卫星。通过及时销毁报废卫星,运营商能够履行其国际责任,并遵守相关法律和规定。
30.当报废卫星在轨道上失去控制或发生碎片分离时,它们会成为太空中的垃圾物体,可能与其他正常工作卫星发生碰撞。这些碰撞可能导致卫星的损坏、摧毁甚至完全失去功能,对正常工作卫星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增加撞击风险是最严重的危害。
故答案为:D。
31.离轨帆的展开增加了报废卫星所受到的阻力,而这个阻力主要来自于大气层中的空气。当离轨帆展开后,它与大气层中的气体相互作用,产生了阻力。这个阻力会不断减速报废卫星,使其下降到更低的轨道,并最终进入大气层开始销毁。因此,空气阻力是离轨帆受到的主要力量来源。
故答案为:C。
32.在距地数百千米的大气层属于高层大气, 在高层大气中,由于摩擦和压力的作用,报废卫星会遭受到高温和高速气流的影响,导致其开始销毁。销毁的过程通常发生在大气层较高的位置,此时卫星会受到高温和气流的破坏,最终在进一步下降中完全烧毁。因此,报废卫星开始销毁的地点是高层大气。
故答案为:A。
【答案】33.B
34.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主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33.根据材料可知,雨幡洞云是云层的一种,云层分布在水汽和尘埃较多、垂直运动明显的对流层,故答案为:B。
34.B.雨幡洞云现象发生于对流层,对流层的直接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雨幡洞云的云层温度较低说明距离热量来源较远,故判断距离地面较远,B正确。
A.太阳不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热源,A错误。
CD.臭氧层分布于平流层,电离层分布于高层大气,雨幡洞云发生于对流层,与高层大气和平流层中的臭氧层无关,CD错误。
故答案为:B。
35.【答案】(1)低纬地区;低纬地区受热最多,对流最旺盛,对流层所达高度最高
(2)C;反射无线电波
(3)特征: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原因: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平稳;空气中水汽、固体杂质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高。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层为对流层,大气厚度在低纬度地区最厚,原因主要为: 低纬地区受热最多,对流最旺盛,所以对流层所达高度最高 。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即C层,其主要作用是反射无线电波。
(3)B层为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该层适合航空飞行的原因为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平稳;空气中水汽、固体杂质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高。
【点评】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36.【答案】(1)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易成云致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绘图略。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3)不会。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球内部与外部密度的差异逐渐减小,导致热气球的浮力不足;热气球到达平流层后沿水平方向运动,不会继续上升。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看出,A层为对流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对流层中,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垂直对流运动显著,易成云致雨,风雨云雪等天气现象均出现在这一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 从图中可知,B层是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主要是平流层上部中含有臭氧,形成臭氧层,能够吸收大量的紫外线从而使大气增温,所以温度高。
(3)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密度逐渐小,从而气球内部与外部密度的差异逐渐减小,导致热气球的浮力不足;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当热气球到达平流层后沿水平方向运动,将不会继续上升,所以热气球不能达到大气的上界。
【点评】整个地球大气层按其成分、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可分为三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对流层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 云、雾、雨、雪等主要大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 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平流层。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 平流层这种气温分布特征是和它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存在着大量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有关。 3.高层大气。 该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下降,而后又增加。该层有电离层,会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影响。
1 / 1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基础复习 5.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选择题
(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下图示意局部大气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大气层属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
2.该层大气(  )
A.适合飞机高空飞行 B.产生极光现象
C.天气现象显著 D.平流运动显著
【答案】1.D
2.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它受地面的影响最大。因为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空气下沉,这样就发生了对流运动,所以把这层叫做对流层。它的下界是地面,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平流层在对流层的顶部,直到高于海平面50-55公里的这一层,气流运动相当平衡,而且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
1.读图可知,图示大气层高度位于50千米以上,表示高层大气,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易与太阳活动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发生摩擦,产生极光,对无线电短波有影响,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臭氧空洞主要出现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中X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大气的(  )
A.温度 B.密度 C.压强 D.水汽含量
5.下列有关④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B.流星现象多出现在该层
C.飞机飞行的最理想环境 D.对人类社会没有任何影响
【答案】3.B
4.A
5.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它受地面的影响最大。因为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空气下沉,这样就发生了对流运动,所以把这层叫做对流层。它的下界是地面,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平流层在对流层的顶部,直到高于海平面50-55公里的这一层,气流运动相当平衡,而且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存在于平流层中,读图可知,②是平流层,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4.根据图可分析,海拔高度与大气温度相关,温度越低,高度越高,因此,X的大小主要与温度有关,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5.④层属于高层大气,在80km以上存在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有影响,在极地地区能看到极光,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上·中牟月考)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6.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有关图示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②有利于高空飞行
③上部冷下部热,大气稳定,以平流运动为主④有臭氧层,能吸收大量的紫外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6.A
7.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3.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6.根据图示的纵坐标、该大气层的高度位置可判断,该大气层为平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结合温度范围判断①曲线符合,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7.该大气层为平流层,高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①错误;由于平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利于高空飞行,②正确;该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所以大气上部热下部冷,③错误;平流层的气温升高,主要由于该层大气有臭氧层,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平流层温度升高,④正确。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郑州月考)读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太阳辐射能力最强部分主要集中的波长范围是(  )
A.0.2-10微米 B.大于0.76微米
C.0.4-0.76微米 D.小于0.4微米
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是(  )
A.为生物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光和热
B.造成火山等自然灾害
C.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能源
D.使地球上出现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
10.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与下列因素呈正相关的是(  )
A.植被覆盖度 B.地理纬度 C.云层厚度 D.海拔高度
【答案】8.C
9.B
10.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光能和热能;2.为大气、水体和生命活动提供动力;3.目前主要的能源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时期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4.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能是一种新型、清洁、可再生的能源。
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能力最强部分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即波长范围为0.4-0.76微米,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9.太阳辐射为为生物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光和热,A错误;
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形成的,与太阳辐射无关,B正确;
太阳辐射可以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能源,C错误;
太阳辐射为大气、水体运动提供动力,所以会使地球上出现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D错误。
故答案为:B。
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呈正相关,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郑州月考) 2014年10月12日,艾伦。尤斯塔斯从41419米高空以超音速的速度降落,打破了由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在2012年创下的39045米记录,再一次证明了人类的挑战是没有极限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39045米~41419米高空大气层的特点是(  )
A.对流运动旺盛 B.大气水平运动
C.处于高度电离 D.臭氧含量最大
12.从41419米到地面,垂直方向上大气层气温的变化是(  )
A.持续升高 B.持续降低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13.尤斯塔斯所处4万米高空时身穿特制宇航服,是因为这里(  )
A.氧气稀薄 B.二氧化碳含量大
C.氮气为主 D.水汽含量大
【答案】11.B
12.D
13.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在中间层(高层大气底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热层(中间层顶之上),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11.A.39045米-41419米高空大气层位于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A错误;
B.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B正确;
C.高空大气层受太阳辐射影响,存在电离层,C错误;
D.在距地22—27千米范围内,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D错误。
故答案为:B。
12.从41419米到地面,是从平流层到对流层。对流层中,大气的温度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因此垂直方向上大气层气温的变化是先降后升,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3.4万米高空位于平流层,海拔高,氧气稀薄,氧气含量少,所以需要穿特质的宇航服,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高一上·郑州月考)晴朗的天空,喷气式飞机在高空飞行时,飞机发动机排出来的高温高湿的废气与周围环境空气混合后,水汽凝结而成的特殊云系,称为飞机尾迹。通常只有当环境温度在-41℃~-60℃时,才有可能出现飞机尾迹。飞机尾迹出现的频率和高度有一定的季节差异。下图为太原市的航迹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1月份,在太原市上空出现的飞机尾迹最可能位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散逸层
15.太原市飞机尾迹下限高度最高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6.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农民开始广泛使用一种银黑双色复合功能地膜,改善了传统地膜的不足。该地膜使用时(  )
A.黑膜朝上增加土壤温度 B.黑膜朝下抑制杂草生长
C.银膜朝上降低作物光照 D.银膜朝下降低土壤湿度
【答案】14.A
15.B
16.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从地球表面开始向高空伸展,直至对流层顶,即平流层的起点为止。平均厚度约为12千米,它的厚度不一,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2千米,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千米,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14.根据材料可知,飞机尾气是由水汽凝结而成的特殊云系,且通常只有当环境温度在-41℃~-60℃时,才有可能出现。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圈几乎全部的水汽,并且对流层顶部气温可降至-60℃,因此太原市上空出现的飞机尾迹最可能位于对流层,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5.太原市位于北半球,夏季气温最高,环境气温在-41℃~-60℃的海拔高度在一年四季中最高,形成的飞机尾迹下限高度最高,冬季反之,春、秋季温度比夏季地面温度低,飞机尾迹层的下限高度比夏季低,比冬季高,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银黑双色复合功能地膜中的黑膜朝下,可以增加土壤温度,抑制杂草生长,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二下·溧水期中)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从地面开始的逆温称为接地逆温,从离地面一定高度处开始的逆温称为悬浮逆温。逆温厚度是指出现逆温现象上、下限的高度差。图反映甘肃省酒泉市2009~2018年8时和20时平均逆温厚度的年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逆温厚度年内变化最小的是(  )
A.8时悬浮逆温 B.20时悬浮逆温
C.8时接地逆温 D.20时接地逆温
18. 8时接地逆温厚度比20时接地逆温厚度大,原因是8时(  )
A.地面温度较低 B.大气的对流较强
C.太阳辐射较弱 D.大气逆辐射较强
19.影响夏季与冬季逆温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风速 B.昼夜长短 C.降水 D.气温日较差
【答案】17.B
18.A
19.B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逆温的影响因素:①地理位置:中纬度地区更容易产生下沉逆温现象。②时间因素:逆温层的分布则会随时间产生变化,以赤道为例,夏至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中纬度地区更容易产生逆温现象。③天气因素:夜间少云时,地面热量散发较快,温度下降速度也随之增加,使地面温度和上部空气温度的差值降低,第二日早上出现辐射逆温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降水天气则会减少逆温的出现概率,大雾天气将增加逆温的出现概率。④地形情况:多山谷多丘陵时,夜间冷空气停滞在山谷中,不随上层热气流通过,局部满足逆温形成条件,会更易导致逆温的出现。临海地区则由于海面冷空气吹入内陆而导致逆温层变窄,随后在沿岸地面产生逆温。⑤大气污染程度:大气污染越重,逆温层厚度越高,逆温现象越严重。
17.根据“甘肃省酒泉市2009~2018年8时和20时平均逆温厚度的年内变化”图可看出,8时悬浮逆温最大值约为410m,最小值约为190m,二者相差220m;20时悬浮逆温最大值约为360m,最小值约为180m,二者相差180m;8时接地逆温最大值约为530m,最小值约为190m,二者相差340m;20时接地逆温最大值约为280m,最小值约为50m,二者相差230m;由此可知,20时悬浮逆温年内变化最小,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8.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所以逆温层下冷上热,近地面的温度低,会导致近地面大气温度低,有利于接地逆温层的形成,会导致接地逆温层较厚,因此8时地面温度较低会导致8时接地逆温厚度比20时接地逆温厚度大,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9.影响逆温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的温度。由于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所以逆温层下冷上热,近地面的温度低,会导致近地面大气温度低,有利于接地逆温层的形成,会导致接地逆温层较厚。冬季夜晚长,地面辐射冷却强,所以逆温厚度较大,夏季夜晚短,地面辐射冷却弱,所以逆温厚度较小,因此影响夏季与冬季逆温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昼夜长短,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二下·临潼月考)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0~30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0.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21.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
A.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
C.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 D.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答案】20.B
21.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1.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3.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20.根据所学知识“大气的垂直分层”可知,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平流层,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1.A.对流层垂直对流运动旺盛,近地面水汽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伴随着温度降低,容易成云致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A正确;
B.极光出现在高层大气,B错误;
C.对流层是大气最下面一层,C错误;
D.对流层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D错误。
故答案为:A。
22.(2023高二下·上海市期中)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返回地球,标志着中国向航天强国迈出坚实的一步。嫦娥五号返回过程中依次穿过地球大气层的(  )
A.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B.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C.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D.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答案】C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嫦娥五号返回过程中依次穿过地球大气层的由外到里为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大气层按照自下而上垂直方向上可以分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23.(2023高二下·上海市期中)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不包括(  )
A.上冷下热 B.水汽、杂质含量多
C.对流旺盛 D.二氧化碳含量多
【答案】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云雨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主要是对流层上冷下热,易发生对流现象,水汽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易凝结成雨,AC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水汽、杂质含量多,且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B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对流层二氧化碳含量多与云雾雨雪现象关系小,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形成降水的条件主要是凝结核的存在,空气垂直上升所进行的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
24.(2023高二下·上海市期中)许多田径运动员的训练基地设在高原地区,主要是因为高原地区(  )
A.适度缺氧 B.气温适宜 C.湿度适中 D.气压较高
【答案】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高原地区适度缺氧,氧气含量比平原低,在此训练能使运动员更好适应缺氧的环境,有效提高运动员成绩,A正确;气温适宜、湿度适中都不利于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且不是高原地区的主要特征,BC错误;高原地区气压较低,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前常常到海拔较高的高原训练一段时间,主要是因为高原海拔高,氧气稀薄,能够搬炼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提高了最大摄氧量,保证比赛时细胞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能量供给。
25.(2023高二下·上海市期中)2010年冰岛多次发生火山喷发,严重影响欧洲航空运输业。这主要是因为火山灰进入到了大气层中的(  )
①对流层 ②平流层 ③高层大气 ④外层大气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飞机主要在对流层和平流层飞行,火山喷发释放的火山灰进入大气的对流层和平流层,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飞机的飞行安全。故答案为:A。
【点评】大气层按照自下而上垂直方向上可以分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26.(2023高二下·上海市期中)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  )
A.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
B.对流层空气上热下冷,空气不稳定
C.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对流层大气有利于飞机飞行
【答案】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A、“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A正确;
B、对流层空气上冷下热,空气不稳定,B错误;
C、对流层大气热量主要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C错误;
D、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强烈且天气多变,不利于飞机飞行,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对流层大气气温变化特点为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2023高一上·枣庄月考)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然而,从1740年到2011年,短短不到300年的时间里,二氧化破体积分数显著增加。读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27.从1740年到2011年,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  )
A.1.5倍 B.50% C.40% D.30%
28.下列关于二氧化碳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B.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C.二氧化碳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D.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29.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化石燃料的燃烧 ③毁林 ④大量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27.C
28.D
29.B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
【解析】【点评】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27.从图中可知,1940年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约是275,到了2011年约是385,增长率计算公式为:(385-274)/275=0.4,即增加了40%,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8.A.氧气是 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A错误;
B.氮气是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B错误;
C. 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C错误;
D.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D正确。
故答案为:D。
29.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才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①因果关系错误;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毁林开荒等会促使二氧化碳含量增加,②③正确,大量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会破坏臭氧层,造成臭氧层空洞,加大紫外线,④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广州)为减少近地轨道报废卫星对正常工作卫星的影响,科学家研制了离轨帆。卫星报废后,离轨帆展开,增加了卫星受到的阻力,加快了卫星减速降轨,使其在距地数百千米的大气层中开始销毁。下图示意卫星离轨帆。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0.报废卫星对正常工作卫星造成的最严重危害是
A.阻挡光照 B.干扰信息传输
C.阻碍观察 D.增加撞击风险
31.加快报废卫星减速降轨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离轨帆受到的
A.地球引力 B.太阳辐射 C.空气阻力 D.天体撞击
32.报废卫星开始销毁于
A.高层大气 B.平流层 C.臭氧层 D.对流层
【答案】30.D
31.C
32.A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大气的垂直分层;探索宇宙
【解析】【点评】报废卫星销毁的好处包括:1. 空间环境保护:随着卫星数量的增加,太空垃圾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销毁报废卫星可以减少太空垃圾的数量,从而保护太空的环境。太空垃圾对其他卫星和航天器造成碰撞风险,并可能导致连锁反应,进一步增加碰撞风险。2. 增加轨道资源:销毁报废卫星可以释放出被占用的轨道资源,使得这些资源可以被其他卫星使用。有效利用轨道资源有助于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并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和通信提供更多空间。3. 维护航天安全:受控销毁报废卫星可以减少在轨道上的碰撞风险。太空垃圾的速度非常高,即使是小碎片也有可能对卫星和航天器造成严重破坏。销毁报废卫星可以减少这些碰撞威胁,提高航天活动的安全性。4. 法律和国际责任:按照国际法和空间活动规范,卫星运营商有责任管理和处理其报废卫星。通过及时销毁报废卫星,运营商能够履行其国际责任,并遵守相关法律和规定。
30.当报废卫星在轨道上失去控制或发生碎片分离时,它们会成为太空中的垃圾物体,可能与其他正常工作卫星发生碰撞。这些碰撞可能导致卫星的损坏、摧毁甚至完全失去功能,对正常工作卫星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增加撞击风险是最严重的危害。
故答案为:D。
31.离轨帆的展开增加了报废卫星所受到的阻力,而这个阻力主要来自于大气层中的空气。当离轨帆展开后,它与大气层中的气体相互作用,产生了阻力。这个阻力会不断减速报废卫星,使其下降到更低的轨道,并最终进入大气层开始销毁。因此,空气阻力是离轨帆受到的主要力量来源。
故答案为:C。
32.在距地数百千米的大气层属于高层大气, 在高层大气中,由于摩擦和压力的作用,报废卫星会遭受到高温和高速气流的影响,导致其开始销毁。销毁的过程通常发生在大气层较高的位置,此时卫星会受到高温和气流的破坏,最终在进一步下降中完全烧毁。因此,报废卫星开始销毁的地点是高层大气。
故答案为:A。
(2023高三上·宁德月考)雨幡洞云是一种奇特的天气现象(图),薄薄的云层出现一个空洞,一缕缕"云丝”似乎从洞中心部分落下,犹如“空中水母”。专家解释,这是由于大气层中存在低于0℃而仍然保持液态的过冷液滴,受飞机飞行产生扰动而产生云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雨幡洞云位于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平流层 B.对流层 C.中间层 D.逸散层
34.发生雨幡洞云的云层温度较低,是由于(  )
A.距离太阳较远 B.距离地面较远
C.距臭氧层较远 D.距电离层较远
【答案】33.B
34.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主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33.根据材料可知,雨幡洞云是云层的一种,云层分布在水汽和尘埃较多、垂直运动明显的对流层,故答案为:B。
34.B.雨幡洞云现象发生于对流层,对流层的直接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雨幡洞云的云层温度较低说明距离热量来源较远,故判断距离地面较远,B正确。
A.太阳不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热源,A错误。
CD.臭氧层分布于平流层,电离层分布于高层大气,雨幡洞云发生于对流层,与高层大气和平流层中的臭氧层无关,CD错误。
故答案为:B。
二、综合题
35.(2023高一上·郑州月考)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A层在   (填高/中/低纬地区)纬度地区最厚,说明其原因。   。
(2)电离层分布在   (填字母)层,说出电离层的主要作用。   
(3)简述B层气温的垂直变化特征,并分析该层适合航空飞行的原因。
【答案】(1)低纬地区;低纬地区受热最多,对流最旺盛,对流层所达高度最高
(2)C;反射无线电波
(3)特征: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原因: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平稳;空气中水汽、固体杂质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高。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层为对流层,大气厚度在低纬度地区最厚,原因主要为: 低纬地区受热最多,对流最旺盛,所以对流层所达高度最高 。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即C层,其主要作用是反射无线电波。
(3)B层为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该层适合航空飞行的原因为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平稳;空气中水汽、固体杂质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高。
【点评】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36.(2023高一上·枣庄月考)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A层大气在气温、气流状况和天气现象方面的特点。
(2)在图中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描述B层气温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3)如果有足够的动力,热气球能否到达大气的上界 试说明其原因。
【答案】(1)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易成云致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绘图略。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3)不会。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球内部与外部密度的差异逐渐减小,导致热气球的浮力不足;热气球到达平流层后沿水平方向运动,不会继续上升。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看出,A层为对流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对流层中,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垂直对流运动显著,易成云致雨,风雨云雪等天气现象均出现在这一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 从图中可知,B层是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主要是平流层上部中含有臭氧,形成臭氧层,能够吸收大量的紫外线从而使大气增温,所以温度高。
(3)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密度逐渐小,从而气球内部与外部密度的差异逐渐减小,导致热气球的浮力不足;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当热气球到达平流层后沿水平方向运动,将不会继续上升,所以热气球不能达到大气的上界。
【点评】整个地球大气层按其成分、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可分为三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对流层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 云、雾、雨、雪等主要大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 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平流层。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 平流层这种气温分布特征是和它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存在着大量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有关。 3.高层大气。 该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下降,而后又增加。该层有电离层,会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影响。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