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基础复习 9.海水的运动
一、选择题
1.(2023高二下·上海市期中)海水运动的形式复杂多样,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的形式有( )
A.海浪、潮汐、洋流 B.海浪、海啸、洋流
C.海啸、潮汐、洋流 D.风浪、潮汐、洋流
【答案】A
【知识点】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海水的基本运动形式是海浪、潮汐和洋流,A正确;海啸是海浪的极端表现形式,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BC错误;“海浪通常指海洋中由风产生的波浪,主要包括风浪、涌浪和海洋近海波”,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海浪、潮汐和洋流。
(2023高三上·枣庄月考)下图为南半球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和海水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域表层海水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密度最低 B.丁盐度最小
C.甲盐度大于丁 D.乙密度大于丙
3.磷虾主要分布在约50°S以南的环南极洲海域,其栖息海域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 )
①大陆冰川融化 ②暖寒流的交汇 ③深层海水上升 ④西风漂流携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2.D
3.C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随着温度的升高,海水密度会降低;海水温度越高,盐度越高。
2.A、甲地纬度高,水温最低,密度最高,A错误;
B、丁地水温最高,盐度最高,B错误;
C、甲地水温低于丁地,所以甲地盐度小于丁地,C错误;
D、乙地水温低于丙地,所以乙地海水密度高于丙地,D正确;
故答案为:D。
3.依据题意,磷虾主要分布在约50S以南的环南极洲海域,而该海域南部有一股环绕南极大陆的南极环流,其水温很低,它在极地东风影响下向北流去时下沉。而来自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暖流在南下时,遇到这股下沉的寒流,就形成上升流。这股上升流可将深层海水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带至表层,使得微生物大量繁殖,成为磷虾摄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故②③正确;大陆冰川融化速度缓慢,提供的营养物质数量不大,①错;西风漂流为闭合的全球性环流,携带的营养物质少,④错。②③正确,故答案为:C。
(2023高二上·唐县月考)潮汐是海水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涨潮流速慢,落潮流速快。辽河口在潮汐作用下形成了大片广阔的潮滩,并发育了一种独特景观——“潮汐树”(由发育在潮滩上的潮沟组成,其形如树)。潮滩上生长着一望无际的耐盐碱蓬草,是“潮汐树”发育保持的关键因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潮汐树”的形成过程是( )
①潮涨潮落,汇流面积增加②潮沟加深,分汊增多③落潮,滩面冲蚀④涨潮,泥沙淤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③①② D.④②①③
5.推测“潮汐树”的生长方向最可能是( )
A.平行于海岸生长 B.“树干”向岸,“树冠”背岸
C.两端交替生长 D.“树冠”向岸,“树干”背岸
6.下列会使“潮汐树”难以保持的活动是( )
A.安装钻井平台 B.取消沿海养殖
C.种植碱蓬草 D.退耕还湿
【答案】4.C
5.D
6.A
【知识点】海岸线与海岸带;海水的运动及影响;海洋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点评】(1)侵蚀地貌:风力、流水、冰川、海洋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作用结果使地表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V”形谷、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 冰斗、角峰、U形谷;海蚀崖、海蚀平台等地貌。(2)沉积地貌: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随着风速、流速降低,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物质逐渐沉积下来。主要沉积地形有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沙丘、黄土、冲积扇等。
4.落潮流速快于涨潮,涨潮时海水向海岸方向涌动,以淤积为主;落潮时海水离岸,流速加快,在滩面上进行冲蚀,形成最初的潮沟;随着每天潮涨潮落,伴随着溯源侵蚀和侧蚀等活动,汇流面积不断增加,潮沟逐渐加宽加深,分汊也不断增加,最终形成“潮汐树”。因此“潮汐树”的形成过程是④③①②,故答案为:C。
5.海岸边潮水侵蚀更强烈,潮沟更宽阔,形成“树干”;越向陆地,侵蚀减弱,形成多条不同方向的潮沟,形成“树冠”,因此“树冠”向岸,“树干”背岸,故答案为:D。
6.岸边生长的碱蓬草能加固稳定潮沟,保持“潮汐树”形态,在岸边安装钻井平台会使碱蓬草遭到破坏,潮水侵蚀强烈,易形成散乱的辫状水道,使“潮汐树”遭到破坏,种植碱蓬草、退耕还湿、取消沿海养殖可保护碱蓬草,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A。
(2023高二上·宜丰开学考)下图为北大西洋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小题。
7.下列四幅图可能符合③附近海域海水运动和性质的是( )
A. B.
C. D.
8.图中②附近的海域盐度偏低,主要的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
B.地处赤道附近,降水量大
C.与其他海域连通,海水流动性好
D.远离陆地,无河流淡水注入
【答案】7.C
8.B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海水盐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因素、洋流因素和河流径流注入因素。1. 气候因素:海水盐度主要取决于降水量和蒸发量之间的关系。如果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即水的输入多于输出,那么海水盐度较低;反之,如果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即水的输出多于输入,海水盐度较高。气候区域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差异会导致海水盐度的变化。2. 洋流因素:洋流是海洋中水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纬度的海区受不同洋流的影响。暖流经过的海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盐度,因为暖流运输着高盐度的水体;相反,寒流经过的海区通常具有较低的盐度,因为寒流运输着低盐度的水体。3. 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河流是将淡水输送到海洋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大量的淡水通过河流注入海洋时,会稀释海水中的盐度,使其变得较低。因此,河流径流的输入会影响海水盐度,尤其是在口岸附近的海区。
7.AB、根据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可知,A和B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减,为南半球的海域,AB说法错误;
CD、等温线弯曲,突出的方向即洋流前进的方向,C、D图洋流均地处北半球,C向北流动,为暖流,D向南流,为寒流,C符合③海域洋流特点,C说法正确,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8.图中②处海域地处赤道附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盐度应该比较高,但由于降水丰富,大于蒸发量,因此②海域盐度较低是因为降水量大,与其他海域的联通主要利于盐度的平衡,此海域远离陆地,无淡水注入,盐度应该偏高。
故答案为:B。
(2023高三上·苏州开学考)近年来研究发现德雷克海峡内的海冰进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相反。读“德雷克海峡附近海陆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9.德雷克海峡的海冰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原因是( )
①水温较低 ②盐度较低 ③水流较慢 ④风力较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德雷克海峡发生冰进时,短期内将导致图中区域( )
A.南美大陆西岸地区降水增加 B.赤道向南极输送的热量减少
C.澳大利亚东岸地区降水减少 D.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增大
【答案】9.A
10.D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海水结冰需要三个条件:①气温比水温低,水中的热量大量散失;②相对于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冰点),已有少量的过冷却现象;③水中有悬浮微粒、雪花等杂质凝结核。
9.根据所学知识,德雷克海峡北部风力较大,而南部风力较小,水流速度较慢,利于海水结冰,③正确,排除④;德雷克海峡南部纬度更高,水温低,蒸发弱,盐度低,海水易结冰,①②正确。
故答案为:A。
10.A、南美洲大陆西岸地区降水量减少,A错误;
B、赤道向南极输送的热量主要靠暖流和大气环流,与德雷克海峡冰进关系不大,B错误;
C、由于大洋东西两岸温差增大,澳大利亚东岸地区上升气流增强,秘鲁沿岸下沉气流增强,会导致澳大利亚东岸地区降水增多,秘鲁沿岸更加干旱, C错误。
D、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冰进现象会导致海峡西侧水位升高,北上水流增加,导致图中赤道东侧海水温度降低,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增大,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北仑开学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冲浪爱好者利用了( )
A.潮汐的能量 B.洋流的能量 C.海啸的能量 D.波浪的能量
12.关于图中波浪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波浪越高,能量越大 B.风速越小,波浪越大
C.波浪越高,波峰越低 D.波的传播方向与风向相反
【答案】11.D
12.A
【知识点】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波浪
主要成因及特点:风吹拂海面引起海水的波动;风速越大,浪高越高,能量越大,风浪传到无风海区或风停息后的余波,称为涌浪;海浪传至浅水区,受海底摩擦作用,能量衰减,出现破碎和倒卷,称为近岸浪或拍岸浪。
影响:① 塑造海岸地貌;② 是一种重要的海洋能资源;③ 为冲浪运动提供条件;④ 造成的颠簸影响捕捞、航行、勘探及其他海上作业活动。
1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波浪、潮汐和洋流,海面的浪潮涌动属于波浪,由图可知,冲浪爱好者利用的是波浪的能量。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12.波浪是海水受海风的作用和气压变化等影响,促使它离开原来的平衡位置,而发生向上、向下、向前和向后方向运动,这就形成了海上波浪。风速越小,波浪越小;波浪越高,波峰越高;波的传播方向与风向相同。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2023高一上·北仑开学考)钱塘潮非常壮观。每个农历月的月初和月中,都会吸引不少的观潮者前往观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沿海各地,每日涨潮落潮的时间是( )
①有规律的②无规律的③准确可查的④多变无法预测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每个农历月的月初和月中,钱塘潮最为壮观。其成因有( )
①正值天文大潮期间②海湾口大内小
③终年盛行东南季风④海潮和河水相互顶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3.A
14.D
【知识点】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分析
① 天时:农历八月十五左右,太阳、月球、地球几乎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
② 地利:钱塘江口呈喇叭形,江水外深内浅,水下多泥沙,对潮水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增大。
③ 风势:此时江浙一带盛行东南季风,风向与潮水运动方向一致,助长了潮势。
13.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潮汐现象最为明显,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沿海各地通过长期观察和时间可以得知每日涨潮落潮时间,因此每日涨潮落潮信息有规律并准确可查,A①③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14.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农历八月十八,日地月三者几乎处于同一直线,天体的引潮力最大,正值天文大潮时期,①正确;
杭州湾呈喇叭形向东敞开,海湾处口大内小,当潮水涌入时因水道变窄会被不断推高,②正确;
钱塘江地区盛行东南季风的季节是在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冬季时钱塘江入海口处盛行冬季风(西北风),③错误;
河水与西进的大潮相遇,河水与海水互为顶托,助涨潮势,④正确;
D①②④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2023高二上·芜湖开学考)阅读下列描述海水运动的诗句,据此完成问题。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②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徐凝《观浙江涛》
15.诗句①中描述的是( )
A.海浪 B.潮汐 C.洋流 D.风暴潮
16.诗句②中描述的现象,其主要动力来源是( )
A.盛行风 B.太阳辐射
C.月球和太阳的引力 D.海底地震
【答案】15.A
16.C
【知识点】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15.“水何澹澹”描述的是海水波涛激荡,“洪波涌起”描述的是风力引起的风浪。故诗句①中描述的是海浪,故答案为:A。
16.诗句②中“钱塘郭里看潮人”描述的是钱塘江观潮的人多。故其现象应是钱塘江大潮。潮汐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地球与月球和太阳之间的引力所引起的,钱塘江大潮的主要动力应为月球和太阳的引力,C对;盛行风和太阳辐射,都不是其主要的动力,钱塘江大潮与海底地震无关,故答案为: C。
(2023高三上·哈尔滨月考)海冰,可作为淡水资源被开采。科学研究发现,德雷克海峡(下图)的海冰进退影响海峡水流通量,继而对洋流产生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海冰的冻结与消融会影响海水盐度,威德尔海每年2月比8月( )
A.温度较低、盐度较高 B.温度较高、盐度较低
C.温度较低、盐度较低 D.温度较高、盐度较高
18.当南极洲及其附近海区温度异常偏低时( )
A.甲、乙洋流流量均增大
B.甲洋流流量增大,乙洋流流量减小
C.甲、乙洋流流量均减小
D.甲洋流流量减小,乙洋流流量增大
【答案】17.B
18.B
【知识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秘鲁寒流具体的形成原因如下:(1)秘鲁寒流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主要是秘鲁周边的太平洋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的影响,所以将大量的表面海水吹离海岸,位于深层的海水向上移动形成上升的补偿流。(2)地转偏向力。由于地地转偏向力在南半球是向左偏,再加上南美洲的西部海岸是中间区域凸向内陆,大致是东北﹣北西北的一个方向,因而洋流自高纬度向低纬度,向西北方向偏。(3)由于秘鲁沿岸的洋流方向由高纬度向低纬度流去,故为寒流。一般来说,高纬度向低维度流向的洋流为寒流,低纬度向高纬度流向的洋流为暖流。
17.海水的盐度和结冰融冰的关系:结冰就是海水结成冰,融冰就是冰融化掉,因为冰块里是没有盐的,所以结冰会析出盐分,从而加大未结冰的海水的盐度。威德尔海每年8月为冬季,2月为夏季,2月时,海水的温度高,海冰融化。故每年2月比8月温度更高、盐度更低,故答案为:B。
18.据所学知识,甲为秘鲁寒流、乙为西风漂流。当南极洲及其附近海区温度异常偏低,南极半岛海冰增多使西风漂流在德雷克海峡受阻,阻塞了西风漂流的通道,因此西风漂流流量减小,排除AD;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慢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快,部分受阻水流北上,加强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冷,加强沃克环流及增强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B正确,排除C。故答案为:B。
(2023高二上·东阳开学考)在长江口,咸水入侵主要受径流量、潮汐的控制,河口形状、地形等因素也有影响。右图为长江口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长江口咸水人侵最容易发生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图中水闸对阻挡北支咸水倒灌具有重要作用,其开闭规律最合理的是( )
A.涨潮时打开,落潮时打开 B.涨潮时关闭,落潮时打开
C.涨潮时打开,落潮时关闭 D.涨潮时关闭,落潮时关闭
【答案】19.D
20.B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雨水补给(最主要的类型) 多雨
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冰川融水补给(单向补给) 主要在夏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19.长江地处季风气候区,且长江径流的主要补给是降水,冬季长江流域降水最少,河流流量最少,最容易造成咸水入侵,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20.长江口北支河道狭窄,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支流量小,且无沙洲阻挡,张潮时咸水易进入,所以涨潮时水闸要关闭,落潮时打开,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2023高三上·河北开学考)海气淡水通量,即海洋与大气界面处,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蒸发量减去降水量的值,是街量全球大气与海洋之间水汽交换的一个重要指标。孟加拉湾雨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下图示意印度洋中低纬海区表层海水多年平均盐度、海气年净淡水通量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盐度差异显著,对其影响较小的因素是( )
A.降水. B.蒸发 C.径流 D.洋流
22.孟加拉湾南部10-12月盐度降低,其主要原因是该海域此时段( )
①雨带南移,降水增多②东北季风强盛
③风速较小,蒸发较弱④西南季风强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推测印度洋赤道海区上空大气运动的总体特点是( )
A.北部上升,南部下沉 B.东部上升,西部下沉
C.北部下沉,南部上升 D.东部下沉,西部上升
【答案】21.D
22.A
23.B
【知识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海水的运动及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西南季风是在南亚和东南亚一带盛行的夏季风系统。它的典型表现是印度夏季风。西南季风的形成源于印度洋上的东南信风,这些信风穿越赤道后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转向西南方向。在经过热带海洋的路程中,它们携带着大量的水汽。因此,西南季风是印度半岛和东南亚一带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这种季风系统对于这些地区的农业、水资源和气候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1.阿拉伯海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时间长,降水少、注入径流少,气温高、燕发强烈,盐度常年较高,孟加拉湾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注入径流量大,盐度较低,夏季受西南季风和海陆轮廊影响,阿拉伯海一部分海水沿着印度半岛东们流向东北进入孟加拉湾,使两海域盐度差异减小,所以洋流对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盐度差异显著影响较小。
故答案为:D。
22. 孟加拉湾雨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在10-12月期间,雨带南移至孟加拉湾南部,海湾南部降水量显著增加;同时此时处在西南季风向东北季风转换的期间,风速较小,海水蒸发量相对较小,造成该地区盐度显著降低。
故答案为:A。
23.印度洋赤道海区海气年净淡水通量东部小于西部,盐度东部低于西部,说明赤道海区东部降水多于西部,推断印度洋赤道海区上空的大气运动,应是东部上升,西部下沉。
故答案为:B。
24.(2023高三上·浙江模拟)近年来研究发现,德雷克海峡内(如图所示)的海冰进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相反。完成下题。
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发生冰进的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 )
A.西岸森林火灾频发 B.东西部的水温差异增大
C.东岸地区降水偏多 D.表层海水运动速度减慢
【答案】B
【知识点】海水的运动及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 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发生冰进的年份,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则秘鲁寒流会增强,有可能使得赤道太平洋表层海水运动速度提高,使得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水温比常年低,导致东西部的水温差异增大,西岸上升气流更盛,降雨更多,森林火灾出现频率降低,东岸下沉气流更强,降水偏少,由此判断,B正确。故选B。
【点评】 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 东太平洋在离岸风的作用下,表层海水产生离岸漂流,造成这里持续的海水质量辐散,海平面降低,下层冷海水上涌,导致这里海面温度的降低。上涌的冷海水营养盐比较丰富,使得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食物 。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由于海水温度高,空气层结不稳定,对流强烈,降水较多,气候较湿润。
(2023·日照模拟)黑海是古地中海的一个残留海盆,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相连接,北部有多瑙河、第聂伯河、顿河等多条河流注入。黑海因上下两层海水含盐度不同,成为地球上唯一的双层海。下图示意黑海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黑海双层海的形成,主要是( )
A.海水来源不同 B.海水温度不同
C.海水蒸发量小 D.海区降水量大
26.黑海盐度“表底”不一带来的影响( )
A.海水对流旺盛 B.出现“海水断崖”
C.海底生物丰富 D.表层海水向外流
27.下图中0为杆脚,各条曲线中能够表示该地夏至日杆影轨迹(一天内垂直于水平地面的直杆杆影末端在地面划过的路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25.A
26.D
27.D
【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规律是上午影子由长逐渐变短;下午影子由短逐渐变长。方向由西逐渐转向东。
25.根据材料可知,黑海双层海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上下两层海水含盐度不同,而注入黑海的水体包括了多瑙河、第聂伯河等河流淡水以及来自地中海的海洋咸水,故黑海海水的来源不同导致了上下两层的海水盐度不同,从而形成双层海,A正确;海水温度、蒸发量和降水量会影响黑海表层的盐度,但并非黑海形成双层海的主要原因,B、C、D错误。故答案为:A。
26.黑海盐度“表底”不一会使得黑海与地中海之间形成表层密度流和深层补偿流,表层密度流海水流出,深层补偿流海水流入,D正确;底部盐度高,表层盐度低,海底生物活动受抑制,盐度高密度大在底部,则不会发生海水对流交换,AC错误;海水断崖出现在底部密度小的海域中,不是盐度“表底”不一带来的影响,B错误。故答案为:D。
27.结合所学可知,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故日出时杆影末端在西南,日落时在东南,排除①③;结合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故正午时杆影末端位于正北方,④正确,②错误。故答案为:D。
(2023高二下·宁波期末)国家海洋预报台发布信息:连续三年的拉尼娜事件于2023年春季结束。下图为南太平洋大洋环流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28.由图可知( )
A.①的形成受陆地轮廓影响明显 B.该环流为副热带环流
C.③势力1月份比7月份强度大 D.受④影响沿岸多雨
29.拉尼娜现象与洋流、大气关系密切。拉尼娜现象发生时( )
A.东太平洋鱼类大量死亡 B.图中洋流④势力减弱
C.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加 D.秘鲁沿海气温升高
【答案】28.B
29.C
【知识点】海水的运动及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在拉尼娜事件期间,太平洋西海岸暖湿气流的上升运动强烈,澳大利亚东部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容易出现暴雨洪涝等灾害。而在南美洲西海岸,由于多下沉气流,降雨减少,容易出现旱灾。
28.A、①为南赤道暖流,处在赤道附近,并未受到陆地阻挡,主要受东南信风影响,A错误;
B、该环流,处在副热带海区,为副热带环流,B正确;
C、③为西风漂流,主要受西风带影响,1月份气压带南移,西风势力减弱,所以③势力1月份比7月份强度小,C错误;
D、④为秘鲁寒流,为寒流,对沿岸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B。
29.A、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厄尔尼诺发生时,东太平洋鱼类大量死亡,A错误;
B、图中洋流④势力增强,使得中东部海水降温,B错误;
C、澳大利亚东部暖海水堆积,海水提供较多的水汽和热量,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加,C正确;
D、受秘鲁寒流势力增强影响,秘鲁沿岸气温降低,D错误;
故答案为:C。
二、综合题
30.(2023高三下·重庆市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水性质明显不同的两类水体交汇易形成海洋锋。位于大西洋和北冰洋交界处的北欧海存在海洋锋现象,在夏秋季尤为明显。每年冬季,由于冰岛低气压等多种原因,北欧海向大气输送大量热量进而影响大范围的大气环流。图为北欧海的海水运动示意图。
(1)在图8中65°N~75°N、0°经线以西的范围内,用实线画出海洋锋的位置。
(2)与甲类海水相比,指出夏秋季乙类海水性质的特点,并分别简述成因。
(3)说明北欧海海洋锋对周边渔民捕捞作业的影响。
(4)结合海气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解释冬季北欧海向大气输送大量热量的原因。
【答案】(1)
(2)海水温度较低:纬度较高,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格陵兰大陆冰盖和海冰融化,注入大量冷水
海水盐度较低:纬度较高,海水温度较低,蒸发较弱;格陵兰大陆冰盖和海冰融化,注入大量淡水。海水密度较大:海水温度较低,海水冷却收缩。
(3)有利:不同性质的海水交汇,海水扰动强烈,营养物质上涌,浮游生物繁盛,鱼类聚集,增加渔民的捕捞量。
不利:寒流携带的冰山向较低纬度漂移,受海洋锋阻挡而聚集,给捕捞活动造成威胁;寒暖海水交汇处的上空容易出现大雾,能见度降低影响捕捞作业
(4)冬季海洋降温慢,海水温度较高:海洋放出大量长波辐射;通过传导对流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冬季受冰岛低气压影响,盛行上升气流:海水蒸发吸收热量,水汽上升冷却凝结把潜热输送给大气。
【知识点】海岸线与海岸带;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洋锋,特性明显不同的两种或几种水体之间的狭窄过渡带,故图示如下:
(2)读图可知,乙类海水分布位置纬度较高,海水温度较低,蒸发较弱;同时位于格陵兰大陆冰盖附近,存在海冰融化,陆地淡水注入,补给来源更广,所以海水盐度较低;由于纬度较高,海水温度较低,海水冷却收缩,所以海水密度较大。
(3)读图可知,区域不同性质的海水交汇,海水扰动强烈,加快了营养物质上涌,浮游生物繁盛,饵料充足,有利于鱼类聚集,增加渔民的捕捞量;但是寒流携带的冰山向较低纬度漂移,受海洋锋阻挡而聚集,给捕捞活动造成威胁;寒暖海水交汇处的上空容易出现大雾,能见度降低影响捕捞作业,加重了捕捞的风险和成本。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冬季北半球海洋降温慢,海水温度较高,海陆之间存在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放出大量长波辐射,通过传导对流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区域冬季受冰岛低气压影响,盛行上升气流,同时海水蒸发吸收热量,水汽上升冷却凝结把潜热输送给大气,维持了当地的热量平衡。
【点评】海水中两种性质不同的水体在相互接触时,如果性质相差较大,就会在接触面形成一个狭窄的过渡带,被称为海洋锋。
(2023高三上·江苏模拟)下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1.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大西洋表层的( )
A.密度、温度、盐度 B.温度、盐度、密度
C.温度、密度、盐度 D.密度、盐度、温度
32.与①线数值大小呈负相关的是( )
A.温度 B.盐度 C.密度 D.洋流
33.甲处洋流的流向及性质是( )
A.自西向东暖流 B.自西向东寒流
C.自东向西暖流 D.自东向西寒流
【答案】31.A
32.A
33.B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最重要的理化性质,它们在海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海水温度是指海水的热量状态。大洋表层海水温度呈现自低纬向高纬递减的变化规律,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在赤道附近较强,导致赤道地区水温相对升高;而纬度较高的高纬地区,太阳辐射相对较弱,使得水温较低。此外,海洋表层的温度还受到海洋表面风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其次,海水的盐度指海水中溶解物质的含盐量。大洋表层海水盐度呈现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的变化规律。这是由于副热带海区接收的阳光较多,水面蒸发速度较快,导致海水中盐分的浓度相对较高。与之相对应,纬度较高的高纬海区降水较多,蒸发相对较少,海水中盐分相对较低。此外,河流的入海,冰川的融化以及海冰的融化等也会对大洋表层海水的盐度产生一定影响。最后,海水的密度是由温度和盐度共同决定的。大洋表层海水密度呈现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的变化规律。因为高纬度地区相对更冷,水温较低导致水密度增大,同时在副热带海区相对更高的盐度也使得水密度相对增大。这种变化规律导致了大洋表层海水形成纬向的密度分层,即盐度较高、温度较低的海水下沉,盐度较低、温度较高的海水上浮,形成了水团和海流,对海洋循环和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影响。综上所述,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大洋表层海水的重要的理化性质。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海洋系统的基本特征,对海洋生态、气候变化以及全球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31.由图可知,①从赤道附近向两极增大,符合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的变化规律,所以曲线0为大西洋表层的密度变化曲线;②从赤道附近向两极递减,符合大洋表层海水温度自低纬向高纬递减的变化规律,所以曲线②为大西洋表层的温度变化曲线。③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符合大洋表层海水盐度自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的变化规律,所以曲线③为大西洋表层的盐度变化曲线。
故答案为:A。
32.由图可知,①从赤道附近向两极递增与②从赤道附近向两极递减变化呈负相关,根据上题可知,曲线②为大西洋表层的温度变化曲线。
故答案为:A。
33.洋流甲位于50°S-60°S的大西洋,根据所学知识甲洋流为西风漂流,西风漂流为寒流,其流向是自西向东。
故答案网诶:B。
34.(2023高二上·响水)下图为某大陆西侧海面平均水温(℃)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海区位于 (南或北)半球。图中A附近的海域 (会/不会)形成世界大渔场。
(2)如果该海区位于东北太平洋,则这两支洋流的名称分别是 和 。
(3)图中A处以北的沿海地带为 气候,附近的洋流对该气候的形成起了 作用。
【答案】(1)北;不会
(2)阿拉斯加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3)温带海洋性;增温增湿
【知识点】洋流成因及其分类;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海水温度等温线分布可以知道,越向北水温越低,为北半球,根绝等温线问去方向可知为暖流,北半球大陆西岸暖流经过地区,无法形成大渔场;(2)图中位于东太平洋,北部为暖流,南部地区为寒流,东北太平洋北部为阿拉斯加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3)A处以北地区为位于大陆西岸,有暖流经过,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暖流流经地区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故答案为:(1)北、不会;(2)阿拉斯加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3)温带海洋性、增温增湿;
【点评】(1)洋流分类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2)主要洋流及分布
海域 主要洋流名称 共有洋流
太平洋 D日本暖流、E北太平洋暖流、F加利福尼亚寒流、G东澳大利亚暖流、H秘鲁寒流、I千岛寒流 A北赤道暖流、B南赤道暖流、C西风漂流
大西洋 J墨西哥湾暖流、K北大西洋暖流、L拉布拉多寒流、M加那利寒流、N巴西暖流、P本格拉寒流
印度洋 Q厄加勒斯暖流、R西澳大利亚寒流
(2)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角度 影响 举例
气候 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低纬度海区水温不会持续上升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北大西洋暖流→西欧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沿岸荒漠的形成
1 / 1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基础复习 9.海水的运动
一、选择题
1.(2023高二下·上海市期中)海水运动的形式复杂多样,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的形式有( )
A.海浪、潮汐、洋流 B.海浪、海啸、洋流
C.海啸、潮汐、洋流 D.风浪、潮汐、洋流
(2023高三上·枣庄月考)下图为南半球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和海水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域表层海水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密度最低 B.丁盐度最小
C.甲盐度大于丁 D.乙密度大于丙
3.磷虾主要分布在约50°S以南的环南极洲海域,其栖息海域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 )
①大陆冰川融化 ②暖寒流的交汇 ③深层海水上升 ④西风漂流携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3高二上·唐县月考)潮汐是海水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涨潮流速慢,落潮流速快。辽河口在潮汐作用下形成了大片广阔的潮滩,并发育了一种独特景观——“潮汐树”(由发育在潮滩上的潮沟组成,其形如树)。潮滩上生长着一望无际的耐盐碱蓬草,是“潮汐树”发育保持的关键因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潮汐树”的形成过程是( )
①潮涨潮落,汇流面积增加②潮沟加深,分汊增多③落潮,滩面冲蚀④涨潮,泥沙淤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③①② D.④②①③
5.推测“潮汐树”的生长方向最可能是( )
A.平行于海岸生长 B.“树干”向岸,“树冠”背岸
C.两端交替生长 D.“树冠”向岸,“树干”背岸
6.下列会使“潮汐树”难以保持的活动是( )
A.安装钻井平台 B.取消沿海养殖
C.种植碱蓬草 D.退耕还湿
(2023高二上·宜丰开学考)下图为北大西洋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小题。
7.下列四幅图可能符合③附近海域海水运动和性质的是( )
A. B.
C. D.
8.图中②附近的海域盐度偏低,主要的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
B.地处赤道附近,降水量大
C.与其他海域连通,海水流动性好
D.远离陆地,无河流淡水注入
(2023高三上·苏州开学考)近年来研究发现德雷克海峡内的海冰进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相反。读“德雷克海峡附近海陆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9.德雷克海峡的海冰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原因是( )
①水温较低 ②盐度较低 ③水流较慢 ④风力较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德雷克海峡发生冰进时,短期内将导致图中区域( )
A.南美大陆西岸地区降水增加 B.赤道向南极输送的热量减少
C.澳大利亚东岸地区降水减少 D.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增大
(2023高一上·北仑开学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冲浪爱好者利用了( )
A.潮汐的能量 B.洋流的能量 C.海啸的能量 D.波浪的能量
12.关于图中波浪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波浪越高,能量越大 B.风速越小,波浪越大
C.波浪越高,波峰越低 D.波的传播方向与风向相反
(2023高一上·北仑开学考)钱塘潮非常壮观。每个农历月的月初和月中,都会吸引不少的观潮者前往观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沿海各地,每日涨潮落潮的时间是( )
①有规律的②无规律的③准确可查的④多变无法预测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每个农历月的月初和月中,钱塘潮最为壮观。其成因有( )
①正值天文大潮期间②海湾口大内小
③终年盛行东南季风④海潮和河水相互顶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3高二上·芜湖开学考)阅读下列描述海水运动的诗句,据此完成问题。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②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徐凝《观浙江涛》
15.诗句①中描述的是( )
A.海浪 B.潮汐 C.洋流 D.风暴潮
16.诗句②中描述的现象,其主要动力来源是( )
A.盛行风 B.太阳辐射
C.月球和太阳的引力 D.海底地震
(2023高三上·哈尔滨月考)海冰,可作为淡水资源被开采。科学研究发现,德雷克海峡(下图)的海冰进退影响海峡水流通量,继而对洋流产生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海冰的冻结与消融会影响海水盐度,威德尔海每年2月比8月( )
A.温度较低、盐度较高 B.温度较高、盐度较低
C.温度较低、盐度较低 D.温度较高、盐度较高
18.当南极洲及其附近海区温度异常偏低时( )
A.甲、乙洋流流量均增大
B.甲洋流流量增大,乙洋流流量减小
C.甲、乙洋流流量均减小
D.甲洋流流量减小,乙洋流流量增大
(2023高二上·东阳开学考)在长江口,咸水入侵主要受径流量、潮汐的控制,河口形状、地形等因素也有影响。右图为长江口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长江口咸水人侵最容易发生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图中水闸对阻挡北支咸水倒灌具有重要作用,其开闭规律最合理的是( )
A.涨潮时打开,落潮时打开 B.涨潮时关闭,落潮时打开
C.涨潮时打开,落潮时关闭 D.涨潮时关闭,落潮时关闭
(2023高三上·河北开学考)海气淡水通量,即海洋与大气界面处,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蒸发量减去降水量的值,是街量全球大气与海洋之间水汽交换的一个重要指标。孟加拉湾雨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下图示意印度洋中低纬海区表层海水多年平均盐度、海气年净淡水通量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盐度差异显著,对其影响较小的因素是( )
A.降水. B.蒸发 C.径流 D.洋流
22.孟加拉湾南部10-12月盐度降低,其主要原因是该海域此时段( )
①雨带南移,降水增多②东北季风强盛
③风速较小,蒸发较弱④西南季风强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推测印度洋赤道海区上空大气运动的总体特点是( )
A.北部上升,南部下沉 B.东部上升,西部下沉
C.北部下沉,南部上升 D.东部下沉,西部上升
24.(2023高三上·浙江模拟)近年来研究发现,德雷克海峡内(如图所示)的海冰进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相反。完成下题。
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发生冰进的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 )
A.西岸森林火灾频发 B.东西部的水温差异增大
C.东岸地区降水偏多 D.表层海水运动速度减慢
(2023·日照模拟)黑海是古地中海的一个残留海盆,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相连接,北部有多瑙河、第聂伯河、顿河等多条河流注入。黑海因上下两层海水含盐度不同,成为地球上唯一的双层海。下图示意黑海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黑海双层海的形成,主要是( )
A.海水来源不同 B.海水温度不同
C.海水蒸发量小 D.海区降水量大
26.黑海盐度“表底”不一带来的影响( )
A.海水对流旺盛 B.出现“海水断崖”
C.海底生物丰富 D.表层海水向外流
27.下图中0为杆脚,各条曲线中能够表示该地夏至日杆影轨迹(一天内垂直于水平地面的直杆杆影末端在地面划过的路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3高二下·宁波期末)国家海洋预报台发布信息:连续三年的拉尼娜事件于2023年春季结束。下图为南太平洋大洋环流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28.由图可知( )
A.①的形成受陆地轮廓影响明显 B.该环流为副热带环流
C.③势力1月份比7月份强度大 D.受④影响沿岸多雨
29.拉尼娜现象与洋流、大气关系密切。拉尼娜现象发生时( )
A.东太平洋鱼类大量死亡 B.图中洋流④势力减弱
C.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加 D.秘鲁沿海气温升高
二、综合题
30.(2023高三下·重庆市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水性质明显不同的两类水体交汇易形成海洋锋。位于大西洋和北冰洋交界处的北欧海存在海洋锋现象,在夏秋季尤为明显。每年冬季,由于冰岛低气压等多种原因,北欧海向大气输送大量热量进而影响大范围的大气环流。图为北欧海的海水运动示意图。
(1)在图8中65°N~75°N、0°经线以西的范围内,用实线画出海洋锋的位置。
(2)与甲类海水相比,指出夏秋季乙类海水性质的特点,并分别简述成因。
(3)说明北欧海海洋锋对周边渔民捕捞作业的影响。
(4)结合海气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解释冬季北欧海向大气输送大量热量的原因。
(2023高三上·江苏模拟)下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1.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大西洋表层的( )
A.密度、温度、盐度 B.温度、盐度、密度
C.温度、密度、盐度 D.密度、盐度、温度
32.与①线数值大小呈负相关的是( )
A.温度 B.盐度 C.密度 D.洋流
33.甲处洋流的流向及性质是( )
A.自西向东暖流 B.自西向东寒流
C.自东向西暖流 D.自东向西寒流
34.(2023高二上·响水)下图为某大陆西侧海面平均水温(℃)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海区位于 (南或北)半球。图中A附近的海域 (会/不会)形成世界大渔场。
(2)如果该海区位于东北太平洋,则这两支洋流的名称分别是 和 。
(3)图中A处以北的沿海地带为 气候,附近的洋流对该气候的形成起了 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海水的基本运动形式是海浪、潮汐和洋流,A正确;海啸是海浪的极端表现形式,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BC错误;“海浪通常指海洋中由风产生的波浪,主要包括风浪、涌浪和海洋近海波”,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海浪、潮汐和洋流。
【答案】2.D
3.C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随着温度的升高,海水密度会降低;海水温度越高,盐度越高。
2.A、甲地纬度高,水温最低,密度最高,A错误;
B、丁地水温最高,盐度最高,B错误;
C、甲地水温低于丁地,所以甲地盐度小于丁地,C错误;
D、乙地水温低于丙地,所以乙地海水密度高于丙地,D正确;
故答案为:D。
3.依据题意,磷虾主要分布在约50S以南的环南极洲海域,而该海域南部有一股环绕南极大陆的南极环流,其水温很低,它在极地东风影响下向北流去时下沉。而来自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暖流在南下时,遇到这股下沉的寒流,就形成上升流。这股上升流可将深层海水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带至表层,使得微生物大量繁殖,成为磷虾摄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故②③正确;大陆冰川融化速度缓慢,提供的营养物质数量不大,①错;西风漂流为闭合的全球性环流,携带的营养物质少,④错。②③正确,故答案为:C。
【答案】4.C
5.D
6.A
【知识点】海岸线与海岸带;海水的运动及影响;海洋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点评】(1)侵蚀地貌:风力、流水、冰川、海洋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作用结果使地表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V”形谷、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 冰斗、角峰、U形谷;海蚀崖、海蚀平台等地貌。(2)沉积地貌: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随着风速、流速降低,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物质逐渐沉积下来。主要沉积地形有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沙丘、黄土、冲积扇等。
4.落潮流速快于涨潮,涨潮时海水向海岸方向涌动,以淤积为主;落潮时海水离岸,流速加快,在滩面上进行冲蚀,形成最初的潮沟;随着每天潮涨潮落,伴随着溯源侵蚀和侧蚀等活动,汇流面积不断增加,潮沟逐渐加宽加深,分汊也不断增加,最终形成“潮汐树”。因此“潮汐树”的形成过程是④③①②,故答案为:C。
5.海岸边潮水侵蚀更强烈,潮沟更宽阔,形成“树干”;越向陆地,侵蚀减弱,形成多条不同方向的潮沟,形成“树冠”,因此“树冠”向岸,“树干”背岸,故答案为:D。
6.岸边生长的碱蓬草能加固稳定潮沟,保持“潮汐树”形态,在岸边安装钻井平台会使碱蓬草遭到破坏,潮水侵蚀强烈,易形成散乱的辫状水道,使“潮汐树”遭到破坏,种植碱蓬草、退耕还湿、取消沿海养殖可保护碱蓬草,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A。
【答案】7.C
8.B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海水盐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因素、洋流因素和河流径流注入因素。1. 气候因素:海水盐度主要取决于降水量和蒸发量之间的关系。如果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即水的输入多于输出,那么海水盐度较低;反之,如果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即水的输出多于输入,海水盐度较高。气候区域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差异会导致海水盐度的变化。2. 洋流因素:洋流是海洋中水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纬度的海区受不同洋流的影响。暖流经过的海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盐度,因为暖流运输着高盐度的水体;相反,寒流经过的海区通常具有较低的盐度,因为寒流运输着低盐度的水体。3. 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河流是将淡水输送到海洋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大量的淡水通过河流注入海洋时,会稀释海水中的盐度,使其变得较低。因此,河流径流的输入会影响海水盐度,尤其是在口岸附近的海区。
7.AB、根据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可知,A和B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减,为南半球的海域,AB说法错误;
CD、等温线弯曲,突出的方向即洋流前进的方向,C、D图洋流均地处北半球,C向北流动,为暖流,D向南流,为寒流,C符合③海域洋流特点,C说法正确,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8.图中②处海域地处赤道附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盐度应该比较高,但由于降水丰富,大于蒸发量,因此②海域盐度较低是因为降水量大,与其他海域的联通主要利于盐度的平衡,此海域远离陆地,无淡水注入,盐度应该偏高。
故答案为:B。
【答案】9.A
10.D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海水结冰需要三个条件:①气温比水温低,水中的热量大量散失;②相对于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冰点),已有少量的过冷却现象;③水中有悬浮微粒、雪花等杂质凝结核。
9.根据所学知识,德雷克海峡北部风力较大,而南部风力较小,水流速度较慢,利于海水结冰,③正确,排除④;德雷克海峡南部纬度更高,水温低,蒸发弱,盐度低,海水易结冰,①②正确。
故答案为:A。
10.A、南美洲大陆西岸地区降水量减少,A错误;
B、赤道向南极输送的热量主要靠暖流和大气环流,与德雷克海峡冰进关系不大,B错误;
C、由于大洋东西两岸温差增大,澳大利亚东岸地区上升气流增强,秘鲁沿岸下沉气流增强,会导致澳大利亚东岸地区降水增多,秘鲁沿岸更加干旱, C错误。
D、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冰进现象会导致海峡西侧水位升高,北上水流增加,导致图中赤道东侧海水温度降低,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增大,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11.D
12.A
【知识点】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波浪
主要成因及特点:风吹拂海面引起海水的波动;风速越大,浪高越高,能量越大,风浪传到无风海区或风停息后的余波,称为涌浪;海浪传至浅水区,受海底摩擦作用,能量衰减,出现破碎和倒卷,称为近岸浪或拍岸浪。
影响:① 塑造海岸地貌;② 是一种重要的海洋能资源;③ 为冲浪运动提供条件;④ 造成的颠簸影响捕捞、航行、勘探及其他海上作业活动。
1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波浪、潮汐和洋流,海面的浪潮涌动属于波浪,由图可知,冲浪爱好者利用的是波浪的能量。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12.波浪是海水受海风的作用和气压变化等影响,促使它离开原来的平衡位置,而发生向上、向下、向前和向后方向运动,这就形成了海上波浪。风速越小,波浪越小;波浪越高,波峰越高;波的传播方向与风向相同。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答案】13.A
14.D
【知识点】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分析
① 天时:农历八月十五左右,太阳、月球、地球几乎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
② 地利:钱塘江口呈喇叭形,江水外深内浅,水下多泥沙,对潮水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增大。
③ 风势:此时江浙一带盛行东南季风,风向与潮水运动方向一致,助长了潮势。
13.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潮汐现象最为明显,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沿海各地通过长期观察和时间可以得知每日涨潮落潮时间,因此每日涨潮落潮信息有规律并准确可查,A①③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14.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农历八月十八,日地月三者几乎处于同一直线,天体的引潮力最大,正值天文大潮时期,①正确;
杭州湾呈喇叭形向东敞开,海湾处口大内小,当潮水涌入时因水道变窄会被不断推高,②正确;
钱塘江地区盛行东南季风的季节是在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冬季时钱塘江入海口处盛行冬季风(西北风),③错误;
河水与西进的大潮相遇,河水与海水互为顶托,助涨潮势,④正确;
D①②④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答案】15.A
16.C
【知识点】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15.“水何澹澹”描述的是海水波涛激荡,“洪波涌起”描述的是风力引起的风浪。故诗句①中描述的是海浪,故答案为:A。
16.诗句②中“钱塘郭里看潮人”描述的是钱塘江观潮的人多。故其现象应是钱塘江大潮。潮汐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地球与月球和太阳之间的引力所引起的,钱塘江大潮的主要动力应为月球和太阳的引力,C对;盛行风和太阳辐射,都不是其主要的动力,钱塘江大潮与海底地震无关,故答案为: C。
【答案】17.B
18.B
【知识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秘鲁寒流具体的形成原因如下:(1)秘鲁寒流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主要是秘鲁周边的太平洋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的影响,所以将大量的表面海水吹离海岸,位于深层的海水向上移动形成上升的补偿流。(2)地转偏向力。由于地地转偏向力在南半球是向左偏,再加上南美洲的西部海岸是中间区域凸向内陆,大致是东北﹣北西北的一个方向,因而洋流自高纬度向低纬度,向西北方向偏。(3)由于秘鲁沿岸的洋流方向由高纬度向低纬度流去,故为寒流。一般来说,高纬度向低维度流向的洋流为寒流,低纬度向高纬度流向的洋流为暖流。
17.海水的盐度和结冰融冰的关系:结冰就是海水结成冰,融冰就是冰融化掉,因为冰块里是没有盐的,所以结冰会析出盐分,从而加大未结冰的海水的盐度。威德尔海每年8月为冬季,2月为夏季,2月时,海水的温度高,海冰融化。故每年2月比8月温度更高、盐度更低,故答案为:B。
18.据所学知识,甲为秘鲁寒流、乙为西风漂流。当南极洲及其附近海区温度异常偏低,南极半岛海冰增多使西风漂流在德雷克海峡受阻,阻塞了西风漂流的通道,因此西风漂流流量减小,排除AD;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慢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快,部分受阻水流北上,加强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冷,加强沃克环流及增强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B正确,排除C。故答案为:B。
【答案】19.D
20.B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雨水补给(最主要的类型) 多雨
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冰川融水补给(单向补给) 主要在夏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19.长江地处季风气候区,且长江径流的主要补给是降水,冬季长江流域降水最少,河流流量最少,最容易造成咸水入侵,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20.长江口北支河道狭窄,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支流量小,且无沙洲阻挡,张潮时咸水易进入,所以涨潮时水闸要关闭,落潮时打开,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答案】21.D
22.A
23.B
【知识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海水的运动及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西南季风是在南亚和东南亚一带盛行的夏季风系统。它的典型表现是印度夏季风。西南季风的形成源于印度洋上的东南信风,这些信风穿越赤道后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转向西南方向。在经过热带海洋的路程中,它们携带着大量的水汽。因此,西南季风是印度半岛和东南亚一带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这种季风系统对于这些地区的农业、水资源和气候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1.阿拉伯海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时间长,降水少、注入径流少,气温高、燕发强烈,盐度常年较高,孟加拉湾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注入径流量大,盐度较低,夏季受西南季风和海陆轮廊影响,阿拉伯海一部分海水沿着印度半岛东们流向东北进入孟加拉湾,使两海域盐度差异减小,所以洋流对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盐度差异显著影响较小。
故答案为:D。
22. 孟加拉湾雨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在10-12月期间,雨带南移至孟加拉湾南部,海湾南部降水量显著增加;同时此时处在西南季风向东北季风转换的期间,风速较小,海水蒸发量相对较小,造成该地区盐度显著降低。
故答案为:A。
23.印度洋赤道海区海气年净淡水通量东部小于西部,盐度东部低于西部,说明赤道海区东部降水多于西部,推断印度洋赤道海区上空的大气运动,应是东部上升,西部下沉。
故答案为:B。
24.【答案】B
【知识点】海水的运动及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 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发生冰进的年份,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则秘鲁寒流会增强,有可能使得赤道太平洋表层海水运动速度提高,使得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水温比常年低,导致东西部的水温差异增大,西岸上升气流更盛,降雨更多,森林火灾出现频率降低,东岸下沉气流更强,降水偏少,由此判断,B正确。故选B。
【点评】 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 东太平洋在离岸风的作用下,表层海水产生离岸漂流,造成这里持续的海水质量辐散,海平面降低,下层冷海水上涌,导致这里海面温度的降低。上涌的冷海水营养盐比较丰富,使得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食物 。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由于海水温度高,空气层结不稳定,对流强烈,降水较多,气候较湿润。
【答案】25.A
26.D
27.D
【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规律是上午影子由长逐渐变短;下午影子由短逐渐变长。方向由西逐渐转向东。
25.根据材料可知,黑海双层海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上下两层海水含盐度不同,而注入黑海的水体包括了多瑙河、第聂伯河等河流淡水以及来自地中海的海洋咸水,故黑海海水的来源不同导致了上下两层的海水盐度不同,从而形成双层海,A正确;海水温度、蒸发量和降水量会影响黑海表层的盐度,但并非黑海形成双层海的主要原因,B、C、D错误。故答案为:A。
26.黑海盐度“表底”不一会使得黑海与地中海之间形成表层密度流和深层补偿流,表层密度流海水流出,深层补偿流海水流入,D正确;底部盐度高,表层盐度低,海底生物活动受抑制,盐度高密度大在底部,则不会发生海水对流交换,AC错误;海水断崖出现在底部密度小的海域中,不是盐度“表底”不一带来的影响,B错误。故答案为:D。
27.结合所学可知,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故日出时杆影末端在西南,日落时在东南,排除①③;结合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故正午时杆影末端位于正北方,④正确,②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28.B
29.C
【知识点】海水的运动及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在拉尼娜事件期间,太平洋西海岸暖湿气流的上升运动强烈,澳大利亚东部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容易出现暴雨洪涝等灾害。而在南美洲西海岸,由于多下沉气流,降雨减少,容易出现旱灾。
28.A、①为南赤道暖流,处在赤道附近,并未受到陆地阻挡,主要受东南信风影响,A错误;
B、该环流,处在副热带海区,为副热带环流,B正确;
C、③为西风漂流,主要受西风带影响,1月份气压带南移,西风势力减弱,所以③势力1月份比7月份强度小,C错误;
D、④为秘鲁寒流,为寒流,对沿岸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B。
29.A、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厄尔尼诺发生时,东太平洋鱼类大量死亡,A错误;
B、图中洋流④势力增强,使得中东部海水降温,B错误;
C、澳大利亚东部暖海水堆积,海水提供较多的水汽和热量,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加,C正确;
D、受秘鲁寒流势力增强影响,秘鲁沿岸气温降低,D错误;
故答案为:C。
30.【答案】(1)
(2)海水温度较低:纬度较高,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格陵兰大陆冰盖和海冰融化,注入大量冷水
海水盐度较低:纬度较高,海水温度较低,蒸发较弱;格陵兰大陆冰盖和海冰融化,注入大量淡水。海水密度较大:海水温度较低,海水冷却收缩。
(3)有利:不同性质的海水交汇,海水扰动强烈,营养物质上涌,浮游生物繁盛,鱼类聚集,增加渔民的捕捞量。
不利:寒流携带的冰山向较低纬度漂移,受海洋锋阻挡而聚集,给捕捞活动造成威胁;寒暖海水交汇处的上空容易出现大雾,能见度降低影响捕捞作业
(4)冬季海洋降温慢,海水温度较高:海洋放出大量长波辐射;通过传导对流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冬季受冰岛低气压影响,盛行上升气流:海水蒸发吸收热量,水汽上升冷却凝结把潜热输送给大气。
【知识点】海岸线与海岸带;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洋锋,特性明显不同的两种或几种水体之间的狭窄过渡带,故图示如下:
(2)读图可知,乙类海水分布位置纬度较高,海水温度较低,蒸发较弱;同时位于格陵兰大陆冰盖附近,存在海冰融化,陆地淡水注入,补给来源更广,所以海水盐度较低;由于纬度较高,海水温度较低,海水冷却收缩,所以海水密度较大。
(3)读图可知,区域不同性质的海水交汇,海水扰动强烈,加快了营养物质上涌,浮游生物繁盛,饵料充足,有利于鱼类聚集,增加渔民的捕捞量;但是寒流携带的冰山向较低纬度漂移,受海洋锋阻挡而聚集,给捕捞活动造成威胁;寒暖海水交汇处的上空容易出现大雾,能见度降低影响捕捞作业,加重了捕捞的风险和成本。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冬季北半球海洋降温慢,海水温度较高,海陆之间存在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放出大量长波辐射,通过传导对流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区域冬季受冰岛低气压影响,盛行上升气流,同时海水蒸发吸收热量,水汽上升冷却凝结把潜热输送给大气,维持了当地的热量平衡。
【点评】海水中两种性质不同的水体在相互接触时,如果性质相差较大,就会在接触面形成一个狭窄的过渡带,被称为海洋锋。
【答案】31.A
32.A
33.B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最重要的理化性质,它们在海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海水温度是指海水的热量状态。大洋表层海水温度呈现自低纬向高纬递减的变化规律,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在赤道附近较强,导致赤道地区水温相对升高;而纬度较高的高纬地区,太阳辐射相对较弱,使得水温较低。此外,海洋表层的温度还受到海洋表面风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其次,海水的盐度指海水中溶解物质的含盐量。大洋表层海水盐度呈现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的变化规律。这是由于副热带海区接收的阳光较多,水面蒸发速度较快,导致海水中盐分的浓度相对较高。与之相对应,纬度较高的高纬海区降水较多,蒸发相对较少,海水中盐分相对较低。此外,河流的入海,冰川的融化以及海冰的融化等也会对大洋表层海水的盐度产生一定影响。最后,海水的密度是由温度和盐度共同决定的。大洋表层海水密度呈现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的变化规律。因为高纬度地区相对更冷,水温较低导致水密度增大,同时在副热带海区相对更高的盐度也使得水密度相对增大。这种变化规律导致了大洋表层海水形成纬向的密度分层,即盐度较高、温度较低的海水下沉,盐度较低、温度较高的海水上浮,形成了水团和海流,对海洋循环和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影响。综上所述,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大洋表层海水的重要的理化性质。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海洋系统的基本特征,对海洋生态、气候变化以及全球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31.由图可知,①从赤道附近向两极增大,符合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的变化规律,所以曲线0为大西洋表层的密度变化曲线;②从赤道附近向两极递减,符合大洋表层海水温度自低纬向高纬递减的变化规律,所以曲线②为大西洋表层的温度变化曲线。③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符合大洋表层海水盐度自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的变化规律,所以曲线③为大西洋表层的盐度变化曲线。
故答案为:A。
32.由图可知,①从赤道附近向两极递增与②从赤道附近向两极递减变化呈负相关,根据上题可知,曲线②为大西洋表层的温度变化曲线。
故答案为:A。
33.洋流甲位于50°S-60°S的大西洋,根据所学知识甲洋流为西风漂流,西风漂流为寒流,其流向是自西向东。
故答案网诶:B。
34.【答案】(1)北;不会
(2)阿拉斯加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3)温带海洋性;增温增湿
【知识点】洋流成因及其分类;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海水温度等温线分布可以知道,越向北水温越低,为北半球,根绝等温线问去方向可知为暖流,北半球大陆西岸暖流经过地区,无法形成大渔场;(2)图中位于东太平洋,北部为暖流,南部地区为寒流,东北太平洋北部为阿拉斯加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3)A处以北地区为位于大陆西岸,有暖流经过,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暖流流经地区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故答案为:(1)北、不会;(2)阿拉斯加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3)温带海洋性、增温增湿;
【点评】(1)洋流分类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2)主要洋流及分布
海域 主要洋流名称 共有洋流
太平洋 D日本暖流、E北太平洋暖流、F加利福尼亚寒流、G东澳大利亚暖流、H秘鲁寒流、I千岛寒流 A北赤道暖流、B南赤道暖流、C西风漂流
大西洋 J墨西哥湾暖流、K北大西洋暖流、L拉布拉多寒流、M加那利寒流、N巴西暖流、P本格拉寒流
印度洋 Q厄加勒斯暖流、R西澳大利亚寒流
(2)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角度 影响 举例
气候 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低纬度海区水温不会持续上升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北大西洋暖流→西欧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沿岸荒漠的形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