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六)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六)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8 17:1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卷(六)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
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2.疫病多少和流行时间长短与国家作为息息相关。有学者统计了两汉时期有历史记载的疾疫情况,发现西汉和新莽朝历时231年,有疾疫17次,平均13.59年一次;东汉历时195年,有疾疫34次,平均5.9年一次。这一变化说明东汉( )
A.气候变化灾害频发 B.朝廷控制能力有所削弱
C.医疗技术出现倒退 D.天人感应思想不受重视
(

1
)3.图1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兽首玛瑙杯。其上口近似圆形,兽首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兽首的面部却像牛,兽首的口鼻部装有笼头状的金帽盖,能够卸下,造型和使用方法上与罗马时期青铜雕像中的来通杯一脉相承。该兽首玛瑙杯( )
A.反映出唐代玉器制作技术领先于世界
B.印证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表明当时社会习俗影响了手工业发展
D.体现出官营手工业技术已经享誉世界
4. 宋朝官服吸收了周边民族服饰的一些元素,如骑马射箭时短窄袖子的上衣及与之相配的高帮护腿靴。辽国皇帝接见宋朝使节时穿着的是汉式黄袍,公元1055年后,所有契丹官员都必须穿汉式服装。这说明( )
A.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 B.服饰变化反映时代潮流
C.契丹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D.宋与辽之间的外交频繁
5. (

2

3
)图2、图3选自清代宫廷画师焦秉贞创作的《康熙御制耕织图》。画作反映出( )
A.创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
B.农业耕作工具取得突破性发展
C.农民社会境遇得到明显改善
D.自然经济下的辛勤劳动被推崇
6. 1842年7月爆发的镇江保卫战被称为鸦片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清军最高指挥官副都统海龄英勇抵抗,后自尽殉国。道光帝下令“谥昭节,入祀昭忠祠”。而言官(即台谏)却指出,海龄曾在英军到来前下令关闭城门,滥杀无辜逃难民众13人。这说明( )
A.忠君爱国成为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 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客观而全面
C.不同历史时期对人物的评价会相应变化 D.评价历史人物以其最大功绩为标准
7.1913年,《时报》时评:“商界何以反对南方兵事?盖兵事一起,商人之损失无限。此不独中国之商人然也,即外国商业亦甚望贸易之国处于平静之地位,安居乐业,勿复惊扰。且商业凋零,则人民均受其影响,故彼等之反对亦有不得已之苦衷。”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实业救国思想影响深远
C.革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D.民主革命进程的艰巨性
8.图4是抗战时期的漫画《江西瑞金漫画通讯》,描写到:妻子收到了丈夫从陕北寄来的家书“战争让所有真正女性感到可憎,可是,女性却一直被教导着宁要对于死去的男人的回忆,也不要耻辱活下来的男人”。该漫画表明( )
(

4
)A.呼唤和平成为社会共识
B.敌后战场演变为抗战主战场
C.传统价值观念影响深远
D.民众思想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9.图5《劳动换来光荣》在1950年第一届年画创作奖评选中获得了甲等奖。该作品( )
A.开创艺术创作的新形式
B.描绘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果
C.继承了传统文人画风格
D.反映人们建设新国家的热情
图5
10.以下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四个时间段(1954-1958 年、1959-1963 年、2001-2005年、2016-2020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其中与2001-2005年相对应的是( )
11.下表是《世界历史大事记(部分)》,对该表内容解读最合理的是(  )
公元前5000~前3000年 河姆渡文化,种植稻谷,饲养猪、牛,有木构建筑
约公元前5000年 墨西哥地区,开始种植玉米,人类定居生活
约公元前3500年 埃及,创造文字、产生王权
公元前2000年 希腊克里特文明,出现宫廷建筑、象形文字
A.中国最早产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B.历史地理条件造就不同文明成果
C.认识文化遗存主要依靠文献记载 D.农耕文明的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
12.经济学家约翰·密尔1823~1858年曾在东印度公司任职,他一度制定和决策了殖民地印度的相关政策。密尔认为印度处于文明发展的较低阶段,东印度公司的殖民统治给印度人民带来更多的善,东印度公司的统治比所有印度人自己的政府要好得多。密尔的说法意在(  )
A.强调文明交流的必要性 B.论证自由贸易的合理性
C.宣扬西方文明的优越性 D.肯定市场经济的可行性
13.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凯恩斯认为,“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丘吉尔认为,是“胜利者的蠢事”。列宁则认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这表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A.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 B.导致封建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复辟
C.是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源头 D.使欧洲失去了对世界的影响和控制
14. 1921年列宁指出,在农村还没有实行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之前,决不能过早地提出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目标;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列宁旨在( )
A.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农村经济 B.改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15.图6为1500—1975年殖民扩张和收缩周期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图6
A.①阶段,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
B.②阶段,源于传统殖民帝国的衰落和美洲独立
C.③阶段,亚洲革命风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作用
D.④阶段,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彻底瓦解殖民体系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计55分,。
16.(14分)“数字人文”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人文研究融合而产生的新兴研究领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江南名郡松江府
材料一 明洪武年间,全国夏税秋粮总共二千九百四十三万石,其中,苏州府实征二百八十万九千,松江府一百二十九万九千余。但松江府属地方,仅抵苏州十分之三,而赋额却半于苏州。同时,松江还有“松江棉布,衣被天下”之誉。
——马学强《论明清时期松江府的经济特色》
材料二 明清江南部分府县市镇数
朝代 府别 明代 清代
镇数 市数 合计 镇数 市数 合计
苏州府 45 45 90 58 59 117
松江府 42 20 62 97 39 136
镇江府 9 6 15 13 17 30
嘉兴府 30 13 43 29 21 50
湖州府 18 4 22 29 35 64
——据陈国灿主编《江南城镇通史》(明代卷、清前期卷)
材料三 明清两代松江府进士各县分布
华亭县 上海县 青浦县 金山卫 娄县 金山县 本贤县 南汇县 共计
明代 265 165 25 11 — 一 — — 466
清代 75 60 52 3 77 10 5 8 290
共计 340 225 77 14 77 10 5 8 756
——陈凌《明清松江府进士人群的初步研究》
材料四 明清松江府各县女性作家人数、著姓望族以及学校的关系
(说明:“明清妇女作家”数据库中,松江府的女性作家共有139人)
——彭霞等《空间视域下明清女性作家地理分布及其成因——以松江府为例》
(1)根据材料,为明清时期的松江府写一篇享誉“江南名郡”的推介词。(10分)
(2)谈谈你对“数字人文”应用于历史学研究的认识。(4分)
17.(14分)对同一历史事件,考辨史实的真伪,史料信息的处理,一定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真伪与史料的价值
材料一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l)材料一、二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对此可得出什么初步结论?(6分)
(2)请从史料类型和史料实证的角度,评析上述材料对研究“上书”焦点问题的价值。(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凯歌行进的时期》是林蕴晖等著,198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49—1989年的中国》中的第一本,出版后影响较大,曾多次印刷。
该书忠实地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奠基,新中国成立前三年经济恢复伟大成就,以及1953—1956年创业探索的艰难历程,书中对新中国诞生,国民经济恢复,人民政权的巩固,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第一部宪法的诞生,新时期军队建设,和平外交的成就等作了详细探究。
书中谈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中共八大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只有7年时间……这7年,无论从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完整统一和社会的政治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以及人民得到的实惠,科学、文教事业的发展等等,都可以说是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书作者将其命名为《凯歌行进的时期》的理解。(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中任选两个方面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19.(15分)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人的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一直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业革命中,英国工人的生活水平提升了吗?
材料一 (17、18世纪)干同样的活,英国工人的薪酬水平比其他国家的工人高,这样一来他们就有实力花更多的钱去品尝美味佳肴,穿着高档服饰,这些景象令外国人艳羡不已。(需要说明的是,高工资相对集中于技术较为娴熟的熟练工,不同工种、不同地区的工资水平有差异,但是英国工人工资的平均水平要远高于同时期欧洲其他国家。)
——据【英】罗伯特·艾伦《近代英国工业革命解密: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等
材料二 1833年兰开郡和柴郡棉纺厂的平均工资是10先令5便士,而且认为没有哪个工人阶层能得到比这更好的工资。每周10先令的平均值实际上涵盖了男工、女工、童工的所有工资,而棉纺厂中成年男工通常只占少数,多数是女工和童工,女工的工资低于男工,童工则更低。这样看来,此时的平均工资水平已显著高于1770,因为当时男工的人均工资只有9.5先令。(*此处指名义工资,即工人所接受的货币工资,只是一个表面数字,没有涉及物价的变化)
——【英】爱德华·拜恩斯《英国棉制造业史》
材料三 一小撮强者即资本家握有一切,而大批弱者即穷人却只能勉强活命。一方面是不近人情的冷淡和铁石心肠的利己主义,另一方面是无法形容的贫困。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的人们,的确不能不下降到人类的最低阶段。
——摘编自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材料四 工业化的目的是什么,现代化的目的又是什么?如果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的不是造福于人,这种工业化和现代化有什么意义?
——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1)材料一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是必需的吗?请说明理由。(2分)
(2)材料二的史料价值体现在哪里?使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6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是否冲突?请说明理由。(3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课题研究做出你的判断。(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可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大多与农业生产有关,而女性则与手工业有关,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变化反映出生产发展影响到了劳动的具体分工,故选A项;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男性与女性”,这属于性别的不同,与“阶级”无关,排除B项;在题干内容中确实述及了男性与女性陪葬品的不同,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性别分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形成”,排除C项;集体劳作指的是由于农具的原始,许多人不得不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即“千耦其耘”、“十千维耦”,而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该现象,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东汉相比于西汉,疾疫发生次数更多,频率更高。结合所学,疾疫的发生,虽然与自然灾害有关,但更多受国家政治安定程度和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西汉前期和中期,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因此疫病发生少,频率低。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东汉朝廷控制能力有所削弱,因此疫病发生多,频率高,故B项符合题意;自然灾害不是东汉疾疫频发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东汉医疗技术继续发展,未出现倒退,排除C项;天人感应在东汉并非不受重视,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陕西的兽首造型和使用方法上与罗马时期青铜雕像中的来通杯一脉相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器物作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来往”的重要见证,印证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没有对比,故无法得出唐代玉器制作技术领先于世界这一结论,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根据材料判断不出该兽首玛瑙杯是否为官营手工业生产,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社会生活变迁。材料“宋朝官服吸收了周边民族服饰的一些元素”“所有契丹官员都必须穿汉式服装”体现的是当时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说明的是服饰变化反映时代潮流,B项符合题意;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阶段,排除A项;材料与契丹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宋辽之间的外交仅是材料的一方面,整个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康熙御制耕织图》反映的是小农经济之下农耕的场景,并以皇帝之名创作,体现出对辛勤劳动的推崇,故D项符合题意;农业耕种是现实情况,不是理想,排除A;人图中看出仍然是铁犁牛耕,排除B;从图片可以得出农民很辛苦,生活并没有改善,排除C。
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海龄既是抗英斗争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是滥杀无辜民众的刽子手,由此可知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全面,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故B项正确;忠君爱国是封建制度下人物评价的标准之一,并不是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标准,排除A项;材料对海龄的评价是在同一时期,而非不同历史时期,排除C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客观全面,而不能以其最大功绩为准,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题干内容主要述及“商界何以反对南方兵事”,即社会商界为什么反对辛亥革命,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辛亥革命会使商人受到经济损失,第二,外国商人也希望中国安定,第三,革命会使得人民受到一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果不推翻清王朝,不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何以改变受压迫、被剥削的境地,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内容主要反映出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艰巨性,D正确;题干内容主要述及社会商界反对辛亥革命,没有涉及人民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排除A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社会商界认为辛亥革命会使他们的经济利益受损,没有涉及他们的“救国”思想,排除B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社会商界反对辛亥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之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表明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民众的价值观念。根据漫画可知,在抗战时期,女性群体广泛存在反战情绪,“却一直被教导着宁要对于死去的男人的回忆,也不要耻辱活下来的男人”,体现了舍生取义、捐躯报国等传统价值观念的深远影响,故C项腐恶题意;仅从部分女性群体的反战情绪无法碍出呼唤和平成为社会共识,故排除A项;仅从一封来自陕北的家书不能得知敌后战场的抗战地位,故排除B项;战时对女性宣传、灌输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并非严格限制民众思想自由,故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劳动换来光荣》”“1950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画作名为《劳动换来光荣》,反映了建国后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巨大的热情,D项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人们建设新国家的热情,没有体现艺术创作形式的创新,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文人画注重写意,集文人文、词、书法、篆刻等一体,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历程。据所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知,受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率在持续增加,故C项符合题意;据所学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关知识可知,1959—1961年中国经济遭受了重创,随后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了发展,排除A项;据所学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可知,由于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化三改造”开展的推动,1954—1956年经济较快发展,1958年因“大跃进”运动开始,工农业产量提高,排除B项;据所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知,2016—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比较平稳,但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经济发展呈现下行,经济增长率下降,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据表格信息,由于历史地理条件的限制,使河姆渡文化、墨西哥玛雅文化、古埃及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在文字、建筑、国家制度和农业生产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性,B项符合题意;最早的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于西亚地区,排除A项;认识文化遗存的方式具有多样性,考古遗迹、文献记载和历史传说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排除C项;表格信息中克里特文明属于海洋文明,同时表格信息呈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体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而不是共性,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密尔认为印度处于文明发展的较低阶段,东印度公司的殖民统治给印度人民带来更多的善”,可知密尔的说法在有意贬低印度的文明发展水平,美化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发展的积极影响,实际上西方中心论的体现,故选C项;密尔的说法完全是站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的角度论述东印度公司的殖民统治,并未体现印度与英国之间平等交流的正面意义,排除A项;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实行垄断贸易,排除B项;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实行欺诈贸易和垄断贸易,并未完全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后的国际格局。根据题干凯恩斯、丘吉尔、列宁等人的观点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后依然存在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之间的矛盾等,故这一体系是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故A项符合题意;此时欧洲大陆基本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复辟封建主义的说法与时代潮流不符,排除B项;国际关系是主权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不存在国际治理体系的说法,排除C项;一战虽然削弱了欧洲实力,但欧洲依然是世界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材料揭示的是列宁主张在农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农村经济,间接地向共产主义过渡,故A项符合题意;此时苏俄尚未建立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除B项;材料也未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和农业集体化问题,故排除C、D两项。
15.【答案】B
【解析】18世纪末到19世纪早期,西班牙、葡萄牙两个殖民大国衰落,殖民地数量减少,美国独立,摆脱了被殖民的地位,故②正确,故B项符合题意;据所学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可知,15世纪末欧洲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就建立了殖民地,故①错误,排除A项;19世纪的亚洲革命风暴是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对本国、世界影响深远,故③错误,排除C项;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时间不符,故④错误,排除D项。
16.【答案】(14分)
(1)包含以下要点:明清时期,松江府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是重要的粮食基地和棉纺织业中心;(2分)商品经济发达,到清朝工商业市镇数量远远超过江南其它各郡;(2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教育的繁荣,松江府人文气氛浓厚,科举兴盛,人才辈出,明清两朝松江府科举进士人数多;(2分)受家庭教育和江南地区浓厚的地域文化环境的影响,还出现了女性知识群体;(2分)反映了松江文化教育发达,地方官员和望族重教兴学的良好社会氛围。(2分)
(2)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便于分析叙述宏大的历史,拓宽了研究空间;研究者要注意史料的收集、辨析与考证,对史料有系统的把握;要辨伪存真,考察史料中数字的准确性,与其它史料相互印证,对历史事实进行更加生动和深刻的论证。(任意两条,4分)
17、【答案】(14分)
(1)不同:材料一康有为自述联名上书遭到清廷拒收;材料二根据宫廷档案记载判断清廷没有收到康有为组织的联名上书。(4分)
初步结论:材料二证明材料一中康有为的“公车上书”是不存在的,因此对是否有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上书一事存疑。(2分)
(2)史料类型角度: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为“上书”当事人。由于个人易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事加以叙述,有时包含着当事人的主观意图,史料价值有待考证。材料二属于对“上书”历史档案的研究。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 (4分)
史料实证的角度:对“上书”存不存在这一问题,哪个更接近于历史真实,在独立探究时,要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要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要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以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4分)
18.【答案】(12分)
评分说明:
首先,任选两个方面阐述,每个方面5分,共10分。
其次,列举出某一方面的史实至少2个,2分;分析其意义(包括国内和国际意义)2分;表达成文,逻辑清晰1分。每一个方面的阐述总共5分,应谈到两个方面。
第三,在阐述完两个方面后,进行小结,要求结论紧扣主题,顺理成章,2分。
答案示例:
方面一:政治上,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个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0月1日新中国宣告诞生;1954年,首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构建起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这些举措,使得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基础,中华人民成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分,史实列举2分,意义2分.逻辑清晰1分)
方面二:略(5分,史实列举2分,意义2分,逻辑清晰1分)
结论:综上,从1949到1954年,新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条战线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就。故作者将该书命名为《凯歌行进的时期》。(2分)
19.【答案】(16分)
(1)示例一:是必需的;工人生活水平的高低与工资有着直接的联系,明确了工业革命前英国工人工资水平有助于与工业革命期间进行比较。(2分)(仅有态度,没有理由不得分)
示例二:不是必需的;材料一的研究视角是英国工人工资与其他地区工人工资的比较,对于研究工业革命前后,英国工人工资的变化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2分)(仅有态度,没有理由不得分)
(2)价值:材料二展示的是具体地区、具体行业的工资水平,史料价值高,真实性、说服力强。(2分)
注意的问题:仅是个别地区、个别行业的工资水平,缺乏代表性;(2分)仅是名义工资,并不能完全代表生活水平的高低。 (2分)
(3)示例一:不冲突,材料二是具体案例,材料三是作者经过研究后,从工人与资本家对比的角度得出的整体结论。(3分)
示例二:冲突,材料二说明英国工人阶级工资水平上升,材料三则表明英国工人阶级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赤贫状态。(3分)
(4)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财富,英国人整体生活水平肯定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但受阶级压迫、社会不公、政府管理职能缺失等诸多因素影响,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整体不容乐观,提升幅度有限。(3分)
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应该以造福人民为终极目标,这是近代化的根本意义所在。(1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得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