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9 复活(节选) 同步练习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2) 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
(3)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阅读《复活(节选)》,完成下列六小题。
(1) 起初,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用“您”,但之后又改为了“你”,结合聂赫留朵夫的形象,试赏析这一人称变化的原因。(赏析、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
(2) 本章节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赏析作品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结合课文内容,梳理聂赫留朵夫“精神复活”的变化过程。(赏析、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
(4) 赏析以下段落中作者塑造的玛丝洛娃形象。(赏析、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5) 文中有两个段落写到了迷惑聂赫留朵夫的“魔鬼”,请从构思角度赏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
(6) 结合小说标题,评析《复活》的思想意义。(评价作品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 1928 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奥]茨威格
①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和他的哥哥尼古莱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晩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②后事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土丘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选自《外国优秀散文选》)
(1) 分析第①段中插叙部分的作用。(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2) 试以第②段具体语句为例,赏析作者对托尔斯泰墓的描绘与评价。(赏析作品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结合全文,评析本文标题的意义。(评价作品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答案
1. 【答案】
(1) 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2) 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
(3) 斜着眼睛看。
2. 【答案】
(1) 起初聂对玛丝洛娃用“您”称呼,是对许久未见之人的礼貌与客气,也是表现其不确定的心理,更是表现了他要不要忏悔的矛盾纠结的心理。随着与玛丝洛娃的交谈,他的善良本性逐渐“复活”,更加坚定了想要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她,希望得到她的原谅,所以之后用“你”,拉近了和她的距离,更是表示真心希望帮助她,祈求她原谅的心理。
(2) 玛丝洛娃只是为了生存而用奉迎的姿态来获得聂赫留朵夫的经济帮助,她并不在意聂赫留朵夫是否真心悔过。而聂赫留朵夫随着与玛丝洛娃的接触,更加坚定了想要通过精神救赎的方式弥补玛丝洛娃的决心。一方精神堕落了,一方重拾了人性的光辉,这两种心理的对比,推动了聂赫留朵夫更加坚定的弥补行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这一人性的对比更加增添了对玛丝洛娃遭遇的同情,凸显聂赫留朵夫精神“复活”的意义。
(3) 起初见到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对于要不要对她忏悔是犹豫纠结的,所以才会在对她称呼“您”还是“你”上纠结,并且声音也较低沉;之后情绪逐渐激动,用手指抓铁栅栏这个行为也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煎熬;之后他敢于大声说出请求她原谅,并且说还希望自己用行动来弥补过错;当他发现玛丝洛娃已经失去人性光辉,变得麻木世故的时候,内心有所动摇,但之后更加坚定了他想要救赎自己灵魂和救赎玛丝洛娃的决心。整个过程体现了其人性善心逐渐“复活”的过程。
(4) 本段首先通过语言描写,从“全完了”这一语双关中可以看出如今的玛丝洛娃不愿意回忆过去的伤痛,也对如今自身遭遇感到绝望,凸显玛丝洛娃的悲惨命运。之后对玛丝洛娃的肖像眼神描写非常细致,通过一系列的形容词,表现了此时玛丝洛娃复杂的人性特点,既有深受迫害的可怜形象,又从媚态奉迎的眼神中表现出她的精神堕落的一面。正是这样充满矛盾的形象特点,让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更加坚定。
(5) 这两段写到的“魔鬼”实则是聂赫留朵夫矛盾心理的形象体现,真实地刻画了他在纠结是否要放下贵族身份,真心用实际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从而帮助玛丝洛娃。这两段之前他已经逐渐坚定了要用行为祈求她原谅的想法,但他发现玛丝洛娃已经不再是曾经纯真善良的女孩了,而是变得麻木世故,精神堕落,想法再次动摇了。这样的写法也使得情节变得更加跌宕起伏,也为之后他再次坚定自我精神的救赎做了一个铺垫,使得他“复活”的人格得以进一步升华。
(6) 该章节通过描写聂赫留朵夫重拾人性的善良,想要弥补对玛丝洛娃曾经的伤害,体现了他“精神上的复活”;同时,也暗含着聂赫留朵夫想通过自身的忏悔让遭遇种种痛苦经历而导致精神堕落的玛丝洛娃也得以人性“复活”。在当下的我们,也不能因为物质文明发达而丢失了人性的光辉,纵使遇到困境或者曾经犯过错,也要坚守人性的善良,勇于忏悔和弥补。
3. 【答案】
(1) 这段插叙内容交代了托尔斯泰葬于此的原因是出于托尔斯泰自身的意愿。这是他对幸福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从中也体现了他个人朴素低调的品质,照应了之前作者对其墓简陋特点的描绘。也体现了作者评价其墓宏伟感人的原因更多是对托尔斯泰品格的赞颂。
(2) 第②段中“没有十字架……也没有”一句通过句式上的排比,再一次强调托尔斯泰墓的朴素。“这个比谁都感到……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一句,将伟人托尔斯泰墓和底层人物的身后归宿作类比,一样的死后的墓葬,更加突显托尔斯泰淡泊名利的人生价值观,体现出作者及人们发自内心对他的敬意。
(3) 作为世界著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的墓却如此朴素简陋,而这背后体现的是托尔斯泰不在意名声的朴素品格,这种品格深深打动后人,作者对这份品格表示敬重,因而称其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当下社会,面对名利,我们也需要有一种淡泊的朴素情怀,并对这样的人给予更多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