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劝学》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劝学》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7 20:1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同步练
1.给《劝学》中重要字词注音。
⑨善假( )于物 ⑩蛟( )龙 跬( )步 骐骥( )
驽( )马 锲( )而不舍 金石可镂( ) 二鳌( )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君子:本是对古代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金:特指金子。“金就砺则利”中的“金”指古代的金银铜一类的钱。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D.《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3.下列各句中,用来总论学习的意义的一项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⑤ 以为轮,其曲中规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⑤
4.默写天地(横线上为易错书写,括号前为需要解释的重点字词,句子后的括号需要翻译,翻译划线的句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____________。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 )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 )绳,________以为( )轮,其曲中规。虽( )有( )__________,不复________者, 使之然( )也。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就( )_______则________,君子博学( )而日________乎( )己,则_________明而行无过矣。
吾________( )终日而思矣,不如______之所学也;吾尝________(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________( )也,而闻者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马者,非利足也,而________( )千里;假舟________者,非能水( )也,而绝( )江河。君子_____________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________,________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________( )步,无以( )________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________( )________( )一跃,不能十步;
________马十驾,功在不舍。________( )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而不舍,金石可________(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________土,下饮黄泉,用( )心一也。________六跪而二_________,非蛇_________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_________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① ,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如《劝学》篇,几乎都是引类譬喻重叠构成,② ,或正反为喻,或并列为喻,辞采缤纷。《荀子》还喜欢用大量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谐了音节,③ 。
6.某语文老师在教《劝学》期间,发现一生在学习上浅尝辄止,心浮气躁。假设你是这位语文老师,请你试着对该学生进行劝导。要求:①内容联系课文《劝学》;②语气委婉得体;③50字左右。
7.(1)“ , ”两句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取得进步的道理。(《劝学》)
(2)“ , ”两句强调只有每天省察自己,才会见识明达,行为没有过错。(《劝学》)
(3)“ , ”两句强调要想成为有学问、有修养之人,必须时时自我检视。(《劝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陆澄)问:“看书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一日,论为学功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捡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靡清。到得无私可免,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涕必须思,省察免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王阳明《传习录》,有删改)
文本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缕。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有删减)
注:①陆澄:王阳明弟子,下文的“先生”即指王阳明。
8.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凡A明不得B行C不去D须反E在自心F上G体H当I即J可通。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指懂得,用作动词,“亲贤臣”的“亲”指亲近,两者用法相同。
B.间,指间断,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间”词义相同。
C.廓清,文中与“克去”相近,指把私心杂念彻底清除,即“拔去病根”。
D.黄泉,指地下的泉水,与现在所说的“人死后所往之地”意思不同。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阳明认为,做学问不仅要看得多、解得通,更要在内心上苦下功夫、仔细体会。
B.治学者的心绪安定后,就不要一味地悬空静坐,而要有意识地反省体察克制私欲。
C.扫尽心中杂念,在自我反省与自我审视上下功夫,达到意念专诚,才能天理纯全。
D.荀子与王阳明都是儒学大家,二者思想一脉相承,都强调初学者应“静心学习”。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2.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jiǎ jiāo kuǐ qíjì nú qiè lòu áo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古语中常见字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本题需要注意的字词读音:
“假”有两个读音,“jiǎ”和“jià”,“善假于物”中“假”是“假借”意思,读音为“jiǎ”。
“跬”,读音为“kuǐ”,古称一举足(一脚向前迈出后着地)的距离为跬,两举足的距离为步。
“骐骥”,读音为“qíjì”,指骏马,千里马。
“驽”,读音为“nú”,“驽马”,指资质较差、不出众的马。也指蹩脚马。
2.B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B项,“指古代的金银铜一类的钱”错误,应该是“金属制的刀剑等”。
故选B。
【点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③是论述学习的方法态度,④⑥是论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排除③④⑥。
故选C。
【点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4.【答题空1】已
【答题空2】从
【答题空3】比
【答题空4】合乎
【答题空5】
【答题空6】把……做成
【答题空7】即使
【答题空8】通“又”
【答题空9】槁暴
【答题空10】挺
【答题空11】这样
【答题空12】金
【答题空13】靠近
【答题空14】砺
【答题空15】利
【答题空16】广泛地学习
【答题空17】参省
【答题空18】相当于“于”,对
【答题空19】知
【答题空20】尝
【答题空21】曾经
【答题空22】须臾
【答题空23】跂
【答题空24】踮起脚后跟
【答题空25】疾
【答题空26】劲疾
【答题空27】彰
【答题空28】清楚
【答题空29】假
【答题空30】借助
【答题空31】舆
【答题空32】致
【答题空33】到达
【答题空34】楫
【答题空35】游水
【答题空36】横渡
【答题空37】生
【答题空38】渊
【答题空39】蛟
【答题空40】跬
【答题空41】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
【答题空42】没有用来……的;无从
【答题空43】至
【答题空44】骐
【答题空45】青黑色有如棋盘格子纹的马
【答题空46】骥
【答题空47】好马,良马
【答题空48】驽
【答题空49】锲
【答题空50】刻
【答题空51】锲
【答题空52】镂
【答题空53】雕刻
【答题空54】吃到
【答题空55】因为
【答题空56】蟹
【答题空57】螯
【答题空58】鳝
【答题空59】藏身
【答题空60】躁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及理解实词虚词含义的能力。
注意“ ”“槁暴”“砺”“须臾”“蛟”“锲”“蟹”“螯”“鳝”“躁”等字词的书写。同时注意“中”的意思是“合乎”,“木直中绳”的意思是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形式;“水”是名词作动词,“游水”等。
5. 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 并且譬喻的运用变化多端 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
本段文字主要介绍了《荀子》这部作品的成文风格,其中包括譬喻和大量排比句法的运用。分析时可将文字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介绍譬喻的运用,从内容中可看出“譬喻”的特点是深入浅出,能让复杂的事物简单化,让人容易理解,那么如何做到“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呢,根据我们平时对这种手法的理解可知,抽象的事物或道理才会让人难以理解,因此,只有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可推知第一空处可填入“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的内容。文段第二句是以《劝学》为例,强调这种“譬喻”的运用,从“或正反为喻,或并列为喻”可看出,这是在强调譬喻的变化性,因此可得第二空可填入“并且譬喻的运用变化多端”这样的内容。文段第三句说的是《荀子》中排比句法的运用,主要从排比句的作用入手来分析,根据平时所学知识可知,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文段前面强调增强了气势,调谐了音节,因此可知,排比句让人读来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可得“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样的内容。
6.示例:努力啊,同学!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如果学习浅尝辄止,不深入内心,就可能出现“朽木不折”的糟糕状态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
本题要求以老师的省份对学生进行劝导,解答本题注意审题,题目要求:①内容联系课文《劝学》,针对学生在学习上浅尝辄止,心浮气躁,联系课文内容,文中讲浅尝辄止的句子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讲心浮气躁的句子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②语气委婉,即批评学生不能太直接,要含蓄地指出学生的缺点,让学生易于接受,不至于产生抵触情绪,那么,就要做到不直接指出缺点,引用刚刚学过的《劝学》的句子进行委婉劝导。语言得体,就是要符合语文老师的身份,作为老师,要有文采,还要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
7.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1)中需要注意“木”和“金”,(2)中注意“省察自己”,(3)中注意“自我检视”。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砺”“博”“省”“知”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8.BDI 9.B 10.D 11.(1)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非凡的智慧自然得到提升,圣人的心怀由此具备。 12.文本一:选文《传习录》中“稿木死灰”“盗贼”“猫之捕鼠”等比喻将抽象难懂的哲学道理化为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让哲学的道理豁然开朗。
文本二:《劝学》文中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使读者容易接受;运用了博喻,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此层层推进,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凡是不明白、行不通的,必须返回自身内心上去体会,就能通。
“明不得”与“行不去”两句结构相同,构成并列关系的句式,其间断开,选B;
“行不去”是主谓结构,后面断开;“须”作状语修饰后面的谓语,属于下一个句子,其前断开,选D;
“须反在自心上”是状语,“体当”作谓语,其后断开,选I。
故选BDI。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两者都用作动词。懂得;亲近。句意:读不懂书。/亲近贤臣。
B.错误。间断;/参与。句意:就没有时间可以间断。/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C.正确。句意:必须有一个彻底清除的决心。/马上纠正。
D.正确。句意: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都强调初学者应‘静心学习’”错误。文本二节选荀子的《劝学》,意在强调学习必须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直”,变直,取直;“就”,接近,靠近;“日”,每天;“知”,同“智”,智慧。
(2)“焉”,与此,在这里;“善”,善行;“神明”,非凡的智慧;“圣心”,圣人的心怀。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点的理解能力。
文本一:
《传习录》是本哲学类型的书籍,很多篇章记录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书中的许多睿智、巧妙的比喻更是贴切,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作者信手拈来便能作比,常常把一个艰深的哲学问题点拨得通体透明。如选文的“如稿木死灰亦无用”“如去盗贼”“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很难一时悟透的一些道理经过他一番精心的比喻令入顿时豁然开朗。
文本二:
节选《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博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陆澄)问:“读不懂书,怎么办?”先生说:“这只是在文字句义上死抠,所以读不懂。像这样,还不如去学旧时(程朱)的学问。他们倒是读得多,也解释得通。只是他们求学虽然讲得很清楚明白,但终生没有什么收获。必须在心体上用功夫,凡是不明白、行不通的,必须返回自身内心上去体会,就能通。因为《四书》《五经》说的不过就是这心体,这心体就是所谓的道,心体明就是道明,再没有别的。这是求学的关键所在。”一天,(师生)探讨做学问的功夫。先生说:“教导人做学问,不能偏执于一种教法。(人在)刚开始学习时心思不专,精力不集中,其(心中)考虑的大多是人的本能欲望方面的事,所以先教他静坐安定思绪。时间久了,等待他心意稍微安定(的时候),(这时还)只是教他悬空静处,像槁木死灰,也没有什么用,必须教他审察克制私欲邪念。审察克制私欲邪念的功夫,就没有时间可以间断,好比铲除盗贼,必须有一个彻底清除的决心。闲来无事的时候,要将好色、贪财、求名的私欲逐一省察,务必要拔去病根,使它永不复起,这才叫痛快。就好比猫捉老鼠,一边用眼睛盯着,一边用耳朵听着,私心妄念一起,马上纠正,态度必须坚决,不能姑息纵容,不能给它方便,不能窝藏它,不能放它生路,这才算是真真切切地下苦功,才能够将私欲扫除干净。等到没有任何私欲可以克制的时候,自然可以端端正正地坐着。虽然《周易》上说:‘天下何思何虑?’但这不是初学的功夫,初学的时候,必然有思虑。时时刻刻反省体察,时时刻刻克己复礼,自己治理自己,就是思诚,心中所思都是天理。等到心中天理浑全,那就达到‘何思何虑’的境界了。”
文本二: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心思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