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如:沉着、狠狠地、吼、抡等,体会人物情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句段。
2.结合重点语句,结合五壮士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感受五壮土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3.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点面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结合重点语句,结合五壮士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感受五壮土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点面结合的写法。
教学准备
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吗,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九月,我们初识了伟大的抗日英雄群体——狼牙山五壮士。
1.上节课我们已经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把课文分成了五个部分,一起读——贴: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过渡:重温革命岁月,把这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2.(PPT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一起读)
二、研读句段,体会人物形象
1.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五位壮士毅然决然地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的任务,(ppt示第一自然段)这是个怎样的任务?(预设: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这是一个危险的任务……)你从哪看出来的?
预设1: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预设2:我方人少,武器不足,敌人人多,势力强大。
2.是啊,我方只有几位战士?(五位)但却面对着多少敌人呀?(预设:大批)
(1)你觉得“大批”有多少?(指名,师明确:据资料记载,当时有日伪军约3500人围攻狼牙山地区。)
(2)接下这个任务也就等于把自己逼上了——绝路(指板书)。
2.五位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们惊叹,让我们敬佩。我们怎能不称他们为——狼牙山五壮士。
(1)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怎样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做超链接,生自由说。)
预设一: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
(2)从作者对马宝玉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1.:我感受到了他的沉着。这是什么描写?(神态)
预设2:我感受到了他的机智。因为他们的子弹不多,等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就能发挥每一枚子弹的用处,为群众和连队争取更多的时间。(评价:马宝玉真不愧为七连六班的班长。)
(学生答不出预设2,师问:为什么要等敌人走近了才狠狠地打?(指名)预设:人少,弹药不多,部队和群众还未脱离险境。等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就能发挥每一枚子弹的用处,为群众和连队争取更多的时间。(评价:马宝玉真不愧为七连六班的班长。)
(3)请你来读。
过渡:还有哪些地方描写了战士们痛击敌人?
预设二: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1)你记住了葛振林的什么?吼。
(2)为什么打一枪就大吼一声?(指名)
预设:用“喊、叫”只能说明声音大,体会不出人物的愤怒和对日军的痛恨。
(是啊,所有的愤怒伴着这一声声怒吼,射向日军,国仇家恨怎能平息!)
(3)指名读。(关注“吼”。)
评价:
我感受到了葛振林仇恨的喷发。
过渡:还有哪里?
预设三: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1)这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动作)
(2)你记住了哪个动作?(抡)
(3)为什么扔手榴弹时要把胳膊抡一个圈?
预设:每颗手榴弹都带着宋学义的愤怒,抡一圈就能用上浑身的力气,就能把手榴弹扔得更远消灭更多的敌人啊!
评价:你感受到了宋学义对日军深深的仇恨,他要让每一颗珍贵的手榴弹都发挥最大的用处,拼死保护人民群众与敌人抗争到底!请你读。(指名)
预设四: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关注多音字“绷”,PPT示,齐读。)
(1)这是对两位战士的什么描写?(神态)
(2)从他们的神态中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这两位小战士在面对大批日军时丝毫不胆怯、不松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你会用到哪个词?(指名,全神贯注、勇敢……)
(4)全神贯注地干什么?(瞄准敌人射击)
(5)为什么要瞄准?(节省子弹,打击敌人,保护群众。)
评价:所以说两位小战士不仅勇敢,还充满了——智慧。
(3)请你读。(指导朗读。)
评价:
你把这两位小战士记在了心里。
过渡:这是分别对每一位战士作战时的描写,同学们看这一段的开头,谁读懂了这两句话?
ppt示: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的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预设1:从“一边……一边……”可以感受到战士们的勇敢、机智。
预设2:从“引”可以看出战士们的智慧。
预设3:从“利用险要的地形”可以看出当时他们弹药不够,利用地形可以很好的保护自己和痛击敌人。他们很机智。
过渡:通过对五壮士的神态和动作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英勇顽强和对敌人的仇恨,而这里让我们看到了战士们群体作战时的表现。像这样(ppt示)既关注人物群体作战时的表现,又针对每一位战士进行了分别描写的方法叫作(生说)——点面结合(板书)。这种描写方法,既让我们感受到五位壮土作为一个战斗群休的团结和勇敢,又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位战土的英勇顽强。所以,今后针对群体描写时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2.让我们互相配合,一起感受这激烈的战斗场面吧!(师引读:为了拖住敌人……瞄准敌人射击。)
班长马宝玉()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打。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不完他的()。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臂()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得紧紧的,()地瞄准敌人射击。
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我们怎能不称他们为——狼牙山壮士。(齐读)
三、品读感悟,理解“壮”字。
1.过渡:就这样,五位战士顺利完成了掩护任务,可他们却面临着一个对于普通人来说异常艰难的选择,什么选择?(指名)
示:面前有两条路:……
2.如果选择第一条路,利在哪里?弊在哪里?(指名)
预设:利在可以很快追上连队,甚至脱离危险,弊在敌人紧跟在身后,可能会让已经脱离危险的连队和群众重新陷入危险之中。(自己或许可以保命,但连队和群众可能再次陷入险境。)
3.如果选择第二条路呢?利在哪里,弊在哪里?
预设:选择第二条路,利在人民群众可能会彻底脱离危险安全转移,弊在自己将走向绝路,走向死亡。
4.五位壮士是怎样选择的?(他们选择第二条路,走向悬崖。)
评价:在生死抉择面前,五位壮士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人民群众,把死亡留给了——自己。
这是什么精神?(大义凛然)
这是什么精神?(视死如归)
这是什么精神?(勇担使命)
总评:是啊,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更何况他们才多大呀?(二十多岁)他们还没来得及享受家庭的温暖、幸福的生活和这世间的大好时光呀!可他们犹豫了吗?(没有)
5.哪里可以看出?(指名)
相机示: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6.什么叫斩钉截铁?(毫不犹豫、坚定……)
7.请同学自由练读,感受战士们的这种精神。
8.谁来读?(指名)
评价:作为班长,马宝玉是七连六班的主心骨,也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官,他身先士卒,战士们呢?(指名)
相机示: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9.战士们热血沸腾,他们要去干什么?
预设1:他们要去把敌人引上绝路,。
预设2:他们要去赴死。
10.所以这一走是怎样的走?(PPT示“走”)
(指名读。)
11.这一走他们走向了什么?
12.这一走他们告别了什么?(亲人、群众、连队)
评价、引读:这一走生死诀别、这一走视死如归……
12.他们是谁?(狼牙山五壮士)是啊,他们就是舍身取义、英勇顽强的狼牙山五壮士(指课题)!
读到这里,你能理解什么是“壮”吗? (指名)你还能用壮组什么词?(雄壮、悲壮、豪壮……这些都是狼牙山五壮士的品质。)
师:这是什么精神?这是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1)为了人民,五位战士踏上了绝路,登上了狼牙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默读4—9自然段,画出相关句段,写下自己的理解。(课件出示)
(2)指名交流。(按顺序)
他们是怎样做的?
预设一: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①你感受到了什么?(五位战士勇敢、顽强……)从哪里可以看出?
预设1:从这两句话中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评价:五位战士经过战斗已经筋疲力尽了,可此时他们却能不断地举起石头,让石头像雹子一样迅速、密集地砸向敌人,什么支撑着他们?是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愤怒,是对家园,对祖国人民的热爱。)指名读。
预设2:从班长马宝玉的动作中。(动词:抢、夺、插、举、喊)
②战士们为什么如此愤怒,如此痛恨日军,接下来请看一段影片。(示微课)
过渡:日本人的魔爪肆无忌惮地蹂躏着中华儿女,多少人家破人亡,无辜惨死,这怎能不让战士们愤怒,怎能不让我们愤怒。
③谁再来喊?(指名)
④这里有个动词——砸。你能感受到什么?预设:战士们的家仇国恨。你来读——示:同志们!用石头砸!(指名)
⑤看,这两个鲜红的感叹号背后展现了马宝玉怎样的精神?(指名,预设:坚强不屈,视死如归)你来喊!
你来喊——
一起喊——
过渡:在抗日战争中,五位战士是是中国人民的杰出代表,万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举动无处不彰显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抗战精神。
(3)过渡:正是因为他们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群众和部队脱离了危险。
1.用心默读这一段,你会有什么感想?
示: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你有什么感想?(指名)
问1:五位壮士,看,一大群敌人正慢慢逼近,你们为什么还面露喜悦呢?(预:再多的敌人又怎样,只要群众和部队安全了,我们就放心了。)
问1:五位壮士,瞧,前面就是悬崖,你们已经无路可退了,为什么还如此激动呢?(预:只要群众安全,我们死有何惧?)
评价:我想此时此刻这两个字最能表现出他们的精神。(示:伟大,齐读。)
我想此时此刻有一个身份最让我们自豪——中国共产党。
(3)师:最终,五位壮士胜利完成了任务。班长马宝玉像每次战斗一样身先士卒,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跳崖。
师: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生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①这是怎样的声音?
预设1:这是“坚强不屈”的声音。
请你喊出这坚强不屈的声音——
预设2:这是“惊天动地”的声音。
你来喊出这惊天动地的声音?
预设3:这是“气壮山河”的声音。
过渡:是啊,面对敌人他们毫不留情,为人民牺牲他们毫不畏惧,这是狼牙山五壮士的声音,这更是历史的声音(齐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学生)
三、拓展小结,升华情感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这四个部分,感受到五位壮士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抗战精神,孩子们,从1937年到1945年,我们国家经历了几年抗战?(8年)这是中国人民的苦难史,也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斗争史,在抗战期间涌现了无数像狼牙山五壮士一样的革命英雄,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小结:希望狼牙山五壮士,以及无数革命英雄身上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能够指引着你们向着梦想,向着胜利勇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