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猫
确定文章中心的方法
(1)“找”,即找出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①找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直接提示了文章的中心。
②找注释。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的思想、写作背景及动机,文章的主题往往与之有关。
③找过渡句(段)。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④找开头、结尾句。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有时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⑤找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2)“并”,即把文章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1.语言运用: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思维发展:了解作者家三次养猫的经历,理清文章的结构,感受作者及其家人三次养猫经历的情感波澜。
3.审美鉴赏:反复咀嚼、品味精彩凝练的语言。
4.文化传承:学会客观公正、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则、方法,培养自我反省的精神。
了解作者家三次养猫的经历,理清文章的结构,感受作者及其家人三次养猫经历的情感波澜。
学会客观公正、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则、方法,培养自我反省的精神。
默读法、提问法、分组讨论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师:瞧,这些猫真可爱!不仅我们喜爱猫,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也喜爱猫。钱锺书曾经帮猫打架,为猫写诗;季羡林的猫亦步亦趋地随他散步,在他的稿纸上撒尿;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生前为猫立下遗嘱,以保证猫在他的府邸生活无忧……可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养了几只猫后却说“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猫》,去看看为什么他家永不养猫。(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有《取火者的逮捕》《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
(2)背景链接
《猫》最初发表于1925年11月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99期。它是郑振铎的早期文学作品。受五四前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已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猫》这篇文章,正是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2.生难字词
(1)字音
逗(dòu) 缕(lǚ) 倚(yǐ) 消耗(hào)
预警(jǐnɡ) 污涩(sè) 红绫(líng) 怅然(chàng)
乞丐(ɡài) 诅骂(zǔ) 蜷伏(quán) 怂恿(sǒng yǒng)
悲楚(chǔ) 懒惰(lǎn duò) 惩戒(chéng) 忧郁(yù)
安详(xiánɡ) 叮嘱(zhǔ) 虐待(nüè) 冤枉(yuān wanɡ)
芙蓉鸟(fú rónɡ) 畏罪潜逃(wèi)(qián) 妄下断语(wànɡ)
(2)词义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断语】断定的话,结论。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逃跑。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我们”和猫的故事,并说说从中读出了什么。
点拨: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读出了悲伤/哀愁的感情。这句话奠定了全文哀愁的感情基调。
2.默读课文,体会情感。
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郑振铎先生的《猫》,感受他的温情与哀愁。请大家按照课件上的要求默读文章,并完成相关任务。
课件出示:
(1)默读时间为5分钟。
(2)圈出文中的易错生字,将易误读的生字注上拼音,读不准的字做好标记,集中订正。(易错生字和读不准的生字可让学生写在黑板上,集中订正,全班学习)
(3)文章写了什么事?这些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请用一句话概括。
点拨:文章讲述了“我”家里三次养猫的经历,表达了“我”的伤感与遗憾之情以及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3.圈点勾画,理解内容。
(1)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勾画出写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和结局的语句,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表格。
(生互相交流,师引导)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从隔壁要来的 从舅舅家要来的 流浪猫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浑身黄色 毛色花白,又瘦,又不好看,“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性情 很活泼,“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又扑过去抢” 更有趣,更活泼。会爬树,会捉老鼠,“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在那里晒太阳” 不活泼,忧郁,懒惰,“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吃得胖胖的”
在家中的地位 很受喜爱,“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 可以微笑着消耗过……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很受家人的宠爱,“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查问好几次” 不为大家所喜欢,若有若无,“大家都不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结局 病死 丢失 死亡
(2)结合表格内容,从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和结局方面对三只猫进行比较,概括它们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
点拨:相似:三只猫的结局都不好,总是失踪或死亡。
不同: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因为是要来的,自然显得珍贵,外形好看,性情活泼可爱,在家中备受喜爱,结局不是病死就是丢失,都是外因所致。而第三只猫是自己流浪来的,自然没人拿它当回事,外形难看甚至令人讨厌,性情忧郁懒惰,遭受冷遇,结局是被冤枉后忽然死去。它们的特点、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
(3)文中写三只猫的文段都有明显的结束标志,请用波浪线勾画相关语句,并说说它们在结构上的作用。
点拨:课件出示:
句子:(1)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2)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作用:句(1)表现第一只猫的死让我们难过,但不至于太伤心,也为第二只猫的到来作铺垫,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句(2)表现第二只猫的丢失让我们非常伤心,较第一只猫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有总结上文的作用。
句(3)“永不”显示作者态度的决绝,比前面的伤心程度更深,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这些句子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总结全文的作用,是关键性语句,使文章衔接自然,层次清晰。
(4)讨论:同样是猫,为什么前两只猫与第三只猫的命运会截然不同呢?
师引导:从猫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态度方面分析。
点拨:前两只猫来历珍贵,长相漂亮,性格活泼可爱,自然惹人喜爱。第三只猫流浪而来,长相丑陋,性格也不讨喜,自然遭受冷遇,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人凭着个人的好恶、偏见对待事物,造成了第三只猫的悲剧。
师小结:作者对三只猫从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多个方面进行介绍,在它们不同的特点与命运中,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对精彩的描写语句进行赏析,体会作者的情感波澜,理解文章对比手法的妙处,为后面探究主题作铺垫。我们发现,造成它们命运各异的原因是人们对它们不同的情感态度。
四、体会情感
1.体会心情变化
结合全文思考:对于三只猫,“我”前后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点拨:第一只猫 喜爱→酸辛、难过
第二只猫 宠爱→愤恨、难过
第三只猫 冷漠、愤恨→难过、歉疚、自责、悔恨
2.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最让“我”难过的是第三只猫的亡失,为什么还要写前面两只猫呢?有什么作用?
提示:结合前面了解的三只猫的不同特点与命运来思考。
点拨:前面两只猫与第三只猫的特点、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前面两只猫的惹人喜爱来衬托第三只猫的遭人冷遇,突出第三只猫的悲苦命运。
写前面两只猫的受宠,层次渐进,更能突出第三只猫的悲惨命运及造成悲惨命运的原因:人凭着个人的好恶、私心、偏见对待事物,容易造成错误、悲剧。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师小结:文章讲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表现自己三次的情感波澜,层次渐进,运用对比,突出第三只猫的悲苦命运及其原因,感受到作者“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的哀愁”。
五、布置作业
1.在摘抄本上摘录文中精彩的语句。
2.课外阅读蔡旭的《动物与人的世界》。
第2课时
一、交流展示 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说说课外阅读蔡旭的《动物与人的世界》的收获。
点拨:读了蔡旭的《动物与人的世界》之后,能感受到这本书不仅是写动物的世界,反而在写自然的时候,也在书写社会。
师小结:动物的世界如此精彩。动物与人之间相处的故事也很多。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猫》一文中,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与内疚,体会“我”同情弱小,勇于自省的精神,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
二、品读课文 探究主题
三次养猫,情趣不同,结局不同,心情也不同。对于前两只猫,失之痛,是因为爱之深。对于第三只猫,“我们”一直不曾喜爱过,可是它的死亡却让“我”最难过,这仅仅是因为第三只猫死了吗?
1.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第15~34段,思考:作者冤枉第三只猫的证据是什么?用波浪线勾画有关句子。
课件展示:
①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2)芙蓉鸟真的是被第三只猫咬死的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上面课件中的句子,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比较句子去掉“似乎”“好像”前后的效果。
②猜想猫“凝望”“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的原因。
点拨:①“似乎”“好像”表明这只是“我”的猜测,并不能十分肯定这是事实。若去掉,则表明第三只猫吃鸟是确定的事实。
②猫“凝望”鸟儿,可能是羡慕主人对鸟儿的悉心关照与爱护,也可能是自己内心孤独,想寻找玩伴,也可能是叹息鸟儿还不如自己自由自在……“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可能是在吃园子里抓到的虫子或捡到的剩菜,不一定就是吃鸟。
“我”就是以这些不确定的事实和自己的主观想法作为依据,判定猫吃了鸟。
(3)猫,因为不会讲话,没有话语权,有冤不能诉。假如我们就是那只可怜的猫,你会对作者说些什么呢?
提示:言之有理即可。
2.理解主旨
(1)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点拨:文章主题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判断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过失。这个寓意和主题包含在“我”对第三只猫冤屈而死所产生的忏悔、负疚的感情之中,并可以通过这一典型事例的联想、归纳,鲜明地揭示出来。“我”对三只猫的不同态度及造成的严重后果(第三只猫蒙冤遭打悲惨死去),正是提炼主题的基础。作者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显示“我”对前两只猫和第三只猫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就此深挖细掘,就会发现:“我”之爱猫,完全是凭感情用事,是从个人利益出发。于是,“我”酿成悲剧,痛悔莫及。作品的主题即蕴含于此。
(2)从这个事件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可以从不同角度谈谈。
课件展示:
角度提示:A.家人对猫的不同态度;B.“我”处理事件时的态度;C.人类与猫的强弱对比;D.“我”的反思。
三、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1)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首尾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伏笔的设置表现为: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2)对比映衬,层层铺垫的写法。作者写前两只猫是为写第三只猫作铺垫和衬托,强调说明“我”对第三只猫的复杂感情。
(3)抓住特征,描写逼真。三只小猫,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作者抓住了小猫的不同特点,展现了它们不同的神态状貌。
2.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第三只猫,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呢?
(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可从“自省”“自强”“完善自我”等角度讨论)
点拨:①如果我是第三只猫,首先要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哪些方面不够优秀,找到不足,然后不断努力,完善自我。
②不能埋怨别人,不能自甘堕落,不能放弃自己。
(2)对文中的“我”、猫、妻、周家丫头,你想说点什么?请用句式“对于……我想说……”尽情发挥。
点拨:①对于作品中的“我”妄下断语冤死可怜的猫的事件,我想说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②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只有人的个性自我完善了,才能避免不幸的发生。
猫
根据部编版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七年级新生的学习能力和本文的体裁特点,我对这篇文章可供挖掘的知识点进行了合理取舍。参照单元教学目标,以默读训练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默读中把握内容、体会情感、理解主题;以品读文章语言为突破口,引领学生感受文章结构的巧妙、描写的生动、情感的波澜和主题的深刻,深入文本。
其次,遵循从整体感知到局部探究再回归整体的顺序教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粗略到细致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解读文本主题。
再次,在这篇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教给学生实在又灵活的默读方法,充分锻炼了学生的默读能力。例如,在整体感知环节,我用圈点勾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填充表格,再引导学生抓住语句进行概括、归纳,培养了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