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
教 材: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下第6章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测量两地间的距离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两地间距离的活动,巩固比例尺、线段的比及相似图形的有关知识;
2.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发展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直尺、卷尺、量角器(仪)等;
2.预习:测量两地间距离,常用的数学方法有哪些?
教学过程(教师)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纸上谈兵
问题:(1)阅读教材,计算出“问题1中的A、B两地间的距离;
(2)梳理“问题1”的解决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3)回顾本章所学,你还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吗?画出图形并说一说.
(1)边阅读边画图,进一步感知教材“问题1”中阐述的方法;
(2)通过小组交流、代表展示,进一步熟悉计算的过程,提取学生的知识积累,巩固所学知识,从而达到理解本活动中用来测量两地间距离的方法;
(3)结合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在学生展示的前提下,归纳出测量两地间距离常用的几个方案.
在复习相似三角形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让学生感知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沙场演练
完成“测量两地间的距离”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分小组进行:在校园内选择两个目标A、B(可直接测量的):
(1)运用教材上的方法解决问题;
(2)结合现有的条件和环境,小组自由选定另一种解决的方法(不拘泥于本活动所介绍的方法)解决问题;
(3)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是否一致,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感知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领悟数学方法的科学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信心.活动中,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测量结果的精确度.对于误差较大的测量结果,要分析原因,并在实际操作中加以修正.
总结提升
根据一节课的活动过程,分小组阐述各自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什么样的收获,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1)分小组进行组内总结,确定发言人;
(2)小组代表通过在实物平台上展示的图形,阐述测量的的方法、计算的结果;
(3)活动感言.
在反馈中,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同时在比较中,让学生感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唯一性,让学生明白方法选择有“利益最大化”的标准.
课后作业
根据 “数学活动评价表”进行活动反思.
完成“数学活动评价表”.
让学生养成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
课件8张PPT。数学活动:测量两地间的距离九年级(下册)初中数学纸上谈兵问题:
(1)阅读教材,计算出问题1中的A、B两地间的距离.
(2)梳理问题1的解决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3)回顾本章所学,你还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吗?画出图形,说一说.数学活动:测量两地间的距离 问题:
(1)阅读教材,计算出问题1中的A、B两地间的距离.
(2)梳理问题1的解决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问题1主要利用了比例尺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即:点A、B的图上距离;点A、B的实际距离=1:1500.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确定点A、B的图上位置.
纸上谈兵数学活动:测量两地间的距离 (3)回顾本章所学,你还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吗?画出图形,说一说. 本章学习的是三角形的相似,我们可以通过构造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来求解.结合所学,想一想,你会有什么样的方法呢?交流一下.画出图形,说出方法.左边所列是几种常见的相似图形,采用何种图形,要根据实际而定,以简单便捷为上策.纸上谈兵数学活动:测量两地间的距离 沙场演练 分小组进行:
在校园内选择两个目标A、B(可直接测量的):
(1)运用教材上的方法解决问题;
(2)结合现有的条件和环境,小组自由选定另一种解决的方法(不拘泥于本活动所介绍的方法)解决问题;
(3)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是否一致,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数学活动:测量两地间的距离 总结提升 (1)分小组进行组内总结,确定发言人;
(2)小组代表通过在实物平台上展示的图形,阐述测量的的方法、计算的结果;
(3)活动感言.数学活动:测量两地间的距离 课后作业数学活动:测量两地间的距离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