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二)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二)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8 21:0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建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卷(二)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这些现象(  )
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的统一趋势
C.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 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2.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向“贤士大夫”发出招贤令,武帝时期“举贤良”作为一项政治制 度被确立下来。察举制下,官员的选拔依据最高统治者的诏令所规定的门类,由中央或地方高级官吏负责调查和引荐给中央。这表明汉代察举制( )
A.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产物 B.品行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
C.有效保障吏治清明高效 D.打破世家垄断入仕的局面
3.图1是宋代边塞诗画,重在渲染昭君的悲剧与国家的耻辱。但元代虞集评论说,“天下为家百不忧,玉颜锦帐度春秋;如何一段琵琶曲,青草离离永未休”。此种格调渐成元代外族类题画诗的主流基调。这一变化反映了( )
图1 宫素然《明妃出塞图》
A.时代背景影响士人心态的变化 B.程朱理学坚守夷夏之防
C.文人精神备受民族压迫的摧残 D.元代诗人丧失民族气节
4. 元代的手工业者被征调以后,便终身服役。明初也专门编制了匠籍,但是明代的工匠在为官府服役的时间之外,还拥有更多的“自由趁作”、自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或劳动产品的时间。与元代相比,明代匠作制度( )
A.顺应了赋役合并的趋势 B.赋予工匠更换职业的权力
C.激发了社会生产的活力 D.促成了官营手工业的繁荣
5.清朝有人记载在陕鄂川三省交界地区,“山中多包谷(又称玉米)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猪至集市,盈千累万,船运至襄阳、汉口售之,亦山中一大贸易”。这表明当时(  )
A.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产生根本变革 B.三省交界处易于出现工商业市镇
C.高产作物利于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D.玉米种植缓解了山区的人地矛盾
6.1854年12月,在江苏帮办军务的内阁大学士胜保上奏清廷:“伏查雷以诚前在泰州仙女庙等处劝谕商贩抽厘助饷,颇著成效……因地制宜,未尝不可仿照而行。”他的上奏得到清廷的默许。清廷此举的目的是( )
A.扩大税源应对财政危机 B.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筹集资金兴办洋务企业 D.加强中央集权体制
7.下表为近代中国军工生产技术发展情况中的部分成就。
制炮方面 1855年,英国发明阿姆斯特丹式大炮。1888年,江南制造总局仿制各种阿式后装炮。1897年,法国制成管退炮,江南厂于1906年仿制成功,并迅速批量生产装备部队。
制枪方面 1867年,江南厂仿制成功前装线膛步枪,比西方晚37年。1892年,仿制并改进批量生产新快利连发枪,1898年,江南厂仿制当时最先进的德国1888年式毛瑟枪。
制钢方面 1890年,江南、汉阳、天津等机器局购进德国西门子——马丁炼钢炉,炼成优质镍钢,与德国克虏伯钢不相上下。
据此推知,上述成就(  )
A.有效地维护了国防安全 B.表明清朝成为军事强国
C.夯实晚清政权统治根基 D.缓慢推动近代军事改革
8.1925 年中共四大会议上,开始把“地主”作为农民痛苦的直接原因和首要原因及农民革命的主要对象。会议通过的《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中称,“广东的农民与地主之争斗,工人与大商买办阶级之争斗,小商人与军阀之争斗,都很明显”。中共“农民革命”形成基于( )
A.地主阶级成为民族革命对象 B.军阀混战割据局面的结束
C.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新要求 D.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矛盾
9. 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创办《人民画报》,图2是创刊号中的政治主题报道框架。人民政府此举意在( )
A.冲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
B.实现中苏两国结盟目的
C.调动民众经济建设热情
D.借助美好愿景巩固政权
10.2022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该法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目的定位、明晰了职业教育定义范畴、凸显了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层次等。由此可见,该修订的主要目的是(  )
A.进一步地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B.更好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劳动者
C.适应新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D.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1.希腊崇尚竞技,视运动员为对城邦有功绩的人。根据普鲁塔克记载,梭伦规定在地峡竞技会获胜可以得到100德拉克马的奖金,在奥林匹亚竞技会获胜可以得到500德拉克马的奖金。获胜者还将获得前排观剧、终身公餐的资格与纪念奖品。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强化民众对城邦凝聚力 B.精英阶层是民主政治主体
C.忽视了公民的政治素养 D.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12.14世纪初,在意大利的米兰、威尼斯和佛罗伦萨这三座中北部商业重镇构成的一角区城内,诞生了欧洲历史上第一个密集的中小城市带。在这块区域内,居民人口超过1000人的城市有97座,超过10000人的城市有26座,整体城市化水平高达27%,是欧洲当时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这一区域的发展( )
A.开启了欧洲城市化 B.加剧了欧洲社会的贫富分化
C.促进了思想的转型 D.表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13.就亚非地区而言,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民族解放运动处于自发的斗争阶段,19世纪晚期后,开始走上自觉的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并在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导致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无产阶级政党的推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4.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后,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反对资本家阶级及其国家的斗争,由于巴黎人的斗争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不管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怎样,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毕竟是已经取得了。”文中的“新起点”是指巴黎公社(  )
A.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第一次真正地实践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C.推动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开始走向联合
D.标志着无产阶级斗争由自发走向自觉
15.1929~1932年,德国建成从科隆到波恩的汽车专用公路,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1933年后,德国大规模规划、设计和建设高速公路,截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6年期间共建成3440公里,形成以柏林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高速公路网。德国高速公路网的形成(  )
A.体现了科学技术在德国的综合运用 B.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对德国的影响
C.反映了德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为德国法西斯战争提供外部交通条件
16. 菲利咨费尔在《世界一部历史》中指出“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这说明美苏冷战(  )
A.重点是进行军备方面的竞赛 B.意在遏制对方发展政治同盟
C.实质上是重划世界势力范围 D.背离了当时世界的政治形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题分,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颁布“代人定姓族诏”,对鲜卑贵族如何确定尊卑和等级作了十分细致的规定,确定了鲜卑贵族定姓族的具体方案。诏令明确规定,“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给予“勋臣八姓”特别优待。对认定为姓族的鲜卑贵族的铨选优待可荫及五服以内支亲。“凡此姓族之支亲,与其身有缌麻服已内,微有一二世官者,虽不全充美例,亦入姓族;五世已外,则各自计之,不蒙宗人之荫也。虽缌麻而三世官不至姓班,有族官则入族官,无族官则不入姓族之例也”。北魏王朝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特别是入主中原后,多次征召汉族士人,对才华出众者予以礼遇、重用,其中包括不少汉族高门大姓。
——摘编自彭丰文《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门阀政策探究》
材料二 唐承隋制,政府完善科举制度,使得寒门子弟进入仕途致身高位的愿望不再遥不可及,武周革命取得成功,武则天称帝使得关陇集团势力遭受致命的打击,朝堂政治的重新洗牌,造成了政治上的真空,武则天为巩固其地位以及权臣私心作祟,姓氏录的修订完完全全的按照现任官品高低甄选士流,很多以军功升至高位以及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唐中央政权得任高官的庶族寒人,骤然被列为士族行列,同时科举之路大开,一大批庶族寒人进入政治中心,贵族政治全面瓦解。
——摘编自田磊《科举制与唐前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门阀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门阀衰落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德川幕府于 1811 年成立了“荷兰书籍和解御用”译书机构,1862 年更名为“洋书调所”兼具外语教育培训的职能。日本人把在经济结构,政治思想,以至于生活方式等方面向英国学习看作是一种需要甚至是潮流。即使是在明治维新运动之后,西方世界对日本的社会变革和转型仍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中国,1862 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培养“译员”、“通事”,翻译印刷西方科技、历史、法律等方面的书籍。除同文馆以外,影响最大的翻译印刷机构还有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中国在西学运动的过程中,逐步从重视代表西方物质文化的设施与技术,转向重视代表精神文化的思想与学术”对中国而言,19 世纪末的日本成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摘编自卿崧《中日近代文献翻译活动比较》
材料二 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是我党国际传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2009年间, 中国文化外译图书总品种达 9,763 种,出现了以“熊猫丛书”、“大中华文库”、“中国文化与文明” 系列丛书等为代表的系统对外译介中华文化的精品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代表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丛书已出版 33个语种,发行覆盖全球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出版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发行覆盖最广的领袖著作。
——摘编自《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发展回顾——以中国外文局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期,中日文献翻译活动的相同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意义。(6分)
19.自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新加坡和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早在1955年,新加坡政府实施了《中央公积金法令》和中央公积金制度,公积金制度在法令的规范下有条不紊地施行,成功解决了国民养老、住房、医疗等社会难题,是发展中国家探索出的一种迥异于福利国家模式和传统社会保险模式的社会保障模式。新加坡要求国民充分履行对家庭和社会应尽的义务,鼓励家庭成员集合资源照顾子女和奉养父母,互助共济。这一理念充分反映在中央公积金制度中。
日本是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也是亚洲国家中保障制度比较完备、保障水平较高的国家。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涉及诸如雇佣失业保险、劳动者灾害保险、儿童福祉、障碍者福祉、母子福祉、老人福祉等 40 多项内容。新《国民健康保险法》、《国民年金保险法》使日本在1961年实现了“国民皆保险”、“国民皆年金”的目标。日本国宪法规定,直系血统、兄弟姐妹、夫妻之间有相互抚养的义务,这一思想和原则也体现在社会保障制度之中。
——摘编自郭伟伟《亚洲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
(1)据材料,概括新加坡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9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作用。(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3 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主体变迁历程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
根据“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的五个阶段变迁情况,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据题干,在战国时期,道家、法家等学派都吸收和借鉴了其他学派的观点主张,其融合趋势明显,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史实反映出在分裂之中已经孕育了统一的趋势,故B项符合题意;华夏认同涉及的是不同民族之间形成共同一致的观念,而题干述及的是不同学派之间的融合,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不同学派之间相互吸收借鉴,而不是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排除C项;据所学,法家思想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刘邦的招贤令和武帝时期的“举贤良”,由中央或地方高级官吏给中央引荐官员,均为巩固汉代统治,故A项符合题意;“品行为选官的唯一标准”中“唯一”一词过于绝对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官员选拔依据是“中央或地方高级官吏引荐给中央”,这种引荐式并不能保障吏治清明,排除C项;察举制的发展反而导致世家大族的形成,科举制才打破了世家垄断入仕的局面,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宋代边塞诗画重在渲染昭君的悲剧与国家的耻辱”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宋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矛盾尖锐,因此“宋代边塞诗画重在渲染昭君的悲剧与国家的耻辱”;而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元代诗人虞集认为昭君远嫁具有积极意义并不可悲,不同时代赋予了同一内容不同的解读思路,故选A项;南宋时期程朱理学盛行,注重夷夏之防,而材料强调元代诗人冲破了程朱理学的束缚,重新认识昭君出塞的意义,排除B项;元代民族政策具有一定的不平等性,但材料仅涉及到对于昭君的不同解读思想,没有明确民族间具体的压迫情况,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到不同时期对昭君出塞的态度变化,没有明确诗人丧失民族气节的具体表现,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判断的能力。从材料中“拥有更多的‘自由趁作’、自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或劳动产品的时间”,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自由劳动力,激发社会生产的活力,故 C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明代的工匠仍然要为官府服役,故 A项错误;材料中明代的工匠虽然有更多的自由劳动力时间,但是仍然被编在匠籍,无法随意自由更换职业,故 B 项错误;明朝时期,官营手工业已渐趋衰落,材料中的变化就是顺应了这一形势的发展,排除 D 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山中多包谷(又称玉米)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猪至集市,盈千累万,船运至襄阳、汉口售之”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高产作物(玉米)助推了酿酒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使得剩余产品进一步流入市场,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材料中该地区仍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并未明确以雇佣关系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关系,且材料仅涉及到农产品在市场的贸易流通情况,没有明确具体经济结构比重,故“产生根本变革”表述过于绝对,逻辑错误,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在陕鄂川三省交界地区出现工商业贸易,没有明确其他省份交界处的经济发展情况,排除B项;高产作物的种植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但材料仅涉及到农产品在市场的贸易流通情况,没有明确缓和人地矛盾的具体情况,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清朝统治与江苏地方史。根据材料时间可以判断出这一时期国内发展的主要大事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因此材料中抽取厘金的行为主要是为了筹集军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故B符合题意;A项是甲午战后放宽对民间限制的目的,排除;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C项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中央集权体制,D项排除。
7.【答案】D【解析】上述近代中国部分军工生产技术的发展及其使用,顺应了世界军事文明发展的潮流,并推动了近代中国军事旧体制逐渐向近代新军事体制方向发展,故D项正确;A、B、C等三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8.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通过《决议》中“广东的农民与地主之争斗”“很明显”可以推断中共“农民革命”形成基于对社会矛盾的正确分析,故 D 项符合题意;地主阶级不是民族革命的对象,排除 A 项;小商人与军阀之争斗,都很明显,军阀混战割据局面此时没有结束,排除 B 项;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新要求是在国民革命失败之后,排除 C 项。
9.【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人民画报》的政治主题报道是宣传共产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目的是借助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景,激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并为之奋斗,从而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与冲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无关,排除A项;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已经签订,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创刊号中的政治主题报道,主要是为了使人民坚定共产主义方向,并非调动民众经济建设热情,排除C项。
10.【答案】C【解析】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劳动者是这次职业教育法修改的目的,但更主要目的是在新时代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调整和变化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新时代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要求,故排除B项,C项正确;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了职业教育法的修改和完善,而不是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推动了教育体制改革,排除A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
11.【答案】A
【解析】据材料“视运动员为对城邦有功绩的人”并可以获得奖金和其他集体荣誉,这可以提升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强化凝聚力,故A项符合题意;运动员不一定就是精英阶层,排除B项;重视竞技和运动精神与公民的政治素养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人文主义思想突出个人的作用和价值,而材料中突出的是运动员在城邦中的作用,所以其强调的不是人文主义而是集体主义,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城市化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在这一地区兴起,故C项符合题意;“开启”一词说法错误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城市化会推动欧洲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而欧洲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应是在工业革命后,可排除B项;14世纪初意大利的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萌芽时期,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亚非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的不断发展,其主要因素在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和传播,故B项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思想只是在少数国家传播,无产阶级政党也只是在少数国家建立,但其传播或建立仍建立在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排除A、C两项;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由于各国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的发展所指,且只是外部因素,排除D项。
14.【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马克思着重从世界视角阐述巴黎公社革命的深远影响,因为,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其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不仅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被载入史册,故A项正确;巴黎公社并非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之下,排除B项;全世界无产阶级走向联合开始于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排除C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自发走向自觉始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德国在6年间建成3440公里的高速公路,据材料时间“192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公路的修建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失业带来的社会矛盾,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提供了公路里程数据,没有呈现公路修建技术,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推动了德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排除C项;公路网的形成为法西斯战争提供的是国内交通条件,而不是外部交通条件,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据材料“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说明美苏两国在进行对峙的过程中都在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因此对峙的本质还是划分世界势力范围,故C项符合题意;美苏对峙的方式有军事也有政治经济,但材料强调的是争夺霸权过程中各自发展势力,排除A项;美苏自身在发展同盟是为了遏制对方,而不是遏制对方发展同盟,排除B项;二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西欧实力遭到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因此美苏对峙是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所形成的格局,排除D项。
17.【答案】(13分)
(1)特点:兼顾北魏鲜卑贵族的历史与现状;整合魏晋旧门与当朝新贵的利益秩序;重视胡汉高层贵族的交融;等级分明。(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政局稳定;加快了民族交融,促进了胡汉合流;忽视了下层利益。(3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原因:选官途径的多样化;士族特权的打破;社会地位再调整;武周革命的推动;庶族力量的增强。(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对认定为姓族的鲜卑贵族的铨选”结合所学得出兼顾北魏鲜卑贵族的历史与现状;据材料一“多次征召汉族士人……族高门大姓”结合所学得出整合魏晋旧门与当朝新贵的利益秩序;结合所学得出通过改造鲜卑贵族宗族和胡汉高门联姻,重视胡汉高层贵族的交融;据材料一“对鲜卑贵族如何确定尊卑和等级作了十分细致的规定”结合所学得出等级分明。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多次征召汉族士人……族高门大姓”结合所学可从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政局稳定;加快了民族交融,促进了胡汉合流等角度入手;据材料一“确定了鲜卑贵族定姓族的具体方案”“对认定为姓族……支亲”结合所学得出忽视了下层利益。(2)据材料二“政府完善科举制度”“以军功升至高位以及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唐中央政权得任高官”结合所学得出选官途径的多样化、士族特权的打破;据材料二“武则天称帝……朝堂政治的重新洗牌……姓氏录的修订完完全全的按照现任官品高低甄选士流”结合所学得出社会地位再调整;据材料二“武周革命取得成功……打击”结合所学得出武周革命的推动;据材料二“庶族寒人进入……贵族政治全面瓦解”结合所学得出庶族力量的增强。
18.【答案】(14 分)
(1)相同点: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剧;(2 分)译书内容经历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2 分)推动本国文化教育发展,推动本国的社会改革和转型;(2分)设有专门的译书机构(政府发挥重要作用);(1 分)学习西方,寻求强国之路。(1 分)
(2)特点:文化类和政治类出版物相结合;规模大、种类多;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3 分)
意义:有助于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3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提炼材料信息,并迁移所学知识,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合理阐释、说明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文献翻译活动的相同点。通过材料中所给的时间,可以考虑到在 19 世纪中叶两国有相同的民族处境,面临列强的侵略,翻译西方书籍,有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之意;通过“西方世界对日本的社会变革和转型仍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和中国这一时期的洋务运动史实,可以得到推动社会改革和转型;通过“逐步从重视代表西方物质文化的设施与技术,转向重视代表精神文化的思想与学术对中国而言,19 世纪末的日本成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得到译书内容经历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转化。通过日本“成立了‘荷兰书籍和解御用’译书机构……兼具外语教育培训的职能”,中国建立“京师同文馆成立”信息得出设有专门的译书机构。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译的主要特点和意义。主要特点:通过“文化外译图书”,“领袖著作”可以得到外译书籍呈现文化类和政治类出版物相结合特点;通过“外译图书总品种达 9,763 种”,“出版 33 个语种,发行覆盖全球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规模大、种类多,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意义:材料二主要呈现的是改革开放中国书籍的外译,涉及中国的文化、政治理念、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方面,可以得出有助于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促进中国文化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地位;为世界提供治国理政的中国智慧等意义。
19.【答案】(13分)
(1)特点:立法保障;重视家庭的作用;成效显著。(3分)
原因:二战后经济发展迅速(2分);借鉴欧美经验(1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2分);立足国情(1分);。
(2)作用:促进家庭和睦;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发展;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发展。(4分,任答四点)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新加坡政府实施了《中央公积金法令》和中央公积金制度”“新《国民健康保险法》、《国民年金保险法》”可知立法保障;据材料“新加坡要求国民充分履行对家庭和社会应尽的义务”“直系血统、兄弟姐妹、夫妻之间有相互抚养的义务”可知重视家庭的作用;据题干“自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新加坡和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可知成效显著。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时间可知二战后经济发展迅速;结合所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国家”建立可知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两国的特点立足国情;结合两国社会制度建立中对家庭的重视可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2)结合社会保障制度对家庭、人民、经济和社会的作用可知促进家庭和睦;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发展;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20.【答案】(12分)
【示例】
论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国家粮食安全。(2分)
阐述:随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与实施,确立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生产模式,这种模式适应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极大的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家庭生产经营的基本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迅速推广。同时,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中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历史性变革。(9分)
综上所述,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1分)
【解析】首先,据材料“1979—1992年”“集体所有制下的家庭经营”“承包户”结合所学得出论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国家粮食安全。其次,据材料结合所学进行阐述:据材料“1979—1992年”“集体所有制下的家庭经营”“承包户”结合所学得出随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与实施,确立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生产模式,这种模式适应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极大的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家庭生产经营的基本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迅速推广。同时,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中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历史性变革。最后,总结升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