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一)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一)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8 21:0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建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卷(一)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证明,距今5300年到4000年期间,中华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都有了很大发展。各地人们在相互交流中逐渐形成共同的信仰,在此过程中,中原地区汇聚了各地先进的文化因素。据此可知( )
A.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真实可信 B.中原文化独树一帜
C.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据史料记载,汉武帝严格规定刺史“六条问事”的督察内容,第一条就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其他五条是惩治二千石郡太守的不法行为。同时又明确规定刺史不得越过“六条”之外问事。由此可知,当时的监察制度( )
A.推动地方政权规范运作 B.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
C.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 D.遭到了豪强地主抵制
3.宋朝,饮茶之风盛行,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描写当时的斗茶活动:“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图1《撵茶图》中细致描绘了磨茶、点茶、挥翰、赏画的文人雅士茶会场景。这反映了宋代( )
A.佛道精神渗入茶文化
B.饮茶习俗从官方传到民间
C.宗教画和人物画盛行
D.时人精神世界的外在寄托
4.隆庆元年(1567年),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开放福建津州府月港,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和督饷馆,但仍禁止对日本贸易。隆庆初,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成效明显。这主要反映了( )
A.清朝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B.私人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
C.中国出现贸易逆差 D.中日丝银贸易从此走向衰落
5.明末清初,近万部西方书籍被传教士带入中国,其中四百多部翻译成中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均受到西学影响。康熙年间出版的《数理精蕴》是一部东西方数学家共同撰写,融中西数学于一体的教科书。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收录评述了三十余部西学著作。材料反映出( )
A.西学东渐使传统科技重生 B.中外官方交流规模空前
C.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D.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动摇
6.图2是中国批发物价总指数的周期性波动表(1868—1935)。其中,1868—1885年期间,中国的批发物价指数是下降的趋势。这一变化说明(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春天
B.洋务运动走向失败成为必然
C.传统自然经济逐步濒临崩溃
D.中国经济日益卷人世界市场
7.1933年6月,毛泽东在《查田运动的群众工作》中指出,首先要做宣传,“第一口头讲话,第二贴布告,第三写标语,第四出传单,第五演新剧,第六墙报上做文章”。这说明毛泽东( )
A.积极贯彻落实群众路线 B.强调根据地商业文化的重要性
C.关注农村社会全面振兴 D.主张依靠群众来反对北洋军阀
8.下表为1949~1957年新中国建制市统计表(单位:个)。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数量 136 144 153 159 164 165 164 174 176
A.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助推城市发展
C.国家重视城市规划 D.工业建设影响城市布局
9.图3反映了2015~2021年中美进、出口商品总值变化情况。下面对这一时期中美贸易解读正确的是( )
A.因中美矛盾加剧而趋向于萎缩 B.影响了世界局势的稳定
C.在合作与摩擦中得以曲折发展 D.受中美政治体制的影响
10. 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据此可知,这一决议的主要目的是( )
A.将改革的重心转移到精神文明建设 B.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提供保障
C.推动社会民主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 D.纠正不良现象以促进社会风气好转
11.图4 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地图局部,图中箭头路线所展示的是( )
A.腓尼基字母的外传 B.伊斯兰教的传播路线
C.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D.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
12.伦敦的一位医生发现,在1795年和1796年这两年里,他的病人中共有246人死亡,其中死于结核病的高达77人,占总死亡人数的31.4%。此外,1839年,根据注册总处总登记官的分析,死于结核病的人口在总死亡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7.6%。这一现象揭示出( )
A.工业革命伴生的社会问题 B.城市化发展降低了人口死亡率
C.英国政府不重视民众生命 D.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13.图5、图6是关于阿杜瓦战役的绘画。图5是20世纪初埃塞俄比亚人所绘,描绘了传说中埃塞俄比亚英雄身穿传统服装,在皇帝孟尼利克二世指挥下作战的场景。图6则是刊登在英国《图片报》上的绘画,试图粉饰意大利人的失败,强调他们寡不敌众却顽强作战。这种差异说明( )
图5 图6
A.绘画源于艺术的想象 B.新闻稿更具真实性
C.历史作品具有政治性 D.两则史料不可互证
14.1965 年在美国国会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生效后,在来自德国、奥地利和瑞典等国的移民中,技术类移民分别占 72%、41%和 32%,在来自亚洲和非洲移民中分别占 40%和 49%,高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这反映出( )
A.美国移民政策歧视性消失 B.亚非移民技术水平高于西欧
C.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 D.全球性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
15.有学者指出,近几年来,欧盟政治面临分裂的风险,不断累积的难民问题和移民问题等加剧了欧洲社会矛盾和欧盟治理难度。欧盟的政治分裂和重心转移给欧洲未来发展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使欧洲各国经济增长动力减少、社会矛盾增加,从而引发各种社会问题。该学者旨在说明欧洲( )
A.国家贫富差距日益的凸显 B.政治危机引发深层次反思
C.人口问题威胁全球化发展 D.传统治理模式遭受新挑战
16.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史认知的基本观点,1991年前遵循马克思主义相关学说,1991年以后被模糊的西方价值观代替,如“民主”、“市场”等。2007年以后新版教科书则试图“拨乱反正”,重新定义历史。这一变化表明( )
A.多元价值观深刻影响着对苏联史的认知
B.国家政权的更迭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因素
C.西方和平演变政策左右相关历史的评价
D.认知不一体现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需要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代中叶开始,(租庸调制)自然崩坏,改为两税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他们可以用钱代实物去纳地租,不再受到土地束缚,从而开始摆脱奴隶佃农地位。到了宋代,经过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二 唐宋变革是中国传统社会历史上的重要变革,实现了春秋战国以后的又一次社会转型,使中国传统社会进入齐民社会阶段。较之此前的汉唐世族地主社会,齐民社会具有社会等齐性、契约普遍性和社会流动性三个方面的进步特征:社会等齐性意味着社会特权阶级大大缩小了,社会身份趋于等齐,社会等齐性为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创造了前提条件,导致契约的普遍化,并使人们摆脱了身份的束缚,可以自由迁徙并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这些大大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摘编自高德步《唐宋变革齐民地主经济与齐民社会的兴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原因和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宋变革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该表现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意大利人哥伦布从小就喜欢航海和冒险。青年时期,他逐渐成长为拥有丰富航海知识和娴熟技术的航海家。哥伦布是地圆说的坚定拥护者,同时,他也向很多国家的国王寻求过航海探险帮助,可是频遭拒绝。但是凭借勇往直前的冒险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说服了西班牙女王资助他的航行计划。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着探险队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出发,开始横渡大西洋。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经过70个昼夜的艰苦航行,船队终于抵达了一座被群山和树林覆盖的小岛。哥伦布将其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并宣布以西班牙女王的名义占有该岛。哥伦布登陆岛屿后,自以为到达了印度群岛,他将这些土著居民称作“印第安人”(音同“印度人”)。哥伦布船队继续航行,先后到达古巴和海地,哥伦布在那里找到了向往已久的黄金,满载黄金的船队随后返回了欧洲。
——摘编自吴春霞《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哥伦布》
材料二 随着哥伦布对美洲的征服与开发,美洲农作物也逐渐传入中国。当时我国正处于人口剧增时期,粮食的短缺使得社会动荡不安。这些高产的作物能够有效地缓解粮食短缺的问题,因而被大面积地种植和食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河南《嵩县志》记载:“今嵩民日用,近城者以麦粟为主,菽辅之,其山民玉黍为主,麦粟辅之。”同时,随着这些高产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也被用作饲料、酿酒或药物等。 ——摘编自蒋晚睛《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1)概括哥伦布能够发现美洲的主观原因。(6分)
(2)简析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中国经济的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时间 作品 人物形象
1599—1602年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一个渴望理想人生、对未来和人类充满信心的青年,他对生活的美好幻想因父亲的暴毙而破灭……在实施复仇计划时,他想改造崩溃的现实社会,又因优柔寡断的性格丧失良机,最终落得一败涂地的下场
19世纪30年代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葛朗台将全部感情强烈地倾注在金钱上,只知敛财,不知享受生活和天伦之乐。他不顾妻子和女儿的健康,妻子生病舍不得请医生看病禁闭女儿,每天只给面包和凉水。他的一生可悲可笑,是一个被金钱异化的吝啬鬼
1929年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是抱有幻想与爱国精神的热血青年,出于对国家的信任,他志愿参加了一战。但是当他深入战场后,他看到的是死亡与困苦,眼前的战争是非正义的,这让亨利陷入迷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国家政权和国家制度的重构,明确农村地区的土地产权关系成为逐步理顺农村工作的前提。同时,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废除保甲制度、颁布《婚姻法》等治理举措,崩解了农村社会原有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旧政治权威。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村政府与乡政府并立为基层政权。
——摘编自丁云《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发展变迁》
材料二 1958年,《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按此决议,原有的几十甚至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均的合作社合并为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将一切生产资料上交给人民公社,统一分配。人民公社不仅要管生产、管政权,还要管社员生活,形成一种“政社合一”模式。直至土地承包到户之后,农民才开始从高度集体化的治理体制中脱嵌出来,家户重新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农村社会重归分散,“政社合——”模式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经济基础,1983年,全新的乡镇基层政权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同时,伴随农村经济活力的充分调动,多元利益主体纷纷出现,村委会成为群众自治组织,也是整合农村社会的组织。
——摘编自祝传佳《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重构乡村秩序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演变。并结合所学,分析不同阶段的治理体制产生的主要背景。(8分)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据材料“各地区在相互交流中形成共同的信仰”及“中原地区汇聚了各地先进文化因素”可知中华各地区文明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并在中原地区汇聚,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以考古说明中华各地区文明的交融,意不在其真实与否,排除A项;由“中原地区汇聚了各地文化因素”便可知其受到其他地区文明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明的融合,文化交流未必能代表民族交融,其次,国家是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诞生开始,材料中“距今5300年到4000年期间”这一时间不符,排除C项。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监察制度。从题干“惩治二千石郡太守的不法行为”“明确规定刺史不得越过‘六条’之外问事”可知,汉代刺史的职权明确,有利于地方政权规范运作,故 A 项符合题意;监察制度的规定可以缓和社会矛盾,但不一定能解决社会矛盾,排除 B 项;题干中仅仅是对刺史监察职权的规范,无法得出监察体系是否完备,排除 C 项;题干中有皇帝对刺史职权的限制,而非豪强地主的抵制,排除 D项。答案选 A。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生活习俗与精神寄托。范仲淹以《斗茶歌》来赞扬斗茶,同样表达了儒家积极入世、养廉励志的思想,由此可见其儒家俭朴、清白而有德义的精神,故D项符合题意;应为儒家思想渗入茶文化,而不是佛道精神,排除A项;范仲淹虽为官员但其《斗茶歌》是在饮茶之风盛行的背景下描写的,这种风气从材料中无从得知是官方传到民间还是民间传到官方的,排除B项;《撵茶图》通过5个人物,将各茶艺细节呈现给世人,虽画中有一个佛教人物,但它不是宗教画而是写实画,排除C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海外贸易。根据材料“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可知,隆庆元年以后,私人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隆庆元年是明朝时期,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中国出现贸易逆差的结论,排除C项;据材料“仍禁止”可知,中日丝银贸易并非从隆庆元年才
受到影响,故“从此”一词无从得知,可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学东渐。据材料“近万部西方书籍被传教士带入中国,其中四百多部翻译成中文”“《数理精蕴》是一部东西方数学家共同撰写,融中西数学于一体的教科书”,可知明末清初大量西方书籍随着传教士来到中国,而且部分传教士还得到了开明士大夫的认可,参与了书籍编撰工作,体现了当时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故C项符合题意;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并未引起传统科技的足够重视,对中国的影响力有限,排除A项;当时传教士东来与开明士大夫之间的交流属于民间交流,排除B项;晚清时期,列强侵略使天朝上国的观念开始动摇,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状况。根据题干中的周期性波动表,自19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西方列强加速对华商品输出,扩大中国市场,以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对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引发各种生产原料和成品价格大幅下跌,表明中国经济日益卷人世界市场,故D项符合题意;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春天是在一战期间,故排除A项;洋务运动未能触动封建专制体制,注定走向失败,材料体现不出,故排除B项;仅从这一时期批发物价指数不能反映自然经济发展状况,故排除C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想路线。根据题干,毛泽东在苏区查田运动的群众工作中强调要做好多种形式的宣传,可见他主张积极动员和发动群众参与反封建斗争,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讲话”“布告”“标语”“传单”“新剧”“文章”都是服务革命斗争的需要,属于革命文化的范畴,排除B项;农村社会全面振兴是在中共十九大上提出的战略,排除C项;此时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对象是国民党反动派,北洋军阀统治已被推翻,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读表格可知,1949~1957年我国建制市呈上升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当时我国经济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根据表格信息,无法判断城市规模大小,故排除A项;“新中国建制市”、“城市布局”与“城市规划”是两码事,“工业建设”从属于“经济发展”,可排除C项、D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当代中美贸易关系。据柱状图可知2015年到2021年间中美贸易的进出口商品总值时增时减,说明两国在贸易中既有合作也有冲突,在这种合作和摩擦中不断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中美贸易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2021年甚至是其最高值,因此“萎缩”一词错误,排除A项;中美贸易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稳定,不会从根本影响世界局势,排除B项;材料中的“这一时期”中美政治体制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该时期的中美贸易受体制影响不大,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材料中看,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树立正确义利观,结合所学知识,1992年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义利观的树立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故B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中心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主,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正确义利观的建立,属于思想文化范畴,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树立正确义利观的确有利于促进社会风气好转,但推动社会风气好转的目的是为了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保障,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及考查学生阅读并提取地图类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判断的能力。地图中的箭头从阿拉伯半岛上的麦地那出发,主要向北非、西亚、中亚一带传播,图中还存在拜占庭帝国,从而可以判断图中箭头展示的是中古时期伊斯兰教的传播,故 B 项符合题意;腓尼基字母的传播应该始于地中海东岸,故 A 项错误;奥斯曼帝国没有扩张到西班牙和中亚,故 C 项错误;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应该涉及到印度洋沿岸乃至东亚,远超这张图的范围,故 D 项错误。
1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795年至1839年正处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死于结核病的人口在总死亡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表明在此期间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伴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民众生命遭受威胁等众多社会问题,故A项符合题意;随着城市化发展,工业污染严重,结核病增多,人口死亡在上升,故B项与史实不符;题干无法体现英国政府对民众生命的重视程度,可排除C项;政府职能是否转变,题干无从得知,更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埃塞俄比亚反抗侵略的斗争。据材料“图5是20世纪初埃塞俄比亚人所绘,描绘了传说中埃塞俄比亚英雄身穿传统服装,在皇帝孟尼利克二世指挥下作战的场景;图6则是刊登在英国《图片报》上的绘画,试图粉饰意大利人的失败,强调他们寡不敌众却顽强作战”可知,在欧洲列强竞相争夺海外殖民地时,意大利得到英国的庇护,所以在描述阿杜瓦战役时粉饰意大利的失败,说明受政治立场的影响,在绘画中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呈现效果,故C项符合题意;绘画源于现实,两幅图画都是对阿杜克战役的描绘,但由于立场不同,呈现效果不同,排除A项;受政治立场的影响,新闻稿也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历史,排除B项;受政治立场、阶级等因素影响,史料记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中应相互佐证,两则史料共同说明了阿杜克战役中意大利的失败,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美国移民问题,及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题干中美国新法案推出后,技术类移民增加,说明美国更愿意接受有技术的移民,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才的需求,故C 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亚非移民技术水平高于西欧,排除 A 项;B 项“歧视性消失”说法错误,可排除;题干不能体现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排除 D 项。
15.【答案】D 【解析】欧洲社会面临着政治、经济及社会矛盾等各种社会问题,说明传统的欧洲治理方式在当下难以维系,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欧洲存在的问题不仅有经济上的也有政治和社会矛盾,所以国家贫富差距只是欧洲的其中一个问题,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欧洲的政治危机也是由难民和移民等问题引发的,因此,政治危机不是“因”,排除B项;材料中不仅有人口问题,也有欧洲存在的政治分裂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问题,排除C项。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苏联史认知。据题干可知,1991年前,苏联教科书遵循马克思主义相关学说,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1991年,苏联解体后,模糊的西方价值观大行其道,这与俄罗斯实行多党制和思想领域的多元化有关;2007年以后,俄罗斯新版教科书重新定义历史,改变盲从西方民主的观念,制定新的合乎社会发展理念的教科书,培养一种民族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俄罗斯人的世界观,即认知不一体现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需要,故D项符合题意;1991年前教科书遵循马克思主义相关学说,不属于多元价值观,可排除A项;1991—2007年俄罗斯不存在国家政权的更迭,排除B项;此项不能解释1991年前及2007年以后的教科书,排除C项。
17.【答案】(14分)
(1)原因:安史之乱,人口流动频繁;社会经济的发展;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4分,任答两点)
影响: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后世改革提供借鉴。(4分,任答两点)
(2)表现:社会等齐性、契约普遍性和社会流动性。(3分)
原因:士族的瓦解、租佃制的发展及科举制的发展。(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唐代中叶开始,(租庸调制)自然崩坏”结合所学可从安史之乱,人口流动频繁;社会经济的发展;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等角度入手。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摆脱奴隶佃农地位”结合所学得出人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据材料一“他们可以用钱代实物去纳地租”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一“经过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结合所学得出给后世改革提供借鉴。(2)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二“齐民社会具有社会等齐性、契约普遍性和社会流动性三个方面的进步特征”得出社会等齐性、契约普遍性和社会流动性。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契约的普遍化,并使人们摆脱了身份的束缚,可以自由迁徙并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结合所学得出士族的瓦解、租佃制的发展及科举制的发展。
18.【答案】(13分)
(1)主观原因:哥伦布有丰富的航海知识和娴熟技术;哥伦布具有冒险和进取精神;哥伦布相信地圆学说;哥伦布得到西班牙女王支持。(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间接促进了中国和美洲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出口;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使中国白银进一步货币化;丰富了中国农作物品种,改善了农业种植结构,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缓解了中国的人地矛盾和粮食供应紧张的状况。(6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1)据材料一“他逐渐成长为拥有丰富航海知识和娴熟技术的航海家”,可知哥伦布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了丰富和航海知识和娴熟的航海技术;据材料一“意大利人哥伦布从小就喜欢航海和冒险”,可知哥伦布从小就富有冒险精神和进取精神;据材料一“哥伦布是地圆说的坚定拥护者”,可知哥伦布坚信地圆学说,能为远航提供必备的地理知识;据材料一“他终于说服了西班牙女王资助他的航行计划”,可知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为哥伦布远航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2)据材料二“美洲农作物也逐渐传入中国”,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促进了整体世界市场的形成,大量美洲物种传入我国,丰富了我国的农作物品种,优化了我国的农业种植结构,同时高产物种的大规模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经济作物的种植,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据材料二“时我国正处于人口剧增时期”“这些高产的作物能够有效地缓解粮食短缺的问题”,可知美洲物种传入我国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所导致的人地矛盾,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的问题;从世界贸易发展的角度来看,西班牙人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很快将美洲沦为殖民地,开辟了中国与西班牙之间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在银丝对流的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品流入美洲和欧洲,而美洲白银则大规模流入中国,使中国在明朝中后期实现了白银货币化,也使得中国与美洲之间的贸易联系更加紧密。
19.【答案示例】(12分)
论题:文学创作受时代的影响,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分)
阐述:14~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欧洲出现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广泛传播,文学创作深受影响,哈姆雷特的经历反映出个人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树立了典型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开展,资产阶级迅速崛起,引发了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尤其是对财富的追逐。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促使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冷静、深刻的审视与批判。葛朗台这一吝啬鬼的形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拜金逐利和私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了各国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残酷摧毁了人们的信仰,使人们陷入痛苦与迷惘之中。海明威通过塑造亨利这一角色来引起人们对战争的反思,表达了海明威对战争的谴责与抗争。(8分)
总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因此,时代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时代风貌。(2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表格分别呈现了1599—1602年莎士比亚刻画的哈姆雷特,19世纪30年代巴尔扎克刻画的葛朗台,1929年海明威刻画的弗瑞德里克·亨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19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以及1929年的现代主义文学。而每一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又深受其时代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将论题拟定为:文学的创作受时代的影响,人物的塑造往往具有时代特征。在论述过程中,应注重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如14—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传播也影响到文学创作,因此莎士比亚刻画的哈姆雷特是一个渴望理想人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并且实施复仇的人,具有典型的个人性格特征;19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进一步拓展,社会上拜金主义和物质至上的价值观盛行,社会矛盾尖锐,因此巴尔扎克刻画的葛朗台是一个“将全部感情强烈地倾注在金钱上,只知敛财,不知享受生活和天伦之乐、被金钱异化的吝啬鬼”;20世纪以来,先是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又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的信仰崩塌,存在着严重的精神危机,因此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刻画的亨利是一个卷入一战但最终却陷入迷惘的青年。而这些文学家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刻画就是在表达自己对所处时代社会现象的不满。(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20.【答案】(14分)
(1)措施:进行土地改革;建立乡、村基层政权;废除保甲制度、颁布《婚姻法》。(3分)
影响:有利于巩固政权;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与发展。(3分)
(2)演变:1958—80年代初: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1分)
改革开放后:建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1分)
背景:1958—80年代初: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左”倾错误的影响。(3分)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经济开放性和多元利益主体的发展;民主法治的完善。(3分)
【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明确农村地区的土地产权关系”及所学建国初期农村经济建设知识可知,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据材料一“废除保甲制度、颁布《婚姻法》”“崩解了农村社会原有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旧政治权威”可知,废除保甲制度、颁布《婚姻法》;据材料一“村政府与乡政府并立为基层政权”可知,建立乡、村基层政权。第二小问影响,据所学土地改革和农村基层治理相关知识可知,党和政府重构乡村秩序有利于巩固政权;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与发展。(2)第一小问演变,据材料二“合并为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可知,1958—80年代初: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据材料二“1983年,全新的乡镇基层政权体系逐步建立起来”“村委会成为群众自治组织”可知,改革开放后:建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第二小问背景,1958—80年代初,人民公社体制的背景:据所学过渡阶段和探索阶段的经济和思想方面的知识可知,人民公社的建立背景包括: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受苏联影响,新中国在1953—1957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由此产生了计划经济体制逐渐确立;探索阶段,“左”倾错误的影响。改革开放后,建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背景:据所学改革开放相关知识可知,1978年开始对内改革,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对内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推动了经济开放性和多元利益主体的发展;1978年提出了十六字法建方针以及平反冤假错案,推动了民主法治的完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