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卷(四)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是安徽省蒙城县尉迟寺原始人类文化遗址的复原图景。尉迟寺被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据考古发掘,该遗址有5000年的历史,在1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大量精美陶器和玉器,共清理出房屋遗迹78间、墓葬300余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该遗址( )
A.属于旧石器时代文化典型
B.是长江流域文化北向延伸
C.为史前聚落研究提供样本
D.证明江淮文化在全国领先
图1
2.《后汉书·仲长统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上述历史现象( )
A.说明东汉民间社会财富充裕 B.对当时中央集权有一定威胁
C.有利于打击北方匈奴的统治 D.反映当时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3.唐代流行的蹴鞠,先是男性军事训练的体育项目,后在女子人群中也广泛开展。女子蹴鞠以踢高、踢花样为能事,侧重于表演球技,甚至贵族女子以参与蹴鞠为荣;《旧唐书》记载:“(玄宗年间)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用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这体现了唐朝( )
A.男女地位趋于平等 B.社会尚武风气浓烈
C.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D.开明开放兼容并蓄
4. 宋朝官服吸收了周边民族服饰的一些元素,如骑马射箭时短窄袖子的上衣及与之相配的高帮护腿靴。辽国皇帝接见宋朝使节时穿着的是汉式黄袍,公元1055年后,所有契丹官员都必须穿汉式服装。这说明( )
A.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 B.服饰变化反映时代潮流
C.契丹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D.宋与辽之间的外交频繁
5. (
图
2
图
3
)图2、图3选自清代宫廷画师焦秉贞创作的《康熙御制耕织图》。画作反映出( )
A.创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
B.农业耕作工具取得突破性发展
C.农民社会境遇得到明显改善
D.自然经济下的辛勤劳动被推崇
6、19世纪中叶以来,闽江上游的茶叶生产使福州成为“世界茶都”,厦门则是当时最大的契约劳工出洋中心。这体现了当时( )
A.中国传统商业经营形式的变化 B.列强加紧对华的商品输出
C.国人积极加入全球劳动力市场 D.世界市场国际分工的需要
7.1913年,《时报》时评:“商界何以反对南方兵事?盖兵事一起,商人之损失无限。此不独中国之商人然也,即外国商业亦甚望贸易之国处于平静之地位,安居乐业,勿复惊扰。且商业凋零,则人民均受其影响,故彼等之反对亦有不得已之苦衷。”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实业救国思想影响深远
C.革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D.民主革命进程的艰巨性
8.图4是抗战时期的漫画《江西瑞金漫画通讯》,描写到:妻子收到了丈夫从陕北寄来的家书“战争让所有真正女性感到可憎,可是,女性却一直被教导着宁要对于死去的男人的回忆,也不要耻辱活下来的男人”。该漫画表明( )
A.呼唤和平成为社会共识
B.敌后战场演变为抗战主战场
(
图
4
)C.传统价值观念影响深远
D.民众思想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9.图5《劳动换来光荣》在1950年第一届年画创作奖评选中获得了甲等奖。该作品( )
A.开创艺术创作的新形式
B.描绘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果
C.继承了传统文人画风格
D.反映人们建设新国家的热情
图5
9.【答案】D
10.以下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四个时间段(1954-1958 年、1959-1963 年、2001-2005年、2016-2020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其中与2001-2005年相对应的是( )
11.汉谟拉比建立庞大的官僚机构,派总督管理较大的地区,城市和较小的地区派行政长官管理。他曾下诏命令拉尔萨地区总督将八名未到任的门吏解送到巴比伦城。这说明汉谟拉比( )
A.加强对中央官吏的考核 B.依靠神权强化专制统治
C.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 D.建立了强大的封建帝国
12.14—16世纪,欧洲鼠疫大流行,欧洲人口死亡过半。面对疫情,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待转向尘世的享乐,甚至传教士和僧侣也都卷入这股潮流。这股“潮流”是指( )
A.瘟疫横行束手无策 B.教士僧侣改弦易张
C.人文主义悄然滋长 D.教会权威荡然无存
13.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凯恩斯认为,“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丘吉尔认为,是“胜利者的蠢事”。列宁则认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这表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A.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 B.导致封建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复辟
C.是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源头 D.使欧洲失去了对世界的影响和控制
(
2019年4月15日
巴黎圣母院火灾场景
)14. 1921年列宁指出,在农村还没有实行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之前,决不能过早地提出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目标;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列宁旨在( )
A.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农村经济 B.改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
15.图6是闻名于世的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尖塔倒塌、屋项焚毁,玫瑰花窗也被破坏,所幸主体建筑得以保存。按照法国政府计划,修复工程将于2024年完成,届时巴黎圣母院将重新开放。同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共有55项世界遗产。这说明世界遗产保护55项世界遗产。这说明世界遗产保护( )
A.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C.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D.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图6
16.图7为1800年—2015年世界城镇化趋势图,反映了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下列有关世界城镇化进程的解释正确的是( )
图7
注:上图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
A.1800—1850年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各国政府不重视城镇化建设
B.1850—1925年迅速增长的原因是欧美国家推动亚非拉城镇化
C.1925—1950年增长较快的原因是持久和平与稳定的世界环境
D.1950—2015年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加快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题分,共计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所示为史书记载的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 出身及任职 事迹
陆凯 举孝廉出身,曾任东吴永兴县长、诸暨县长。曾拜征北将军、领豫州牧等 其时宫中列将何定媚逢奸巧,受宠专权,陆凯当着他的面斥责他:“你看前前后后侍奉君主不忠诚,倾覆混乱国政的人,有哪一个能善终天年的?你为什么专门干那些佞媚奸邪的坏事,堵塞君主的视听?你应当自我勉励改正。不然的话,会有你无法预料的灾祸!”
蒋琬 举茂才出身,曾拜蜀国尚书令,领益州刺史、大将军、大司马等 蜀汉后主建兴元年(223年),丞相亮(诸葛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捧。举茂才,琬固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荀彧 举孝廉出身,曾任东汉侍中、守尚书令 彧尝言于太祖(曹操)曰:“宜集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圣真,并隆礼学,渐敦教化,则王道两济。”或从容与太祖论治道,如此之类甚众,太祖常嘉纳之。或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成宗焉
锺繇 举孝廉出身,曾任曹魏大理卿、相国、太尉、太傅等职 太祖(曹操)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徒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
——据陈寿《三国志》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须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建的语言学家提出汉字必须改革,他们主张大胆引进各种注音符号系统,以简便汉字的读、识、写。闽南方言有上古汉语“活化石”之称,为音韵学家所关注,福建切音字运动在闽南率先兴起。1892年,福建同安人卢戆章出版《一目了然初阶》,揭开清末切音字运动的序幕。书中所述的切音字方案以闽南地区传教士为翻译《圣经》创制的十五音字母为基础,依据厦门腔制成一套五十五个罗马字式的字母,主张“以一腔为主脑”来统合各省语言文字。他将此方案定名为“第一快切音新字”,希望借此“省费十余年之光阴”用于专攻种种实学,“不患国不富强”。尽管该方案不为清政府所肯定和推广,但在卢戆章之后,近代国语统一观念成为共识,向着西方拼音文字方向改革的切音字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清末国语运动的先声。 ——摘编自王曦《近代福建切音字运动史论》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切音字运动率先在福建兴起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卢戆章的切音字方案进行简要评价。(7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章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材料三 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4分)
(2)概括材料二、材料三的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三的观点。(10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978~2018年中国经济数据表
年份 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 进出口总额/亿元
1978年 3678.7 385 1621.4 1072.5 355.04
1988年 15180.4 1378 5814.0 3865.2 3821.79
1998年 85195.5 6860 34133.9 14816.4 26849.68
2008年 319244.6 24100 131724.0 33428.1 179921.47
2018年 919281.1 66006 301089.3 67558.7 305008.13
材料二 图8为 2011~2019年中美日国内生产总值柱状图
材料三 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0175亿元,比上年增长8.74%,这是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首次突破5万亿元。我国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0086亿元,增长9.8%。科学技术支出为10717.4亿元,比上年增加1199.2亿元,增长12.6%。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78~1998年中国工业和外贸发展的特点,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大会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特点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加大在教育、科技方面财政投入的意义。(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化遗址。从时间和考古发掘判断,尉迟寺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不属于旧石器时代文化,可排除A项;尉迟寺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延伸,地处黄河流域,不属于长江流域文化,可排除B项;大量精美的物品的发现和完备的聚落布局,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样本,故C项符合题意;尉迟寺遗址不属于江淮文化,可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题干中“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反映的是东汉豪强地主经济实力的强大,而这往往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力量,对当时的中央集权产生一定的威胁,故选B项;题干所述为“豪人之室”,并不能代表普通民众,所以不能说明当时民间社会财富充裕,而只能说豪强地主财富充裕,排除A项;匈奴的统治和威胁在汉武帝时期已经解决,且豪强地主财力强大也与打击匈奴无关,排除C项;题干只显示当时豪强地主物质财富充裕,而并没有体现出农民与之的差距,所以没法推论出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的结论,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这段材料是说在唐朝女子与男子一样喜欢蹴鞠,并在外出骑马游玩,都开始带着胡帽,不再以面纱遮挡脸部,穿着男装大大方方的骑着马走上了街头。A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没有达到此效果,排除;B项符合题意,是正确答案;C项不是普遍现象,“丰富多彩”有些夸张;D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两项都排除。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社会生活变迁。材料“宋朝官服吸收了周边民族服饰的一些元素”“所有契丹官员都必须穿汉式服装”体现的是当时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说明的是服饰变化反映时代潮流,B项符合题意;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阶段,排除A项;材料与契丹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宋辽之间的外交仅是材料的一方面,整个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康熙御制耕织图》反映的是小农经济之下农耕的场景,并以皇帝之名创作,体现出对辛勤劳动的推崇,故D项符合题意;农业耕种是现实情况,不是理想,排除A;人图中看出仍然是铁犁牛耕,排除B;从图片可以得出农民很辛苦,生活并没有改善,排除C。
6、【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近代以来福州成为“世界茶都”,厦门成为“劳工出洋中心”,这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空前加深,部分国家供给初级原料,而另一部分国家供给制成品的分工型态,福州和厦门就是在这种影响下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故D项符合题意;“经营形式”主要是包括由谁经营和怎样经营两方面内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以来福州和厦门成为原产料产地和劳动力市场,并未提及其经营形式,排除A项;“列强加紧对华的商品输出”主要是指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例如英国在19世纪中叶主要是倾销棉纺织品等,排除B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南沿海不仅成为西方列强的劳动力市场同时还是原料产地,而很多华工并非自愿出国,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题干内容主要述及“商界何以反对南方兵事”,即社会商界为什么反对辛亥革命,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辛亥革命会使商人受到经济损失,第二,外国商人也希望中国安定,第三,革命会使得人民受到一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果不推翻清王朝,不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何以改变受压迫、被剥削的境地,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内容主要反映出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艰巨性,D正确;题干内容主要述及社会商界反对辛亥革命,没有涉及人民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排除A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社会商界认为辛亥革命会使他们的经济利益受损,没有涉及他们的“救国”思想,排除B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社会商界反对辛亥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之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表明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民众的价值观念。根据漫画可知,在抗战时期,女性群体广泛存在反战情绪,“却一直被教导着宁要对于死去的男人的回忆,也不要耻辱活下来的男人”,体现了舍生取义、捐躯报国等传统价值观念的深远影响,故C项腐恶题意;仅从部分女性群体的反战情绪无法碍出呼唤和平成为社会共识,故排除A项;仅从一封来自陕北的家书不能得知敌后战场的抗战地位,故排除B项;战时对女性宣传、灌输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并非严格限制民众思想自由,故排除D项。
【解析】根据材料“《劳动换来光荣》”“1950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画作名为《劳动换来光荣》,反映了建国后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巨大的热情,D项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人们建设新国家的热情,没有体现艺术创作形式的创新,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文人画注重写意,集文人文、词、书法、篆刻等一体,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历程。据所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知,受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率在持续增加,故C项符合题意;据所学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关知识可知,1959—1961年中国经济遭受了重创,随后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了发展,排除A项;据所学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可知,由于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化三改造”开展的推动,1954—1956年经济较快发展,1958年因“大跃进”运动开始,工农业产量提高,排除B项;据所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知,2016—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比较平稳,但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经济发展呈现下行,经济增长率下降,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官僚机构……行政长官”可知,中央派官员到地方进行管理,再据“将八名未到任的门吏解送到巴比伦城”可知,中央对地方官的管理强化,说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故C项符合题意;加强对中央官吏的考核要从对中央官的考核方式和标准等方面进行阐述,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依靠神权强化统治,突出的是神权,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D项建立强大的封建帝国要从国力和封建社会两个方面来表现,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材料中“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待转向尘世的享乐”可知,面对死亡,人们将注意力转移到现世,关注现实生活和人本身,“甚至传教士和僧侣也都卷入这股潮流”反映出人文主义悄然滋长,C项说法符合题意,是本题正确答案;A项说法材料中未有体现,排除;B项说法与题意关系不大,不能选;材料没有体现D项说法,排除。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后的国际格局。根据题干凯恩斯、丘吉尔、列宁等人的观点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后依然存在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之间的矛盾等,故这一体系是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故A项符合题意;此时欧洲大陆基本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复辟封建主义的说法与时代潮流不符,排除B项;国际关系是主权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不存在国际治理体系的说法,排除C项;一战虽然削弱了欧洲实力,但欧洲依然是世界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排除D项。
14.A【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材料揭示的是列宁主张在农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农村经济,间接地向共产主义过渡,故A项符合题意;此时苏俄尚未建立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除B项;材料也未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和农业集体化问题,故排除C、D两项
15.【管案】B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再认再现能力。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果的重要标志,加强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而非文化遗产的保护。A项和D项是关于民族节日的说法,与文化遗产不符,故排除;B项说法符合题意;C项说法“根本动力”应该是生产力,此说法错误。
16.D【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城镇化进程。题干以柱状图形式呈现,考查学生运用计量史学数据变化分析问题的能力,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历史原因,要求学生精准定位每一阶段特征。1800—1850年增长缓慢的原因不是各国政府不重视城镇化建设,而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才起步,故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排除A项;1850—1925年迅速增长是欧美发达国家相继完成两次工业革命,带动本国城市化进程,故排除B项;19 25—1950年国际环境并不是持久稳定和平,排除C项;1950—2015年,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独立与经济发展,迎来了一个持续增长高潮,故D项符合题意。
17.【答案】(12分)
【示例】
历史现象: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几位良吏德才兼备、堪当大任。(2分)
阐述: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军阀混战、政权割据鼎立,社会动荡不安,在此背景下,涌现出了一批堪当大任的良吏。这些良吏举孝廉出身,德才兼备。东吴陆凯刚直不阿、不畏权势;蜀汉蒋琬雅量宽和、可负重托;荀彧的德行周备、锺繇的文韬武略;可谓英才辈出,成就了历史佳话。(8分)
结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良吏的涌现,使吏治清明、秩序安定、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2分)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概括历史现象,如由材料“陆凯当着他的面斥责他:你看前前后后侍奉君主不忠诚,倾覆混乱国政的人,有哪一个能善终天年的”、“或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成宗焉”、“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得出历史现象: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几位良吏德才兼备、堪当大任。其次,根据材料历史现象,结合东汉至三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阐述分析,如这一时期军阀混战、政权割据鼎立,社会动荡不安,涌现出了一批堪当大任的良吏,这些良吏举孝廉出身,德才兼备,东吴陆凯刚直不阿、不畏权势,蜀汉蒋琬雅量宽和、可负重托,荀彧的德行周备、锺繇的文韬武略,进而得出结论:良吏的涌现,英才辈出,使吏治清明、秩序安定、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
18.【答案】(13分)
(1)原因:福建语言学家的革新意识和着力研制;近代福建地区较早开放,西学影响较大;福建方言独具特色。(6分)
(2)评价:卢戆章的切音字方案深受西方语音文字影响,立足乡音的拼切方式无法通行全国;方案体现了清末有识之士广播新知、启发民智的救国热情和启蒙关切,推动了近代国语统一观念的传播;虽未得推广,但也切实推动了近代中华民族语言的革新。(7分)
【解析】(1)据材料“福建的语言学家提出汉字必须改革”可知福建语言学家的革新意识较强,且愿意刻苦钻研;据材料“闽南方言有上古汉语‘活化石’之称”可知福建方言独具特色;据材料“福建切音字运动在闽南率先兴起”及“书中所述的切音字方案以闽南地区传教士为翻译《圣经》创制的十五音字母为基础”可知近代福建受西学影响较大。(2)据材料“向着西方拼音文字方向改革的切音字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清末国语运动的先声”可知卢戆章的切音字方案深受西方语音文字影响,立足乡音的拼切方式无法通行全国;方案体现了清末有识之士广播新知、启发民智的救国热情和启蒙关切,推动了近代国语统一观念的传播;虽未得推广,但也切实推动了近代中华民族语言的革新。
19.【答案】
(1)社会历史条件:经济上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上古典文化遗存丰厚;政治上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受到罗马教廷的长期盘剥)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写到君主专制的压迫即可)(4分)
(2)材料二观点:鼓励追求财富;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反对政府干预经济。(6分)
材料三观点:物质活动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精神与制度反作用于物质活动。(2分)
举例: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资产阶级为了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在思想领域发动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思想的解放反过来又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为例也可以。共2分)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1)可从经济、文化、政治、思想等角度分析其社会历史条件;(2)第一小问先分别概括材料二、三的各自观点,材料三的难度较大,注意辩证关系;第二小问结合史实列举文艺复兴时期或宗教改革时期、启蒙运动时期都行,关注两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表达即可。
20.(13分)【答案】
(1)特点:工业和外贸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分)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促进了工业、外贸快速发展;(2分)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开放;(2分)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加速,工业与外贸进一步加速发展;(2分)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分)
(2)意义: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利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及科技教育发展。(1)特点可结合表格数据得出持续快速增长;其原因可结合中共的政策、特色理论、经济建设目标等回答。(2)意义可从发展战略、经济建设、国力增强角度分析加大在教育、科技方面财政投入的意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