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卷(六)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这一局面( )
A.表明奴隶制度进一步瓦解 B.反映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
C.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D.折射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2.疫病多少和流行时间长短与国家作为息息相关。有学者统计了两汉时期有历史记载的疾疫情况,发现西汉和新莽朝历时231年,有疾疫17次,平均13.59年一次;东汉历时195年,有疾疫34次,平均5.9年一次。这一变化说明东汉( )
A.气候变化灾害频发 B.朝廷控制能力有所削弱
C.医疗技术出现倒退 D.天人感应思想不受重视
(
图
1
)3.图1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兽首玛瑙杯。其上口近似圆形,兽首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兽首的面部却像牛,兽首的口鼻部装有笼头状的金帽盖,能够卸下,造型和使用方法上与罗马时期青铜雕像中的来通杯一脉相承。该兽首玛瑙杯( )
A.反映出唐代玉器制作技术领先于世界
B.印证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表明当时社会习俗影响了手工业发展
D.体现出官营手工业技术已经享誉世界
4. 宋朝官服吸收了周边民族服饰的一些元素,如骑马射箭时短窄袖子的上衣及与之相配的高帮护腿靴。辽国皇帝接见宋朝使节时穿着的是汉式黄袍,公元1055年后,所有契丹官员都必须穿汉式服装。这说明( )
A.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 B.服饰变化反映时代潮流
C.契丹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D.宋与辽之间的外交频繁
5.卫所是明代常备军的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图2为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据所学知识推断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 1842年7月爆发的镇江保卫战被称为鸦片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清军最高指挥官副都统海龄英勇抵抗,后自尽殉国。道光帝下令“谥昭节,入祀昭忠祠”。而言官(即台谏)却指出,海龄曾在英军到来前下令关闭城门,滥杀无辜逃难民众13人。这说明( )
A.忠君爱国成为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 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客观而全面
C.不同历史时期对人物的评价会相应变化 D.评价历史人物以其最大功绩为标准
7.1906年,清政府刚宣布“预备立宪”,各地宪政团体就纷纷成立,不久爆发了国会请愿运动。咨议局和资政院成立后,请愿运动势头越来越大。一时间,报纸杂志上批评清政府“预备立宪”名不副实,要求拿出实际行动的言论不绝于耳。这说明( )
A.社会舆论左右政局变化 B.宪政改革遭到民众反对
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D.民主政治成为大势所趋
8.下表可用来说明,当时的中国( )
1936年中国工业产品自给状况表
品种 产量 自给率(%) 品种 产量 自给率(%)
棉纺织品 778.53万担 79.0 橡胶品 2210.8万元 76.5
丝织品 4380万元 200.0 洋砖瓦 385.5 92.3
毛纺织品 879.9万元 26.7 水泥 3.13万桶 83.3
针织品 2235万元 98.3 酸类 2.4万 88.8
塘瓷 447.5万元 83.5 钢铁 3万吨 5.0
火柴 70万箱 101.5 机械 2000万 23.5
纸类 2566万元 38.9 车、船 610.4万元 16.5
革制品 433.6万元 60.4 电气 26.9万瓦 49.6
A.社会消费水平高 B.工业发展较快
C.重工业成就显著 D.官僚资本膨胀
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中国进行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工业化建设。图3可反映出这一时期( )
图3 156项工程分布情况
A.忽略农业和轻工业同步发展 B.工业建设考虑地域平衡
C.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不利于工业的良性循环
10.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 )
A.致力于构建中华文化圈 B.努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C.积极推动地区和平稳定 D.积极推动亚太经济合作
11.印加帝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分成四个大行政区,每区叫作一个苏约,每个苏约下分若干省,每省再分成若干艾卢。在中央允许之下,各地方可以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地方长官每隔一定时期被召集到中央汇报工作。国君常往全国各地巡视,了解情况并检查工作。由此可见,印加帝国( )
A.出现民主政治的雏形 B.国君独揽国家行政大权
C.政府的行政效率较高 D.国家行政管理体系较完整
12.经济学家约翰·密尔1823~1858年曾在东印度公司任职,他一度制定和决策了殖民地印度的相关政策。密尔认为印度处于文明发展的较低阶段,东印度公司的殖民统治给印度人民带来更多的善,东印度公司的统治比所有印度人自己的政府要好得多。密尔的说法意在( )
A.强调文明交流的必要性 B.论证自由贸易的合理性
C.宣扬西方文明的优越性 D.肯定市场经济的可行性
13.林肯政府于1862年5月颁布《宅地法》。该法令规定:凡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的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交纳10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60英亩作为份地,且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从而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这反映出美国联邦政府颁布《宅地法》的目的是( )
A.缓解当时财政困难 B.强化联邦政府权力
C.关注民生消解贫困 D.服务战争维护统一
14.图4漫画《下一个!》(1904年)把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描绘成一只章鱼,章鱼的头好似储油罐。章鱼的触须不只向工业设备延伸,还缠住了国会和白宫。画面最前方描绘了企业家惨遭鱼肉的样子。这幅漫画反映了( )
A.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本质 B.西方民主的没落
C.垄断组织的影响 D.跨国公司的蔓延
15.1950年,美国对亚洲和西欧的军事援助分别达到159.2和918.1百万美元左右。同年,英联邦外长会议通过了援助南亚、东南亚国家。与此同时,苏联也向中国和东欧国家提供援助,并与东欧国家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这说明( )
A.战后区域经济集体化初具形态 B.两极格局影响大国的外交政策
C.对外援助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 D.大国积极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
16.图5为1500—1975年殖民扩张和收缩周期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图6
A.①阶段,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
B.②阶段,源于传统殖民帝国的衰落和美洲独立
C.③阶段,亚洲革命风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作用
D.④阶段,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彻底瓦解殖民体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题分,共计52分。
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书院,作为教育机构中重要的一环,培养了许多人才。由于书院实行自由讲学,讲求相互辩论,一些名儒往往在书院就各种学术问题展开讨论,这对宋代学术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书院对学生入学不做限制,一些贫困学生甚至可以寄读,这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从中央到地方对教育的重视,使得宋朝各类学校众多,管理规范,既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游彪:《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的独立自由、天赋人权、男女平等思想通过戊戌维新思想解放的浪潮也波及了女性世界。在新思想的影响下,许多妇女认识到“男女平等,各有独立之权”,她们向往西方国家妇女在教育、法律、工作、婚姻甚至参政等方面的权利。妇女自身所以受到沉重压迫迫使她们深切认识到:要改变在家庭、社会中的从属地位,就必须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技术。这种发自内心的迫切要求激励着广大有志女子勇敢的跨出国门,奔向先进的西方求学。
——刘杰:《浅谈中国近现代的女子留学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特点,并简析宋代书院的影响。(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女子留学的原因。(4分)
18.(12分)阅读图6清朝乡约仪式图,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6
——据清朝李来章《圣谕图像衍义》中的乡约仪式图
提取图片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600年年底,伊丽莎白颁发了为期15年的公司特许状,这标志着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成立后,积极与东印度从事直接商业活动,并与荷兰在南洋群岛的香料贸易方面展开了长期的竞争。1609年,詹姆士一世颁布特许状,重申保护公司的香料贸易断权;1661年,查理二世进一步扩大了公司权利,包括可以宣战、媾和、维持军队、设立法庭、独立处理与印度及其他国家的关系等。英国东印度公司还在波斯湾、印度、爪哇和苏门答腊分别建立了贸易据点,拓展了与亚洲其他国家的贸易联系。
——摘编自孟宪凤、王军《东印度公司与17世纪英国东印度贸易》
材料二 1870~1900年,世界贸易不仅数量上明显增长了,而且还发生了一些新变化。继英国之后,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普遍扩大了本国工业产品的出口。……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家的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至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在经济上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了。
——摘编自吴于座、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权”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初英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特许状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世界贸易发生的“新变化”。结合以上材料概述世界市场和商业贸易之间的关系。(6分)
20.《2022中俄联合声明》于2月4日公开发布。中俄两国利益契合点越来越多,合作领域越来越广,关系越来越密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俄罗斯国人若有杀人、抢夺、重伤、谋杀、故烧房屋等重案,查明系俄罗斯国人犯者,将该犯送交本国,按律治罪”。
——摘编自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
材料二 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斯大林希望与新中国结盟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不致破坏雅尔塔体系及损害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而毛泽东考虑的则是如何树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苏联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低息货款,但却提出从1950年到1963年,中国必须把它所有过剩的工业原料统统卖给苏联,而不得卖给第三国。苏联坚持在帮助中国建立航空、造船、石油、有色金属等工业方面实行合管。对于苏联的上述行为,毛泽东极端反感。但由于中苏两国强弱悬殊和中国处于受援国地位的现实状况,不论如何努力,中国都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平等。
——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
(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京条约》侵犯了我国哪些主权?(3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中国的主要影响。为了“树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做了哪些重大努力?综合以上材料,反思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10分)
福建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卷(六)历史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局面。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转型之际,西周分封制度遭到破坏,社会秩序大乱,从题干孟子、墨子、管仲的思想主张分析,“定于一”“上同于天子”“车同轨”皆主张天下一统,对当时社会混乱不满,可见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故D项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开始确立,故A项与史实不符;题干与贵族的世袭特权关联不大,可排除B项;秦朝才确立中央集权制,故C项与史实不符。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东汉相比于西汉,疾疫发生次数更多,频率更高。结合所学,疾疫的发生,虽然与自然灾害有关,但更多受国家政治安定程度和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西汉前期和中期,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因此疫病发生少,频率低。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东汉朝廷控制能力有所削弱,因此疫病发生多,频率高,故B项符合题意;自然灾害不是东汉疾疫频发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东汉医疗技术继续发展,未出现倒退,排除C项;天人感应在东汉并非不受重视,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陕西的兽首造型和使用方法上与罗马时期青铜雕像中的来通杯一脉相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器物作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来往”的重要见证,印证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没有对比,故无法得出唐代玉器制作技术领先于世界这一结论,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根据材料判断不出该兽首玛瑙杯是否为官营手工业生产,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社会生活变迁。材料“宋朝官服吸收了周边民族服饰的一些元素”“所有契丹官员都必须穿汉式服装”体现的是当时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说明的是服饰变化反映时代潮流,B项符合题意;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阶段,排除A项;材料与契丹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宋辽之间的外交仅是材料的一方面,整个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明代在各要害地方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可知明代卫所主要设置在要害地方,即政治、军事要地,①位于京师附近,是拱卫京师的军事要地,故①正确;②位于山海关附近,是防范辽东的军事要地,故②正确;③地处南京附近,当时南京是留都,对明朝政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故③正确;④地是防守倭寇的前沿,关系到东南海防的安全,故④正确;故D项符合题意。
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海龄既是抗英斗争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是滥杀无辜民众的刽子手,由此可知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全面,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故B项正确;忠君爱国是封建制度下人物评价的标准之一,并不是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标准,排除A项;材料对海龄的评价是在同一时期,而非不同历史时期,排除C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客观全面,而不能以其最大功绩为准,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各地宪政团体就纷纷成立,不久爆发了国会请愿运动”“请愿运动势头越来越大”“求拿出实际行动的言论不绝于耳”可知民众对于民主的支持,这反映了民主政治成为大势所趋,故D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舆论并不能左右政局变化,“左右”表述错误,而且材料强调的是民主政治成为大势所趋,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民众对于民主宪政的支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主政治成为大势所趋,不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斗争,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据表格可知,1936年中国工业产量和自给率都提高了,故B项符合题意;工业产量可以体现社会生产水平,但社会消费水平应由价格消费指数体现出来,表格当中没有物价消费数额,排除A项;据表格中的自给率可知轻工业的自给率远远超过重工业,排除C项;据表格无法确定这些工业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还是官僚资本,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据图表信息,一五计划时期的工程分布从地域上来说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部地区,同时兼顾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说明当时的工业建设考虑了地域平衡,故B项符合题意;一五计划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排除A项;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迎合了当时我国面临的复杂的国际环境的需要,也是当时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客观要求,有利于通过发展重工业带动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实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积极主动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谋求建立公平公正的新型国际关系,故B项符合题意;中华文化圈在唐朝已经形成,排除A项;“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说明当前的中国外交更加着眼于全球治理,排除C项;“一大一路”“亚投行”“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已经突破了亚太经济合作的范畴,在领域、地理范围上更加广泛,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分成四个大行政区,每区叫作一个苏约,每个苏约下分若干省,每省再分成若干艾卢”“地方长官每隔一定时期被召集到中央汇报工作。国君常往全国各地巡视,了解情况并检查工作”,可知印加帝国建立了一套从上到下、定期汇报与不定期巡视的管理制度,说明其国家行政管理体系较完整,故选D项;民主政治强调政治权力运行中多个主体的作用,但材料强调的是印加帝国的地方行政管理,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印加帝国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国君独揽国家行政大权强调国王权力的至高无上,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印加帝国的地方行政管理,而行政效率体现在处理政务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上,排除C项。
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密尔认为印度处于文明发展的较低阶段,东印度公司的殖民统治给印度人民带来更多的善”,可知密尔的说法在有意贬低印度的文明发展水平,美化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发展的积极影响,实际上西方中心论的体现,故选C项;密尔的说法完全是站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的角度论述东印度公司的殖民统治,并未体现印度与英国之间平等交流的正面意义,排除A项;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实行垄断贸易,排除B项;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实行欺诈贸易和垄断贸易,并未完全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凡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的合众国公民”“就可获得土地执照,从而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可知《宅地法》针对的对象是未参与叛乱的公民,同时通过《宅地法》可以满足民众对土地的要求,有利于瓦解南方阵营的反叛力量,维护国家统一,故选D项;“交纳10美元费用”说明当时土地价格很低廉,对国家财政并无较大影响,排除A项;《宅地法》主要针对的对象是普通民众,不是地方政府,无法体现加强联邦中央政府的权力,排除B项;美国民众的贫困是由于阶级剥削导致的,《宅地法》无法消除,排除C项。
14、【答案】C
【解析】据材料“章鱼的触须不只向工业设备延伸,还缠住了国会和白宫”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通过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他们甚至干预国家政治生活,成为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主要动力,故选C项;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主要对象是广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排除A项;垄断组织干预国家政治生活,并未破坏国家的民主政治结构和模式,排除B项;跨国公司主要盛行于二战后,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美英和苏联对外援助的对象,并结合所学战后两极格局形成过程可知,1950年冷战已经开始,美英和苏联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不同影响到了各个领域,故C项符合题意;区域集团是在某一个区域范围内部形成以发展经济为目标的组织,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1955年华约的建立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B项;大国积极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是指推动弱小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动世界和平,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18世纪末到19世纪早期,西班牙、葡萄牙两个殖民大国衰落,殖民地数量减少,美国独立,摆脱了被殖民的地位,故②正确,故B项符合题意;据所学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可知,15世纪末欧洲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就建立了殖民地,故①错误,排除A项;19世纪的亚洲革命风暴是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对本国、世界影响深远,故③错误,排除C项;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时间不符,故④错误,排除D项。
17.【答案】(13分)
(1)特点:学术氛围浓厚;学校种类众多;入学门槛低;管理规范。(4分)
影响:为北宋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科举制发展;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促进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的产生;有利于儒学的传播;促进宋代文化繁荣。(5分,任答五点)
(2)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清末新政派遣留学生政策的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志子女的求学精神。(4分,任答四点)
18.【答案】
示例:
画中正中放置“圣谕十六条”、旁边一块小牌,上面写着“天地神明纪纲法度”。表明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增加了皇帝的圣谕和律法内容,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4分)
桌案两边分别立着乡约负责人约正、约副,前面还立着司讲者和司书者。最南边案子两侧分别为听众。案前由甲长率领。表明乡约除了通过宣讲的方式达到教化,也通过将一乡的善事与恶事记载在簿上,以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带有强制力,加强基层自治。通过乡约仪式化,树立乡约权威,维护统治秩序。(4分)
案下跪着禀事的人,还有善人、恶人、中人等。因此,乡约还有调节邻里纠纷,奖励善人,惩治恶人,进行伦理教化的作用。(2分)
清朝乡约仪式反映出当时法治与教化并重的特点,也体现了儒学世俗化的趋势。(2分)
19.答案:(14分)
(1)表现:具有贸易垄断权;具有国家职能(制定法律、购买保留土地等):成为殖民扩张机构。(3分)
背景: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2分)英、荷等商业强国崛起;(1分)17世纪,英法、荷等国在亚洲进行殖民扩张,展开激烈争夺;(1分)英国为了垄断南洋香料贸易,同荷兰、法国竞争。(1分)
(2)“新变化”:资本主义列强普遍扩大了工业产品的出口;(1分)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1分)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呈现均衡发展的趋势。(2分)
关系:相互促进。(2分,从“方式”“表现”角度回答亦可,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0.【答案】
(1)主权: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司法主权。(3分)
(2)影响: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加速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孤立和封锁;侵犯了中国的主权。(4分)
努力: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与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3分)
认识:合作共赢;共同利益是中俄合作的基础;进一步发展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利于国家安全,也有利于我国的国家利益。(任答三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