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
历史(选修)试题 总分:100 分 考试时间:75 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先秦时期 , 以先人的姓或名为姓氏的现象较多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 ,其后代姓林; 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这一现象反应了当时
A .重视宗法血缘关系 B .分封制度决定后代姓氏
C .权力下移至卿大夫 D .儒家孝道思想开始形成
2. 下表所示为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 。据此可知 ,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① 在河姆渡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遗存。
② 距今 3600 年前,殷商都城附近发现了由干渠、支渠和毛渠组成的农田灌溉系统, 纵横交错的渠道将农田分割为若干个长方形,在渠与渠、地与地之间有明显的水 位落差。
③ 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小麦推广和南方水稻品种不断优化,胡瓜、胡萝卜、核桃、芝 麻、石榴、葡萄等作物种植。
A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B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C .食物物种的培植与交流 D .先秦农业生产与水利
3. 春秋战国,宗室贵族相互倾轧,胜者对待失败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分其室”;商鞅变法“令 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将大家族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 , 由官府析分登记。 这
A .瓦解了分封制度 B .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C .推动了社会转型 D .破坏了封建伦理道德
4. 韩非子认为:“ 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 举措而已 。法不阿贵 ,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 ,智者弗能辞 ,勇者弗敢争 。”这一观点
A .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 B .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趋势
C .表明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D .注重伦理道德秩序和政治秩序重建
5. 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只是名义上的府州区划 ,一般不呈报户籍 ,不担贡赋 。元朝因俗设“土 官” ,通过宣慰司等机构 ,实行强制性的检括户籍 ,设立驿站 ,实行固定贡赋等 。这一变 化
A .提升了边疆治理效能 B .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
C .扩大了宗藩体制范围 D .消除了边疆地区的分裂隐患
6. 明朝官员任用有资格限制和籍贯限制 。洪武元年( 1368) 颁布命令 ,规定官员任职必须 要推行籍贯回避;洪武四年,又出台更严格的规定,即所谓的“南人官北、北人官南”;1409 年禁吏员为御史 。 明朝这些规定意在
A .建立任官回避制度 B .革除八股取士的局限性
C. 防范政府吏治腐败 D .确保官吏选拔的公正性
7. 下图为 1371 年颁发的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 , 除印刷了朱元璋的白话文圣旨外 ,还登 记了汪寄佛一家的人口、天地、房屋等项 。该史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男子叁口 妇女贰口 事产 成丁贰口 本身年叁拾陆岁 兄满年肆拾岁 不成丁壹口 男祖寿年四岁 妻阿李年叁拾叁岁 嫂阿王年叁拾叁岁 田地无 房屋瓦屋三间 孳畜无
右户帖付汪寄佛 收执准此
A .百姓赋税负担沉重 B .乡里与保甲制合一
C .基层治理比较严密 D .人身控制渐趋松弛
8. 明清时期在县级政区以下设巡检司 ,职责是“掌捕盗贼 ,诘奸宄” ,稽查无路引外出之人, 截获脱逃军人及囚犯 , 打击走私 。尤其在关津险要、水陆要冲、潘山滨海、 县境交界等 地 ,均设置巡检司弹压 。据此可知 ,巡检司的设置
A .确保中央政府政令通畅 B .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
C .表明地方行政层级增加 D .成为基层治理的补充
9. 严修担任贵州学政时期( 1894— 1897 年) ,开设书局、变通书院 , 向清廷奏请“开设经济 特科” ,在部分考试中让考生“论西学之用与用之之法” 、“论洋务” 、“论化学之用” 。严修 的做法
A .标志近代教育改革开始 B .蕴含救亡图存思想
C. 旨在推动洋务运动发展 D .受戊戌变法的影响
10 .下图是 1953 年创作的《严肃地、慎重地、选举我们真正满意的人》 。 画面是工人代表正 在填写选票 ,为自己满意的人投上神圣的一票 。该油画反映了我国
A .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B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C .人民积极行使当家作主权力
D .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11. 1957 年 ,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举行 。展示商品有解放牌载重 汽车、 普通车床等 ,也有各种日用轻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和传统工艺品 。参加会议的 有 19 个国家和地区的 1200 多人 ,共做成 3878 笔交易 ,成交 1754 万美元 。这表明当时 我国
A .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B .加强中苏间经贸联系
C .扩展与世界的交流渠道 D .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12.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提出了“ 用马克思主 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 知识分子 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这一教育方针
A .开创了国家基础教育新模式
B .推动了五讲四美三热爱的落实
C .满足了三线建设的人才需求
D .契合了新时期经济建设的需要
13 .公元前 139 年 , 罗马公民大会不顾贵族的反对 ,通过了在立法、 审判等方面实行匿名投 票的决议;公元前 133 年 ,公民大会罢免了有元老院支持的奥克塔维乌斯的保民官职务。 这说明当时罗马
A .公民大会与元老院分权制衡 B .公民大会拥有重要权力
C .权力机构职责分工尚需明确 D. 民主政治原则得以贯彻
14 .下表是 20 世纪之交美国国会立法新设立的政府机构 。此类机构的设置
时间 机构名称 主要职能
1908 年 联邦调查局 强化跨州犯罪刑事司法管辖
1913 年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加强对银行监管
1914 年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反垄断贸易
1916 年 国家公园管理局 管理美国的国家公园、国家纪念区以及其他 自然保护区和历史文化遗产
A .扩大了中央政府权力
B .表明自由放任政策弊端凸显
C .保障了公民人身权利
D .完善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15 .英国《大宪章》规定 :任何自由人 ,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依法裁判 , 或经国法判决 , 皆不 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或其他损害; 除特殊情况外 ,一切遵照公正习惯的商人皆可 免除苛捐杂税 ,安全出入英格兰 。据此可知 ,大宪章的颁布
A .标志着英国民主政治的建立 B .实现了对国王权力的限制
C. 旨在保护骑士和市民的利益 D .利于英国等级君主制确立
16 .公元 511 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召开奥尔良宗教会议 ,制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宗教法则; 6 世纪中期法国规定主教可以修改法官判决和处分渎职法官;7 世纪初主教开始参加法兰克 王国的立法 ,并规定最高神职人员犯罪只能由教会处理 。这表明当时
A .基督教会的影响力增强 B .教会掌握法国立法权
C .宗教戒律束缚人性发展 D .宗教改革的条件成熟
17 .下图是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 。影响该时期北美农作物构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地理环境的制约
C .英国殖民政策的限制 D .全球航路的开辟
18. 1883 年《美国文官法》规定 :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 ,也 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 。 1978 年《文官制度改革法》提出保护文官免受专横行 为或个人好恶之害 ,不因进行合理的揭发而遭受打击报复 。这些规定
A .利于政府工作的持续稳定 B .实现了政治与管理的结合
C .保证公务人员的廉洁公正 D. 削弱了政党政治的影响力
19. 1945 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把粮食的国际储备、 国际援助作为重大课题 , 多次 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 ,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 。据此可知 ,世界粮农组织消除饥 饿的重要手段是
A .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 .控制食品安全
C .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D .增加粮食储备
20. 1976 年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关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协议 ,允许会员国自由选择 汇率制度 ,废除黄金官价 ,各国中央银行可按市价自由交易 ,减少黄金的货币作用 。这 表明
A. 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 B .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
C .美国失去全球霸主地位 D .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分。
21.( 13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鼓励将士效命疆场,增强军队的作战能力,洪武元年, “诏优给阵亡将士之 家凡四百一十五人。千百户镇抚人给米二十石,麻布十匹。军士人给米五石,钱千二百文, 麻布二匹。 ”洪武三年, “ 明太祖登奉天殿,面谕群臣,论功行赏。封公者六人,封侯者二 十八人。 ”并建功臣庙为那些在建立大明王朝的过程中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表功记德,让他们 能够流芳百世、光宗耀祖。
明太祖抚恤阵亡、伤残士兵,优抚阵亡家属和现役军人家属,优待现役军人、优待高龄 和致仕武官,甚至人犯从军的“ 恩军 ”也给与抚恤。还经常给戍边的将士配发钱粮、冬衣、 棉靴等物质, 以示朝廷的关怀。同时,对其他如运粮 、牧马、筑城等劳苦工作的军士也有体 恤。这就使得军士能够忠于职守、保家卫国。在《明实录》 中有许多优抚政策都“著为令 ”、 “成为定制 ”,对阵亡或病故的官军,其家属的抚恤也被法律化。
——摘编自陈友力《论明洪武时期的优抚政策》 (1 )根据材料 ,概括明太祖时期优抚臣民的主要手段 。( 5 分)
▲ ▲ ▲
(2)根据材料,概括明太祖优抚政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明初优抚政策的影响。 (8分)
▲ ▲ ▲
22.( 14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1980 年和 1993 年《中国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对比
时间 免征额 (元/每月) 应税项目 主要纳税人
1980 年 800 元 一、工资、薪金所得;二、劳务报酬所得;三、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四、利息、股息、红利收入 以及经财政部确定征税的其他收入;五、财产租 赁所得 来华工作的外籍 人员和在大陆工 作的港澳台同胞
1993 年 800 元 一、工资、薪金所得;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 经营所得;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 租经营所得;四、劳务报酬所得;五、稿酬所 得;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七、利息、股息、 红利所得;八、财产租赁所得;九、财产转让 所得;十、偶然所得及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 征税的其它所得。 所有中国居民和 所有来源于中国 境内所得的非中 国居民
提取表格中有关我国个税变革的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 ▲ ▲
23.( 13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六世纪,法国国王通过中央集权初步实现了国家统一,使得南北之间政治联 系加强,共同的法兰西民族文化也开始形成。如在巴黎方言的基础上,法兰西共同语言—— 法语正在逐渐形成。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主主义的民族主义理论形成,并指引了 1789 年 的法国大革命,在这一过程中,法兰西现代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摘编自张宝梅《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特点》
材料二 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治理的重要政治单位,也是国际关系最基本的行为主体。 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源于 17 世纪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这种以欧洲民 族国家体系为蓝本的国际体系逐步蔓延到全世界。然而,纷争并未因此而停息, 国家利益与
霸权之争在欧洲乃至世界国际政治中日益凸显。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法国发展为近代民族国家的主要推动因素 。( 7 分)
▲ ▲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对国际关系的重要影响 。( 6 分)
▲ ▲ ▲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
历史(选修)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A 2.B 3.C 4.B 5.A 6.C 7.C 8.D 9.B 10.C 11.C 12.D 13.B 14.A 15.B 16.A 17.D 18.A 19.C 20.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
21.(13分)
(1)优抚手段:赏赐财物;(2分)拜爵封侯;(2分)精神上的抚慰和表彰。(1分)
(2)特点: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同时并举;(2分)②优抚对象范围广泛;注重对边远地区和劳苦作业士兵的优抚;(2分)③优抚政策制度化法律化。(1分)
影响:调动了将士的积极性,激发了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分)
22.(14分)
信息 说明
应税项目增加了个体和承包经营及劳务报酬稿费报酬收入所得。 纳税人扩大为所有中国居民和所有境内所得者的非中国居民。(2分)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2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2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来源的多样化。(3分)南方谈话后,思想进一步解放。(1分) 应税项目的增加和纳税人范围的扩大,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体现了个税制度的不断完善。(1分)在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同时,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3分)
23.(13分)
(1)推动因素:国家统一的完成;(2分)专制王权的强化;(1分)共同语言法语的形成;(1分)资本主义的发展;(1分)启蒙运动开展;(1分)法国大革命的推动;(1分)
(2)影响:明确了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1分)推动了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2分)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创建。(1分)对外殖民步伐加快,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1分)各国的利益冲突加剧,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