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励德双语学校2023-2024学年上期月考试题
A.塑造罗马皇帝权威
B.倡导民主与平等
C.表现神人同形同性
D.推动罗马法普及
高二历史
7.16世纪初,英国知识分子在身份上仍属于教会体系,大学手中仍掌握着教会所授予的特权。1545
时间90分钟,共100分
年,议会通过法令规定大学中的学院都必须宣誓对国王效忠,否则将被解散和改组。1571年,议会又
通过了大学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守议会的法令。议会的这些法令(
)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A.标志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B.促成了英国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1.西周金文中的“伯”作为称谓,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贵族男子的排行,与仲、叔、季经常作
C.适应了世俗政治体系的发展D.推动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为同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二是作为诸侯或采邑主的爵称。下图是伯由“排行”到“爵称”的大
8,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在接到国会递交的议案10日内恰逢国会休会,使总统无法将议案退还时,该
致轨迹。这过程体现了(
)
议案不能成为法律,这称为“搁置否决权”。20世纪以来美国总统频繁使用搁置否决权限制国会立法,
最终联邦法院不得不加以干涉,指出“只要国会委托代理人接受总统的否决文书,搁置否决就不能认
伯(排行)→伯(获得官职)→伯(爵称)
为是正确的”,从而限制总统的搁置否决权。这一现象反映出()
A.军功是西周分封主要依据
B.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
A.三权分立的体制遭到破坏
B.总统权力已凌驾国会之上
C.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
D.西周初期分封以同姓为据
C.分权与制衡原则得到贯彻D.最高法院有权通过新法案
2.“直诉”是古代吏民自下而上沟通诉求的一种特殊方式。秦代“直诉”文书由御史长官代理审核,
9.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并在议会内部实现了
汉代内廷的尚书逐步替代外朝御史,协助天子处理“直诉”文书。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某种程度的权力分割和制衡,同时还对个人的自由权利表示了相当程度的承认和尊重。这种新体制确
A.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
B.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
立的历史意义是()
C.原始民主遗风的复苏
D.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
A.工业资产阶级地位得到提升
B.权力逐渐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3.东汉时期三公虚位,事归台阁,尚书台长官尚书令位高权重。西晋荀勖长期在中书省任职,后来升
C.封建君主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D.为政治民主化发展奠定基础
迁为尚书令,百官前去祝贺,他却非常懊恼的说”夺我凤凰池,诸君何贺焉?”这一现象反映了(
10.陕甘宁边区在第二次普选时,中国共产党把自已的代表严格控制在三分之一,创造条件让其它党
A.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变化
B.士人喜好老庄玄学影响仕途选择
派、阶层等当选,使他们得到参政议政的充分权利。这个举措()
C.废除三公制度导致混乱
D.中书省权力受到尚书省不断侵夺
A.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B.巩固了代表工农兵的苏维埃政权
4.南宋初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
C.扩大了国民大革命的社会基础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和权相集中起来”。这说明当时(
11.1911年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并无华侨代表之规定,所以华侨并无选举权。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步缓和B.封建官僚体系面临严重危机
唯有“坐旁听席”。但在1912年8月,中华民国出台的《国会组织法》和《选举法》中,就明确规定
C.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了华侨的参议员的名额和选举办法。这种变化反映出()
5.在古代雅典,尚未成年的男孩经常跟随自己的父亲参加各类宗教仪式、节日庆典,而且也被默许跟
A.中国革命的包容性增强
B.国民党内部组织日趋完善
随大人旁听法庭的审判。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C.政党政治成为各方共识
D.资产阶级力量得到了充实
A.公民参政意识得到强化
B.司法审判体现民主原则
12.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I2),清王朝最后-位皇帝,中国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
C.人文精神冲击宗教迷信
D.集体意识渗透社会生活
以来最后一位承绪封建法统的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正式颁布退位诏书,此诏书()
6.在古罗马的建筑和其他艺术中,皇帝经常被刻画成武士、和平缔造人、主持宗教献祭的神职人员
A.实现了国家政权和平交接
B.具备了宪法和法律的性质
仁慈的统治者。这种行为旨在(
C.宣告中国封建制度的终结
D.是各方面力量博弈的产物
第1页共8页
第2页共8页州励德双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5 CDACD 6-10 ACCDA 11-15 ADABC
16-20 CDBCB 21-25 ADDCD 26-30 CBAB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西周时期:礼制对君权的道德约束;宗法分封的贵族政治对君权的制约。(一点2分,任意两点共4分)
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百家争鸣”造成的思想文化活跃;法家推行的改革规范了社会关系;土地私有培育了新兴地主阶级。(一点2分,任意两点共4分)
(2)原因: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兴起;对外扩张掠夺的需求。(一点2分,任意两点共4分)
影响:推动了政府与商人群体的合作;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有利于宗教改革和殖民掠夺;推动了西欧各国近代化进程。(一点2分,任意两点共4分)
(3)启示:保护民众权利是政府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应重视维护民权;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间的默契和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任意一点2分)
32.(1)特点:有法律依据形成制度化;奖惩结合;考核严格;考课内容广泛;考核标准细化;品德与政绩考察并重;统治者重视官员考核;考课与惩贪相结合。(一点2分,任意两点4分)
(2)变化:逐渐走向专业化;考核标准由通才到专才;注重对官员绩效考核;逐渐走向市场化;建立专门机构进行考核。(一点2分,任意两点4分)
背景:英国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发展;文官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科技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国家干预力度的变化。(一点2分,任意两点4分)
33.(1)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奖励耕织。(一点1分,共3分)
(2)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了封建经济,为秦国争霸和统一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从长远看,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积极一点2分,消极一点2分,共4分)
(3)条件:商鞅:军功;梭伦:财产。(一点1分,共2分)
共同作用: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1分)
答案第10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