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2第七单元第3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2第七单元第3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3-06 15:4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第3—4课
抗日战争前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课标要求:
了解抗日战争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学习目标:
(1)了解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特征与史实。
(2)了解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原则。
(3)对比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
(4)知道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
(5)了解民主党派产生发展的情况。一、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建立:1927---1936
2.性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3.特征:
一党专政
特务统治
保甲制度
4.国民党独裁专制的史实:
(1) 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抗日胜利前后继续维护专制统治
1943年发表《中国之命运》
1945年国民党“六大”召开
1946年“国民大会”召开
(3)1946年夏发动内战
(4)制造一系列血案(五个)
(5)打击共产党与民主党派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一日,昆明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特务、武装镇压,造成“一二?一”血案。图为被袭击后的西南联大校门。1945年“一二?一血案”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师生在大街上游行1946年6月23日,南京发生下关惨案。当日以马叙伦为首的请愿代表团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国民当特务的围攻殴打。周恩来赶赴医院慰问受伤的马叙伦。“李闻血案” 1946年6月 (昆明各界发起万人签名要求和平、民主,国民党特务杀害发动签名的民主人士李公朴和闻一多)李公朴先生遗容1946年7月15日,中国杰出的民主战士、诗人、学者闻一多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享年47岁。他于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及《民主周刊》社社长。著作有《闻一多全集》《红烛》《死水》等。上海举行的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大会会场门前的场景1947年5月20日南京发生“5.20”事件南京学生们在中山路与警察抢夺水龙头1945年12月1 日 昆明 “一二?一血案” 1946年2月 重庆 “较场口血案” 1946年6月 南京 “下关惨案”1946年7月 昆明 “李闻惨案”1946年冬 北京 “抗议美军暴行”运动1947年5月 上海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1947年5月20日 南京 “五二O血案”1947年2月28日 台湾 “二二八起义”镇压民主运动的暴行和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二、共产党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尝试
(二)追求和平民主建国的斗争
(三)领导国统区的民主运动(反蒋第二条战线)
(四)建设新中国的活动——新政协召开1.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民主选举制。
2.1940年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
3.1945年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
4.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双十协定》
5.1946年,政协会议通过《和平建国纲领》
6.1947年领导学生“三反”运动
7.1947年领导工人、农民等运动

三三制 (1)背景:
1940年,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局面
(2)目的:
巩固政权,渡过根据地困难局面
(3)含义:
共产党、左派分子、中间派在政权中各占1/3
(4)特点:
基本方式——选举制
政治主导——共产党员
运作方式——相互合作、共同协商
(5)评价:实行三三制政策,并不是共产党放弃领导,相反,只有共产党员不超过三分之一,使多数的非党人员接受党的政策,才叫做党的领导。      ——林伯渠  第一,缓解了根据地内紧张的阶级关系,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调动了各方面的抗日积极性,有利于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第二,体现了相当的民主精神,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建政的一种成功尝试。
第三,造就了一批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对战时及战后中国的政治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分析评价】根据地普遍建立民主选举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一九四一年晋西北解放区群众参加政权选举“林公崛起宰边区,
民主维新众口誉;
选政三三行伟制,
名扬何让古唐虞。”
——陕甘宁边区延川县开明绅士、79岁的前清拔贡李丹生先生曾作诗赠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北平学生游行队伍走过天安门广场天津学生反饥饿、反内战游行三、民主党派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各民主党派的成立
(二)追求和平民主建国的活动
(三)与共产党合作,与国民党决裂
1.1941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
2.抗日战争前后各民主党派的建立。
3.参加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
4.参加1949年新政治协商会议
5.1948年改组民盟,重建总部

1947年10月27日,国民政府 以“勾结共匪、参加叛乱”的罪名,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限期解散。图为上海《大公报》的报道。1948年5月3日,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致公党等民主党派纷纷发表反对“行宪国大”的选举,揭露国民党的独裁暴政。各民主党派人士于香港共谋合作。左起:郭沫若、谭平山、蔡廷铠、沈均儒、何香凝、马叙伦。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北平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134人,选举产生了21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图为常务委员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