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这个时期被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
A.皇帝幼龄即位 B.宦官外戚专权
C.黄巾军大起义 D.地方军阀割据
3.中国古代古史系统一般以“三皇五帝”作为起点,但《史记》则跳过三皇,直接从五帝中的黄帝开始写起,并称“学者多称五帝,尚(久远)矣”“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规范,严谨)”。这反映出司马迁( )
A.以儒家视角观察、研究历史 B.“重证求信”的治史原则
C.重视平民阶层对历史的影响 D.意在树立共同的国族认同
4.它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部医学专著是( )
A.《千金方》 B.《神农本草经》
C.《黄帝内经》 D.《唐本草》
5.汉武帝时期,罢黜了不治儒学五经的“太常博士”,把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一律排斥于正统官学之外,并优礼延揽了一批儒生进入朝廷参政。这客观上( )
A.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 B.造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纷争
C.实现了对官僚队伍的全面管理 D.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6.汉代政府自张骞“凿空”之后大力保障中外交通安全和沿途物资供应,出现了“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的开放盛况。这说明汉代的开放( )
A.目的在于联络西域诸国、夹击匈奴 B.是单向的西汉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
C.推动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互补 D.推动了世界市场由分散走向整体
7.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下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形成“光武中兴”局面 B.表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 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
8.从西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
A.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9.《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西汉王朝实施的政策是( )
A.盐铁官营 B.尊崇儒术
C.休养生息 D.改革币制
10.汉初,高祖刘邦分封刘氏子弟为王,镇抚一方。但随着诸侯王国逐渐强大,其与中央的离心力也随之加大,而诸侯王一旦自以为能与中央抗衡,便有可能铤而走险,抢班夺权。为此,汉武帝( )
A.分封诸侯 B.颁布“推恩令”
C.广设郡县 D.设立刺史
11.东汉中后期出现了朝政日益腐败、国势逐渐衰落、社会动荡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昏庸 B.严刑峻法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军阀割据
12.《汉书·艺文志》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此评论主要体现乐府诗的特质是( )
A.人文色彩 B.针砭时弊
C.文化多样 D.民族交融
13.东汉时期,民间流传着一首民谣:“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该民谣所反映的实质是( )
A.东汉中央集权加强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士族门阀把持朝政 D.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14.汉武帝时期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以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自东汉中后期起,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
A.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
——司马迁《史记》
汉初七十余年的“无为”给汉武帝留下怎样的历史遗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有为”。(培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初政府纯粹代表一种农民素朴的精神,无为主义即为农民社会政治思想之反映。因此,恭俭无为、与民休息遂为汉初政府之两大信念。因乱后社会经济破产,人心厌乱,战国晚期黄老一派的消极思想,遂先在农民政府中得势。“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材料中作者为什么把汉初政府称作“农民政府”?黄老思想为何在汉初“农民政府中得势”?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无为’之实则为‘因循’”的观点?(培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B 解析:“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故选B项。
2.B 解析:东汉中后期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故选B项。
3.B 解析: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跳过历史久远的三皇,并指出传统史学在介绍黄帝等五帝时不够规范、严谨,反映出司马迁“重证求信”的治史原则,故选B项。
4.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故选C项。
5.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重用儒生参与朝政,客观上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故选D项。
6.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放加强了中西方联系和文化交流互补,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丝绸之路是双向交流,排除B项;材料与世界市场无关,排除D项。
7.B 解析: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故选B项。
8.C 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这一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强盛,所以体现国家强盛风格的大赋盛行,而东汉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故选C项。
9.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凋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推动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选C项。
10.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故选B项。
11.C 解析:东汉中后期,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了朝政日益腐败、国势逐渐衰落、社会动荡的局面,故选C项。
12.A 解析:根据材料“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可知,乐府诗表达的是人的感情,体现了人文色彩,故选A项。
13.D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是指如果传达的是州郡官员以及门阀大族的指令,必须以霹雳之势完成,反映的实质是豪强地主势力强大,故选D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东汉的中央集权遭到削弱,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外戚势力,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势力的强大,排除C项。
14.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国力强盛,东汉中后期国家走向衰落,故汉赋受时代影响而风格不同,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汉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皇帝喜好无绝对联系,排除A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士人颂扬国运导致汉赋风格不同,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出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5.答案:
历史遗产:为汉武帝的“有为”提供了经济基础;但也导致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等民生问题。
如何看待: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大体解决了汉初“郡国并行”遗留的问题;又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汉武帝的“有为”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但其主观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而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也决定了汉武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等民生问题。
16.答案:
称作“农民政府”的原因:汉初政府纯粹代表一种农民素朴的精神。
得势的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黄老思想主张无为,注重民生,符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推行“与民休息”政策的目的一致。
理解:“汉承秦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都是“因循”。但汉朝又未完全沿袭秦朝制度,如沿袭周朝的分封制,造成“郡国并行”的局面;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