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巩固基础】
知识点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
(1)秦朝设 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 、桂林郡、象郡等。
2.汉
(1)汉朝设 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 政策。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89年, 出击北匈奴,取胜。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 ”;在西域设置 。
(4)在东北,西汉设护 。
(5)边疆推行 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知识点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礼部及 。
2.隋朝
(1)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 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2)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589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3)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 。
3.唐朝
(1)唐朝政府与 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 、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 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 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4.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并立,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
知识点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
(1)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 ”,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2)元世祖封 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3)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2.明
(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 。
(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 ”。
(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 ,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4)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 。
(5)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 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3.清
(1)清朝设立 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3)通过军事斗争平定 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西北边疆。
(4)清政府分别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为“ ”和“ ”,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5)在西南,清政府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 ”,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知识点四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汉
(1)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 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2)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东汉时期, 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2.隋唐至宋
(1)陆路: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管理通商事务。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 传入阿拉伯地区。
(2)海路
①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②日本向唐朝派 ,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③宋朝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 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 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3.元: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13世纪,马可·波罗抵达中国,17年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留下《马可·波罗行纪》。
4.明: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 体系。
5.清
(1)1689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 》。
(2)18世纪,英国 使团来到中国,但清政府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能力提升】
1.秦朝在国内形势基本稳定后,继续向周边的匈奴、越族地区用兵,并迁徙了大量华夏族平民到新占领地,许多移民在当地扎根落户。这一举措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是( )
A.推动了边疆开发和民族交融 B.导致了秦朝社会矛盾的严重激化
C.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D.促进了秦朝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2.汉武帝时,细君公主居乌孙作诗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下列不能从诗中获取的信息是( )
A.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政治联姻
B.细君公主的生活习惯与从前不同
C.细君公主远嫁异国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往来
D.反映了当时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
3.秦汉王朝采取以徙民实边、屯田为主要内容的边疆政策,秦朝给徙民予拜爵一级奖励,汉朝则免除所有田租和人头税,并赐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农具、牧畜和籽种。这些政策( )
A.促进了经济的均衡发展 B.巩固了边疆地区的统治
C.加剧了人地之间的矛盾 D.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4.汉末“以鬼道教百姓,賨人(蛮族)敬信巫觋,多往奉之”;匈奴人刘渊以汉朝宗室自居,又“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这反映了( )
A.少数民族大力推崇汉族文化
B.先进文化在民族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C.汉族对少数民族吸引力强大
D.民族融合对少数族的文化提升
5.近年在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唐代将军史善应墓。其墓志载:“(史善应)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隋文帝授上柱国,封康国公,君(史善应)即第四子也”。材料可说明隋唐时期( )
A.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门第观念影响广泛
C.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 D.羁縻政策效果明显
6.《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载:“(唐贞元年间)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教以节数(代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欲以慰悦羁縻之。业成则去,复以他子弟继之。”这一举措( )
A.旨在完善和亲政策增进互信 B.广泛传播了儒家的忠义思想
C.淡化了突厥与汉族间的矛盾 D.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7.元朝对于云南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官员任用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中央委派,二是任用当地土官进行治理。元政府设立宣政院对西部地区进行治理,而土官治理的地区都归属于宣政院所管辖,宣政院的用人原则就是“其为使位第二者,必僧为之”“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军民同摄”。这说明元朝( )
A.中央政府权威大为加强 B.十分注重发挥少数民族的积极性
C.云南归中书省直接管辖 D.治理边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8.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率瓦剌军队大举南扰,明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兵败被俘,史称“土木之变”。隆庆五年(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并恢复贸易关系,史称“俺答称贡”。这说明( )
A.民族交流交往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B.明朝致力于改善与女真的关系
C.经济往来使各民族生产方式趋同 D.蒙古不是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
9.乾隆在对外问题上,一面主动将外贸从四口集中到广州以便管理,同时也承认“欧逻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应“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据此可知( )
A.清朝财政收入严重依赖对外贸易 B.清朝自主限制防范西方
C.清朝积极推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D.清朝了解世界发展大势
10.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之时,清朝有一些加强东北边防、设立中俄界碑、绘制实测舆图等边界观念。之后,议政王大臣等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乾隆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这表明( )
A.传统边界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 B.天下观念的持续稳固与强化
C.中国近代国界观念的形成受制约 D.清朝疆土频遭割让藩属丧失
答案以及解析
【巩固基础】
知识点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1)典客 (2)南海郡
2.(1)大鸿胪 (2)和亲 窦宪 (3)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府 (4)乌桓校尉 (5)屯戍
知识点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 鸿胪寺
2.(1)长期分裂 (3)流求
3.(1)边疆地区 (2)文成公主 (4)北庭 安东
知识点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1)行汉法 (2)八思巴
2.(1)提督四夷馆 (2)九边 (3)马市 (4)土司 (5)羁縻
3.(1)理藩院 (3)噶尔丹 (4)达赖喇嘛 班禅额尔德尼 (5)改土归流
知识点四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1)甘英 (2)倭国
2.(1)造纸术 (2)遣唐使;阿拉伯 日本
4.朝贡贸易
5.(1)尼布楚条约 (2)马戛尔尼
【能力提升】
1.答案:A
解析:材料涉及的秦朝的主要举措是向周边地区用兵并往新占领地移民。这将为周边地区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从而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民族交融,故选A;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是秦朝的暴政,排除B;这些移民不仅仅是去往南方,排除C;材料信息与促进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无关,排除D。
2.答案:C
解析:“吾家嫁我兮天一方”反映了政治联姻,排除A项。“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反映了细君公主生活习惯的变化,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排除B、D两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到两国经济往来的情况,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材料涉及秦汉王朝鼓励边疆开发的政策,促进了边疆开发,巩固了边疆地区的统治,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边疆地区,没有其他区域,算不上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缓和人地矛盾,排除C项;材料中的重农措施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
4.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学习汉朝时期的文化,这推动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融合,故B正确;大力推崇汉族文化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C不符合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C;D叙述与材料信息因果倒置,排除D。故选:B。
5.答案:C
解析:材料“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体现的是突厥贵族对中原王朝的归附,说明的是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的融合,非门第观念,排除B项;“羁縻政策”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A.材料未体现和亲政策,故排除A项;B.传播忠义思想不是这一举措的主要动机,故排除B项;C.唐贞元年间生活在西南的少数民族不包括突厥,故排除C项;D.唐朝时,选拔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青年到成都接受儒学教育,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故选D。故选:D。
7.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出元代中央政府一方面加强了包括云南、西藏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由中央政府任命这些地方的主要官员,并驻扎军队予以威慑,另一方面又注重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上层土官或僧人的积极性,利用他加强对这些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故选D项;材料侧重的是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并非中央政府权威加强,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少数民族积极性,排除B项;云南设行省,不是中书省直辖,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明朝与北方蒙古族瓦剌部、鞑靼部既有武力冲突,也有边境互市贸易,战和交替,说明民族交流交往的方式具有多样性,A项正确;瓦剌、鞑靼都是蒙古族,与女真族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各民族生产方式的趋同,排除C项;蒙古是明朝的北方主要威胁,排除D项。故选:A。
9.答案:B
解析:题干提及乾隆帝收紧外贸交易场所,承认欧洲人的技术优于清朝而“应‘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可知清朝对西方既有所学习,又有所防范,故选B项;“严重依赖对外贸易”不合史实,乾隆帝时期限制对外贸易,清朝财政收入主要是农业税、商业税等国内税,排除A项;“积极推动”不合史实,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限制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C项;“了解世界发展大势”不合逻辑,乾隆帝的做法说明其没认识到西方技能先进的制度原因,不了解世界发展大势,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清朝的国际关系,根据材料“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可知,当时统治阶层主要从华夷观的角度看待中俄关系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这不利于中国近代国界观念的形成,故C项正确;《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使中俄地区的部分疆界逐渐明确,排除A项;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和西学东渐,传统的天下观念逐渐解体,排除B项;鸦片战争之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清朝疆土频遭割让藩属丧失,排除D项。